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歷史教學已逐漸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yǎng)轉變,批判性思維作為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現(xiàn)狀的分析,指出教師在此方面的忽視和缺乏科學培養(yǎng)方法的問題,同時強調了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培養(yǎng)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批判性思維;教學策略;新課程改革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知識的不斷更新,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批判性思維不僅關乎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更是他們適應未來社會、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能力[1]。在歷史學科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尤為重要,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強、涉及面廣、內容復雜的學科,要求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現(xiàn)象以及歷史發(fā)展的
規(guī)律。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現(xiàn)狀
(一)教師忽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在現(xiàn)代教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其中批判性思維作為高階思維的一種,更是被視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然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們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這些教師往往對教學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tǒng)模式之中,他們認為歷史教學的核心在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以及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分析。在這種觀念下他們更多地關注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復述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他們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機械地將歷史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沒有引導學生去分析、質疑和形成自己的見解。
此外個別高中歷史教師本身就缺乏良好的批判性思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和實踐,這些教師難以在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導致學生也缺乏相應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習慣。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機械地記憶和復述歷史知識,而不對相關的歷史知識信息、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或質疑,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最終只是提高了歷史考試成績,而未能真正形成歷史核心素養(yǎng)[2]。
(二)教師缺乏科學的培養(yǎng)方法
批判性思維是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判斷的重要體現(xiàn),它要求學生對所學習或了解的知識在真實性、性質和價值等方面進行個人評估,在歷史學習中學生需要對歷史事件、人物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然而當前許多高中歷史教師在嘗試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卻面臨著一個顯著的問題:缺乏科學的培養(yǎng)方法。
盡管許多教師意識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教學設計和實踐中,但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培訓和指導,他們往往只能依賴教材作為藍本,開展簡單的批判性分析與討論活動,這種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使他們難以跳出固定的框架,進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此外教學方法的單一性也是制約學生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時,只是簡單地將具有批判性的歷史人物、事件等資料陳述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由于缺乏有效的問題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資料,而未能主動地進行質疑和探究,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缺乏良好的質疑意識和質疑能力,難以形成真正的批判性思維。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性
(一)歷史學科的內在要求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其內在要求不僅僅在于傳授過去的知識和事件,更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批判性思維去深入挖掘歷史的深層意義,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為未來的生活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歷史學科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了解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拓寬視野、豐富見識,從而更好地理解當前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遷。其次歷史學科要求學生通過批判性思維去看待問題,歷史不是簡單的記憶和復述,而是需要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推理等思維活動,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評價,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獨立的見解和觀點,更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科學決策。歷史學科還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記錄,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了解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這種全面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并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最后歷史學科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社會相結合,通過借鑒歷史經驗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未來的歷史,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了解到歷史上人們是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的,從而為他們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這種結合現(xiàn)實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正面臨著挑戰(zhàn)和變革,過去的教學模式往往過于簡單化,僅僅依賴教材內容進行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歷史學科的內在要求和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然而新課程改革提出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教學要求,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歷史教材不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要融入更多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小片段,這些故事小片段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入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的內涵和意義[4]。其次新課程改革鼓勵學生根據(jù)歷史故事進行討論和探究,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發(fā)言,開發(fā)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最后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核心素養(yǎng),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教學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和全球視野,同時歷史學科也要求學生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在面對復雜問題時獨立思考、科學決策。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策略
(一)深化教育理論探索,重塑歷史教學導向
在當今快速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中,高中歷史教師面臨著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任務,然而對部分教師而言,盡管他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與能力,但對批判性思維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卻缺乏深刻的理解,這種認識的不足直接影響了他們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過程中的方法和效果,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現(xiàn)代教育理論,并轉變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理念。豐富現(xiàn)代教育理論是高中歷史教師提升教學水平的關鍵,現(xiàn)代教育理論涵蓋了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為教師提供了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通過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教師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現(xiàn)代教育理論還強調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通過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教師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掌握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和技巧。其次轉變歷史教學理念是高中歷史教師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條件,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理念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記憶,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種教學理念下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歷史教師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具體而言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同時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
在豐富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轉變歷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高中歷史教師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批判性思維,只有教師自身具備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才能在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思考、實踐,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其次教師需要運用各種方法、策略將批判性思維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思辨性歷史學習任務、組織主題討論等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教師還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復雜性,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考能力。
(二)立足教材內容核心,強化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并非空中樓閣,它必須建立在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之上,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緊密圍繞教材內容,確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確保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在教學歷史概念性知識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發(fā)展背景和史實資料,從而準確把握歷史概念的定義和內涵,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查找、分析相關資料,學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歷史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當學生對歷史概念提出質疑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并提供機會讓學生展開對新觀點的論述,這不僅體現(xiàn)了教學民主和平等,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其次在同一時期的歷史事件教學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知識脈絡的分析和整理,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歷史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制作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輔助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時,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關鍵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節(jié)點,然后引導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將相關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整理,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起批判性思維。
(三)構建歷史思辨園地,提升批判性思維訓練
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搭建歷史思辨平臺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舉措,思辨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思維能力的舞臺,更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通過搭建一個開放式的歷史知識思辨平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具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從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與發(fā)展。為了搭建這樣的歷史思辨平臺教師需要選擇具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作為思辨的素材,這些素材應該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同時具備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以便學生能夠展開充分的思辨活動,在選擇素材時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點,確保思辨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思辨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專一地”就某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物進行客觀的思考,這意味著學生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相關歷史背景、人物性格、事件經過等方面的信息,以便能夠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關注一些存在疑問的問題,開展批判性思考,這些問題可以是歷史事件的真相、人物行為的動機、歷史影響的評價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逐漸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除了引導學生就具體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思辨外,教師還可以基于學生較感興趣的歷史問題,組織學生開展獨立思考和深層次分析,這些問題可以是課程中的難點問題、社會熱點問題、歷史遺留問題等,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解釋,進而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思辨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理性思維要求學生能夠客觀地看待問題,不盲從、不偏見,能夠運用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進行分析,批判性思考則要求學生能夠敢于質疑、敢于挑戰(zhàn)權威,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通過這些訓練,學生可以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和判斷,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李鴻章這一具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進行思辨活動,教師可以設計一場名為“李鴻章人物評價”的思辨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這位歷史人物,在活動開始前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收集與李鴻章相關的史料,如他的生平、政績、簽訂的條約等,確保學生有充分的材料支撐自己的觀點。在思辨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形成不同的觀點,一部分學生可能會看到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貢獻,認為他是一位具有先進思想、為晚清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的政治家、軍事家與外交家,他們認為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是出于對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考慮,以長者、老臣的身份出現(xiàn),其意圖是減輕年輕一代的責任和壓力。然而另一部分學生可能會持不同看法,他們可能會指出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確有所貢獻,但也存在嚴重的個人貪腐問題,他們還可能會提到李鴻章與俄國簽訂的《中俄密約》,導致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口岸對俄國兵船開放,最終造成東北淪陷,同時李鴻章一生所簽訂的多為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所以這部分學生可能會將李鴻章定性為歷史的罪人,認為其過大于功。在思辨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討論和辯論,學生之間可以就不同觀點進行交鋒,通過批判性思維去審視對方的觀點,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思辨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更能夠鍛煉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在活動中應扮演聆聽者和旁觀者的角色,對學生的思辨過程、觀點、思維能力以及參與度給予客觀評價,教師可以采用賞識性評價、激勵性評價以及過程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辨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思辨能力。通過“李鴻章人物評價”這樣的思辨活動,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歷史人物,并在思辨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營造優(yōu)質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批判性思維意識
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一個積極、開放、鼓勵質疑的學習氛圍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與發(fā)展,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與訓練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應樹立“質疑是學習的開始”的理念,鼓勵學生勇于質疑、敢于挑戰(zhàn),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歷史問題、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進行大膽的質疑,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已有的觀點進行批判性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平等、尊重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敢于質疑他人的觀點、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并給予積極的反饋和指導,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交流,從而共同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來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等資料,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在教授《戊戌變法》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深知僅僅依賴教材內容是不夠的,所以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戊戌變法相關歷史資料,旨在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這段歷史的背景和細節(jié)。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們利用手中的歷史資料對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進行深入思考,學生們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邊閱讀資料,一邊與同伴交流心得。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們開始形成自己的見解,一位學生站起來分享了他的分析:他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等頑固派、保守派的大力阻撓,這使得維新派在推行變法時受到了極大的阻力,不得不放棄一些關鍵的改革內容,他還指出維新派對當時形勢的判斷不夠準確,對封建勢力的頑固程度出現(xiàn)了誤判,導致變法活動未能真正落地生根。教師對學生的分析表示贊賞,并鼓勵其他學生繼續(xù)發(fā)表看法,另一位學生則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他認為除了保守派的阻撓和維新派的誤判外,慈禧太后在維護自身權力方面的考慮也是導致變法失敗的重要因素,她雖然支持光緒帝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思想,但這更多的是對洋務運動的一種支持而非真正的變法,她作為實用主義者,更傾向于在“不違背祖制”的前提下進行有限的改革。
教師為學生們的深入思考感到欣慰,并引導他們進一步探討慈禧太后對光緒帝抓軍權的態(tài)度,學生們紛紛表示如果慈禧太后真地支持變法,她不會那么堅決地反對光緒帝掌握軍權,這進一步證明了慈禧太后在維護自身權力方面的考慮對變法失敗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這次教學,教師深刻體會到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要性,只有當學生能夠自主思考、敢于質疑、善于分析時,他們才能真正理解歷史、認識社會、把握未來。
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通過深化教育理論探索,重塑歷史教學導向、立足教材內容核心,強化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構建歷史思辨園地,提升批判性思維訓練、營造優(yōu)質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批判性思維意識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這將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并有助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娟.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研究[J].學苑教育,2020(32):47-48.
[2]霍銀榮.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理論與實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3]張玉珂.論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D].重慶:西南大學,2024.
[4]孫士承.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和實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