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舟山海島公園建設的大背景下,通過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進行企業、行業研究,獲取舟山旅游行業的最新資訊,摸排市場對旅游人才的需求方向和要求。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主要對問卷中的第三部分海島公園旅游人才需求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并根據因子分析的數據將海島公園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構成要素歸納為四大類(海島旅游文化、海島旅游產品、綜合服務能力、創新型海島人才),構建了旅游人才培養需求體系,然后通過因子荷載計算出占比,將占比和因子得分進行計算,最終得出旅游人才培養需求綜合得分。通過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可知,海島公園建設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中,海島旅游文化得分最高為0.29,其次是海島旅游產品得分為0.26,綜合服務能力得分為0.24,創新型海島人才得分為0.19。
關鍵詞:舟山市 海島公園 旅游人才需求 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9-133-03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浙江省規劃的12個海島公園中,舟山占據了5個,并且是重點建設項目[1],隨著建設的推進,智慧化旅游等新業態旅游的快速發展[3],對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定位和需求[2]。海島公園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的研究具有浙江舟山本土特色,目前文獻較少[3]。本研究希望通過旅游行7838a06017fb24a989647229897241a319c37c1438f03abecedc15e5557a3e66業、企業研究,掌握海島公園背景下市場對旅游人才的需求狀況,為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方向。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通過對浙江省海島大花園建設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香港特區VTC旅游行業發展報告等相關旅游趨勢和數據的研讀[4],利用中國知網數據庫或網絡搜索引擎,搜集相關文獻[5-12],為研究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二)問卷調查法
本文圍繞舟山海島公園建設背景下旅游專業人才需求主題設計了調查問卷,并在旅行社、酒店、民宿進行了預研究和專家訪談,根據反饋意見對問卷進行修改,然后正式向旅游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并將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化處理。
(三)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
通過定性分析,判斷海島旅游人才的發展現狀和旅游人才需求的趨勢,為下文開展定量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SPSS統計分析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13]將海島公園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構成要素歸納為四大類,通過因子荷載計算出占比,并用因子得分進行計算,最終得出旅游人才培養需求綜合得分,對這些指標進行分析,進而構建海島公園旅游人才培養需求評價體系。
三、海島公園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
(一)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根據數據統計結果,受訪者認為應加強旅游人才在海洋文化方面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海洋文化中的“漁”文化,其次為海防文化和燈塔文化。這三個方面目前市場需求量大,但發展存在滯后。接下來依次是佛文化、大橋文化、詩路文化和鄉賢文化。
(二)培育海島特色旅游產品
在培育海島特色旅游產品的調查中,調查項目主要從新型觀光交通工具(直升機、熱氣球等)和游覽產品(低空觀海、觀島等)、新型海島文化和海洋自然研學旅游產品(漁文化、詩路文化、海洋地質、海底考古等)、高端運動產品(海島帆船、海釣、潛水、飛行模擬)、海島康養旅游產品、海島紅色旅游、海島特色精品景區村、海島避暑休閑基地多個領域出發進行調研。其中新型觀光交通工具(直升機、熱氣球等)和游覽產品(低空觀海、觀島等)的需求程度最高,得分為3.60。這表示消費者對于新型交通工具具有很強烈的興趣。其次為海島避暑休閑基地,得分為3.53,海島避暑休閑基地目前在國內屬于相對稀缺的旅游資源。利用當地特色的資源來建立海島休閑基地是個非常優質的項目。海島紅色旅游得分3.47,高端運動產品得分3.44,海島特色精品景區得分3.42,海島康養項目的得分水平最低,被調查人群并不認可這一項目的市場情況。
(三)全面提升海島旅游綜合服務
對于海島旅游綜合服務的評價中,海島旅游集散中心和配套分級體系,開發船模藝術品、漁民畫等特色旅游商品,海島飲食文化是作為關鍵的三項服務提升評價指標。這表示三項項目滿足的情況下可以最大化地提升海島的綜合服務水平。綜合“海島游超市”一站式服務,船宿體驗等特色業態,國際品牌度假酒店、文化主題酒店、類民宿酒店和精品民宿分別排在4、5、6位,設計創作海島動漫形象和文創產品、海鮮餐飲與水產品生產聯合品牌的排序相對靠后。
(四)促進舟山海島公園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水平的創新型人才
在舟山海島公園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發展現代海洋漁業人才(漁業民俗文化博物館、漁文化特色創意街區)的需求程度占比最高。這表示目前現代化海洋漁業人才的缺失。海島綠色農業人才(生態茶園、精品果園、放心菜園、農村電商)和沿海“零碳島”和“無廢海島”建設人才(太陽能、海上風能、潮汐能等)的比例接近。兩者都屬于相對缺乏的水平。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人才(海水淡化、垃圾分類、海島資源循環利用)的缺失程度相對較低。
(五)因子分析
本因子分析一共提取了4個因子,他們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4個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解釋率分別是17.350%,15.745%,14.335%,11.069%,他們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為58.498%。
在因子分析中對變量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次維度一共按照變量的特質提取了四個維度,具體的變量因子荷載均在0.6以上的水平。在因子分析中對項目進行權重分析,其中海島旅游集散中心和配套分級體系的權重占比最高,占比為6.06%。
綜合以上數據分析可以得出海島公園建設背景下需要具有海島旅游文化、海島旅游產品、綜合服務能力和創新型海島人才四個主要方向的人才需求評價表。
四、研究結論與討論
(一)打造海島文化特色課程
海島公園建設背景下,解碼海島文化,傳承文化基因既是基礎也是保障,這需要同時打造“旅游+跨專業教師”的“雙師”融合課堂,結合調查研究,錨定“旅游+(海島特色文化、海島美食、海洋體育)三個主融合”方向,其中海島特色文化可以按照排名依次選擇漁文化、海防文化、燈塔文化。海島體育方向可以選擇權重排名在前幾位的帆船、海釣等,并把他們融入相應的旅游產品設計中。構建高階度、創新度、優良度、豐富度、先進度、互動度以及具有挑戰度的課程,同時課程建設可根據數據指標循環調整滿足“三化”(特色化、動態化、項目化)條件。以“雙師”融合課模式拓展旅游專業邊界,重塑育人模式,同時深挖思政案例,增加職業生涯規劃、旅游行政素養課程,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職業追求和職業素養。
(二)搭建旅游產品研發平臺
本文建議旅游人才培養院校不僅要與傳統旅游企業還要與新業態企業、行業協會,共同成立“政校企產”旅游產品研發中心,以企業實際生產項目為依托,組建行業、企業、教師三方共建旅游產品研發平臺,企業提出項目化需求,研發中心向企業輸送新型旅游產品,學生分成項目服務小組接受“校企”導師的共同指導,熟悉產品并提供服務,這樣除常規的行業、企業、學校、教師幾個維度的評價外,通過旅游產品的社會輻射,增加社會增值評價,在這個項目研發平臺不僅可以完成教師的在提升、學生的崗位對接,同時也讓學校、教師、學生共同融入企業的市場機制中,與行業接軌。
(三)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旅游市場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綜合服務人才。課改強調把學生置身于行動領域,在實踐——檢驗——評價——再實踐中不斷地循環提升。以這一方向為指引,重新定位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目標,體現高階性。另外應以教學制度強勢推動教學模式改革,構建以真實典型的工作任務去引領“校企”實踐性、探索性、創新型的教學模式。“校企”共同開發指導型、任務型或項目化、模塊化的教學資源,這些教學資源要按照學習或者教學的邏輯過程展開。在教學的評價方式上,要采取數字化、個性化、多維度的考評方式,增加社會服務和體驗,構建生生、師生、家校、社會、企業、學生等自我全方位融入的立體化評價方式。通過“產教”融合共同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共建教學資源,重構教學評價的方式,以全新的培養理念提升旅游人才的綜合服務能力。
(四)構建階梯式立體化創新型海島人才
研究中顯示目前市場最需要的旅游人才學歷上,現階段大部分的要求是以本科畢業生和高職畢業生為主,海島公園要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漁業、綠色農業、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人才都處在相對缺乏的階段,所以本科及以上學歷也要納入一體化培養,這樣可以依托大量高水平的科研、創業項目、國際交流與合作,構建本科及以上—高職專科—中職階梯式立體化人才培養梯隊。人才培養最核心的區別在于人才分類,它也是教育分類的依據,可分為創新型技術工人—創新型技術員—創新型工程師。同時根據職業帶理論,技術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占比在不同層級的比例不同,技術知識以中職最多本科及以上逐級減少,理論知識以中職最少,到本科及以上逐級增多,以強化高中低大思政崗課賽證體系化設計。
參考文獻:
[1] 李悅錚,李歡歡.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海島旅游規劃探析——以大連長山群島旅游度假區規劃為例[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0,27(7):108-112.
[2] 周璐.基于旅游競爭力評價的舟山市嵊泗縣海島公園建設對策研究[D].浙江海洋大學,2022.
[3] 唐紀平.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海南大學,2014.
[4] 袁媛.中國旅游人培養模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5] 張凱.游客感知視角下的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區旅游吸引力評價研究[D].浙江海洋大學,2022.
[6] 王媛,李軍輝.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文旅融合背景下廣西職業院校復合型旅游人才培養的驅動機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36(02):31-36+50.
[7] 林秀治,陳健平.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三螺旋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2,38(08):46-51.
[8] 黃震方,黃睿,侯國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類專業本科課程改革與“金課”建設[J].旅游學刊,2020,35(10):83-95.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0.10.012.
[9] 程道品,崔曉麟,張海琳.基于中國——東盟旅游教育共同體理念的國際旅游人才培養探索實踐[J].旅游論壇,2022,15(02):89-96.
[10] 保繼剛.建設旅游管理一級學科,加快旅游人才培養[J].旅游學刊,2015,30(09):1-2.
[11] 馬勇,余楚鳳,劉軍.基于混合式教學的“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9,32(10):137-140.
[12] 石玉,羅金華.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6(09):135-137+152.
[13] 馮穎,李悅錚,李君明,倪維秋.中日旅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比較研究——以南開大學和立教大學為例[J].旅游學刊,2008(12):82-87.
(作者單位:舟山旅游商貿學校 浙江舟山 316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