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時期介入針刺對腦出血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腦出血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50例。兩組均實施康復治療配合介入針刺治療,對照組針刺時期為術后2~3周,研究組針刺時期為術后2~5 d。比較兩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治療后上肢、下肢及總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BI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腦出血術后2~5 d對患者實施介入針刺,有利于改善患者運動、神經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關鍵詞:腦出血;不同時期;介入針刺;術后康復;臨床療效
腦出血為腦內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現象。腦出血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壓、動脈硬化,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煙等也可增加腦出血風險[1]。腦出血具有較高的病殘率和病死率,患者及時成功得到手術救治后,也仍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言語、感覺及認知等功能,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2~3]。
為了促進患者術后各項功能快速康復,臨床需積極開展相應的康復治療。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還可對腦出血患者進行介入針刺治療,從而加速康復進程,改善病情[4~5]。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可以發現,不同時期對腦出血患者應用介入針刺治療的療效存在一定差異。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時期介入針刺對腦出血術后康復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腦出血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年齡53~70歲,平均年齡(58.71±5.22)歲;女24例,男26例。研究組年齡52~70歲,平均年齡(58.63±5.41)歲;女23例,男2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確診為腦出血病癥;均經頭顱MRI和CT等確診;均行手術治療;各項體征平穩;臨床資料齊全;可全程配合。
排除標準:正參與其他研究;惡性腫瘤;二次出血;急性期且昏迷;存在針刺禁忌證;精神異常;肝、腎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康復治療
兩組在同一時間段內進行康復治療。主要選擇神經肌肉促進療法,并輔以物理療法促進各項功能康復。指導患者利用健肢帶動患肢活動,擺放良肢位,鼓勵其進行主動、被動訓練,并避開患側輸液。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使其對康復治療有充分認識,并在此過程中積極參與治療。指導患者訓練橋式運動、坐起和翻身,并向平衡訓練、站立、體位轉移等訓練逐漸過渡。鼓勵并協助患者進行日常活動訓練,包括進餐、洗澡、洗漱、穿衣等,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2.2 介入針刺治療
對照組針刺時期為術后2~3周,研究組針刺時期為術后2~5 d。基礎穴位選擇尺澤穴、三陰交穴、內關穴等。同時,依據實際病情辨證選穴,若患者活動時下肢受限患者選擇陽陵泉穴、太沖穴,上肢受限,可選擇合谷穴、肩髃穴、手三里穴等。進行介入針刺治療前,常規消毒穴位周圍皮膚,選擇0.3 mm×40 mm規格的毫針。針刺手法包括平補平瀉法、提插法、瀉法、補法等,視患者情況而定,以患者感到酸麻脹痛為宜,針刺后得氣需留針30 min,1次/d,療程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運動功能:采用運動功能評分(FMA)進行評估,總分0~100分,包括下肢部分(34分)和上肢部分(66分),分值越高患者運動功能恢復越佳。(2)比較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改良Bathel指數(BI)評估,總分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佳;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滿分42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3)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運動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前上肢、下肢及總功能評分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治療后上肢、下肢及總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BI、NIHSS評分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治療后BI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8.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腦出血以內囊基底節區為多發部位,患者一旦發病,其神經、運動等各方面均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礙[6]。手術治療可減輕腦組織周圍受到的侵犯和壓迫,改善患者預后。術后極早期(術后2~5 d)對患者進行對癥處理,如降顱壓、營養神經等療法,可加速血腫吸收,促進其功能恢復[7],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這主要是由于該時期內患者中樞系統的可塑性相對更強,在該時期對患者實施規范的康復治療可極大地改善其神經功能,增強肌肉反應力,促使肢體恢復良好的協調性,進而預防關節痙攣,改善預后[8~9]。然而,單一的康復治療效果緩慢,患者功能恢復難以達到理想結局。
有研究顯示[10],采取系統康復療法可改善90%腦出血患者的功能障礙,但能快速回歸家庭,正常參與工作的患者僅占30%。因此,在極早期,可在對患者實施康復治療的同時進行介入針刺療法。針刺療法可發揮諸多功效,如疏經活絡、調養氣血等。這種療法可加強經絡之間的聯系,也可調節臟腑功能,還可鞏固營衛之氣,使氣血通暢。針刺時,主要選擇尺澤穴、三陰交穴、內關穴等,可疏氣化瘀、疏通經絡。同時,按照病情辨證取穴可使治療更具有針對性[11~12]。對于腦出血術后患者極早期實施針刺療法,既能加速其各項功能康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從而保障患者預后轉歸,進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13]。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治療后上肢、下肢及總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BI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腦出血術后2~5 d對患者實施介入針刺效果良好,可顯著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腦出血術后2~5 d對患者實施介入針刺有利于改善患者運動、神經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促進患者術后較快康復。
參考文獻
[1]戰麗穎,張陽,信煥陽.不同時期介入針刺對腦出血術后康復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2022,43(17):97-100.
[2]胡靖.針刺運動療法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神經功能康復早期干預的研究[D].咸陽:陜西中醫藥大學,2018.
[3]葉妮,王鋼,溫大平,等.早期中醫康復介入對腦出血患者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復的影響[J].陜西中醫,2020,41(9):1205-1207.
[4]林松嶺.針刺聯合高壓氧治療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分析[J].黑龍江中醫藥,2022,51(6):168-170.
[5]陳敏,吳雙雙,湯佩英.針刺聯合鹽酸納洛酮治療腦出血術后昏迷的隨機對照研究[J].針灸推拿醫學,2022,20(2):134-138.
[6]董珊珊,孔瑩,鄒偉.針刺治療腦出血氧化應激機制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22,38(3):93-96.
[7]王寶蘭.針刺聯合康復訓練護理對腦出血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2,20(24):150-152.
[8]孫慶鈺,張素梅.針刺對腦出血術后患者神經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響[J].光明中醫,2021,36(6):966-968.
[9]溫臘云.中藥內服聯合針刺治療腦出血后下肢靜脈血栓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23,38(7):1314-1317.
[10]毛萬姮,蒲才友,李翼,等.針刺聯合高壓氧、早期康復訓練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5(3):77-79.
[11]王菊菊,吳春雷,劉學,等.早期介入針刺結合現代康復技術用于基底節區腦出血術后的臨床研究[J].世界復合醫學,2023,9(5):131-133,158.
[12]潘騮先,李永勝,曾靈劍.針刺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康復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1,28(2):269-271.
[13]潘寧,趙曉平.針刺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63):11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