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精神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引領,基于《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對于培養高層次會計人才職業道德及專業素養的重要性,提出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建設創新模式。從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養環節、教學環節及課程建設成果五個方面構建課程思政的“三全育人”體系;從培養環節入手提出“六育協同”培養方案;從課程教學環節入手提出課程思政導入的“四類模式”融合,探索會計碩士思政教育新模式,實現培養環節、教學環節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
關鍵詞:課程思政 創新模式 “六育協同”培養 “四類模式”融合
中圖分類號:F233;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9-180-02
一、引言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20年3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2]。這為我國開展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及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
2019年7月,經全國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修訂培養方案,新增《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作為一門32學時的專業核心課,《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開設對于會計碩士(MPAcc)專業課程教育體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這充分體現了在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會計碩士(MPAcc)思政教育的重視,以及《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對于會計碩士(MPAcc)培養的重要性[3]。《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既是專業課也是思政課,它關系到高層次會計人才的職業素養,也關系到高層次會計人才對會計理論和實際操作的思想認識,是其他會計碩士課程的前提基礎和綜合運用。
財政部會計司原司長劉玉廷(2005)在“企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專題研討會講話中指出,會計人員既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也要有較強的政策觀念和職業道德水平[4]。黃娟(2012)對MPAcc《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多學科滲透、倫理體驗、榜樣引導”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梳理,以期為深化MPAcc實踐教學提供參考[5]。陳漢文、韓洪靈(2020)在《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體系中搭建了倫理學與職業道德教育的橋梁。首先引導學生對人性的倫理與商業倫理的核心領域進行認知,然后以會計職業道德基本理論、基本原則為基礎,運用會計職業道德概念框架,為會計從業人員面臨職業道德困境選擇時提供應對方法[6]。宋京津(2021)以J大學MPAcc專業《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為例,對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深入分析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教材選取、授課方法、考核方式等。在此基礎上,提出將問題導向法運用于該課程的教學之中,力求迎合時代的要求,更加有效地組織教學工作,培養新時期高端會計人才[7]。
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會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為良好職業道德觀,以“三全育人”為指導思想,提出從培養環節的“六育協同”,到課程思政內容設計的“四類融合”,實現《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全過程、全環節覆蓋的思政教育。
二、課程思政一體化體系構建
本課程從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養環節、教學環節及課程建設成果等五個方面實現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
1.指導思想。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精神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引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會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為良好職業道德觀等作為該課程思政建設指導思想。
2.培養目標。樹立良好職業道德觀,提升倫理敏感性,提高職業道德決策能力。
3.培養環節。根據研究生培養實際,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培養環節,包括入學教育的誠信宣誓、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學習、正面案例的榜樣指引、反面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日常行為規范及誠信考試等各個環節的協同育人。
4.教學環節。以課程章節為單元,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進度安排,以課程思政教學大綱作為教學指導;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對課程重點、難點分析,形成具有思政要素的課程教案;將課程思政要素從內容、問題、案例及理念四個方面導入,融合形成具有會計碩士課程思政典型特色的課程課件;教學中將思政教育以案例教學導入的同時,讓學生以所學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知識進行實際案例分析,并形成課程思政案例集。
5.課程建設成果。課程思政教學大綱、課程思政課程教案、課程思政課件、課程案例集。
從以上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養環節、教學環節和課程建設成果展現五個方面形成《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一體化“三全育人”體系。然后重點從培養環節的“六育協同”及課程教學環節的“四類模式”融合進行課程思政建設。
三、課程思政培養環節新模式——“六育協同”培養
在會計碩士研究生培養管理的各個環節融入思政教育,探索形成“六育協同”的創新管理模式。
1.誓言明志的“儀式教育”。在會計碩士研究生招生入學教育環節,舉辦“會計從業誠信誓言”宣誓活動,同時進行“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儀式教育。“誠信宣誓”儀式活動對學生具有思政教育的示范效應和引領效應。
2.守正出新的“學理教育”。在課程教學環節,以商業倫理、會計職業道德為理論基礎,對學生進行學理教育。以課程思政指導思想為引領,結合課程本身倫理學、會計職業道德原則等內容,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價值觀。
3.崇尚誠信的“榜樣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實際商業活動過程中的誠信典范為正面案例,對學生進行榜樣教育。另外注重以日常經濟活動中的先進榜樣為引導,言傳身教,發揮示范效應,使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可持續化。
4.警鐘長鳴的“警示教育”。以全球會計舞弊現狀調查為例,讓學生對會計舞弊行為的普遍性、類型、成因、造成的損失及相應的懲罰進行反面案例分析,并針對不同類型提出反舞弊措施。以此對學生進行警示教育。同時提升倫理敏感性,提高職業道德決策能力。
5.知行合一的“行動教育”。“知”的方面以人性的認知和倫理討論為引入,在課程理論知識中掌握商業倫理的判斷標準及核心領域,然后以會計職業道德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為認知基礎,構建會計職業道德概念框架。“行”的方面,在會計碩士研究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做出良好思想品行的道德規范,確保學生知行合一。
6.明理致用的“考試教育”。在研究生考試、課程論文完成的過程中進行誠信教育,實施誠信考試。將良好職業道德貫穿其學習生涯、工作生活日常。
四、課程教學環節思政要素導入新模式——“四類模式”融合
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建設是關鍵環節。《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可采用內容導入、問題導入、案例導入、理念導入四類模式融合。
1.內容導入。本課程從課程內容上以商業倫理基本理論、會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與道德決策框架為主,與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切合,適合從內容角度導入。《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既是專業課也是思政課,從其內容設置的本身來看思政教育的元素就比較豐富。如人性的認知與倫理討論中,不管是“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惡論、性無善惡論”,最終會上升到對于道德的討論,去惡揚善。這既是倫理學思想,也是思政教育,引發學生對于人性認知的深度思考。商業倫理的判斷標準中,不同的情境下,倫理標準都有局限性,唯有全面提升思想道德品質才能獲得最優解。而會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中包含的誠信、客觀公正等內容本身既是職業道德理念,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2.問題導入。將課程知識點相關的真實案例作為引子,進行頭腦風暴“如果是你,你該怎么辦”,自身面臨同類問題時該如何處理,引發學生思考,進行問題導入式教學。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將課程知識點鋪陳展開,學生就會回顧問題導入時的討論回答是否合適,是否有更好的應對道德困境的方法,這種問題導入式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引發思考,有助于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升職業道德實踐運用能力。
3.案例導入。本課程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打破原有倫理學、職業道德教學偏理論的枯燥模式,以生動活潑的案例進行課前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將教學內容融入,在專業課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將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如以誠信經營典范為正面案例,為學生提供榜樣指引;以會計舞弊事件案例分析為反面案例,為學生提供警示教育;以真實案例導入,引起學生興趣,然后以倫理學、職業道德理論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并最終形成課程思政教育案例集。既有理論案例導入,也有實踐案例分析,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4.理念導入。以會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為基礎,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的職業信念,把遵守商業倫理和會計職業道德的理念貫穿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培養誠實守信的職業品格和職業信念。
五、總結
《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既是專業課也是思政課,專業課和思政課協同育人可有效提高課程育人能力。它關系到高層次會計人才的職業素養,也關系到高層次會計人才對會計理論和實際操作的思想認識,是其他會計碩士課程的前提基礎和綜合運用。所以,《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開設對于會計碩士(MPAcc)專業課程教育體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從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養環節、教學環節和課程建設成果展現五個方面構建《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一體化框架;然后提出在會計碩士研究生培養管理的各個環節融入思政教育,探索形成“六育協同”的創新管理模式;重點分析思政元素如何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環節,采用內容導入、問題導入、案例導入、理念導入“四類模式”融合。這樣從課程體系、培養環節、教學環節進行系統的課程思政創新模式構建,為《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為德才兼備復合型高級會計人才的培養作出積極探索。
[基金項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文科”背景下高等農林院校會計學本科專業改革與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140038;內蒙古自治區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創新模式研究——“六育協同”培養及“四類模式”融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SZ2023016。]
參考文獻:
[1] 中國政府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EB/OL].(2016-12-08).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0
8/content_5145253.htm?gs_ws=weixin_636168193193064553&isappinstall
ed=0#1.
[2] 教育部.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 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1-08-0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鐘鳳英,廉啟悅.基于課程思政的MPAcc人格培養和能力整合探討[J].商業經濟,2022(05):177-180.
[4] 鄒立,佟巖.“企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專題研討會綜述[J].會計研究,2005(07):90-93.
[5] 黃娟.MPAcc《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實踐性教學探索[J].商業會計,2012(05):128-129.
[6] 陳漢文,韓洪靈.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7] 宋京津.數字經濟時代MPAcc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PBL法在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中的運用為例[J].商業會計,2021(09):113-116.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作者簡介:閆曄(1988—),女,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管理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會計、會計理論研究;張心靈(1965—),女,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管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農業財務會計與審計、農業經濟管理。]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