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法學課程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必然,而新型的教學模式必要對課程考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東北林業大學《刑事訴訟法學》課程為例,指出考核內容局限性、考核方式單一性以及考核結果終局性是原有考核模式的弊端,進而提出了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將課程的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并重、線上考核與線下考核融合、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結合、考試改革與科學研究協同以及課程考核評價標準體系的構建等改革措施。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推動課程的教學改革,改進課程的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學 考試改革 混合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F061.3;DF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9-195-02
《刑事訴訟法學》課程作為東北林業大學重點專業建設項目資助的第一批考試方法改革的課程,自2013年開始持續推進課程考試改革。嘗試“2+1”的考試模式,即總評成績=階段考試1(20%)+階段考試2(20%)+期末考試(40%)+平時成績(20%),改變了原來“一考定終身”的陳舊模式,課程已經具備的形成性考核模式的雛形。當然,這一階段的問題也比較明顯,形成性考試單純的體現為考試次數的增加,考核內容仍然側重于對書本理論知識的考查,考核形式仍然是閉卷考試,平時成績也是以考勤以及課堂表現作為主要參考。這樣的考核無益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更別提對于教學改革以及教師教學能力的反饋功能。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平臺課興起,自2016年以來刑事訴訟學課程開始進行超星平臺在線課程建設,2017年刑事訴訟法學在線課程投入使用,學生可以利用學習平臺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章節測試、熱點討論等,實現了線上線下教學以及線上線下考核的有機融合,利用線上資源使得課程的形成性考核更加便利。并將學生學習平臺的使用情況以及實踐環節的參與情況計入平時成績的分值中。同時,在總評成績中,縮小階段考試所占比重,增加平時成績權重。2020年《刑事訴訟法學》課程這一階段獲得了東北林業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項目立項,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和考核內容中去,持續的課程建設,使得刑事訴訟法學課程的考試改革成效顯著,課程的多元形成性評價體系基本建立且運行良好。
一、《刑事訴訟法學》考試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并重
《刑事訴訟法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課程。理論考核方面,結合2018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進一步調整了原有的教學大綱,在不縮減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將原有的課程章節進行重新整合。階段考試1考核的基本要求為能夠理解并掌握刑事訴訟法的基本概念、歷史沿革、基本原則和基本理念。階段考試2考核的基本要求為能夠理解并掌握刑事訴訟主體、管轄、回避、強制措施、附帶民事訴訟等基本制度;期末考試考核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理解并掌握刑事訴訟法的基本概念、歷史沿革、基本原則和基本理念;二是理解并掌握刑事訴訟主體、管轄、回避、強制措施、附帶民事訴訟等基本制度;三是理解并掌握刑事訴訟的各種具體程序規定。實踐考核方面,通過參與模擬法庭、法院開放日等情況,結合活動心得綜合評定。目前,刑事訴訟法學課程的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所占分值比例較為均衡,有利于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和實踐能力的全面考核。
(二)線上考核與線下考核融合
《刑事訴訟法學》在線開放課程在建設和應用過程中不斷嘗試結合本課程知識體系的特點以及課程平臺的開放、便捷、智能等優勢,著力實現線上考核與線下考核相融合,建立起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一方面,不斷完善線上教學內容。突出學習平臺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工具作用,梳理《刑事訴訟法學》的知識脈絡以及各章內容,制作思維導圖,錄制課程知識框架簡介視頻,幫助學生全面掌握課程知識體系,同時,總結各章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學習更有側重、重點突出。授課內容從章細化到節,從節細化到具體的知識點,并將線上線下的授課內容明確的區分,做到適當交叉、避免重復,保證課程教學內容的全面且充實。同時,合理分配各章節的學時,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結合課程學習平臺的知識體系,不斷進行試題庫更新,結合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歷年真題和經典案例,精選章節測試習題,并將其設置為學習平臺任務點,以學習平臺任務點的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評定依據。另外,線下考試仍保持原有的閉卷考試模式,但是所占比例減少,考核題型更偏重于客觀性試題以及能力考核的案例分析題。
(三)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結合
《刑事訴訟法學》課程考試改變傳統的一次性考試定成績的模式,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多種考試方法相結合,平時與期末相結合,分階段、多種形式評定考試成績,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成績權重,突出綜合能力特別是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引導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擴大平時成績的考核項目,不再單純以考勤、課堂表現來評定學生,增加更多更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操作項目等。通過多元化、多維度的考核方式,引導學生注重平時積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解決“課程一考定終身”的頑疾。
(四)考試改革與科學研究協同
《刑事訴訟法學》課程在東北林業大學在線課程、精品在線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課程思政示范課等課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課程團隊結合刑事訴訟法學的課程特點,提出建立多元形成性綜合評級體系,本著教學改革與考試改革相互促進的原則,邀請兄弟院校講授刑事訴訟法學的教師組成科研團隊,以黑龍江省高校法學專業考試改革為主要調研單位,申報了教學改革項目并成功立項,圍繞“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法學課程形成性考核模式開展研究,并發表相關的教研論文,形成了高校法學課程的考試改革與科學研究的良性互動。
(五)課程考核評價標準體系構建
課程考核評價標準體系的建立是考試改革的關鍵,對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至關重要。因此,《刑事訴訟法學》課程在向成績評定綜合性轉變的過程中,根據總評成績的構成,詳細制定了平時成績、課內實踐成績、階段考試成績以及期末考試成績的評價標準。
二、《刑事訴訟法學》考試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目前,《刑事訴訟法學》課程建立起來的考核評價體系是以了解法學專業學生的基礎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多種因素,制定出的更加適宜學生的考核模式。考核模式改革前,課堂教學只注重學生是否到位,弱化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考核,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睡覺、玩手機等現象屢見不鮮;改革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參與度明顯增強,課堂教學氛圍良好,教師教學激情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呈現良性循環。教學方式的轉變、考試形式的不同,既鼓勵教師個性化教學,也更貼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利用線上學習平臺有意識地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通過直接傳授或討論等多種途徑滲透思政理念,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主動自主學習,制定計劃、自我激勵、執行計劃。通過使學生更積極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了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核心素養,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推動了課程的教學改革,改進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1.推動教學改革。法學課程考試模式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價值體現為可促進法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全面展開,是監控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形成以考試促教學,以教學改革帶動考試模式變革的良性互動,并最終直接影響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刑事訴訟法學課程的考試改革也推動了課程的教學改革,并提升了課程的教學效果。始終踐行OBE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已經從單純的灌輸型教學形式,逐步轉向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多媒體教學、翻轉課堂等形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知識傳授、素質塑造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豐富實踐教學形式,將課程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通過庭審觀摩、模擬法庭和實務部門參觀等,使學生能夠真實地感受法庭審判過程,深入掌握法庭審判的流程和程序,明確知曉審判細節和相關問題,同時,通過近距離接觸司法實踐,能加強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從課本知識的學習轉化為親身的感官體驗,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實戰經驗,同時也樹立職業榮譽感。
2.改進教學效果。刑事訴訟法學課程通過上述教學改革,學生的總評成績普遍提高,以法學2021級為例,2022—2023第一學期共123人,其中,90~100分(優秀)實考人數54人,所占比例43.9%;80~89分(良好)實考人數42人,所占比例34.1%;70~79分(中等)實考人數18人,所占比例14.6%;60~69分(及格)實考人數9人,所占比例7.3%。同時,任課教師近年來的三級測評成績也表現不俗。校級督導測評成績為優秀,學生測評成績在學院一直名列前茅。
(三)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凝練了教育教學成果
1.提升教學能力。在《刑事訴訟法學》課程的考試改革過程中,主講教師以不斷探索的精神鉆研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水平、促進課程建設、推進配套教材建設。堅持以OBE理念為導向,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以及實踐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課程建設日臻完善,教師的教學能力顯著提升。近年來,《刑事訴訟法學》課程獲得了一系列的教學榮譽,成績顯著。
2.凝練教育教學成果。課程主講教師從事了多年的一線教學工作,不斷在教學改革和考試改革的實踐中積累教育教學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法學專業教學改革以及法學課程多元形成性綜合評價體系的教學研究工作,主持省級教改課題5項,發表教研論文7篇,這些教育教學成果又反哺教學實踐,形成了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
三、《刑事訴訟法學》考試模式改革的反思與改進措施
(一)重組試卷的題型和分值分配
試卷題型由原來的單選題、多選題、名詞解釋、判斷改錯題、簡答題、論述題六大題型,自2023—2024第一學期開始,取消名詞解釋和論述題,同時增加單選題和多選題的題目數量,降低每小題的分值,同時設置綜合性的案例分析試題。通過題型、題量以及分值的調整,達到增加客觀性試題、減少主觀性試題,注重對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
(二)細化作業和試卷的給分依據、規范作業和試卷的批改
刑事訴訟法學課程自2013年開展考試改革以來,不斷嘗試增加考試形式,調整考試內容,強調形成性考核與結果考核的結合,并建立了課程考核的評價標準,從而達到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客觀、公正、全面考核。但仍然存在作業和試卷給分依據和標準不細致、可操作性較差的問題,自2023—2024第一學期開始,《刑事訴訟法學》課程根據總評成績的構成,為平時成績、課內實踐、階段考試、期末考試以及學習平臺的章節測試制定了更為細致的評分標準和參考答案。同時,進一步規范作業和試卷的批改,明確增減分值、錯題標注原因等。
(三)優化授課內容與考核形式
考慮《刑事訴訟法學》課程性質,結合學生需求,在未來的課程教學中增加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提高案例教學的比重,多用交流式反思講課,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金項目:①2021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項目編號:GJB1421244);②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高等教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3GJYBB012);③黑龍江省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項目編號:2021HLJXWY027);④2023年度東北林業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DGYYJ2023-24)。]
參考文獻:
[1] 張鏑,崔宇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法學課程形成性考核模式改革初探[J].甘肅教育,2021(07):52-55.
[2] 庾文焰.法學專業考試模式改革之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4(01):131-132.
[3] 蔣淼,魏琦.我國法學本科課程考核改革探索——基于40所高校的實證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0(03):32-39.
[4] 杜儀方.多元過程性綜合評學體系的革新與構建[J].現代營銷,2012(06):280-281.
[5] 謝暉.“以評價促教學”的“形成性”評價模式——以法學專業實踐類課程的教學評價為視角[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07):85-88.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作者簡介:張鏑(1980—),女,黑龍江省牡丹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刑事法學、證據法學及司法制度。]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