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素養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審美鑒賞能力以及寫作應用能力。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本文簡要分析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意義和原則,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第14課《故都的秋》為例,從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和寫作應用三個方面入手,分析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策略,以期強化學生對文章的認知和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學素養;意義;原則;策略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科目,負責傳承文化、培育情感和啟迪智慧。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學素養培養并不是一件簡單事,部分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出現了顧此失彼的現象,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及發展和教學活動的效率及質量,因此深入研究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策略有著一定積極意義。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意義
(一)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文學作品可以看作是美的載體,帶領學生詳細深入地閱讀和分析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感知其中的語言美、情感美以及意境美,逐漸提升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為學生形成獨特的審美觀念以及審美標準、有效提升整體藝術素養打下堅實基礎。
(二)增強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之一,而通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能夠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以及溝通能力。在深入閱讀教材中呈現的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詞匯、優美的句式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并在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時候靈活運用相關內容,逐漸形成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三)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文學作品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思想以及哲理,只有學生形成一定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走進文本,感知作品的內涵和思想情感[1]。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時教師會發揮引導作用,帶領學生詳細深入地思考以及分析文學作品,不僅有利于學生強化對知識的認知,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四)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與義務,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可以使學生深入挖掘其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切實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思想內涵以及藝術魅力,逐漸形成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主動積極地傳承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原則
(一)循序漸進原則
高中教學中的文學素養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長期且逐步積累的過程,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要從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出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教學內容以及選擇教學方法,確保學生不會因教師講解的知識的難度過大、文學作品過于復雜而喪失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二)啟發性原則
素質教育背景下強調開展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的時候應遵循啟發性原則,通過科學合理的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有效討論和積極分享,使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分析文學作品,通過交流探討強化對知識的認知和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三)實踐性原則
文學素養的培養依托于科學合理的實踐活動,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學素養,還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學習需求組織多樣化的文學活動,通過讀書會、寫作比賽以及朗誦比賽等活動使學生切實感知及體驗文學的魅力,逐漸提升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以及創作能力[2]。另外,教師應積極發揮鼓勵作用,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多寫作和多交流,基于實際情況在生活中靈活應用相關文學知識。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策略
(一)基于閱讀鑒賞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1.在語言中激活文學理解
語言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通過語言的靈活運用闡述了相關事件、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情感、體現了語言之美。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的時候,不妨以語言為入手點,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和指導讓學生深入探究語言知識、強化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及掌握。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的時候,作者運用了大量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現手法體現出了語言之美,通過帶領學生詳細深入地分析以及鑒賞本文的語言風格、修辭手法以及韻律,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鑒賞本文的語言風格,使學生基于凝練、講究且無贅述的語言感受美和體驗美。在文章的開頭部分作者描寫了北國的秋的靜、清和悲,充分體現了故都的秋的獨特韻味。之后,通過不斷變化句式和語言使文章朗朗上口且表達了自身的情感。比如句子“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具有層層遞進的特點,僅用短短幾個字便生動地展示了雨、云、天晴和太陽出來的景象,讀者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可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緊跟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感知散文的修辭美,通過勾畫相關語句、分析作者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在反復地品讀中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修辭手法的魅力。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及空間,要求學生勾畫出文章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說一說該句子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思考其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詳細深入地分析文章,并找出相關語句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分析和探究[3]。比如有的學生勾畫出了“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認為作者通過形象對比描寫出了南國的秋和北國的秋的區別。隨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感知及體驗文章的韻律美?!豆识嫉那铩冯`屬于散文,所使用的語言極具韻律美。比如句子“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而來的”中,作者按照“平平——平仄——平仄——平仄”的韻律進行了描述,充分地展現了秋的蒼涼之美。
2.在興趣中激發文學認知
興趣是學生主動積極地閱讀文章和探究文章的深意及內涵的有效路徑,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的唯一方法。實施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確保學生在課堂伊始便對課文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和熱情,主動積極地閱讀文本和探究知識,在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的時候,興趣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和提升文學素養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積極創新閱讀教學的模式,通過適當的鼓勵和引導讓學生個性化地解讀文章內容,以快速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需要詳細深入地分析教材內容,明確其特點和內涵;通過問卷調查和交流溝通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以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可以拉近學生與文章的距離,使學生基于形象生動的教學資料探究文本內容和感知作者情感,所以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形象地展示作者描寫的秋雨、秋院和秋槐等情境,使學生在感官刺激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和分析。緊跟著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思維聚焦點進行指導和引導,使學生可以深入探究文章內容,切實有效地感知相關情境中蘊含著的思想情感和內涵。
(二)基于表達交流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1.在情境意象中沉浸體味
情境意象沉浸體味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創設特定的文學情境,使學生基于相關情境切實感知以及體驗文學作品中的意象及情感,深層次地理解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以及感知文學作品,逐漸提升文學素養。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可以情境意象為載體,使學生沉浸其中并與他人有效地表達及交流。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的時候,教師可以抓住文章中的意象點再現相關場景,使學生基于音樂、視頻和畫面深入感知和體味文章的內涵及深意,感受文章的意境。就本文而言,關鍵的意象點有“秋”和“故都”兩個。借“秋”的意象作者表達了自己在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白色恐怖下居無定所、到處漂泊且痛失愛子的悲涼心境,通過“秋雨、蟬聲、落蕊”等結合了人生的起落和花開花落;借“故都”的意象作者融入了“人生之秋”的悲
涼[4]。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基于兩大意象搜集相關資料,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制作PPT課件和微課視頻。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PPT課件和微課視頻再現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么寫?作者在相關句子背后滲透了怎樣的人生經歷和思想體悟?考慮到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在面對相關問題的時候會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及研究,獲得的答案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溝通及交流,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和形成相應的文學素養。
2.在深度互動中理解主題
互動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帶領學生深層次地分析和研究課文內容,從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的時候,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深度互動的機會,使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及看法,通過交流溝通理解主題內容和提升文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提出“故都的秋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作者通過哪些具體的景物和細節來描繪秋天?”等具有引導性的問題,使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文章的核心內容上,深層次地思考以及探究文本內容。當學生示意自己找到了相關答案且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并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及看法,如果自己的想法與其他人的想法存在較大差異,可以通過舉例論證等方式說服對方。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傾聽他人的觀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發現全新的思考角度。各組完成討論后教師可以鼓勵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展示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課文的關鍵細節和意象上,從其入手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題和深意,逐漸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另外教師還可以提出“你們認為作者通過描繪故都的秋天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或思考?這些情感或思考對于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啟示?”等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探究課文內容和理解課文主題。
(三)基于寫作應用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實施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寫作水平,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可以抓住文章當中的優秀語句鼓勵學生進行仿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即興寫作。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的時候,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應當挑選文章當中的優秀語句,將其制作成PPT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和指導使其深入賞析相關句子。比如“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薄跋窕ǘ植皇腔ǖ哪且环N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背尸F相關句子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和表達技巧,哪些詞語用得好?;谫p析,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及空間,讓學生嘗試進行仿寫練習,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相似的意見或者情感。在仿寫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原文的語言特點以及表達技巧,快速有效地內化知識和提升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5]。另外,教師可以課文內容或相關主題要求學生進行即興寫作。即興寫作是寫作的一種方式,其可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和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文學素養。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如下即興寫作題目:請以“我眼中的故都之秋”為題寫一篇短文,表達你對故都秋天的獨特感受;請以“秋日的思緒”為題寫一篇散文,通過描繪秋天的景物來表達你的內心情感。考慮到學生的各項能力處于發展之中,在寫作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不知道寫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寫的問題,所以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找到寫作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結束語
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是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目標之一,教師在實施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應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設計教學活動,通過適當的引導和指導培養及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展望未來,我們期待高中語文教師能夠繼續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為培養更多具有深厚文學素養的優秀人才而不懈努力。同時,也期待學生們能夠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積極參與,勇于探索,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弘毅.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素養提升措施研究[J].文淵(小學版),2019(8):543.
[2]張文娟.探究如何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提高自身漢語言文學素養[J].科技資訊,2020,18(24):173-174,177.
[3]牟鵬飛.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J].高考,2020(14):73.
[4]陸思琦.論改進高中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2018(3):1.
[5]高靜輝.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素養提升措施[J].文學少年,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