摘要
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是我國知識產權交易運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產權市場的信息集散、價格發現、資源配置、轉化運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的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的發展方興未艾,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但也受多種局限性因素的影響,并不能充分滿足市場主體的需求,各類知識產權運營平臺亟需從快速變革的市場中探索發展新方向。本文歸納了筆者對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建設工作的思考和展望,提出關于優化布局、集聚資源、適應高質量發展的一些意見和建議,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知識產權支撐和保障。
關鍵詞
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日益全球化、數字化的經濟中,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穩步推進,并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向全球擴展。知識產權儼然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代表著最新技術成果,更是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全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然而,面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歐美等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各國關于知識產權的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環境,我國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如何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運營平臺體系,對于推進我國知識產權產業強鏈增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建設的現狀
知識產權運營,本質上是知識產權的商業化過程,是知識產權運用的關鍵環節,通常所說的知識產權運營包括許可、轉讓、質押融資、資產證券化、訴訟維權等方式。目前,我國已經度過了以知識產權數量累積為主的起步環節,進入了以質量提升為目標的發展階段,并且隨著“高價值”專利、PCT國際專利申請工作在全國各地的受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建設與發展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無論從政策端的大環境上,還是經濟發展端的轉型需求上說,都有著愈發重要的作用。
(一)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的建設背景
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至今,我國的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得到了快速提升,為開展知識產權運營奠定了基礎。作為市場創新主體的廣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對實現創新價值的需求變得愈發強烈,而行之有效的知識產權運營在實現技術方案的同時還可以充分發揮其權利作用,實現更高的創新價值效率,產生不同于單一技術本身的技術價值增值效應。
在發展初期,我國誕生了很多知識產權運營和技術轉移的機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專利協同運用試點工作也相繼開展。知識產權運營逐步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方式,但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可持續、可發展、效果顯著的運營模式卻并不多見。從實踐經驗角度分析,我國迫切需要實現知識產權的股權投資、產業轉化、交易撮合、質押融資等功能。這就需要解決知識產權交易運營的服務資源分散、專業化程度較低、缺乏可持續經營的有效服務模式等問題。
因此,為更好支撐各類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打造承載核心功能、輻射帶動全國的項目、服務、數據等資源集聚,為區域和產業知識產權運營賦能,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和機構在全國多地相繼成立,知識產權運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是,這個階段的知識產權運營機構普遍存在服務同質化的問題,缺乏成熟、穩定、有效的運營模式,無法適應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社會發展新格局。知識產權運營的市場化也很難開展,一方面源于知識產權 “無形性、非剛需、需求低頻”的自身特點,另一方面傳統知識產權服務從業人員在開展業務中也存在思路局限,往往以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本身為中心、出發點和落腳點,忽略了知識產權需要與產業鏈深度結合,要實現補鏈強鏈延鏈,才可能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二)知識產權運營平臺茁壯發展
建設規范有序、充滿活力、互聯互通的全國知識產權運營平臺體系是健全知識產權市場運行機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內容,2023年9月,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12家功能性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分別是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北京)交易服務平臺、國家知識產權運營(上海)交易服務平臺、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深圳)交易服務平臺、全國知識產權質押信息平臺、國家知識產權保險綜合服務試點平臺、國家知識產權運營(上海)國際服務平臺、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武漢)高校服務平臺、國家知識產權運營(陜西)先進技術轉化平臺、國家知識產權運營(長三角)先進技術轉化平臺、國家專利導航綜合服務平臺、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備案認定試點平臺、全國知識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標準推廣應用綜合服務平臺。這12家功能性平臺包含了交易服務、金融服務、特色服務、工具支撐等四種類型,面向重點領域支持行業領軍企業,服務產業集聚區等建設產業運營中心,在完善條件標準、管理機制和支持措施層面,實行先行探索、加快發展,對暢通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渠道、促進專利產業化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建設多類別的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全球知識產權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通過國家級平臺集成的專業化、市場化的服務,能夠促進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的全鏈條發展,穩步推進產業融鏈固鏈,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提供更好的服務,有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建設的創新發展舉措
(一)夯實知識產權交易“底座”,推進標準化工作
目前,各地知識產權運營平臺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交易規則制度,打造標準化交易體系,包括交易規則、交易細則、交易相關辦法和指引等,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的技術交易規則制度,確保交易雙方的權益得到保障,并提高交易效率。針對知識產權交易流程配套規則制度與操作指引,要覆蓋交易核心環節,包括常見交易方式、價格確定方式、風險控制等方面,持續推進技術交易標準化工作。
各地知識產權運營平臺要探索建立并融入專利轉化運用資源庫,將知識產權交易工作嵌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現存量專利及信息進入“公共領域”,提高專利轉化的比率。同時,在京津滬、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性交易機構建立合作網絡,聯動發展,通過專利交易信息線上互相掛牌等形式促進轉化,進一步推進知識產權要素市場化,實現跨區域“一網交易”。
(二)聚焦供需協同聯動,強化平臺基礎服務功能
各地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的功能定位,結合市場需求,開展各類科技成果路演活動和高價值專利運營大賽,如“長三角高價值專利運營大賽”“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等活動,推動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現代消費品等成果進行了路演,吸引企業、投資機構重點關注,推動科技創新供需精準對接,助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聚焦關鍵技術攻關。此外,運營平臺通過各類供需對接活動,對現有交易產品進行全面梳理和深度開發,打造核心交易產品,提供專利數據、專利導航、知識產權培訓等基礎服務,增強市場內生動力。與此同時,各平臺在拓展專利開放許可產品,充分運用交易鑒證功能,建立“交易+運營”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運營相結合,為客戶提供深度產業服務,打通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
(三)推進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強鏈,打造中小企業融資“聚能環”
多地平臺通過開展科技企業投融資對接服務,借助北京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各地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等資源優勢,聯合專業服務機構,調研典型企業,摸底專利許可轉讓、產學研合作等潛在需求,推出線上服務專區,提供專利轉化供需匹配、科研資源對接等服務,服務上市公司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科技企業對接優質PE/VC等資金方、上市公司等產業方提供投融資對接服務,提高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的可交易性和產業化效率,推進重點產業鏈強鏈增效。同時,各地平臺對知識產權融資信息服務路徑也在加快探索,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信息服務,為商業銀行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的展示推廣、合同存證等信息服務。通過探索知識產權融資信息服務新路徑,助力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效率。
三、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平臺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有待提高
平臺運用人工智能工作開展服務的能力有待提升,在數字化、智能化建設上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知識產權專業服務的效率。
在本次按照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八部門印發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盤點對象為已納入國家專利導航綜合服務平臺存量專利基礎庫的高校、科研機構以及醫療衛生機構的存量專利工作中,各省能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高效、準確地完成盤點工作的依然不多。而且,各平臺的智能化集成服務能力仍需提升,平臺化功能與市場服務主體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構建,借助市場服務主體力量實現和擴大平臺數字化、智能化功能化建設等方面亟待進一步加強。
(二)高質量渠道資源聚集機制有待健全
一方面,匯聚高質量交易資源渠道有限。目前主要依賴線上方式匯聚交易資源,但線上交流的效果有限,線下資源渠道主要集中在平臺設立的本地,對市場主體的影響力不足,無法實現全國的高質量資源流轉互通,仍需拓寬全國知識產權交易運營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知識產權相關公共數據開放度不夠。各類交易平臺的交易數據,高校、科研機構公示數據,技術合同登記的數據尚未互通盤活。這將導致識別篩選高質量專利的需求的能力較弱,而專利技術的需求領域廣泛、技術復雜、專業性要求高,挖掘高質量知識產權標的和有效技術需求難度較大,會致使進場交易的雙方較少。
(三)市場主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有待增強
盡管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為代表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性規定都通過擴大高校、科研院所等市場主體科技成果轉化自主權,推動通過開展股權與分紅權激勵、賦權改革等措施,激發科技單位和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但在勤勉盡責方面的配套措施還不完善,比如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要考慮資產減值的問題,導致轉化積極性不高,致使高校、科研機構決策層與科技人員在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效果不明顯。
此外,知識產權運營平臺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市場主體的對接渠道的效率偏低,科技成果對接資本市場渠道不夠通暢,知識產權等要素配置資源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知識產權運營平臺需要通過更加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的服務調動市場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四)知識產權運營工作的專業人才有待培養
知識產權運營工作需要懂技術、懂產業、懂法律、懂金融、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在西方國家,知識產權工作者往往具有理工科和商科雙重背景,并且工作經歷很多是從做產業轉向做轉化,我國目前各運營平臺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遠遠不足,無法滿足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工作的需要,亟須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知識產權運營轉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大知識產權師、專利代理師和知識產權工作者人才隊伍培養力度。
四、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的探索路徑
(一)優化運營轉化系統布局,構建全流程服務鏈條
要大力提升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企業等市場主體專利運營轉化積極性,進一步推動先進技術成果轉化。針對各平臺現有運營轉化系統的架構和體系,調整和優化現有布局,與先進技術成果轉化關系密切的,繼續深化合作或擴大范圍,不密切的主動予以調整。特別是在成果供給方面,由單個科研生產單位的供給,轉向具體產業鏈、供應鏈予以的加速轉變。
基于運營轉化系統,整合成果挖掘、需求分析、技術評估、技術交易、項目孵化、產業落地、科技金融等要素資源,建立全流程服務鏈條。各平臺要持續探索市場化、專業化專利轉化運營機制與模式,進一步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深化推廣全流程服務鏈條,探索開展投融資業務等,充分發揮平臺的社會效應和示范效應。
(二)加強知識產權運營隊伍建設,培養復合型人才
知識產權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技術供給,先進技術成果轉化需要精通知識產權轉化的復合型人才,現階段各運營平臺的人才儲備遠不能滿足知識產權運營交易的市場需求。各平臺要積極推動本領域的國家級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平臺高校知識產權運營隊伍建設,通過職業技能培訓與學歷提升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成果轉化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雙軌并行發展。
(三)推動數字化平臺建設轉型,健全資源集聚機制
推動完善各地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數字化轉型,采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成果分類管理、技術需求在線分析、供需對接精準匹配、暢通轉化運用渠道等方面,提供展示發布、撮合對接、進場交易等“一站式”服務,提升標準化、可視化、精準化水平,為成果轉化提供數據賦能服務。
加強與主管政府部門、科技企業、高校院所合作對接,進一步加強與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知識(技術)產權交易分會、全國知識產權交易場所聯盟等協會組織合作,探索開展專利開放許可業務和行業相關標準制定工作,為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利開放許可擴大受眾面。此外,要面向知名高校院所、鏈主企業和投資機構,持續開展各類市場推廣和服務活動,普及知識產權運用轉化知識,帶動優質創新資源匯聚。要積極推動全國技術交易網絡互聯互通,優先探索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建設一體化服務網絡,匯聚更多地區優質知識產權、科技成果和技術需求,不斷擴大服務范圍,實現知識產權數據“一盤棋”。
(四)加大對運營平臺支持力度,深度綁定專業化服務機構
鼓勵社會各界加大對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的支持力度,支持國家知識產權和科技qkGlO4uZVropLUq7oZWo2Q==成果產權交易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投資領域進一步發揮功能,鼓勵長三角高價值專利運營大賽、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大賽等區域性知識產權賽事舉辦,推動更多高質量的專利實現成功轉化。要進一步健全市場導向的專利篩選評價體系,完善對市場主體創新需求挖掘機制、提升供需對接和交易促成效率、優化政策咨詢方案設計評價估值等方面的配套服務功能。圍繞專利轉化運用的共性需求和關鍵環節,強化精準匹配撮合的大數據功能開發,提高市場主體進場交易的積極性和活躍度。
與此同時,各平臺要篩選培育優質知識產權專業服務機構進場開展深度服務,探索可持續的市場化合作機制,形成知識產權服務“聯盟軍”,借助平臺優勢激發專業服務機構潛能,共享平臺交易資源,共同探索形成標準化的交易運營服務流程、管理制度和合作模式,提升全流程知識產權交易運營的專業水平和執行效率。
五、結論
知識產權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一個國家的知識產權運營轉化工作,體現著生產力要素的發展水平,彰顯著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文化實力和綜合國力。通過對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的深度探索,將有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知識產權運營平臺要以機構改革為契機,以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為牽引,帶動知識產權工作全鏈條提質增效,助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難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暢通流動。更進一步,各地知識產權運營平臺要主動推動完善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規則和標準,全面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更大力度吸引國際資源要素匯集,助力我國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潘熙,國家知識產權運營(上海)國際服務平臺董事長;孫高健,市場發展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