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是指制定特定的教學形式、方法和程序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模式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中教學、學習和評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密切相關。本文闡述了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運用“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方式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高中語文;教學課堂;實踐探索
在當今社會,教育的目標不只是傳授知識,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方式旨在將教學與評價有機結合,在教學活動中巧妙運用評價來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進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它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的落地執行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主要探討“教、學、評”一體化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中的實踐探索策略,以期優化高中語文教學方式并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意愿的目的,從而幫助教師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調整,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一、“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概述
“教、學、評”一體化是指教學與評價有機結合,使得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并將評價結果用于指導和改進教學活動的一種教育教學模式[1]。“教、學、評”一體化的核心理念是將評價作為教學的一部分,使評價更加貼近教學實踐且具有操作性和指導性。“教、學、評”一體化的目標是實現教學與評價的無縫銜接,使得教學質量提高進而學生全面發展。一些學校和教育機構積極探索教學評價的整合并試圖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來提升教學質量。然而目前國內研究相對缺乏,且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框架和實踐經驗,而在國外“教、學、評”一體化評價已有較為成熟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一些發達國家在教育改革中積極倡導“教、學、評”一體化,并提倡將評價納入教學過程中以提升教學質量,我國教育改革中“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可以吸取這些國家的經驗。
教育評估包括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兩個方面,形成性評估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跟蹤和指導,且注重反饋和改進;總結性評估則側重于對學習成果的評價和總結,為教學和學習提供反饋和依據。評估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表現為提供信息、改進教學、監督管理等,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評估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和支持。
二、“教、學、評”一體化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中的實踐探索策略
(一)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方式創新
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方式創新時,可以結合學科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去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以使得教學目標有效達成。比如教師可以選擇項目式學習,這個模式下學生可以參與實際項目然后解決實際問題,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教師還可以選擇探究式學習,這個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探索發現知識規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思維;教師也可以選擇合作學習,這個模式下學生可以與同學合作完成任務共同學習進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教師教學過程中不僅承擔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還承擔著學習的指導者和引領者的角色,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和評價標準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2]。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或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最終實現教育教學的雙贏。
在教授《春江花月夜》這一篇章時教師設定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和理解的教學目標,然后采取創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內涵與藝術表現。教師可以結合詩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向學生展開,介紹唐代詩人張若虛及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創作背景,以激發學生對詩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的興趣。然后運用多媒體展示、小組討論等形式加深學生對詩歌所反映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傳統的了解,從而增強他們的情感共鳴和審美意識。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法,首先組織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詩歌解讀與創作項目,然后給每個小組安排幾句本詩歌的句子讓學生有目的地展開深入探討,探討分析詩歌的意境、意象和情感表達并通過繪畫、朗誦、表演等形式將自己的理解呈現出來。經過項目式學習的課堂實踐,學生不僅可以提升詩歌理解能力,還能使他們的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得到提高。教師還可以借助探究式學習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的藝術特色和意義。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來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并發現詩歌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辭手法,進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課堂討論和文學欣賞活動,在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審視詩歌以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和思維深度。教師也可以借助合作學習的方式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師可以選取小組討論、互動分享等形式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詩歌理解和感悟,使得學生之間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方式去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使得學生詩歌解讀和表達能力得到完善。教師采用以上創新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歌,還能夠培養其文學鑒賞能力、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進而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在創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激勵者,在課堂里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從而推動教育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愿和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愿和能力是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采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設計具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任務和問題等方式,去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積極尋找資源并探究解決方法。教師還可以提供適當的學習支持和建議,并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反饋,以幫助學生不斷改進和提升。教師也可以設立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相互交流、合作、分享,共同探討問題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教師應當建立鼓勵探究、尊重個體差異的學習氛圍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信心,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激勵者,并為他們創造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以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潛力,從而實現個性化學習和全面成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愿和能力的培養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終身學習能力從而為學生未來的成才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3]。
“孔雀東南飛”作為一首經典的唐代詩歌其深遠的內涵和優美的藝術表達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孔雀東南飛》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來激發他們對詩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教師可以選擇結合多媒體資料或故事講解來向學生介紹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內涵,以引起他們對詩歌的熱情和興趣。教師可選擇以詩歌解讀為切入點去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孔雀東南飛》的意象、語言和表達手法,并通過提出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從而讓學生自主探究詩歌中蘊含的哲理和情感,以拓展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教師還可以選取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使得學生與學生或學生與教師共同探討詩歌的意義和價值。教師也可以借助項目學習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孔雀東南飛》主題的跨學科深度探究。例如,學生可以進行生物學研究去了解孔雀的生態習性和行為特點;或者進行地理學探究去了解東南地區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跨學科的項目學習使得學生全面了解詩歌中所描繪的自然景觀和文化背景,進而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探求和發現欲望。學生可以通過使用詩歌創作軟件、制作多媒體作品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孔雀東南飛》的理解和感悟,以展現個性化的詩歌創作風格和表達形式。現代科技的加入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詩歌創作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信息獲取和創新運用能力,從而激勵他們追求知識的熱情和創造的潛力。最后教師可以以評價和反饋等形式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過程進行指導和引導,在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后或有疑問時給予及時反饋和建議,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鼓勵他們持續學習和改進。課后活動或安排課下作業時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以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和總結探究經驗,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思維模式。經過以上教學方式的創新和設計,學生在探究《孔雀東南飛》的過程中能培養其自主探究學習的意愿和能力。教師的引導和激勵又可以幫助學生激發學習熱情和創造力,進而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和思維深度,實現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目標。
(三)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意愿和能力的調整
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可以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意愿和能力的調整,在教學中融入多元化的評價能更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軌跡。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更是學生發展和教學效果的表達載體,它能夠引導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參與評價過程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問題所在,從而激發他們改進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學評價還可以為學生設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反饋機制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努力方向,進而調整學習意愿和能力,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4]。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需要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參與和協作,不斷優化評價手段和方式能促進教學方式的創新和學習意愿能力的調整,最終實現教育教學的雙向促進和提升。
《蜀道難》作為李白的代表作以其雄渾的氣勢和壯美的景觀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經典之作。教師在《蜀道難》教學中完善教學評價體系能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意愿和能力的調整,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包括筆試、口試、實踐操作等方式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蜀道難》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課堂討論、小組演講、詩歌創作等形式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表達詩歌中所蘊含的意境和情感。然后對學生的表現形式進行評價,經過評價學生的表現教師可以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進而調整教學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教師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網絡教學平臺、虛擬實驗室等來創新教學的方式以提升教學效果。例如采取在線課堂和教學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外也能夠進行課程學習和討論,從而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教師還可以利用虛擬實驗室等資源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和實踐操作去深入了解《蜀道難》中所描述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和理解深度。教師也可以采取項目式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關于《蜀道難》的研究項目,讓學生從地理、歷史、文學等多個角度去探究詩歌的背景和內涵,以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同時選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相互交流、合作并共同完成課程任務,進而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更是對教學效果和學生發展的引導和促進。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問題所在,從而激發他們改進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師可以通過設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反饋機制,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努力方向。針對《蜀道難》的學習,教師可以向學生明確課程目標和學習要求,引導他們根據自身情況設定學習目標并及時反饋學習進展和成果,讓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方式,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學習優勢和不足之處。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讓他們相互交流、互相學習,通過互相評價和反饋,發現自己的學習差距和提升空間。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他們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形成自主學習和自我調整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及時的個性化輔導和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提升學習能力。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教師可以針對性地給予輔導和指導,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和幫助,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成長和進步[5]。
結束語
“教、學、評”一體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效果表明,通過將教學與評價有機結合,可以更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多元化的評估手段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了評估的效率和準確性,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反饋機制,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培養其綜合素質。未來的“教、學、評”一體化研究應深入探索評價與教學的有機融合,建立一個更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以提高教學質量和評價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倪春花.教學評一體化為高中語文教學賦能[J].語文世界,2024(14):6-7.
[2]彭玲.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4(4):14-16.
[3]許曉強.淺談教—學—評一體化的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J].安徽教育科研,2024(9):31-33.
[4]李雅琴.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32):76-78.
[5]李雅麗.“以評促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探微[J].高考,2019(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