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單元整體教學強調以主題為引領,以知識點整合為特征,突出學習內容的系統性,注重學習過程的連貫性。文章探討了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及應用必要性,明確單元整體教學的原則。在單元整體教學中,立足教材編排結構,整合單元教學目標及教法;把握邏輯關聯,創設單元整體學習情境;堅持學生為中心,設計驅動任務;強調“教、學、評”一體化,完善單元整體評價。最后,反思單元整體教學,歸納實施要點。
關鍵詞:高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實施路徑
作為一種課程組織方式,單元整體教學,便于揭示語文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將語言、技能、情感認知串接起來,構成完整的教學體系。高中語文新課標將“學科核心素養”作為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并明晰18個學習任務群,來細化語文教學內容。在單元整體教學實施中,單元的主題具有明確性,內容具有系統性,結構具有邏輯性[1]。可見,語文課程教學,不應是單篇孤授,而是要基于教材編排結構與意圖,注重課程內容結構化設計,促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一、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與必要性
(一)單元整體教學
單元是構成語文教材體系的基本要素。以“單元”作為教學單元,將單元內的相關課文建立有機的整體,突出知識點的前后銜接,保持課程教學的序列性,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單元內容。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要求單元教學中各環節要保持序列性、梯度性,要兼顧學生學習需求,給予指導和引領,推動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2]。單元整體教學,教師作為課程組織者,要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參與單元活動,從中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宏觀層面看,單元整體教學,其內涵有三。一是系統性。單元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礎,要把握單元知識點的完整性,借助有序整合,來規范單元教學程式,確保學習的連貫。二是主體性。單元整體教學要立足學生實際,尊重并激活學生自主性,教師要在充分調研學情基礎上,優化和改進教學活動及內容,突出學生在單元學習中的能動性。三是開放性。單元整體教學是一個不斷完善的學習過程,以生活化情境為依托,幫助學生從真實的體驗中感知、領會語文知識,教師要樹立開放意識,確保教學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單元整體教學的必要性
語文課程要促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單元整體教學,以語文學科素養為綱,堅持以學生為本,圍繞學習項目或學習任務為載體,將學習內容、學習資源、學習方法、學習情境進行整合,突出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和有效性。在實施中,鐘啟泉提出“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單元設計、課時計劃”教學流程,基于教材原有單元內容,聚焦某一任務群,來設計課堂教學案例。這一教法模式,突破單篇教學桎梏,能夠根據教材的編排結構與編者意圖,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重構單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與此同時,新課標倡導育人導向,單元整體教學,實現了單元人文主題、單元導語、語文素養、課后習題、單元要求等模塊的有機串聯,促進單篇教學與整體教學優勢互補,符合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要求,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協同精神。
應該看到,單元整體教學,作為語文課改的一種趨向,教師要從目標定位、內容設定、教學方式等方面拓寬教學視野,要聚焦語文學科素養,將知識講授與自主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單元整體教學中獲得深度學習。
二、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原則
語文學科是文學與語言藝術的綜合體,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要把握三點原則。
(一)整合性原則
單元整體教學,其落腳點在于整合。整合涵蓋多個方面,包括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資源等要素。對學習目標進行整合,教師不能僅憑教參、單元導語,或者單一落實單元學習任務群或寫作要求,而是基于學情,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立足課標實際,深入研讀單元內容,提煉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明確,致力于語文學科素養的落地,要讓學生既理解單個知識點,又整體把握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對學習內容的整合,基于教材所編排的課文,教師要進行整體重構。以系統觀為指導,通盤考慮學習活動及學習形式,改變單篇零散式教學方式,善于找尋知識點間的內在邏輯,讓學習活動具有層級性、梯度性,滿足因材施教的育人目標。溫儒敏強調“1+X”單元整體教學法,將“精讀”與“略讀”有機融合,實現由扶到放,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3]。另外,對學習資源的整合,基于依托教材,還要適度拓展相關學習內容。
(二)高效性原則
通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單篇教學仍占主導地位。對于單元整體教學,因一線教師缺乏相應的教學參考,導致實施成效不理想。單篇教學在實施中,多圍繞語文知識點展開,耗時長,難以凸顯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因此,引入單元整體教學,教師要做好全局規劃,找準知識點間的相似性、共通性,抓住單元教學重難點,平衡好精讀與略讀的關系,力求高效。
(三)生本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以生為本,教學活動的設計要遵循學生已有認知經驗,設計學生樂于參與、主動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生本性原則的落實,要強調三點。一是要基于語文學科工具性需求,兼顧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單元整體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挖掘文本的內涵,提煉人文性知識,將考試內容與核心素養貫穿起來,同步落實。二是要對接學情,學習任務的設計不宜太難或過于簡單,教師要做好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科學、客觀診斷,設置合理的學習目標。三是強調評價的多樣性,推進“‘教、學、評’一體化”。評價不能唯分論,不能以終結性評價來判定學生的能力,要運用多種評價,確保評價的全面性、綜合性。
三、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路徑
立足單元整體教學,教師要基于單元目標,設置學習任務;依據學習主題,建構學習情境。根據不同課型,設置恰當的單元整體教學路徑。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為例,該單元主題為“自然與情懷”,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該單元文本有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蘇軾的《赤壁賦》、姚鼐的《登泰山記》,這些文本的共性是皆為文學性散文,基于“作者”的觀察,闡述“我”的感受。通過閱讀該單元文本,旨在引領學生從中體悟散文的描寫手法、意境和情感氛圍。
(一)立足教材編排結構,整合單元教學目標及教法
1.編排意圖的把握
教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通常以“人文主題”“學習任務群”兩條線索來組織單元。前者指向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等;后者指向語文學科素養。在本單元,編寫意圖是學習散文,通過解讀散文,指導學生品味散文的語言,把握散文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感受散文所傳達的情感體驗,進而發展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在散文教學中,要結合語言、形象、構思、意蘊、情感等維度,挖掘散文獨特的藝術價值。
2.單元教學目標的整合
單元整體教學,首要任務是整合單元教學目標,梳理單元主要內容,明確教學重、難點,并把握教學目標間的內在關聯。在本單元,教學目標有四點。一是比較不同體裁寫景、抒情散文的寫法,激發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二是聚焦觀察視角、語言表達、景物描寫的藝術手法,體會散文情景交融、情理融合的特點;三是反復誦讀,品味散文語言的特點,從用詞、句式、修辭等方面,解讀散文的寫作特色;四是掌握散文語言、表達方式,自主選景,由讀促寫,力爭達到情景交融。
3.單元整體教法的運用
在本單元,結合“自然與情懷”這一主題,教師可以通過分項活動,將單元文本分成兩大板塊。每個板塊,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落實學習任務。
活動一,抓住“散文的情味”這一關鍵點,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進行整合教學,引領學生通過閱讀,體會作者的情思。在本項活動中,設計三項任務。一是閱讀文本,抓住景物描寫,賞析情感氛圍與意境。借景抒情是散文寫法的一大特點,結合三篇文本,找準都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具有什么形態、特點,這樣寫蘊含怎樣的情意。二是抓住重點句段,品析語言,體會散文的描寫手法。散文語言的最大特點是情真意切,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多運用修辭等手法。指導學生從散文語言中品味其藝術特色。三是由讀促寫,借鑒散文寫法,嘗試寫作。讀與寫的銜接,通過讀來“輸入”,通過寫來“輸出”。聚焦“自然與情懷”這一主題,拓展寫作活動,讓學生去聯系生活,觀察自然,表達想法,感悟哲思。
活動二,抓住“山水與人生”這一意趣,將《赤壁賦》與《登泰山記》整合教學。蘇軾通過描寫夜游赤壁,有感于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光等景物,來表達吊古傷今之感,又傳達矢志不移之情懷。姚鼐在《登泰山記》中,以泰山為對象,以特殊的線路、特殊的日子來詳盡描寫游泰山之過程及體會。“男兒自負喬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頂,豈復猶如世上人”,從中可以看出,姚鼐借登泰山,來表達崇高的人生境界。將兩篇文本串接起來,設計三項任務。一是以山水為趣,寄托情懷。《赤壁賦》描寫的重點在于水,《登泰山記》描寫的重點在于山,通過水之意境,山之巍峨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二是關注語言,品鑒文字的魅力。“望美人兮天一方”,將水天一色的美景進行生動刻畫;一個“徘徊”,寫出來游人與月光之間的依戀之情。同樣,在《登泰山記》中,“泰山之巔,云海茫茫,如臨仙境”,將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靈活運用,語言明朗、簡潔,富有詩意。三是將“臨水”與“登山”進行捆綁教學,讓學生領略山水之妙,感受壯麗山河磅礴之氣,從景物描寫中發展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二)把握邏輯關聯,創設單元整體學習情境
1.明確單元核心任務
深入研讀課標內容,把握單元編排特點,基于單元教學目標,明晰核心任務。在本單元,要立足整體,求同存異,打通單元整體設計,體現融合式、綜合性學習。結合本單元“自然與情懷”這一主題,教師可以整合單元全部文本,從中創設整體學習情境,依托相互承接的學習任務,貫通整個單元教學過程。作為文學性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教師可以抓住散文的“寄情于景”寫法,以“導游”視角,安排三項學習任務,讀懂散文情懷。
任務一,“編制導游卡”。該任務主要是結合單元文本,安排學生關注文本及作者,了解和查閱與作者相關的資料,為作者制作“導游”卡片。在“導游”卡片上,要詳細呈現作者的信息,包括生平、主要作品及創作背景、心境等內容。
任務二,“編寫導游解說詞”。從“導游”視角來解讀文本,鼓勵學生結合文本內容,編寫相應的“導游解說詞”。同時,為了增強解說的趣味性,可以融入圖文、音樂,來提高解說詞的感染力。
任務三,嘗試寫出作品所蘊含的哲思與情懷。通過對相關文本的閱讀,將讀與寫聯系起來,從探尋山水散文的藝術情懷視角,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閱讀體會寫出來。感知經典散文,闡發人生感悟。
單元整體教學要擺脫單篇束縛,以“套餐”方式,將單元內文本串聯起來,激活學生貫通式思維,鼓勵學生對比相關文本,鑒賞不同散文的寫作特點。由此,單元整體教學為學生創設更多自主學習機會。教師要敢于放手,鼓勵學生多讀、多思考、多寫作,依托貫通式學習活動,推動單元整體教學落地。
2.設計驅動任務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搭建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情境,要依托任務驅動法,引領學生深入解讀散文,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培養辯證思維。探究單元整體教學,很多一線教師將重心放在了多篇文本的整組設計上,認為單元整體教學就應該強調群文施教。事實上,單元整體教學在教學范式上,并非僅限于多篇文本群文教學,還要重視單篇教學[4]。做好單篇教學,為單元整體教學做鋪墊,學生只有通過單篇細讀,才能深入感知單元主題,才能指向統攝大單元教學的目標。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上,一味強調群文施教,易走向極端;同樣,過于強調單篇施教,又陷入另一個極端。恰當、正確的教法,應該是做好單篇與群文的有機結合。為此,提出“導讀+單篇+整合式比較”教學模式,其任務有三點。
任務一,以單元導讀為始,提煉單元閱讀主題。導讀環節,著重讓學生了解單元內相關文本,體認單元主題及意義。每一個單元,“單元導語”具有明確單元目標和教學內容的作用。借助“學習提示”,讓學生抓住單元主旨、思想,概括單元寫作內容,明確單元核心任務。在本單元,導讀為“閱讀寫景抒情散文,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鑒賞品位,培育對自然的熱愛之情”。由此,指引學生抓住寫景散文的寫作特點,從自然景物描寫中,體會作者的審美情思,感知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涵泳文辭之美。
任務二,將單篇閱讀與多篇進行整合比較閱讀。在本單元,教師可以抓住《故都的秋》,開展細讀,聚焦語言特色,挖掘修辭,提煉“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接著,將《荷塘月色》作為自讀任務,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閱讀方法,去探究該文的語言特色和寫法。然后,指導學生細讀《我與地壇》,提煉“情理結合”的語言表達手法。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與《我與地壇》展開對比閱讀,找精彩片段,體認內蘊和情感,寫讀后感,分享交流。同樣,對《赤壁賦》進行細讀,抓住“賦”的特點;對比閱讀《登泰山記》,比較“賦”與“記”的寫法及情感,寫讀后感,并分享鑒賞體悟。通過對上述散文的比較閱讀,提煉作者的寫法共性和個性,培植學生的民族審美心理。
任務三,靈活調控單元“整合”范圍。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對單元內文本的比較閱讀,可以是“單篇”與“單篇”比較,可以是“單篇”與“多篇”比較,要結合單元主題及實際,靈活選擇。另外,在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上,可以提煉多個“單篇”主旨,將之拼起來,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本單元中,深挖《故都的秋》中的景物描寫,從景物中提煉情感意象;挖掘《荷塘月色》中的多個畫面;挖掘《我與地壇》中的精彩片段;對于《赤壁賦》,提煉“賦體散文”的寫作特色;對于《登泰山記》提煉“記”的審美視角。最后,對各個單篇進行總體性歸納。
3.強調“教、學、評”一體化
單元整體教學實施中,要將“教”與“學”“評”統一起來。教師要抓好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實現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有效性。落實語文學科素養,“教、學、評”一體化運用,要將育人功能置于首位。在對學生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對語言知識點的理解、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認知、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的表現,確保評價內容客觀、全面。
在本單元,“教、學、評”一體化實施,可以通過課堂表現、學生觀點、作業等途徑,來評估學生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在評價內容上,抓住“景”與“情”,深化學生對景與情關系的理解。對比閱讀《赤壁賦》和《登泰山記》,從語言、修辭、句式、用詞等方面,分析兩篇散文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在表現手法上,兩者又有何異同?《赤壁賦》在描寫景物的同時,將情感進行外顯,如“于是飲酒樂甚”“蘇子愀然”“客喜而笑”等。《登泰山記》中,強調紀實性敘事與描寫,情感的表達具有內隱性。在評價理念上,由“對學習的評價”轉向“為學習的評價”,關注學生態度、習慣、自主意識、學習能力,讓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在評價反饋上,教師要結合學情,改進教法,通過修正、調整、優化學習任務,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三)反思單元整體教學,歸納實施要點
1.簡化教學環節,提升學習效率
傳統語文課堂,教師為提升教學“質量”,習慣于親力親為,將語文知識點“嚼碎”來喂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語文。這一方式,往往導致課時不夠用,反而制約了課程教學進度,更降低了課程學習效率。教師可以簡化預習環節,圍繞本單元主要內容,提煉學習重點“寫景抒情”,抓住文學鑒賞這一切入點,關注學生文學審美情感的培養。對字詞的呈現、對文本的閱讀,要減少課時比重,多從課標視角,強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因此,簡化后的教學環節,學習重點更加明確,課時及課業內容安排更加妥當,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
2.精化教學問題,明確課程指向
在高中語文課堂,問題的設計,既要指向學生的獨立思考,還要激活學生探究興趣。精化問題,要求教師要抓住課堂教學重點,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利用問題增進師生、生生互動。比如:在解讀《故都的秋》時,引出“獨對清秋”“細品落槐”“靜聽殘蟬”“閑話涼雨”“樂賞佳果”五幅畫面,讓學生對照文本,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同樣,在讀《荷塘月色》時,圍繞作者的行走路線,分別從“家”“荷塘”“家”三個階段,梳理所描繪的景象,并從中提煉作者的情感變化。在讀《我與地壇》時,對于三次描寫地壇的景物,分別對應不同的心境,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有何變化?學生從問題中讀懂了文本,自然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3.細化閱讀指導,發展學生閱讀理解力
語文課程學習,閱讀理解力是重點。單元整體教學在實施中,教師要聚焦閱讀理解力,通過細致、精準、詳盡的解讀和指導,啟發學生廓清疑惑,明晰知識點內在聯系。在本單元,聚焦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布置任務,讓學生厘定每篇文本所表達的情感。通過閱讀指導,讓學生走進文本,以“換位思考”方式,聯系作者創作背景,找準關鍵句段,提煉作者情感。如對《赤壁賦》的體認,要結合蘇軾的當時境遇,去感知其內心“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結束語
對于單元整體教學,教師要深入研讀單元內容,合理優化整體教學模式,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及反饋,靈活設定學習任務,深化學生對單元內容的理解。同時,要拓寬教學視野,借力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具有關聯性、結構化的單元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內化。
參考文獻
[1]潘振起.系統思維視角下的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1166(9):8-10.
[2]曲立強.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的深度結合[J].教育藝術,2023(9):43-44.
[3]王志芳.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著力點和創新點研究:以統編版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11):28-30.
[4]于秀權,楊帆.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語文單元學習任務設計[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4(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