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一個連在系統提交公告都弄不明白的“菜鳥”,轉變為熟練掌握多重技能、適應崗位職責要求的行家里手,進而成為上市公司“董秘好助手”?“緊緊圍繞企業發展目標,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力、執行力、溝通力”,這個回答在解開謎題的同時,也為同行以及未來將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提供了有益參考
2014年7月,我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畢業后,加入黑龍江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在集團事業發展部從事國企改革相關工作。當時,集團正在進行重組改制,我有幸經歷并親身參與集團改制、全民所有制企業公司制改制、戰略投資者引入等一系列重大事項的全過程。
2018年10月,股份公司基于上市需要成立了新部門——證券法務部。因工作需要,我加入其中,并于2020年9月被破格提拔為業務主管(兼任證券事務代表),協助公司董事會秘書開展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投資者關系管理與維護、法律事務管理等相關工作,參與、見證了公司股票發行上市的全過程。
十年磨一劍,2024年6月,我被《董事會》雜志評選為第五屆“董秘好助手”。一路走來,我最大的感觸是,只有緊緊圍繞企業發展目標,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力、執行力、溝通力,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和企業價值的有機統一。
學習力:需要什么,就學什么
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畢業生,我剛入行時對出版業務可謂“一竅不通”。我深知,如果在出版單位不懂出版,就無法適應和開展各項工作。于是,我于2016年10月考取了出版專業技術中級職稱證書,獲得責任編輯資格,后來按時參加繼續教育,對出版業務基本知識和業務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18年以來,為適應公司改革上市及管理工作需要,我在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后,又先后通過證券業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董事會秘書資格考試、經濟專業技術人員中級和高級資格考試,獲評高級經濟師職稱。我之所以要不斷地“卷”自己,是希望通過“考證”這種方式倒逼自己不斷地學習,獲取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以更好地適應并勝任證券事務代表這一綜合性崗位。
當獲知自己被推薦擔任公司證券事務代表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證代工作事務繁雜、責任重大,同時暗含風險,稍不留意就會導致公司被監管機構追責問責;另一方面,證代崗位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只有跳出舒適圈,勇于面對,敢于挑戰,才能收獲更大的進步,實現更高的目標。擔任證代后,我迅速適應新角色,迎接新挑戰,遇到不懂的問題就積極主動向同事、領導和優秀同行虛心學習,向監管專員請教。面對資本市場全面注冊制改革下不斷出臺或修訂的監管規則,我積極參加上市公司協會和證券交易所舉辦的各類培訓,認真學習新公司法和證券法,尤其是減持、分紅、退市及獨立董事管理新規等監管規則,加強對資本市場的了解,吃透用透新政策、新規定,積極撰寫、發表研究課題和論文,在工作中注重實踐和積累,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做到業務知識熟悉精通。
隨著持續深入的學習和工作實踐的積累,我從一個連如何在系統提交公告都弄不明白的“菜鳥”,變成如今可以按要求熟練編制和發布各類定期報告、臨時公告,從容面對公司治理、“三會”規范運作、投資者關系管理、信息披露等工作的行家里手,并得到了監管專員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學習力的重要性,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存力、競爭力和發展力。學什么、不學什么,不由個人興趣而定,而由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之間的差距而定。我堅信,一名合格的證代,只有具備學習力,才能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掌握工作必備的業務技能,構建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不被企業、社會和時代所淘汰。
執行力:不折不扣,拿到結果
證代崗位具有兩項重要工作職能:一是提示,二是輔助。要實現這兩點,證代首先要做到及時了解證券事務的相關法律規定,熟悉股票上市規則、“國九條”等各類監管規定,從而對完善公司內控管理體系,確保公司各項內控制度符合最新監管要求作出必要提示;其次應熟悉各種會議文件、議案和公告的擬定要求,輔助董事會秘書完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會議的組織、召開和決議程序,協助董秘做好信息披露和投資者關系維護等工作。在工作中,我始終保持對崗位的熱愛和完成目標的緊迫感,履職盡責,心無旁騖,逐步形成了踏實穩健、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公司成立以來,我協助董事會秘書組織召開股東大會25次、董事會會議54次、監事會會議37次、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會議24次、提名與薪酬考核委員會會議9次、戰略委員會會議7次。公司上市以來,我協助完成信息披露公告160余份,并確保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及時。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2021年年報的披露。2022年年初,公司面臨上市后首次披露年度報告的新任務。由于披露內容多、涉及面廣、監管要求不斷變化,加之董辦及財務人員是第一次接觸此項工作,沒有任何經驗,且年度報告和一季報要在同一時限完成,其間根據監管要求還需披露業績預告和業績快報,時間緊、任務重,董辦工作面臨巨大挑戰。鑒于此,我們在年初及時啟動相關工作,細化責任分工,結合最新監管規則和公司實際,制定了詳細的內容清單,臺賬式組織和協調公司各部門、各直屬單位編制年報各項內容。在編制沖刺期,面對疫情造成的交通管制及部分人員輪崗居家辦公無法到崗、財務核算人手不足、對首次使用的公告編制軟件不熟悉、數據量較大,以及各部門及直屬單位上報的部分數據口徑不一致等諸多不利影響,我和董辦其他人員及財務人員一鼓作氣,開足馬力,加班加點統籌協調各單位各部門形成工作合力,在規定的時間內圓滿完成了各項報告的編制工作,交出了一份讓投資者滿意的答卷。
近兩年來,因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投關管理工作等相關領域表現優異,公司榮獲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頒發的“2023上市公司董事會優秀實踐案例”“2023上市公司董辦最佳實踐案例”“2022年報業績說明會優秀實踐”“2023上市公司ESG優秀實踐案例”“2023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履職評價5A級”等多項榮譽,贏得了監管機構、投資者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溝通力:學會表達,善于傾聽
溝通協調能力是勝任證券事務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功。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做好溝通工作,如與相關業務部門、監管機構、股東、投資者、獨立董事、中介機構、媒體、同行的溝通;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善于換位思考,耐心傾聽對方心聲并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最佳解決方案。
比如,當通過投資者熱線遇到情緒激動的投資者時,我會淡定和從容地面對,努力調整好情緒,同時結合大盤走勢、板塊發展、市場熱點和企業實際等情況,針對投資者的理解誤區進行耐心、專業、細致的解答。同時,我們通過積極召開業績說明會、及時回復上證e互動平臺上投資者的提問等方式,盡可能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和交流,爭取投資者的信任和理解,增進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記得有一次年度股東大會籌備期間,我們接到了中小機構投資者擬現場參會的報名申請。在報名申請中,中小機構投資者擬委派2名代表,但授權委托書中只列明了其中1名代表,另一名代表為陪同人員。按照公司股東大會議事規則的相關規定,持有效授權手續的參會人員才能現場出席股東大會,陪同人員是否可以進入會場參會存在異議。我將此情況第一時間上報部門主任和董秘,并咨詢了公司股東大會的見證律師。董秘認為陪同人員可以現場參會,但見證律師認為陪同人員無明確授權手續不得參會。經與中小股東代表、見證律師反復溝通,在中小機構投資者無法為陪同人員出具新的授權委托書的情況下,我們采取了規則允許的“董事會特別邀請”的折中方式,“邀請”中小機構投資者代表的陪同人員參加會議,并協助董事會出具了“邀請函”,圓滿解決了股東陪同人員的參會資格問題。
除此之外,證代的工作還包括股東與股權事務、獨立董事履職保障、市值管理、接受監管機構業務指導和監督、組織董監高培訓、法律事務以及工會民主建設等。過往的工作經歷讓我明白,如果說這個世界上還有一條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徑,那便是與強者為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才能走得更快、更穩、更持久,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感謝公司提供的平臺,讓我有了和優秀的人同行、和靠譜的人共事的機會。也感謝《董事會》雜志為董辦人提供一個與優秀同人充分交流的渠道。我將一如既往踐行龍版傳媒“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珍惜崗位,學會感恩,擔當作為,在平凡崗位上做好公司價值的堅定守護者和傳遞人。
作者系黑龍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事務代表,第五屆“董秘好助手”獎獲得者
董秘薦助手
李玉洋先生作為本人的工作助手,勤勉盡責,兢兢業業。在任職期間,他開展了公司治理領域內的相關改革、創新、ESG建設等工作,在信息披露、投資者關系管理、市值管理、“三會”組織與服務、合規治理、資本運作、證券事務等方面有效推動工作高質量開展,取得了優異成績,助力龍版傳媒相關工作獲得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頒發的“2023上市公司董事會優秀實踐案例”“2023上市公司董辦最佳實踐案例”“2022年報業績說明會優秀實踐”“2023上市公司ESG優秀實踐案例”“2023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履職評價5A級”等多項榮譽,贏得了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一致認可,是公司董秘的“最佳助手”。特此推薦。
推薦人:孫福軍
黑龍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
“董秘好助手”評委點評
龍版傳媒證代李玉洋把做好證代工作的經驗總結為“三力”,即提升自己的學習力、執行力和溝通力。竊以為,這“三力”不但是做好證代的重要條件,也是做好大部分職業的重要條件,甚至可以說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條件。有很強的學習力,意味著有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有很強的執行力,意味著有做好工作的意志、能力和高標準的自我要求;有很強的溝通力,意味著與方方面面的溝通和合作無障礙,這對十分依賴于跟多方面溝通的董秘、證代來說尤為重要。看得出,在龍版傳媒,屬于董秘職責的工作,證代李玉洋都在深度參與。龍版傳媒上市時間不長,近年來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與董秘、證代業務相關的領域獲得多項榮譽,這個“軍功章”里,應當有證代的功勞。
點評人:余興喜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獨立董事委員會委員,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兼職教授,北京上市公司協會原秘書長,中國鐵建原董秘、新聞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