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傳統的財會領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新質生產力,作為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引領著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在這一背景下,財會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和國際視野等方面,分析探討了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財會專業 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F061.3;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9-054-03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新質生產力的興起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這一背景下,高校財會專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其創新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點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展現出來的新的形態和能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不僅推動了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還深刻影響著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國際競爭格局。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創新,尤其是顛覆性技術的出現,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這些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開辟了全新的生產領域和產業形態。
信息化與智能化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生產過程更加自動化、智能化,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精準管理。
綠色低碳轉型: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約束,新質生產力強調綠色低碳,通過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等途徑,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服務化與平臺化:傳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以及平臺經濟的崛起,是新質生產力的又一重要表現。通過構建開放共享的平臺,整合資源,提供個性化、高附加值的服務,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知識與創新驅動:在新質生產力體系中,知識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核心,教育、研發、創新體系的完善對提升國家競爭力至關重要。
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追求高質量發展,強調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這種發展方式有助于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二)新質生產力的特點
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形式,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高效率:新質生產力能夠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企業能夠優化生產流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新質生產力還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通過靈活的生產系統和智能決策支持,實現定制化生產和快速迭代。同時,新質生產力還能夠推動產業鏈的整合和優化,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資源共享。
創新性與網絡化: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不斷推動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科技領域,還涉及管理、組織、文化等多個方面。通過創新,新質生產力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新質生產力更加依賴于信息和網絡技術,實現全球化生產和協作。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新質生產力能夠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共享和協作,推動產業鏈的優化和升級。同時,網絡化還使得新質生產力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
知識化:新質生產力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更加突出,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來支撐。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的不斷升級,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新質生產力框架下,人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被放在首位,注重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水平,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障。
可持續性:新質生產力強調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共生,追求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建立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須注重可持續性,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推動經濟綠色化、循環化和低碳化發展,這種發展方式有助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開放性合作:新質生產力強調開放性合作,突破傳統產業的界限,實現多方資源的共享和整合。不同行業、技術、領域的界限被打破,跨界融合成為常態,催生出諸如金融科技、健康科技等新興交叉領域;全球化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展現出強大的全球協同能力,跨國公司和全球供應鏈的優化配置,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高效流動和利用。同時,通過與國際先進企業的合作和交流,新質生產力能夠吸收借鑒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自身的發展和創新。開放性合作還有助于拓展國際市場,提高新質生產力的國際競爭力。
二、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新質生產力,作為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對財會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1]。然而,當前的財會專業教育體系,在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和國際視野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育理念滯后,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
少數高校財會專業仍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教育理念已經無法滿足新質生產力對財會人才的需求。此外,當前的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中還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往往被要求死記硬背知識點,以應對各種考試。這種教育模式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對財會人才的創新能力要求。
(二)課程體系單一,缺乏跨學科融合和技術創新
首先,部分高校財會專業的課程設置過于理論化,與實際應用脫節,導致學生難以掌握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許多新興的財會領域和業務形式不斷涌現,傳統課程往往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其次,課程設置中跨學科融合也稍顯不足,財會專業涉及的知識領域廣泛,包括經濟學、管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然而,當前部分高校財會專業的課程體系缺乏跨學科融合,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對財會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另外,技術創新教育也顯滯后。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財會領域的工作方式和內容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然而,由于部分高校財會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缺乏技術創新教育,導致學生難以掌握新技術在財會領域的應用。
(三)實踐教學薄弱,學生實踐能力不足
部分高校財會專業在實踐教學環節上存在不足,導致學生實際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雖然一些高校已經逐步增設了實踐課程,但往往形式大于意義,實際效果不佳。同時,部分高校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不夠緊密。校企合作是提升財會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部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導致學生難以獲得真實的實踐機會和經驗。同時,企業也缺乏足夠的動力和資源來支持高校財會專業的實踐教學。
(四)師資隊伍缺乏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財會領域的知識和技術也在不斷更新。然而,部分高校財會專業的教師缺乏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這導致學生難以接觸到前沿的知識和技術教育,從而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對財會人才的需求。同時,一些高校財會專業的教師也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有效地融合,導致教學質量和效果不佳。由于實踐經驗不足,教師也難以引導學生開展創新性的實踐活動。
(五)國際視野不夠開闊,缺乏國際競爭力
部分高校財會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缺乏國際化課程設置,導致學生缺乏了解國際財會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的計劃,從而導致學生難以具備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能力。同時,高校財會專業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學生缺乏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從而使學生難以適應全球化的工作環境和跨國企業的需求。
三、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是財會人才在新質生產力時代的核心競爭力,財會專業教育應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重中之重。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財會專業教育必須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樹立創新教育理念[2]。這包括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引入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求知欲,并鼓勵學生敢于挑戰權威、勇于探索未知。同時,還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二)優化課程體系,跨學科融合與技術創新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財會專業涉及的知識領域廣泛,包括經濟學、管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因此,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應加強跨學科融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可以通過開設跨學科課程,如“Python在財務中的應用”“大數據審計”,或者組織跨學科研究項目等方式,促進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同時,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財會領域的工作方式和內容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因此,財會專業教育應緊跟時代步伐,加強技術創新教育。可以開設相關課程,如“財務數據分析”“智能會計”等,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新技術在財會領域的應用。
(三)強化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財會專業教育應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實驗、實訓、實習等多個環節。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引入真實案例或者項目驅動教學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
校企合作是提升財會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開設校企合作課程、開展科研項目等方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和機會。同時,企業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就業等支持,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項目驅動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的教學方法。在財會專業教育中,可以引入項目驅動教學法,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通過項目驅動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與培養并重
高水平的教師是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可以通過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的教師加入教學團隊,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同時,還可以邀請企業專家、行業領袖等擔任客座教授或開設講座,為學生提供前沿的行業知識和實踐經驗。
此外,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財會領域的知識和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因此,財會專業教師應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培訓、研討會等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同時,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拓寬國際視野,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在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財會專業的國際視野尤為重要。高校在開展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時可以通過與國際知名高校、企業等開展合作與交流,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國際化水平。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性的比賽、研討會等活動,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交流能力。在課程體系上,可以增設國際化課程,如“國際會計準則”“跨國企業財務管理”等,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國際財會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通過國際化課程設置,可以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四、結論
新質生產力的興起為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在分析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通過更新教育理念、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師資建設和拓寬國際視野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提升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課題項目:該論文為:1.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指標體系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JGJX24D0652)的階段性成果;2.吉林省教育廳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數智化轉型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4O8068F5001W)的階段性成果;3.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地方財經應用型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研究”(課題編號GH2332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趙婧雯.發展新質生產力下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4(06):221-224.
[2] 楊吉瑩.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職財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就業,2024(06):105-107.
(作者單位:吉林工商學院 吉林長春 130507)
[作者簡介:張獻瑩(1989—),女,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財務及高等教育。](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