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句話反映了感官在學生的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想辦法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形成感性知識,這就奠定了情境教學法的育人價值。教師通過創設富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情境,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基于此,文章以高中英語教學為例,分析了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優勢、理論依據和科學應用,旨在啟發教師的教學思路,為一線教師的實際英語教學工作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推動高中英語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高中英語;科學應用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嘗試利用情境教學法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吸引學生主動學習。但是,就目前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存在一些問題,如,創設的情境趣味性不足,無法對學生的感官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使情境教學法流于形式,無法發揮實際的作用。教師創設的情境缺乏交際性和拓展性,無法使學生在情境中完成充分的師生、生生互動,深入探究英語知識等,這些都影響著情境教學法的育人價值發揮。新時代下,教師要繼續深入探究情境教學法的教育價值,結合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交際性等特點,在英語教學中科學應用情境教學法,逐步拓寬學生的英語學習視野,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
教師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首要意義就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第一,一直以來,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說教式為主,教師習慣在課堂上講授大量的知識,很少會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造,使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探究興趣。而在情境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創設豐富、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的目光,構建趣味性的英語課堂,使學生全身心融入英語課堂中,在情境學習中體會英語學習的魅力,從而愛上學習。第二,教師通過創設科學情境,還可以為學生的英語學習營造合適的氛圍,使學生在圖文并茂、動靜交替的情境中產生英語閱讀、表達和創作的興趣,實現快樂學習。第三,在情境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收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這就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不再將自己看作是“知識容器”,被動地接收教師講解的知識,而是爭做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主動融入情境,完成創造性的英語知識學習,站在個性化的角度思考和探究問題,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二)有利于推動教學改革,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
教師創設科學、有效的情境開展英語教學還有利于推動高中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第一,新課標明確指出了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對公民的英語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中階段作為提升公民英語素質的重要階段,英語教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改革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為社會輸送更多的英語素質較高的人才。教師采取情境教學法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可以發揮教學情境的多樣性、直觀性,吸引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知識,逐步提升英語素質,形成核心素養,最終成長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綜合型的人才。第二,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法還可以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教師在創設情境之前往往需要分析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在此基礎上設計科學的教學情境,這就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充分整合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進而推動高中英語教學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1]。
二、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理論依據
(一)認知發展理論
縱觀情境教學法在教學導入、講授新課以及課后活動三個階段的應用,不難發現情境教學法的首要理論依據是認知發展理論,是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理論支撐。第一,在認知發展理論下,學生的學習由其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決定,要求教師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驅動下逐步具備主觀能動性,可以完成自主學習。而情境教學法剛好符合這一點。教師借助情境構建趣味性的學習環境,形成動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情境中形成“智力”結果;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認知發展理論,特別強調了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中心,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可以刺激學生主動學習。教師使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借助情境指引學生完成感知知識—探究知識—領悟知識的過程,最終形成新的認知體系。
(二)建構主義理論
情境教學法還符合建構主義理論。第一,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具備初步的認知基礎和感知能力,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基礎,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建構。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靈活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完成知識的重新整合和深入探究,最終解決問題,形成對知識的新認知。第二,教師在建構主義理論支撐下創設和優化情境,還可以順應學生的學習基礎,指引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嘗試打破舊的認知結構,完成知識的相互順應和同化,進而構建新的平衡認知結構[2]。
三、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科學應用
(一)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積極聯想和表達
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積極聯想和表達。第一,教師要站在單元整體的角度上,分析單元主題,建立主題和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嘗試在英語課堂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融入主題,完成主題背景下的語篇學習;第二,教師要利用生活情境發散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主動閱讀、討論、寫作,鍛煉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3]。
以外研版高一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 1 A new start”為例,本單元的閱讀語篇是一篇日記,圍繞著“一個新的開始”的單元主題,描述了作者高中生活第一天的經歷和見聞,需要學生在閱讀中積極聯想,聯想自己第一天的高中生活,回憶自己在剛剛踏入高中校園后的所見所聞。為此,教師創設了生活情境,以情境吸引學生聯想和表達。
情境1:高中生活和初中生活有著明顯的區別,在我們踏入高中校園的那一刻起就象征著一個新的開始,那么回憶你剛剛邁入高中校園的日子,想一想那一天給你留下了哪些記憶猶新的事情,并展開說一說你最初對高中校園的期待。教師圍繞單元主題創設了生活情境,成功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陷入了回憶——自己剛剛踏入高中校園的經歷。完成了簡單的語言表達,譬如,麗麗簡單回憶了自己進入高中校園的經歷,和大家分享了自己那一天激動、喜悅的心情,并闡述了自己當時的期望,即希望可以在高中校園生活中結交更多的朋友,學到更多的知識等,順利活躍了課堂氛圍,為之后的深入學習做好了鋪墊。
情境2:語篇中的主人公的校園生活是怎樣的呢?有哪些和你的校園生活是一樣的,一邊閱讀一邊討論。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2,深化了情境教學法的效果,使學生結合在情境1回憶的內容,從中提取和語篇內容相似的地方,完成了對比閱讀,總結出語篇中作者每天上午上四節課,還會參加實踐活動,這一點和自己的校園生活是類似的。同時,語篇中作者簡單介紹了學校的俱樂部,這其實和我國高中學校的社團活動也是類似的。
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為學生的語篇閱讀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使學生結合自己的校園生活,深入理解和探究了語篇內容,總結出了國外高中學校在學習科目、上課時間表等方面和我國高中學校的異同點,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高中校園生活的樂趣,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此后,在課堂最后,教師還鼓勵學生結合語篇的日記結構,嘗試用英語書寫自己高中第一天的經歷,充分發揮了生活情境的作用,幫助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完成了英語寫作,完成了新知識的遷移應用。
(二)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指引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完成自主學習和探究。第一,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提出關鍵問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文本內容,掌握關鍵句型。第二,教師要結合文本和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提出問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融入情境主動探究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完善學生的學習技巧[4]。
以外研版高一英語必修第二冊“Unit 1 Food for thought”為例,閱讀部分主要從生活中的飲食入手,討論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文體是議論文,全文分為三個段落,需要學生感受議論文的結構清晰、脈絡分明的特點,建立三個段落之間的聯系,從文本中提煉觀點和論據,并嘗試就觀點展開延伸討論。為此,教師創設了如下問題情境:
問題1:閱讀文本,思考文本中誰是對的?你對此有什么看法?文本圍繞著素食主義者和肉食主義者的觀點展開了辯論,在現實生活中,學生也接觸過這方面的爭論,于是教師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看法,說一說文中誰是對的?在問題啟發下,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水平給出了答案,紛紛表示素食主義者和肉食主義者的觀點都不是很全面,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不同種類的食物支撐,我們只有做到飲食均衡,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一味地吃素和吃肉都是極端的做法。
問題2:不同食物的卡路里分別是多少?分析食物的卡路里對我們均衡飲食有什么幫助?教師為學生播放了文本錄音,要求學生一邊聆聽錄音,一邊補充錄音中的關鍵信息,記錄不同食物的卡路里,并通過對比數據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一杯全脂牛奶的卡路里是165、一杯脫脂牛奶或奶粉的卡路里是90、一個很大的煎蛋卡路里是100、一個炸雞腿的卡路里是245等。學生通過簡單對比,很快就總結出了不同食物的卡路里也各有不同,而卡路里是人體發胖的關鍵原因。了解每一種食物的卡路里,科學搭配飲食,保證人體正常的熱量攝入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訣竅。
問題3:文本中都出現了哪些觀點,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在課堂最后,教師提出了總結性問題,要求學生深入總結文本內容,從中提煉關鍵的觀點,并闡述自己獲得的啟示。譬如,有的學生從文本中提煉出了“太油膩的食物會影響身體健康”的觀點,然后聯想了自己的日常飲食習慣,表示在之后的生活中會嘗試均衡飲食,少攝入油炸食品;有的學生提煉出了“多吃蔬菜身體好”的觀點,表示自己會逐漸改變自己的飲食結構,做到不挑食,不偏愛某一種食物,葷素搭配,保證身體健康等。
(三)創設探究情境,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師要創設探究情境,安排學生完成小組探究,降低學生的自主學習難度,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第一,教師要明確單元教學的核心,立足單元主題,尋找學生合作探究的契機,創設豐富的探究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小組活動的樂趣。第二,教師要及時驗收學生的探究成果,使小組之間有交流互動的機會,進一步深化情境教學法的效果[5]。
以外研版高一英語必修第二冊“Unit 2 Let's celebrate!”為例,為了指引學生了解慶祝節日的方式,探究中外著名的節日,感知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教師創設了如下探究情境,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探究1:小組討論你都了解哪些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節日習俗和慶祝方式。在課堂伊始,教師從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入手,鼓勵學生組內展開討論,總結我國的傳統節日,梳理不同節日的文化習俗和慶祝方式。在小組智慧啟發下,學生整理了眾多的傳統節日文化。譬如,國慶節。10月1日是我國的重要節日,國慶節,在這一天,我國會有升旗儀式、閱兵儀式等,用來慶祝新中國成立。
探究2:你最喜歡的節日是什么?為什么?在通過我國的傳統節日鋪墊了課堂氛圍后,教師安排各小組結合中西方的傳統節日自由討論,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節日,以及采取什么方式慶祝該節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組內分享了自己喜歡的節日,不僅了解了中西方的不同節日,還增進了彼此的了解。有的學生喜歡我國的傳統節日,如中秋節,認為中秋節是代表著團圓的節日,在這一天,一家人會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等;有的學生喜歡春節,認為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大家會采取貼對聯、換新裝、放鞭炮等方式慶祝新年,一家人還會坐在一起包餃子,看春晚等;有的學生則喜歡西方節日,如,西方的情人節,喜歡西方人浪漫又簡單的慶祝方式,在情人節給喜歡的人送玫瑰花等。同時,教師通過創設合作探究情境,還集結了小組智慧,使學生找到了中西方傳統節日的異同點。如學生喜歡西方的情人節,殊不知我國的七夕節就是情人節,在這一天,少男少女會乞巧祈福,相互表白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情境教學法的育人優勢,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學會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融入情境展開生活化的聯想和創造。另外,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巧妙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找到文本閱讀的方向,理解和學習英語知識。最后,教師要創設探究情境,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蔡正彪.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技巧[J].高考,2023(29):117-119.
[2]陳固.巧用情境教學生成魅力課堂: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課堂上的應用研究[J].名師在線,2023(27):30-32.
[3]董瑞芳.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學周刊,2023(29):109-111.
[4]許鑫.基于情境教學法的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構建[J].英語廣場,2023(21):119-122.
[5]李韜.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際運用[J].中學生英語,2023(2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