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各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初中生物教學而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僅是發展學生思維及能力的一種手段,更是提高學生生物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明確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并基于當前生物教學的現狀,探索更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助力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均衡發展。
一、核心素養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生物認知
對于初中生而言,生物是一門全新的學科,書中的概念、公式等知識比較抽象,涵蓋知識面比較廣,學生吸收有一定的難度。若生物教師只是講解表層知識,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容易讓學生出現知識點理解不透徹或是概念混淆的情況。長此以往,勢必會打擊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鑒于此,生物教師首先要加強對生物課本知識的深度挖掘和研究,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采用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生物的認識,使其真正掌握生物知識并能夠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立足于初中生物核心素養進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利用探究實踐與科學分析,有效引導學生掌握深層次的生物知識,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及能力發展
一方面,通過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簡單來說,核心素養包括文化素養、信息素養等多方面內容,而這些內容會對學生的認知、情感、外在行為等多個維度產生影響。因此,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能夠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進入21世紀后,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各行各業需要的是素質高、能力強的綜合型人才,尤為重視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此外,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有效激發,長此以往,可以鍛煉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共同發展。
(三)有利于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在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教師要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將其與核心素養內容進行有效融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教學方式。通過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全面發展,以及掌握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將核心素養與生物知識有效融合,可以豐富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打破原有的課堂模式,以模擬實驗、解決實際問題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鍛煉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長期有目的性的鍛煉,在潛移默化中也會使學生生物學習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激發,使其真正感受生物學科的魅力,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
二、現階段初中生物教學現狀與不足
立足新課標改革背景,生物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各種現代教學理念的提出,也為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方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生物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現實性問題,阻礙生物核心素養的培育和進一步發展。具體而言,當前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學過程忽略實踐練習,理論和實踐脫節情況突出。初中生物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目,要想讓學生對知識點或概念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多樣化的課堂形式和實驗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但通過大量的實際調查發現,部分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將重點放在講解理論知識上,過度關注學生的考試得分情況,對生物學科的實踐性缺乏重視,忽視對學生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教學理念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氛圍枯燥,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同時一些深奧的生物知識也只是借助口頭講解,導致學生不能夠完全吸收,降低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使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流于形式。
二是生物實驗設備不足,生物實驗教學資源相對較少。不同于其他學科,生物知識要通過大量的實驗進行分析和驗證,以此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及運用生物知識。就目前而言,我國部分初中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并不齊全,生物教學所需的教學儀器設備緊缺,導致出現教學資源與教學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增加生物教師開展實驗教學的難度,也影響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缺乏大量的生物實驗實踐,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導致核心素養培養陷入尷尬局面。
三是傳統應試教育思維桎梏,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新課程教學標準的實施過程中,傳統應試教育的問題依舊存在。部分生物教師將生物考試和提高分數作為生物教學的重點,更是將期末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生物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受這一理念的影響,初中生物教師將理論知識點講解和分數提升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再加上核心素養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時間內無法呈現出效果,導致教師忽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部分學生會因為生物成績的波動而產生負面情緒,無法調動其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可見,傳統教學理念成為影響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工作有效開展的因素之一。
三、核心素養培養視閾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路徑
(一)借助科學素材,塑造學生生命觀念
生物學科作為一門研究生命起源和發展的課程,培養學生生命觀念不僅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構成要素,同時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教育指向。對于生物課堂教學活動而言,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傳授學生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習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逐步塑造學生生命觀念,讓學生在探究生物世界時能夠逐步形成良好的生命觀念,以此健全學生學習認知,為學生更深入學習和發展奠定有利基礎。基于此,在生物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入一些生命觀的教育元素,突出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
例如,在教學“細胞分裂”相關知識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細胞分裂情況有一個初步的認知,教師可以先拋出一個導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如,在生物生長和發育的過程中,細胞組織是如何變化的?許多學生雖然知道在生物生長和發育的過程中,會伴隨著細胞的衰老變化,但是難以從生物學角度清晰認知細胞發育的過程。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從細胞分裂的角度,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學生介紹,并順勢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關注重點和集中注意力,認真學習新課知識,同時為培育學生科學的生命觀念以及生物核心素養奠定基礎。之后,為了便于學生理解細胞分裂和增殖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借助科普類的教學視頻輔助教學,透過直觀、具象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真實地感受細胞分裂與發育的過程。借助這些科學素材的輔助和應用,既能夠進一步拓寬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視野,也能將生命科學觀念深深植入學生內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端正學習生物學科的態度。
(二)基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科學態度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生物課堂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課內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要從學生能力發展角度入手,利用小組合作的探究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合作探究學習作為新課改教育背景下一種常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在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有著絕對優勢。將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引入生物課堂教學過程,有助于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主動獲取和理解生物學科知識,彌補以往通過死記硬背學習的弊端和不足,進而逐步構建高效生物課堂。
例如,在教學“動物的主要類群”中的環節動物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見的蚯蚓進行針對性講解和教學,并根據課堂中的生物實驗提出探究問題:(1)觀察環節動物,說一說環節動物身體結構有哪些特征?(2)結合生活經驗回答,如何判斷蚯蚓的頭部和尾部?(3)蚯蚓在蠕動運動時,主要依靠身體哪些結構實現運動?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上述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并以小組發言的方式介紹小組合作討論的結果。基于教師設計的課堂導學任務,各學習小組都能積極投入到探究學習活動中。在參與觀察實驗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負責根據導學問題設計驗證實驗,有的學生負責結合生活經驗整理學習材料,有的學生則負責記錄實驗過程中的觀察信息。在小組成員的合作與互相配合下,對于環節動物的身體構造、運動方式以及環節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都能展開系統的探究學習。相較于以教師單一講授型的傳統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的應用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探究學習的互動中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統一,也能在無形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三)構建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社會責任
對于初中生物教學而言,課程知識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有著許多緊密的聯系。這一學科特點也為教師開展情境化教學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從生物學本身來看,學科教學一方面在于提升學生對生物理論知識學習能力以及生物實驗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在核心素養培養視閾下的生物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將課內知識的教學和生活實際問題進行巧妙地融合,在引領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教學“人類活動對于生物圈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時,課程內容主要從生物學的視角向學生介紹了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帶來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以及環境污染對生物圈的危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本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以多媒體課件的方式為學生引入與環境污染相關的社會熱點話題,從中學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問題入手,探討環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以及自然環境的危害。通過這種真實的社會熱點事件,讓學生在運用生物學知識進行解釋和探討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環境污染問題的嚴峻性。除此之外,在生物課堂中,教師還可以根據當下學生所掌握的生物學知識,為學生創設解決生物問題的具體情境,幫助學生直觀了解生物學科中所蘊含的社會問題,以此達到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和激活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教學目的。基于各類實踐學習活動的開展,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當下社會環境污染問題的現狀,培養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結合生物學知識進行理性的思考,探討現實生活中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最大化發揮生物學科的育人作用和價值。
(四)圍繞科學論證,拓展學生學習思維
人的思維具有明顯的開放性以及生成性,這一點與生物學科課堂應具有的特點不謀而合。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出現了思維固化或者僵化的情況,那么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方法勢必失去探究性學習的意義,無法實現各種學習能力和素養的創新性發展。基于此,在生物學科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課堂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踐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等綜合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以此完成初中生物核心素養的育人任務。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探究學習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科學拓展學生的生物思維,以此達到提高學生生物學習能力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種子萌發的條件”這部分內容時,在學生對課內知識有一個系統掌握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一些容易被人誤解的問題供學生探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生物學習思維在參與問題討論和辯證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活化。比如,生活中一些人認為農作物生產水平以及產量主要受種子影響較大,請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判斷,這一觀點是否有科學依據?為了保障學生學習思維的有序發展,在學生探討之前,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種子萌發及生長的自身條件、外部環境條件等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幫助學生精準把握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在參與探究辯論的過程中,教師既可以夯實學生的課內基礎知識,同時也能透過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拓展和深化學生的學科思維,將生命科學的意識深刻融入學生思想意識中,助力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四、結語
生物核心素養的提出,為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明確了重點和重心。在此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有必要系統地梳理以往教學流程和方法,從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入手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強化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培養的同時,也讓學生個人綜合學習能力得到同步提高,為學生引用遷移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提供有力幫助,最大化發揮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