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是臨床發病率相對較高的骨科疾病。那么,足部骨折發生后應該怎樣正確處理呢?
什么是足部骨折
足部骨折是指患者的足部骨骼發生了破裂或者斷裂,一般是由于運動損傷或者外力作用所引發,常見骨折部位包括腳踝、跟骨、腓骨、跖骨等。
足部骨折后的癥狀
(1)疼痛:當骨折發生后,病灶部位會出現明顯的疼痛,尤其是施加壓力或者移動過程當中加劇。隨著時間的推移,疼痛會慢慢減輕。
(2)腫脹:在受傷的區域會出現明顯的腫脹,主要是由于液體積聚或血管破裂所致。受傷后的幾小時內,腫脹程度會逐漸加重,并在幾天后慢慢消退。
(3)瘀傷:在受傷的部位會觀察到瘀斑的現象,主要是由于血液在受損部位血管中滲出而造成的,顏色會從最初的紅色逐漸變為紫色、藍色、綠色或黃色。
(4)局部紅熱:在受傷的部位能夠觀察到發熱或紅腫的現象,這是一種炎癥反應,一般在幾天內消退。
(5)活動受限:在骨折發生后,患者的足部活動受到限制,影響正常活動以及行走。
(6)畸形:若是骨折造成了骨骼移位的情況,在受傷的區域會觀察到明顯的畸形。若是足部形狀異常或者骨頭突出,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固定以及復位。
(7)骨擦音:若骨折情況比較嚴重,能夠聽到明顯的骨頭斷裂摩擦聲。
(8)感覺異常:在受傷的部位會出現明顯的刺痛、麻木、感覺減退,一般是由于神經受到壓迫或者損傷所致。
(9)功能障礙:骨折發生后會影響足部的正常活動功能,例如行走、站立、跑步等。
(10)肌肉萎縮:若患者長時間缺乏活動或者在制動的情況下,會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尤其是在康復期間,如未能及時接受康復訓練,會加重肌肉萎縮的程度。
足部骨折后如何處理
保守治療
止痛和消腫
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疼痛。但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遵醫囑用藥,避免長時間地大劑量用藥而損傷腎臟以及胃腸道功能。此外,受傷后48 h內可利用冰敷的方式進行消腫止痛,每次冰敷的時間在15~20 min,每間隔2~3 h。
制動和固定
制動和固定是保守治療過程當中最為關鍵的步驟,能夠穩定骨折部位,加速愈合,進一步減少創傷。固定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石膏: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固定方法,適用于大部分類型的足部骨折。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骨折情況選擇固定的范圍,在固定后要詳細觀察皮膚的狀況,避免長時間受到壓迫而影響血液的正常循環。
(2)支具固定:這屬于一種可調節的外固定裝置,能夠根據患者的骨折狀況進行靈活調整,一般適用于需要調整固定角度的復雜性骨折。
(3)夾板固定:這屬于急救過程中一種臨時固定的方式,適用于簡單的骨折,能夠迅速穩定骨折的部位,避免二次損傷。
抬高患肢
將骨折患者的患側肢體抬高是一種有效的保守治療方式,能夠進一步緩解疼痛以及腫脹,加速血液循環,促進骨折部位的快速康復。可以在患者休息時,將患側肢體抬高,每次15~20 min,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舒適度。抬高的患肢要能夠超過心臟的水平線,可進一步降低血液向受傷部位回流,緩解腫脹的情況。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抬高患肢能夠有效緩解局部腫脹的程度,卻不能長時間保持這一姿勢,否則很容易影響血液正常循環,產生肌肉僵硬的情況,因此需要每間隔一段時間改變姿勢,并適度進行一些活動。
手術治療
足部骨折手術治療的方式一般取決于患者具體骨折的類型、骨折嚴重程度以及骨折的位置。常見的手術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開放式復位和內固定術
這是臨床當中最為常見的足部骨折手術方式。在手術期間,醫生會為患者實施全身麻醉或者局部麻醉,之后切開皮膚部位,觀察骨折位置,將其進行復位,再使用鋼板、金屬螺絲釘、髓內針等固定,使其盡快愈合。
關節鏡手術
針對涉及關節部位的足部骨折,例如跗骨關節內骨折,可以通過關節鏡的形式實施微創手術。醫生會利用一個帶有攝像頭的細長管道,通過微小的手術切口置入到病灶部位,觀察骨折位置的實際情況,并清除掉關節腔當中的碎片,之后完成修復治療。
融合手術
對于比較嚴重的足部骨折,例如根骨骨折等,若受損面比較嚴重,可以實施關節融合手術,有效去除受損的關節面,讓相鄰的骨骼可以固定在一處,從而形成一個整體,進一步消除患者的疼痛程度,恢復足部功能。
關節置換
若是存在比較嚴重的關節炎或者嚴重關節損傷的情況下,需要考慮實施關節置換術,能夠最大程度去除掉受損的關節面,并在關節部位植入人工關節,從而恢復患者足部的功能。
康復訓練
保守治療功能鍛煉
若是接受保守治療的患者,早期需要使用石膏托固定5~6周,此時不能進行關節功能訓練,但可以適當活動腿部,加速肢體血液循環。若是沒發生趾骨骨折,可以進行一些腳趾的屈伸活動,并進行屈伸膝關節或者直腿抬高訓練等,加速血液循環,有效減輕腫脹,避免肌肉萎縮的發生。
將石膏托拆除后,患者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足部活動,如將網球放置在足底部位,讓腳不停轉動,從而充分活動踝關節周圍的肌肉,提升對于踝關節的控制能力。也可以使用沖擊波進行治療,將粘連的肌腱進行松懈,一般在8~12周便能夠恢復正常。
術后功能鍛煉
在手術后的第1天,可以進行足趾的屈伸運動、肱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練習等,能夠有效緩解腫脹,避免關節粘連的發生。
手術后第2天,可以進行踝關節的功能訓練,以主動訓練為主,輔以被動訓練。若受傷部位的軟組織未出現粘連、攣縮等情況,在進行主動運動時,要盡量讓每個活動范圍達到最大限度,重復練習,但要避免用力過大,防止出現運動損傷。
在手術后的3~4 d,可以進行踝關節被動屈伸練習,從無痛開始逐漸向著微痛活動,活動范圍在0~25°。
在手術后的5~6 d,活動度可逐漸增加,在患側肢體不存在明顯腫脹的情況下可以輕柔地按摩受傷部位,避免軟組織粘連。
在手術后的2~4周,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若是骨折線模糊,可以輔助患者進行一些下地行走的訓練,但要注意保護患側肢體,避免受到碰撞損傷。
在手術后的6~8周,可以進行一些平衡功能的訓練。此時要注意動作緩慢,盡量保持身體平衡,之后逐漸過渡到正常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