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臨床死亡率和發病率最高的癌癥之一,男性的發病率要高于女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男性吸煙者比較多。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吸煙的人不會患肺癌。一位肺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從不吸煙,但喜歡吃肉,蔬菜和水果吃得很少。直到有一天,該患者就出現了咳嗽癥狀,自行服用抗炎藥、止咳糖漿,沒有明顯的好轉,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咳嗽、痰中帶血、聲音嘶啞,伴有不同程度的胸痛。在醫院接受胸部X線檢查,顯示左上肺有明顯的高密度軟組織影,直徑約2.5 cm,存在分葉狀和毛刺。根據醫生的建議,患者進行了病理活檢,診斷為肺癌。什么是肺癌?癥狀都有哪些?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傷害?在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防治?本文將對上述問題逐一進行解答。
肺癌定義
肺癌,全稱為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是一種起源于氣管、支氣管和肺部的惡性腫瘤。由于絕大多數肺癌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而起源于支氣管腺或肺泡上皮細胞的病例相對較少。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迅速上升的趨勢,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也進一步凸顯了加強肺癌預防、診斷和治療工作的重要性。
肺癌分類
根據肺癌的分化程度、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目前醫學界將其主要分為兩大類: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可進一步分為鱗癌、腺癌、大細胞癌等類型。其中,腺癌作為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主要源自小支氣管的黏液腺體,約有50%的肺癌患者屬于這種類型,且發病年齡相較于小細胞肺癌更為年輕。
肺癌癥狀
聲音嘶啞
聲音嘶啞是肺癌患者常見的癥狀,一般是由于肺部腫瘤壓迫支氣管,或轉移至縱隔淋巴結壓迫喉返神經所致。而淋巴結腫大壓迫還有可能會誘發上腔靜脈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頭頸部腫脹。最嚴重的情況是喉返神經雙側均受到壓迫,極易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可發生窒息。
咳嗽
咳嗽一般是由于癌細胞侵犯縱隔、氣管、胸膜腔等位置引起。其中,癌細胞侵犯縱隔,會引起縱隔痙攣,導致肺氣管或組織被牽拉,引起咳嗽。感染也是引發肺癌患者咳嗽的原因之一。受癌細胞影響,機體免疫力有所降低,炎癥因子會侵犯肺組織,導致炎性分泌物沉積,肺部在反射條件下出現咳嗽癥狀。由于炎癥因子的干擾,患者可出現咳嗽帶痰或全身發熱等情況。
胸痛
發生胸痛意味著肺癌可能侵犯胸骨和肋骨或侵犯肋間神經。此時,整個肺部正常功能均可被癌癥細胞破壞,尤其在晚期癌癥,其廣泛轉移的可能性很高,尤其會對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傷,引發腎衰竭、肝衰竭,從而威脅生命。
除了上述癥狀外,肺癌還可能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其他方面的危害。例如,由于癌細胞的消耗和機體代謝的改變,患者可能會出現惡病質,表現為極度消瘦、貧血、乏力等癥狀。此外,肺癌還可能引起內分泌系統的紊亂,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內分泌失調的癥狀。
此外,肺癌對人的身體危害還有很多,尤其是癌細胞發生遠處轉移,會對其他重要器官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危及生命。
肺癌誘因
吸煙
吸煙是臨床引起肺癌的常見因素。與從未吸煙者相比,吸煙者發生肺癌的危險概率平均高10倍。吸煙與肺癌之間存在明確的關系,開始吸煙的年齡越小,吸煙時間便會越長,吸煙量就越大,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也就越高。
職業致癌因子
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諸多職業存在一定的致癌因子,如鐳、鈾、芥子氣、砷、石棉等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氭氣,微波輻射與電離輻射等,均可增加肺癌的發生率。
空氣污染
汽車尾氣、工業廢氣,以及食物烹煮和燃料燃燒過程中均可產生致癌物質。
不良飲食習慣
研究發現,攝入蔬菜及水果量過少,可增加肺癌風險;血清中β胡蘿卜素含量過低,肺癌風險越高。紅肉在高溫加工過程中,可產生致癌物質異胺環,長時間食用會增加患肺癌的概率。
慢性肺部疾病
臨床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矽肺、特發性肺纖維化、肺結核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肺癌的發生。
肺癌防治策略
肺癌不僅對患者個人的身體健康構成極大威脅,還會對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采取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提高公眾認知
預防和控制肺癌的首要任務是提升公眾的認知。通過廣泛的宣傳和教育活動,讓公眾全面了解肺癌的發病原因、早期癥狀、診斷方法以及治療手段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從而及時就醫進行體檢和篩查,以便早期發現并治療肺癌。
糾正不良生活習慣
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也是預防肺癌的重要措施之一。眾所周知,吸煙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戒煙無疑是預防肺癌的首要任務。此外,減少飲酒、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等也有助于降低肺癌的發病風險。大家應該積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不良的生活習慣,以降低肺癌的發病率。
加強職業防護和環境保護
對于那些長期接觸有害物質或處于污染環境中的人群,加強職業防護和環境保護也是預防肺癌的重要措施,包括改善工作環境、減少有害物質的接觸、加強個人防護裝備的使用,以及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等。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減少肺癌的發生。
推廣早期篩查和診斷技術
推廣早期篩查和診斷技術也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通過定期進行肺部CT檢查、痰液細胞學檢查等篩查手段,可以及時發現肺部異常病變,并進行進一步診斷和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預后情況。
結束語
本文深入探討了肺癌的定義、分類、對身體的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等,希望能夠幫助公眾正確認識肺癌,以有效降低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未來的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探討肺癌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和預后評估等方面的問題,為肺癌患者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和更好的醫療服務。同時,通過提高公眾認知、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加強職業防護和環境保護以及推廣早期篩查和診斷技術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推動肺癌防治事業的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