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的積極情感。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講授知識外,還應高度重視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心中有情、以言表情、評價傳情、課外動情,多維度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積極情感;情感體驗
作者簡介:魏興鍔(1979—),男,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大湖中心小學。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自覺地接受教育、參與學習是教育教學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積極、良好的情感態度。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把教學過程與學生的情感體驗融合起來,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一、情感概述
《心理學大辭典》中指出,情感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感是人們活動時的一種內在動機,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情感的反應常常會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
情感具有兩極性,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如愉悅、成功、幸福、感動等積極情感,能提升人們對于積極行為的動力;如痛苦、失敗、仇恨、嫉妒等消極情感,則會促使人們傾向于采取消極態度,降低對于積極行為的動力,甚至產生消極行為。
二、學生的積極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活動的發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學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識與新知識有一定的相關度,二是新知識的潛在意義可以引發學生情感的變化。學生學習的成效除了受到智力因素的影響,還會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而教學的成效如何,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
(一)學生的積極情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內在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情感是推進學習活動的重要力量,決定著學習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可以說,積極情感是教學中的潤滑劑、催化劑,能促進學生取得學習上的成功。只有調動積極情感,學生才樂于接受和運用知識,進而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1]。
(二)學生的積極情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文教師不只需要向學生講授語文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教學任務: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熏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鼓舞,產生共鳴。充滿情感的教學的效果是缺乏情感的教學難以達到的。由此可知,高效教學的過程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情感。所以,教師要促使學生自發地、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提升教學效果,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三、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積極情感的策略
從某種程度上說,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而積極的情感體驗是順利進行語文教學活動的關鍵所在。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采用合適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一)做一個關愛學生的人
教學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教師開展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有利于學生逐步發展、不斷進步。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盡可能地通過自身真摯的情感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1.心中有情
在教學前,教師要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在教學時,心中有真情,觸動學生心靈,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互動,讓學生受到道德修養、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熏陶。文以情動人,師以情育人。教師如果自身缺乏情感,就無法為學生提供情感上的指引,所開展的教學往往沒有積極的情感互動,課堂氛圍也往往會很沉悶。
2.以言表情
內在的情感要通過外在的表現來傳達。教師要善于用語言來表達教學內容蘊含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以情感感染學生。教學語言的語速、語氣要根據情景或快或慢、或輕或重,所搭配的表情也要盡可能地保證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為例,對于“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一雙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等描寫母親的樣子的內容,宜用輕而緩的聲音來講解。對于“母親掏衣兜……”“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等描寫母親的行為的內容,宜用抑揚頓挫的聲音來講解。對于母親與“我”的對話,宜借助恰當的語言來說明母親對“我”無私的愛。通過教師語言、表情的變化,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文中的情感,掌握所學內容。
3.評價傳情
教師的評價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尊重,也會出現情感反應。教師在評價時應該和學生有效交流、談心,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一方面,評價要突出指導性。教師要多給予學生肯定,然后給出指導性的評語。例如,對于學生的習作,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比之前有進步的地方,用“寫得不錯 / 很棒”等話語來評價,再根據學生習作情況和實際水平指出學生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出“能不能試著把字寫得更工整些?”“如果能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就更好了”“動動腦筋,嘗試把動作描寫得具體一些”等建議。這樣的評價可以讓學生產生積極情感,樂意按教師的建議做出改進。
另一方面,評價要突出激勵性。教師常常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師總是批評或否定學生,學生往往會因為得不到教師的認可而產生消極情緒,也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甚至會漸漸變得不喜歡上教師的課。對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身上找出閃光點,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而后再引導學生彌補不足。
4.課外動情
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對于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為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注重課外的情感投入,適時接近學生。教師既可以與學生一起參加特定的活動,也可以主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困難。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好,感受到教師的真心,能夠為后續教學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后續教學的有效性。
(二)多維度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
隨著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次數的增多,他們往往會有新的學習需求亟待滿足。為了讓他們持續產生學習動力,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中從多個維度入手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積極情感體驗。
1.從意識入手
學生在參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識,是提升他們知識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培養自我意識有利于實現積極情感發展。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意識入手,按照以下三個步驟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首先,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經常組織學生先獨立探究,再展開交流討論,要求每個學生依次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以競賽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
其次,要讓學生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針對那些有消極情緒的學生,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并進行疏導,讓學生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問題。例如,筆者在某堂課上發現學生A的學習狀態與之前相比明顯不同,于是走到學生A的身旁輕聲問道:“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不開心的事?”學生A答道:“昨天晚上,媽媽因為我學習學得沒有鄰居的小孩好,就數落了我一頓。”筆者說:“哦,原來是這樣。你應該知道,別人說的話其實不那么重要,自己付出了努力才最重要。老師相信你會變得越來越棒!你不用把這事放在心上,先認真上課,老師上完課會找個時間和你媽媽談談。”聽了筆者的話,學生A在剩下的課堂時間內能夠一直保持專注。經過一段時間后,筆者發現學生A的學習自信心、自主學習意識得到了增強。
最后,要讓學生能夠自發地學習。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應該把學習作為滿足自我需求的必要手段,從而激發學習的意愿。如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針對基礎較差、不愛學習的學生,提出難度適中的問題,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懂得進行自我肯定,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2.從感知入手
正所謂“知之深、愛之切”,這說明學生的情感發展會受到他們對世界的感知的直接影響。因此,教師應從感知入手,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以統編版六年級下冊《匆匆》為例,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本文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感悟日子的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因此,在課堂中,筆者著重向學生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當時的情況,而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時間是怎么度過的。這樣,學生通過對本文及作者的了解、對作者寫作時的思想感情的體會,可以形成深刻的感知,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從情境入手
在某種情感產生后,要想感受到這種情感,就要基于特定的情境。在缺少情境的課堂中,學生較少進行積極的情感投入,這會使得教師的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情境入手,通過合宜的情境再現,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進入情境,主動地接受所要學習的內容,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創設情境可以通過教師極具感染力的范讀、演說,或者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適時應用,來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真切地感受課文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和領悟能力。為了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積極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把教材中的文字轉化成圖畫,從而感悟其中的韻味。以統編版五年級下冊《軍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看課文插圖或相關視頻、聽教師范讀或同學朗讀的方式進行想象,之后齊讀課文。這樣,學生能夠體會到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對劉伯承的欽佩之情也油然而生[2]。
4.從思維入手
為了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應當從思維入手,巧妙地設計問題,善于通過探討式、引導式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拓展思維,增長智慧[3]。以統編版四年級下冊《飛向藍天的恐龍》的教學為例,筆者在學生讀完課文后向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對于“億萬年前的恐龍和今天的鳥類有什么關系?”這一問題,不少學生能夠做出“一種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變成鳥類”的回答,對于“為什么這種恐龍可以變成鳥類?”這一問題卻答不上來,或在發言時缺少邏輯。于是,筆者說道:“恐龍變成鳥類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找一找證據,來論證這件事吧!”在學生找到多種可以作為證據的資料后,筆者借助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進而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按時間先后或按重要程度來整理資料。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出現回答得不夠全面等問題時,教師不能直接否定學生,而應采用合理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參考文獻】
[1] 凌玨.語文教學中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10):80.
[2] 童子雙.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與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3] 封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J].中國教育學刊,2023(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