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當下教學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應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為主要目標,通過合理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勇于創新、敢于開拓的高階思維能力。對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高階思維能力進行研究,旨在優化當前教學結構,構造出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化學課程教學體系,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文章將從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原則以及策略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高階思維能力;培養路徑
高中階段化學學科難度升級、知識體系龐大,學生在學習時常會感覺吃力。傳統教學模式多以教師單方面講解配以題海戰術輔助為主,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被淹沒,且機械化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消化知識產生不利影響,阻礙學生核心素養與思維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特點在于它能夠有效轉移教師關注的重點,學生學習成績不再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唯一追求,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傳統的灌輸式學習、填鴨式學習被具有創新性、探究性的教學活動取代,學生核心素養與思維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一、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意義
(一)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心理發展
學生健康的心理發展是一個主動構建、持續內化的過程[1]。高階思維要求學生能夠以現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深度剖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并找到解決辦法。目前,高中教育強調重視學生自身差異性,主張在滿足學生基本學習需求的同時促進其全面發展。這就意味著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問題的思考逐漸形成獨立的思想與認識。
(二)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培養學生高階思維是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途徑,它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知識框架,提升學生學習質量。高中化學學科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理論知識基礎,還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且能夠對化學實驗進行探究。如果學生自身對所學知識掌握不夠牢靠,邏輯思維混亂的話,那么在面對問題時勢必手足無措、無從下手。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開展深度學習
當前,推行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實現高中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與優化。與傳統學習相比,深度學習更為先進、積極,它需要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以及問題內容有所了解,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同時能夠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證明以及辯證地對問題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結合自身知識儲備與現實經驗做出合乎實際的判斷,從而促進知識水平與邏輯思維能力的雙重提升[2]。高中階段學科知識體系更為龐大,概念更加抽象,學習難度更高,且與其他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如果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機械性的講解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才能最終內化所學內容。學生在對所學內容進行研究、挖掘的過程就是開展深度學習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發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四)有助于提升學生自身科學素養
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的人應當具備以下幾種素質:敢于提出問題、理智分析問題、團隊協作精神、批判創新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在面對大量抽象、煩瑣的信息時能夠做到迅速且準確地提取關鍵信息,并能夠對其中有效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在高中階段化學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能夠幫助學生以更為高效、科學的形式獲取知識,并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的探究中建立起扎實的知識儲備與良好的專業技能,了解化學學科本質特征,提升自身核心素養與科學素養。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具備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以該原則為基本指導思想,結合學生當前認知水平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活動當中,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科以及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深化學生學習感悟。
(二)主體性原則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以及學習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合理設計教學活動。由于學生教育背景、學習能力、基礎水平等的不同,在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過程中通常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習效果。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達到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目的,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將因材施教教學原則落到實處,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通過接受系統的學習獲得成長與收獲。
(三)趣味性原則
高中階段化學學科難度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覺得比較困難,難免會產生消極抵觸的情緒與比較沉重的心理壓力。在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過程中,為了盡可能地減輕學生心理負擔,消除學生不良情緒,教師需秉承趣味性原則,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深度挖掘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并結合學生現有認知水平與興趣特點,設計出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的游戲活動,在確保教學質量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路徑
(一)合理設定教學目標,關注學生思維發展,挖掘內在潛能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的前提條件,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能夠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在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時將重點放置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上,從而忽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以及學生的思維能力[4]。而想要實現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目的,教師首先需要確保所設定的教學目標的合理性,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活動質量。站在教師的角度來看,在擬定目標時需始終考慮到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定對于當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的目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挖掘學生內在潛能。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鐵及其化合物》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設置教學目標為:第一,了解單質鐵的還原性,初步學會根據鐵與水蒸氣反應的原理設計實驗裝置;第二,了解鐵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以及應用;第三,了解氫氧化亞鐵的性質與制備;第四,理解鐵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以上教學目標中既涉及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又包含實驗探究與聯系實際等內容,教師在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活動并開展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質量與思維能力將會得到提升與發展。
教學目標在整個課程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設計教學目標之前,教師需通過調研、與學生溝通等形式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如學習能力、學習基礎、興趣愛好等,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出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挑戰性但是又具有可執行性的目標,為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并在目標的指引下帶領學生開展學習,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科學整合教學內容,構建完整知識體系,形成應用意識
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還需重視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問題,通過帶領學生進行系統化的學習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與科學的觀念,并能夠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與問題思維。因此,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處理時,教師需以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去思考所學內容、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并讓學生意識到化學學科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化學知識本身具有的實踐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第一節《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設置教學目標為:第一,了解金屬冶煉的原理和方法,理解鋁熱反應的實質;第二,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了解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原理;第三,了解煤、石油、天然氣的綜合利用方法,了解三大合成材料。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如垃圾分類問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講解與煤、石油、天然氣相關的知識之前,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我國南??扇急囬_采成功的新聞片段,通過視頻資料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并以此為基礎帶領學生分析其中涉及的化學知識,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形式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并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總而言之,像這樣將教學內容整合到一起再開展的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并促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找到其中與現實生活相關聯的部分,并以此激活學生現有經驗,帶領學生利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提升學習質量,促進自身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適當調整教學模式,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豐富學習體驗
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以此達到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目的[5]。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并在情境中向學生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與質疑,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探究和探討,促使學生將所學內容應用于實際,豐富學生學習體驗。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獲得將理論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當中的機會,有效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獨立探究能力等各項綜合能力,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化學選擇性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鹽類的水解》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設置教學目標為:第一,從組成鹽的離子成分角度分析鹽類水解的本質;第二,以動態平衡的觀點分析鹽類水解對水電離平衡的影響,掌握鹽類水解的規律;第三,以離子方程式的形式,表達鹽類水解。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事先為學生布置實踐作業——烤制面包,并讓學生帶到課堂上品嘗,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在烤制面包時為了使面包變得更加蓬松松軟,添加了什么材料?”這時學生會回答“小蘇打”。于是教師便可借此與學生探討小蘇打的化學式以及其為什么能夠在烤制面包時發揮這樣的作用?像這樣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的情境與問題能夠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緩解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的不良情緒與心理壓力,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思考,從而促進自身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具體教學內容合理創設情境并提出問題,同時需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與現有生活經驗圍繞問題展開深度思考,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在教師的引導與指導下學生能夠逐漸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并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這有助于樹立學習自信心,豐富學習體驗。
(四)正確傳授學習策略,重點關注多元整合,開展合作學習
學生想要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踐當中,科學、高效的學習策略同樣必不可少。在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時,教師需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各種不同的學習策略,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找到最合適的一種。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多去組織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周圍同伴的影響與刺激下開展學習。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化學選擇性必修3第三章第四節《羧酸 羧酸衍生物》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設置教學目標為:第一,了解酯的結構,掌握酯的水解反應;第二,了解油脂的組成與結構,理解其化學性質及應用;第三,了解胺、酰胺的結構特點、主要性質以及應用。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加強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程度,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為學生設計以“制作肥皂”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并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了解、總結與表面活性劑相關的知識,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高效的學習策略,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人數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習,并自行探究制作肥皂的要點與注意事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與小組其他成員共同商討實驗方案、查詢相關信息、設計實驗步驟、解決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并最終取得實驗成果。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獲得來自學習上的成就感,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本次實驗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實驗步驟、實驗心得等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此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強化其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通過組織開展合作學習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同時在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發展、幫助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策略等方面也具有積極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階思維能力是高中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要條件。結合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相關情況不難發現,高階思維能力主要指的是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學生應當通過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探究學習任務以及在生活中觀察實際現象等途徑逐漸形成高階思維能力以及自主設計與操作實驗的素質能力。對于教師而言,想要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將高階思維能力培養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向相融合,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空間,引領學生思維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誠.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路徑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3(25):43-45.
[2]徐加剛.指向高階思維培育的高中化學課堂提問策略探析[J].新智慧,2023(13):111-113.
[3]趙小剛.高中化學教學中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22(51):120-124.
[4]許玉明,張賢金.指向高階思維的化學教學的特征、實踐策略與建議[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2,38(7):38-42.
[5]楊文杰.高中化學教學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路徑分析[J].化工管理,2021(2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