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地圖冊是歷史教材的配套資源,其包含具體的地圖記錄,承載歷史發展的脈絡,能夠對歷史事件發展的經過、結果進行明確說明,在輔助學生構建歷史時空觀、理解抽象歷史事件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從歷史地圖證實、解釋歷史的角度入手,分析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重點探究高中歷史地圖教學的有效措施,希望能為歷史教師運用配套教學工具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地圖教學;歷史證實;歷史解釋;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差是學生歷史學習面臨的一大困境,也是教師輔助學生解決歷史學習問題的主要入手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輔助學生構建歷史時空觀的重要性,并提出“教師要善于利用歷史地圖,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描述史實”,說明了歷史地圖在助力教師“教”、學生“學”方面的重要作用。歷史地圖能將歷史事件發生的經過、結果以及歷史現象等轉化為具象化的地圖,證實、解釋歷史事件,輔助學生學習、理解歷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歷史理解能力,并將歷史事件的內涵、精神、情感等內化為學生的認知、外化為學生的行為。高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到地圖在歷史教學環節的重要性,針對其忽視地圖、來源單一、使用簡單的問題,尋求地圖助力歷史教學的方法。
一、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能從證實、解釋歷史兩個方面入手,在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輔助教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歷史理解能力,并從情感層面感染、影響學生,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中國歷史的文化認同、自覺與自信,對學生知識學習、全面發展均具有實際意義。
(一)證實歷史,內化民族情感,培養文化自信
地圖作為最直觀的史料,能將各朝代國土面積、中國國家地圖等動態變化過程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輔助學生學習、了解朝代更迭、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地圖不僅記錄了各朝各代的領土變化情況,還承載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歷史發展要素,以更加具體的方式,向學生呈現歷史發展的脈絡、歷史事件的經過。歷史地圖能具體地展現、證實歷史,真實地記錄歷史發展的過程、結果,深化學生對歷史的認識、理解,以真實的歷史將歷史事件所蘊含的內涵、情感等內化為學生的認知,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發展過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1]。例如:自鴉片戰爭開始的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割地賠款條約導致中國領土面積逐漸減小,歷史地圖向學生呈現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引發學生歷史思考、反思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歷史地圖所記載的中國歷史朝代的更迭向學生展現了中國之悠久歷史,將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科技、文化等成果展現在學生眼前,有效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二)解釋歷史,輔助歷史理解,提高思維能力
歷史地圖能向學生呈現具體的歷史資料,輔助學生學習、理解抽象的歷史現象,是解釋歷史的重要工具。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能輔助教師將抽象的歷史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歷史資料,降低學生歷史學習的難度,助力學生理解歷史,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2]。
一方面,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果都是在特定歷史時空中進行,學生學習、理解歷史事件、現象以及歷史名詞等也應在相同的歷史時空環境中,否則將因為不同時代思想、經濟、政治、社會等環境不同,而導致學生無法整體把握歷史事件,或存在認知偏差的問題。教師在歷史教學環節,運用相應的歷史地圖作為教學輔助,能向學生直觀呈現特定歷史時空中的歷史事件,降低學生歷史學習、理解的難度。例如:在部編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堂教學環節,當講到西周施行的分封制之時,教師借助《西周分封示意圖》,向學生呈現分封制的具體運行情況,讓學生觀看諸侯分布情況,對分封制產生直觀認知,輔助學生深入理解分封制的內容、實施影響等。
另一方面,歷史地圖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不僅能讓學生對抽象的歷史概念、事件等產生直觀的印象,還能作為教師訓練學生歷史思維的教學工具。例如:在“中國古代歷史”模塊的復習課教學環節,教師根據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將西周、秦朝、元代作為學生厘清古代朝代更迭的時間脈絡,選擇《西周分封示意圖》《秦朝形勢圖》《元朝行省圖》與三大朝代政治制度相關的歷史地圖,為學生提供進行歷史觀察的對象,以歷史地圖中各朝代的國家地圖輔助學生分析各朝代政治制度對社會治理、國家布局等方面的具體影響。學生按照時間順序,觀察西周、秦朝、元代三個時期的國家布局圖,理順在古代朝代更迭過程中,政治制度對治理格局的影響,厘清中國版圖變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還對地圖中的各要素進行提取、概括、歸納、分析、推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相應發展[3]。
二、高中歷史地圖教學的有效措施
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能從證實歷史、解釋歷史兩個角度,輔助學生學習、思考、理解歷史知識,助力教師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推進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是高中歷史教師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的重要舉措。教師要從歷史地圖的選擇入手,對學生、課程標準等要素進行全面分析,合理選擇歷史地圖,并給予學生解讀歷史地圖以指導,提高學生從地圖中抓取關鍵信息的能力;教師要從歷史地圖所具有的實證、解釋歷史的功能入手,獲取豐富的地圖資源,引導學生歷史解釋,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一)合理選擇歷史地圖,提高學生識圖能力
歷史地圖等教學工具愈發受到教師關注,相較于傳統教育階段,高中歷史教師更加重視教材歷史地圖、配套教材歷史地圖冊在教學環節的運用,并在教學實踐環節,將歷史地圖作為重要的教學工具。歷史地圖的選擇直接影響后續教學效果,合適的歷史地圖在促進學生理解歷史、構建歷史時空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與歷史事件、歷史名詞不相符的地圖,則無法發揮其輔助歷史學習的作用,甚至引發資源浪費問題。因此,歷史教師要對本學段歷史課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三大要素進行全面分析,根據教學需求、班級學情,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地圖。同時,教師還要在運用歷史地圖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根據地圖標簽、圖標等,學會查看歷史地圖,從而保證其能從歷史地圖中抓取關鍵信息,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4]。
一方面,教師運用歷史地圖開展教學工作,要向課標偏移,即將課標強調的“核心素養培育”貫穿于歷史地圖選擇、運用各環節。尤其在教學設計環節,選擇能輔助教師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地圖,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度學習,深化學生對歷史名詞、歷史事件及現象的理解。同時,教師要全過程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將學生放置于地圖選擇與運用的中心環節,為學生提供歷史地圖資源,引導其自主地使用歷史地圖,體會歷史地圖在輔助其學習、理解歷史知識方面的重要性,在發揮歷史地圖助力學生歷史學習作用之時,培養學生主動運用歷史地圖的良好學習習慣[5]。
另一方面,教師要以具體的歷史地圖為工具,訓練、提高學生的識圖、讀圖、解圖能力,為歷史地圖在教學環節的有效運用做準備。歷史地圖主要包括名稱、圖例、符號等要素,教師要從上述幾個要素入手,讓學生將歷史地圖的各要素深刻于心,指導學生準確識別地圖類型、主題,在符號、圖例的輔助下,整體把握歷史地圖的主要內容。例如:在部編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課堂上,教師圍繞《秦朝形勢圖》開展教學工作,向學生具體呈現秦朝國土布局。在《秦朝形勢圖》中,包括都城、前221年秦邊界、今國界、長城等圖標,秦朝時期的郡縣還標注了其所對應的當前省市城市。《秦朝形勢圖》的圖例、圖標均是學生識圖的主要依據,教師從圖標入手,引導學生對應圖標的意義,在形勢圖中找出圖標的位置,根據提示準確說出圖標在圖中的含義。如:教師引導學生分別在形勢圖中找出“前221年秦邊界”“今國界”圈出的范圍,學生直觀地觀察、了解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后,秦朝的國土得以擴張。教師提出問題“你在形勢圖中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積極交流自己在歷史地圖中獲取的信息,在學生識圖、挖掘隱藏信息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解圖能力。如:有的學生在查看形勢圖地名時發現“隴西郡、蜀郡、遼東郡等地名中都包含‘郡’字”,教師引導學生遷移與“郡”有關的歷史知識,輔助學生挖掘地圖中的隱藏信息。在“郡級住所”圖標的輔助下,學生了解到“郡縣制在秦朝已經確立”的歷史知識點。
(二)增強歷史實證意識,情境促進歷史解釋
教材、配套教材選編的歷史地圖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是在教育部引領下,研究者、學者在綜合分析、研究考古資料、史料文獻等選編的可信可靠的歷史資源,為學生提供可信、豐富的歷史地圖資源,輔助其理解抽象的歷史現象、歷史名詞等。教師要充分運用可信可靠的歷史地圖,引導學生從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并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思考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歷史實證意識,并在地圖的輔助下,助力學生構建歷史時空觀,在腦海中建立時間軸[6]。
例如:在部編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全球航路的開辟》教學環節,教師借助《新航路的開辟示意圖》,將自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開始的四條連接各大洲的新航路路線具體展示在學生眼前,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新航路打破幾大洲孤立狀態的意義。而后,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具向學生展示《15世紀的世界地圖》《16世紀的世界地圖》兩張地圖,向學生直觀地呈現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在兩張不同時期繪制的世界地圖對比觀察中,學生發現,15世紀繪制的世界地圖較為抽象,大洲、大洋的界限不明;16世紀的世界地圖近似現在所使用的世界地圖,大洲大洋的界限明了,各大洲的輪廓明確。新航路開辟前后所繪制的世界地圖直觀地向學生呈現新航路開辟的意義:“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15世紀的世界地圖》與《16世紀的世界地圖》作為新航路開辟前后時間所繪制的世界地圖,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新航路開辟對人們認識世界的影響,為學生提供具體歷史資料,在促進學生知識學習、深化歷史理解的同時,還有效增強學生的歷史實證意識,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教師還要以歷史地圖為載體,采用情境教學法,深化學生學習體驗,以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發揮歷史地圖解釋歷史的作用,對學生的歷史認知、思考進行補充、升華。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學環節,教師在講到南昌起義相關知識時,借助《辛亥革命形勢圖》向學生輸入知識,引導學生思考。《辛亥革命形勢圖》明確標注了武昌起義的地點、宣布獨立的省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等,在輔助學生理解南昌起義勝利影響方面具有的實際意義。如:在武昌起義后宣布獨立的14個省和上海市均在《辛亥革命形勢圖》中標注了省會城市所在地,引導學生從武昌、南京等重要城市與宣布獨立的省市地區之間的位置關系入手,深入理解武昌起義這一歷史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可借助工具,將《辛亥革命形勢圖》展示在教室這一具體的空間內,以歷史地圖為載體,構建立體的時空觀。再如: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具向學生展示《唐朝對外貿易路線圖》《宋朝對外貿易路線圖》兩幅歷史地圖,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兩張地圖存在的不同之處,并融合“指南針的發明”“造船業的迅速發展”“中國古代經濟中心南移”相關知識點,對比唐朝、宋朝對外貿易路線圖,分析引起路線圖不同的原因,從唐朝、宋朝兩個時期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行為窺見各朝代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知識,促進學生知識整體學習、遷移分析,對歷史現象進行深入理解。
結束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高中歷史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這一中心任務開展教學工作。學生的歷史實證意識、歷史解釋能力是核心素養要求下,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應具備的學科核心素養。歷史地圖恰具有證實歷史、解釋歷史的功能,能將抽象的歷史事件、現象、名詞等轉化為具體的歷史形勢圖,以地圖輔助學生遷移歷史知識、深入學習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思維能力,并滲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助力教師全面育人的重要工具。高中歷史教師要加強各要素分析,指導、訓練并逐步提高學生識圖、解圖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歷史實證意識,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從整體上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春穎.基于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地圖教學探究:以紅軍長征史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4(2):23-25.
[2]王亮.左圖右史:以歷史地圖為線索的“遼夏金元的統治”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23(31):63-65,75.
[3]他福燕.新課標背景下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與策略[J].學周刊,2023(20):100-102.
[4]李啟順.歷史地圖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5]李小艷.歷史地圖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23.
[6]柴志華.以圖證史,以圖釋史:高中歷史地圖教學的有效措施探究[J].考試周刊,2022(34):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