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以四個“共同倡導”為主要內容的全球文明倡議不僅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還傳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文明思想,更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的全球文明觀。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既守護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應然法則,為不同文明破解“文明沖突論”提供了根本遵循,還順應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世界各國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指明了前進方向,更回應了發展與安全的時代主題,為國際社會共建人類文明百花園貢獻了中國方案。在推動和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國際進程中,中國需要推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國際法治精神,落實聯合國《不同文明對話全球議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合作,共擔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使命;建立國家間文化合作機制,豐富各國民間人文交流內涵;創設全球性的文明對話平臺,推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習近平外交思想全球文明倡議中國式現代化文明多樣性
【作者簡介】云新雷,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西安郵編:710065);夏立平,同濟大學中國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二級教授(上海郵編:200092)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68-(2024)05-0130-16
【DOI編號】10.13851/j.cnki.gjzw.202405007
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以來,隨著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帶來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人類社會日益進入動蕩不安的歷史時期。面對不確定的世界對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造成的多重挑戰,習近平在2023年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作為新時代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全球文明倡議著眼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為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大正能量。對此,中國學界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全球文明倡議具有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給予了高度肯定。嚴安林等認為,全球文明倡議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構建新型文明關系、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及推進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吳志成認為,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充分彰顯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為促進全球文明治理、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邢麗菊等認為,全球文明倡議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強大支撐,對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蒯正明認為,全球文明倡議從不同維度回答了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具體要求,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注入非常強大的正能量。
二是對全球文明倡議的世界意義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探討。盧光盛等認為,全球文明倡議在對世界作出巨大理論貢獻的同時,樹立了新時期全球和平外交典范,引領和推動了新一輪全球化進程,促進世界各文明協調共生發展。楊越明認為,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更多國家將通過自我道路選擇共繪人類發展新圖景。高正禮等認為,全球文明倡議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意蘊,其底氣和力量源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色。陳志敏等認為,全球文明倡議從關系、價值、發展和行動四個維度對中國倡導的全球文明觀進行了系統表達,也為塑造積極的文明互動理念、重構良性的國家間互動模式以及在雙邊、地區及全球層面構建新型文明關系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三是對全球文明倡議的生成邏輯及價值意蘊作出了深入闡釋。朱中博認為,全球文明倡議基于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揭示了人類文明的內在屬性,指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基礎支撐,形成了層次分明、邏輯嚴密的理念體系。王楓橋認為,全球文明倡議是習近平從文明發展現實出發,將馬克思主義文明觀與中華民族文明理念相結合的時代產物,不僅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交往的思想智慧,而且反映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文明發展現實的科學認識。張新平等認為,全球文明倡議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文明發展領域的生動體現,為人類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協調推動文明發展擘畫藍圖,為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指明了方向。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到,當前學界對全球文明倡議的研究已經取得重要進展,但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來看,既有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對全球文明倡議的理論品質及其具體實踐的闡釋還不夠深入,需要進一步深化。有鑒于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明確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背景及目標,闡釋全球文明倡議的主要內容及理論品質,論析全球文明倡議的時代價值與意義,提出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中國路徑及行動。
一、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背景及目標
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以百年變局下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內含的文明秩序觀為重要背景。冷戰結束后,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深入發展,人類社會處在一個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全球化時代,也日趨進入一個多樣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時期。而要在人類社會更高水平的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多樣文明的交流互鑒,就需要一種全球性、結構性和法理性的文明秩序觀。
所謂全球性的文明秩序觀,是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必須尊重世界范圍內多樣文明共存的客觀現實。在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中,文明多樣性始終是內在屬性。這是因為多樣性的自然環境和人類實踐活動從根本上決定了多樣文明的客觀存在。檢視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史,不論是曾經光輝燦爛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還是近代以來強勢崛起的西方文明,抑或世界上唯一未曾斷流的中華文明,無一不印證著人類文明多樣共存的基本形態。時至今日,在這個由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構成的現代文明世界,已經有80多億人口、2500多個民族和5000多種語言,這足以說明不同的文明只要相互尊重,就能在交流互鑒中實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
所謂結構性的文明秩序觀,是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要積極推動地區和國家文明共同體的演進。從地域角度看,若干地理上接近并相互依存的國家由于共同的歷史、語言、宗教而形成相同或類似的地區文化傳統,這些基于地區文化認同的國家就會逐漸具有地區國家文明共同體的顯著特征。正是在此意義上,塞繆爾·亨廷頓(SamuelHuntington)將后冷戰時期的世界劃分為八種主要文明,即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強調推動地區國家文明共同體的演進,是因為人類文明交流需要各種不同文明在保持自身價值的同時,學習與借鑒其他文明,最終實現跨地域和超時空的文明共榮。
所謂法理性的文明秩序觀,是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必須以國際法治文明為指向。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根本標志,也是人類社會實現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路易斯·亨金(LouisHenkin)指出,“在各國的關系中,文明的進展可以認為是從武力到外交,從外交到法律的運動?!本科浔举|,在于利益是法理之源和法理之本,多元利益的競爭與沖突產生了法律命令,并進一步體現為法律責任。因此,在一個人類利益深度融合且責任共擔的世界,各國只有基于國際法治文明而來的國際法律規則體系,才能確保作為人類文明實體的各主權國家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利益,進而將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不斷擴大與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最終保障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
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與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度關聯。在人類文明的現代化歷史潮流中,探索和實現現代化是各國人民的應有權利,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一百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不僅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還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主要體現為國內、國際兩個維度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其一,就國內維度而言,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性文明。主要包括:在物質文明建設上,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政治文明建設上,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強國建設,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在社會文明建設上,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美麗中國建設。其二,就國際維度而言,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五個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總體性文明。主要是指,在伙伴關系格局上,堅持平等相待、互商互諒,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在安全格局上,堅持公道正義、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在發展格局上,堅持開放創新、包容互惠,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在文明交流格局上,堅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在生態格局上,堅持尊崇自然、綠色發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這一重大論斷。顯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色,也拓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當代中國的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
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對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提出了文明之問,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不僅順應了全球化時代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需要,也賦予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實踐以新的文明內涵。這意味著,作為當今世界的重要文明力量之一,中國提出并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不僅為動蕩變革期的世界注入了穩定性和可預見性,而且為國際社會共建人類文明百花園貢獻了中國方案。
二、全球文明倡議的主要內容及理論品質
全球文明倡議以四個“共同倡導”為主要內容,即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征程上,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并付諸實踐,既滿足了新時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強國的國內需求,又滿足了全球化時代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國際需求,始終展現著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的理論品質。
第一,全球文明倡議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且保持突出的連續性,這是因為中華文明始終扎根中華大地,具有獨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指對民族的文化和歷史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心理底層結構和思維方式。其中,思維方式是文明的深層次內容,不僅反映著文明的根本特征,而且對整個文明的發展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而最能體現思維方式的是包含在文化之中的核心理念。2022年5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講清楚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苯Y合習近平關于中華文明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可以認為中華民族長期堅持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就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與宇宙萬物共生共存關系的哲學理念。人與宇宙萬物之間的關系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涉及的四個命題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人性的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調諧等。從現代科學與生態觀的視角來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實際上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價值追求。
二是協和萬邦的天下觀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和平、和睦、和諧關系的基本理念?!昂汀蔽幕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深深銘刻在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還生動體現在中華民族與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友好交往中。這種倡導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和平、和睦、和諧的文化理念既創造了歷史上中國與周邊民族與國家之間的“人和”氛圍和“胞波”情誼,也推動了新時代中國始終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三是和而不同的社會觀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不同文化及文明多元一體關系的世界理念。每一種文化及文明都有其不同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這是因為作為文化及文明創造主體的民族或國家大都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依賴不同的生產方式、傳承不同的歷史傳統。比如,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就是因中國古代各民族及其不同文化長期交流、碰撞、融合而形成,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同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既要允許不同文化及文明存在差異性,也要推動多元文化及文明之間的包容性發展。和羹之美,在于合異。只要不同文化及文明之間能夠多元共融,人類文明就能在歷史發展中譜寫更加絢麗的文明華章。
四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與人之間性善關系的人本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人本思想就是圍繞如何做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而展開的,特別是孟子有關性善論的諸多論述,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思想。該思想立足于人心和善的終極價值,認為仁、義、禮、智四個道德品質是人性所固有的,人應該將其發揮出來,從而實現“人性的回歸”。這意味著,人心和善的道德觀要求人們以“和善”的行為準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行善”的道德倫理達致“圣人”般的至高境界,最終在道德教化和感化中實現人心和善與人性本善的回歸。
第二,全球文明倡議傳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文明思想是基于唯物史觀形成的,其思想觀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物質生產是文明形成的根本前提。馬克思主義認為,涵蓋文明的物質文明、社會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取決于一定的經濟基礎及其物質生產方式,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二,多樣性是文明發展的歷史必然。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各民族和各國家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過程中,生產力的進步和快速發展,尤其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帶來的全球化已經使得“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這意味著,不同民族和國家所創造的不同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自身的民族性和特殊性蘊含著人類文明的世界性和普遍性。
其三,實踐是文明存在和進步的重要動力。恩格斯認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顯然,作為實踐的產物,文明意指一種開化、開放和進化、進步的社會狀態。而這種社會狀態不只是經濟基礎層面的物質生產、財產所有制等物質文明,還包括上層建筑層面的民主、法治、價值觀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正是因為不同民族和國家實踐活動的創造性、開放性和包容性,人類文明才得以交流互鑒和發展進步。
其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文明的終極價值目的。馬克思主義的文明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文明觀,是圍繞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展開的。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換言之,基于“自由人聯合體”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全人類獲得徹底解放后的一種新的文明生活方式,是人與人、自然、社會共生共榮共享的社會形態,是文明演進的最終目的所在。
第三,全球文明倡議推動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的全球文明觀。在一個世界各國各文明普遍交往的時代,不同的文明應該秉持何種交往理念,是主張文明高下、文明優劣、文明隔絕、文明沖突,還是堅持文明平等、文明互鑒、文明對話、文明包容。顯然,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觀,也是21世紀人類文明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為此,新時代中國提出“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具體而言,文明平等是指不同文明之間沒有所謂高低之分、等級之別,而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文明平等強調各種文明都是人類文明中平等的一員,都對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自身的貢獻,在價值上都是平等的。這是因為各種不同的文明代表著各民族和各國都有選擇其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和發展道路的權利與自由。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同時,正因為文明平等,不同文明才得以交流,進而帶來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與繁榮。
文明互鑒是指不同文明通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才能獲得新的啟示和鏡鑒,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梢哉f,文明互鑒是不同文明相互交往的精華所在。人類文明之所以萬紫千紅、生機盎然,是因為文明互鑒蘊含著不同文明賡續發展的有益智慧和營養精華。因此,推動文明互鑒不僅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而且能讓世界各國人民共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文明世界。
文明對話是指不同文明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增進對自身文明與其他文明之間的理解、互信和共鳴。從這個意義上看,文明對話既包括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互動,也涵蓋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人文交流合作。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在于文相近,而文相近在于文相交和文相流。
文明包容是指不同文明之間不是孤立、靜止、隔閡的關系,而是包含著相互融合、共同繁榮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確切地說,文明包容代表著不同文明共進共享的理想狀態,是文明多樣性的內在追求。因為只有文明包容,不同文化、國情、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才能尊重差異、相得益彰、相互成就,所以文明包容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顯著標志。正是由于包容,不同文明才有彼此交流互鑒的深沉動力,也才能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與發展,最終推動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和探索性創造。反之,人類文明就會淪為一種單一性文明或逐漸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在歷史的長河中。
三、全球文明倡議的時代價值與意義
作為新時代中國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既從宏觀層次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樣的文明理念、各國怎樣實現交流互鑒”的時代之問,又從微觀視角回應了各國探索現代化所遭遇的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與意義。
第一,全球文明倡議守護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應然法則,為不同文明破解“文明沖突論”提供了根本遵循??v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不論是同一民族和國家內部,還是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始終存在一定范圍和程度的沖突。各種各樣的沖突不僅出現在相互缺乏了解的民族和國家之間,也出現在相互熟悉的民族和國家之間。而那些表面看似發生的文明沖突,內部實質發生的則是利益沖突甚至權力沖突?;仡櫞蠛胶r代之前的歷史,由于地理環境和交通往來的技術性阻隔以及時代環境的局限,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孤立與封閉曾長期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各國相互依賴和地區一體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已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現實需求,特別是對亞洲各國而言,一部亞洲文明史就是一部亞洲各國人民之間的文明交流互鑒史。因此,面對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裹挾而來的“文明沖突論”,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可謂正當其時。全球文明倡議在守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應然法則時,直指“文明沖突論”固守的西方文明觀及其預設性的不同文明交往范式,即亨廷頓所謂的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及伊斯蘭文明的沖突將構成冷戰之后世界秩序的主軸。顯然,在西方國家或國家集團依舊占據優勢地位的當今世界,沖突與優越感并存的西方文明觀本質上還是西方權力政治思維窠臼在國際文化領域的“話語敘事與話語權構建”,其理論仍然帶有濃厚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充滿自身歷史的偏狹性和預設性。而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旨在讓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以交流互鑒走向共生共榮,反之,世界文明就會被一種“霸權性文明”主導。其嚴重后果就是國際社會的不平等加劇,也不會擁有一個共享法治文明的人類未來,更遑論建設一個持久和平與普遍繁榮的多元文明世界。
第二,全球文明倡議順應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世界各國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指明了前進方向。現代化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必經階段,也是一個涉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全球性進程,更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主題和戰略目標。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中國式現代化不僅以鮮明的中國特色豐富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文明內涵,而且拓展了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選擇。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毫無疑問,這一重大論斷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文明價值與意義。概言之,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沒有在實現現代化道路上喪失自身文明的民族性和特殊性,相反將自身文明的民族性和特殊性予以傳承和創新,是中華文明和人類社會現代化融合發展的產物。全球文明倡議提出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就是為了讓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明在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薪火相傳、多姿多彩、返本開新、面向未來,從而助力各國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建設。
第三,全球文明倡議夯實了發展與安全的時代主題,為國際社會共建人類文明百花園貢獻了中國方案。發展與安全是人類活動的根本需求,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存續的必要條件。發展、安全、文明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決定了發展與安全就是一種文明標識,而文明本身則內含發展與安全。進而言之,發展是安全和文明的基礎,安全是發展和文明的前提,文明是發展和安全的升華。在一個包含發展、安全和文明的當代國際體系中,維護和實現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普遍安全和文明進步已是二戰后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也是聯合國的價值所在。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的快速推進,人類社會日益成為一個集全球發展、全球安全和全球文明于一體的復合體系,也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效應日益顯現。在這個發展優先、安危與共、文明互鑒的人類大家庭,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各種安全挑戰層出不窮和不同文明誤解與隔閡加劇的情況,國際社會只有通過共同建立國際法律規范、共同遵守國際法律規則、共同將實現公平正義作為各國之間及國際關系的最大共識,才能實現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安全,最終建成一個多元文明共贏共享的人類文明百花園。而全球文明倡議所倡導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本身就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法治化理論和實踐。例如,和平與發展構成國際法的顯性價值,公平與正義是人類法律的終極價值,民主與自由是公正的國際秩序的基本要求。
四、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路徑及行動
當前,面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帶給人類社會的不確定性,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和落實不僅有助于推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也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文明大國與其他不同文明國家共建人類文明百花園明確了具體行動方向。
第一,推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以來,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篇章,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法治保障。一方面,是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更好地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以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釋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是因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個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于一體的整體性的現代文明,也是一個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且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現代文明。進而言之,法與文明的相互關系以及中國式法治現代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在關系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需要全面依法治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強國的道路上不斷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精髓和精華,并對其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而夯實中國的現代法治文明,為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作出應有的中國法治貢獻。
第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國際法治精神,落實聯合國《不同文明對話全球議程》。在人類社會的法治文明進程中,《聯合國憲章》的制定可謂意義重大且深遠。《聯合國憲章》不僅奠定了國際法治文明的基石,還促進了文明多樣性在世界范圍內的法治化程度。比如,《聯合國憲章》第一條規定:“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庇秩?,作為《聯合國憲章》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法院規約》第九條規定:“每次選舉時,選舉人不獨應注意被選人必須各具必要資格,并應注意務使法官全體確能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及各主要法系。”換言之,正是基于以《聯合國憲章》為根本規范的國際法秩序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世界各國才得以逐漸奉法而行,相互尊重各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尤其是尊重各國不同的文明及文化傳統。這也是2001年聯合國大會提出《不同文明對話全球議程》的深意所在,即通過重申《聯合國憲章》所體現的國際法治精神,努力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對話,為增進各文明間的溝通和理解、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第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合作,共擔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使命。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或有形文化遺產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更具共享性,也對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提供了更強大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各類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之所以需要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合作,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精神文明財富,有助于人類社會超越物質獨占、消除人與人、社會與社會之間的紛爭,進而推動人類文明繁榮發展。在這個由數字化觀念與技術應用驅動的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及其代際性、實踐性、活態性、情境性本質特點,就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共擔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使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成為世界文化及文明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和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基礎。
第四,建立國家間文化合作機制,豐富各國民間人文交流內涵。在當代國際關系中,隨著各國外交關系在各領域的不斷擴展,基于文化合作與人文交流的文化外交已經成為國家間發展全方位外交關系的重要方式。同其他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安全合作和經濟貿易合作相比,國家間的文化合作與人文交流更具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等獨特優勢。比如,作為中美關系史上重要的一頁,中美之間自乒乓外交開始的重建文化關系的經歷清楚地證明,在具有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間進行文化交流不僅可行,而且有益。因此,世界各國不僅要增進彼此官方文化合作,還要豐富和擴大各國之間的民間人文交流,如推進教育交流、青年交流和媒體交流。雖然各國推動人文交流的主要目標是擴展國家軟實力,但是其結果總是會促進交流雙方在教育、科學和文化領域的融合。再者,國家之間的雙邊人文交流還可能外溢為多邊文化合作,并形成跨國文化共同體,最終促進文化國際主義的發展。
第五,創設全球性的文明對話平臺,推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時代,任何事關不同文明對話與人類文明進步的國際議程從本質上說都是全球性的,既需要在地理范圍上涵蓋全球各地,也需要在主體類型上包括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這意味著世界各國需要創設全球性的文明對話平臺,并得到各國政府及其人民的普遍認可和接受。因此,世界各國要在夯實雙多邊文明對話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將那些不為外界所熟知的社會和群體納入進來,共同建設多主體、多區域、多領域、多內容的全球性文明對話平臺。只有如此,人類文明新形態才能在交流互鑒和多元共享中得以繁榮發展。中國不僅是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者,也是該倡議的踐行者。因此,中國既要通過聯合國體系繼續宣介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重大意義,還要以開放包容的文明大國心態不斷參與和組織不同的文明對話,更要運用融通中外的中國敘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的故事和中華文明的故事。
結束語
在實現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廣泛吸取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經驗,還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全球文明倡議正是中國為共建人類文明百花園而提出的中國方案。該方案致力于形成不同文明之間“美美與共”的全球共識,是對各國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文明啟示,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指向。在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進程中,中國將始終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全球文明觀,與世界上所有熱愛文明、追求美好生活的國家和人民攜手同行,共建人類文明百花園,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樊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