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朱氏頭皮針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23年3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對癥治療,試驗組采用朱氏頭皮針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中醫癥候積分、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結果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試驗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謇澀、面色晄白和氣短乏力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試驗組運動功能評分(Fugl-Meyer)、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BI)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朱氏頭皮針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療效顯著,可顯著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肢體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腦梗死;氣虛血瘀;朱氏頭皮針;恢復期
腦梗死恢復期是指急性腦梗死發病的3周至1年內,此時患者的病情相對平穩,但仍然遺留一些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部分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尚未完全康復,需要進一步進行綜合治療[1]。中醫傳統針灸治療在腦梗死恢復期的治療方面有明顯優勢,可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2]。朱氏頭皮針屬于傳統中醫診療項目,由朱明清教授首創,可通過對頭部特定的穴位進行合適的針刺,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3]。本研究分析朱氏頭皮針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3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30例。試驗組男25例,女性5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8.90±3.10)歲;左側腦梗死16例,右側腦梗死14例。對照組男26例,女4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9.10±2.90)歲;左側腦梗死15例,右側腦梗死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對癥治療
選穴:主穴取水溝、內關、三陰交、極泉、尺澤和委中穴。配穴:氣虛血瘀配氣海、血海、足三里穴;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和合谷穴;下肢不遂配環跳、足三里、風市、陽陵泉、懸鐘和太沖穴;病側肢體屈曲拘攣者,肘部配曲澤穴、腕部配大陵穴、膝部配曲泉穴、踝部配太溪穴;足內翻配丘墟透照海穴;足外翻配太溪、中封穴;足下垂配解溪穴;口角斜配地倉、頰車、合谷和太沖穴;語言謇澀配廉泉、通里和啞門穴;吞咽困難配廉泉、金津和玉液穴。用1.5寸針灸針直刺,得氣后留針40 min。
1.2.2 試驗組采用朱氏頭皮針治療
選穴:主穴取用頭面區、上焦區和下焦區,配穴取對應上肢區、下肢區,其余配穴同普通針刺。用短柄3215型號的針灸針,行補手法,40 min/次。兩組均治療并觀察10 d。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效果: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進行評估。基本痊愈表示患者言語不清,意識模糊以及肢體感覺運動功能障礙等癥狀消失,NIHSS評分減少90%~100%;顯著進步表示患者言語不清,意識模糊以及肢體感覺運動功能障礙等癥狀基本消失,NIHSS評分減少46%~90%;進步表示患者上述癥狀有所緩解,NIHSS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表示上述不良癥狀無變化,NIHSS評分減少或增加18%以內;惡化表示上述癥狀加重,NIHSS評分增加18%以上;死亡。總有效=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2)比較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包括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謇澀、面色晄白和氣短乏力等癥,其中無癥狀計0分,輕度計2分,中度計4分,重度計6分。(3)比較兩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評估患者平衡功能,上肢運動功能評定總分為66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定總分為34分,評分越低,患者平衡功能障礙越嚴重;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越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謇澀、面色晄白和氣短乏力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Feg-Mevyer評分、Barthel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血液供應受阻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軟化的腦血管疾病,恢復期患者往往會遺留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活動不利、言語不清等[4~5]。若未能盡早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隨著疾病的持續加重,患者的身心健康會遭受極大危害,增加家庭負擔[6~7]。
隨著祖國醫學的不斷發展進步,中醫針灸治療逐漸應用于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治療中,效果顯著[8~9]。其中,朱氏頭皮針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針灸體系,對于腦梗死恢復期,尤其對氣虛血瘀證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10]。朱氏頭皮針善于調氣血,針對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型的患者,朱氏頭皮針治療主要是采用針灸聯合導引的方法進行全面治療。針灸選穴,主穴取用頭面區、上焦區和下焦區[11~12]。因諸經皆聚于頭,通于腦,故取“頭面區”可開竅醒神,從病位上解決疾病;取“上焦區、下焦區”可調節氣血,具有補氣活血、化瘀通絡的功效,配穴取對應上肢區、下肢區,對應患者腦梗死的位置,治療效果顯著[13~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治療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謇澀、面色晄白和氣短乏力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治療后Feg-Mevyer評分、Barthel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朱氏頭皮針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型)患者的臨床效果較為突出,較普通針刺有一定的優勢。
綜上所述,朱氏頭皮針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可顯著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肢體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丁學慧,胡新宇.普通針刺聯合中醫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3,21(18):57-60.
[2]陳瑛玲,薛捷紅,林森森,李世斌,林源.針刺環跳、委中穴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下肢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黑龍江醫藥,2023,36(2):262-264.
[3]葉敏,解鴻宇,朱少荃,等.朱氏頭皮針聯合現代康復治療對腦卒中痙攣性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醫藥臨床雜志,2022,34(3):511-516.
[4]吳宇平,刁利霞,華美香,等.中藥熱熨與針刺結合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的臨床效果[J].內蒙古中醫藥,2021,40(6):105-106.
[5]何懷,戴桂英,劉傳道等.靜態平衡儀及平衡功能量表在偏癱患者平衡功能評定中的應用及相關性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2):134-136.
[6]雷旭露,肖蕾,馮必強,朱明清.朱氏頭皮針長留針法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影響[J].湖南中醫雜志,2019,35(9):75-78.
[7]李昭緣,張建忠,張思聰,等.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癥的研究進展[J].西部中醫藥,2023,36(6):149-152.
[8]張茜茜,袁帥帥,王珊,等.朱氏頭皮針結合體針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22,43(---5):53-57.
[9]趙婉妮,安軍明,李彥嬌,等.不同流派頭皮針治療卒中后遺癥的臨床研究概況[J].河北中醫,2023,45(4):690-694.
[10]潘賓,石杰,賈君君,等.朱氏頭皮針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藥信息,2017,34(4):116-119.
[11]葉敏,解鴻宇,朱少荃,等.朱氏頭皮針聯合現代康復治療對腦卒中痙攣性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醫藥臨床雜志,2022,34(3):511-516.
[12]王京軍,金章安,梁頔,等.朱氏頭皮針留針配合肢體訓練對急性腦梗死后痙攣性癱瘓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4):543-544,596.
[13]方穎,胡文龍,楊暢,等.針刺結合運動康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及心肺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23,13(14):133-136.
[14]馮莉,楊文黎,唐榮玉,等.中醫針刺聯合康復護理訓練對急性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OHS及ADL評分的影響[J].四川中醫,2023,41(7):205-208.
[15]劉媛媛.祛痰通腑化瘀湯聯合針刺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療效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江西中醫藥,2023,54(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