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的全面普及與主體需求的不斷變化,遵循教學規律、發展素質教育是實現高質量教學的基礎要求。“大概念”一詞的提出,不僅賦予了教師更具創造性的教育理念,還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起到一定的支持和指引,以幫助其獲得更為全面、持續的發展動力。大單元教學是大概念理論的具體表現,借助其理論指導,可使大單元教學的實施更系統、更立體,也更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與需要。因此,本文將圍繞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這個話題,分別從現實意義、主要問題、設計原則以及有效措施四個方面出發展開探討。
在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大多集中在某一章節或課時學習方面,呈現的知識較為分散、零碎,難以形成體系化的理解和整體性的認識,不僅影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在基礎能力的培養及發展上產生一定阻礙。以大概念為核心形成的大單元教學,可有效改善傳統教學中的組織結構與交互方式,促使學生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網絡和學科框架,以此提升其對歷史學習的認知程度和價值追求。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認知不足、理解不透、操作不當等問題,進而影響教學進度和課堂效果。為進一步促進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高質量發展,本文從多個角度入手展開以下分析。
一、基于大概念下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現實意義
從新課標中了解到,大概念是將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聯結成整體的一種教育理念,而大單元教學又是基于核心內容或關鍵問題所構建的教學框架,兩者之間有著很大聯系?;诖蟾拍畹某踔袣v史大單元教學,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相對比具有以下優勢:一是理論優勢。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開展,既符合新教材在其內容編排上的思想價值,又能避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碎片化記憶,引導并幫助其形成合理、完整的學科結構。同時,緊扣核心概念、關注重點內容,是大單元教學的目標和要求,這也將為其核心素養的積極落實提供必要支持。二是組合優勢。以大概念為主線,通過對單元主題及相關專題內容的分解與整合,不僅能明確學習的側重點,突出知識的關聯性,還使學生對其核心要點產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以促進其對整體內容的學習和理解。此外,將單元內的各知識點重新整合、排列與組織是大單元教學的特點之一,而學生則能夠根據其支點要素,順利完成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總結,大幅提升學習效率及促進歷史思維形成。
二、目前初中歷史實施大單元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雖然大單元教學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日漸廣泛,但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一是價值認知。大概念、大單元作為新時期教改工作中的熱門詞匯,其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價值時常被忽視。一方面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在實際應用方面仍以“教知識”的思路進行設計和運用,其結果與課標要求相距甚遠;另一方面在教學探索上缺少交流,導致學生對理念的學習缺乏深度,進而在實施過程中難以引導學生解決學科問題。二是內涵理解。大單元教學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單元整合或課時疊加,既需要對學科特性的把握和知識本身的理解,又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入手,通過相關語境或概念的指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層次。然而,一些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未能考慮單元整體的核心目標,其理解仍舊停留在文本層面,進而無法達到深度學習的要求和舉一反三的效果。三是步驟操作。結合大單元教學的統整特性及關聯思想,其特定的課程設計與個性化的實施策略是保證其活動質量的關鍵。但在具體操作中,不少教師未能對其內容進行改造和創新,僅以分課時的形式進行分解和消化,不僅影響學生對學科整體的理解效果,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三、構建和實現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設計原則
大單元教學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單元教學,其在設計實施方面還需考慮以下幾點:一是單元間的連貫性。在其教學設計上,教師應關注和保持各單元間的連貫性,以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發展框架。同時,大概念作為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思想,積極提取每個單元中的大概念,可進一步增強各單元間的關聯程度與整合效果。二是知識間的銜接性。加強同一主題下的不同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銜接,可提高教學的整體性以及思維的發散力。另外,通過多點聯結,還可以拓寬其歷史視野,并能從中提煉和掌握核心概念。三是活動間的發展性。新課標指出,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的邏輯、教學過程的銜接和學生認知的特點等,還要在教學理念上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本。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及活動組織方面,重視學生的發展需要,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保證教與學之間的協同發展。四是環節間的針對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針對性優化,以提高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的興趣和熱情。
四、促進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措施
(一)教學準備
1.整合知識,確定主題。
準確提煉和掌握大單元主題,是推進大單元教學有效實施的關鍵和重點。一方面,教師要從課程標準、教材文本等內容中,多維度提取相關知識要點,以保證大概念與大單元之間的相互聯系。另一方面,教師要抓住主干知識和關鍵線索,構建出完整且具有內在邏輯的主題架構,以引導學生挖掘與整合課時知識點。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主要以遼宋夏金元時期多民族政權的并立、更迭、統一等社會變化與發展的過程為主,其內容復雜、要素眾多,若不對其進行適當整合與明確,會給學生造成一定困擾。對此,基于對課程目標及總體概述的理解,教師可圍繞“遼宋夏金元時期的融合與豐富”這個“大主題”,以歷史時序為主軸,通過情境再現、問題驅動、故事講述等方式,進一步調動學生對其內容的探究興趣。除此之外,“大主題”的實施需要“小主題”的支持和豐富,因此教師需要在“大主題”的基礎之上,對各課時內容進行“小主題”整合與優化,如“北宋的政治”“元朝的統治”“宋元時期的科技”等,以加深其對民族關系及不同時期社會變化的認識和理解。
2.把握內容,制定目標。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緊扣素養,把握內容,才能為其制定合理的單元目標,以指引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此外,大單元學習目標的制定,還需要考慮學生的真實需求和發展需要,通過分層設計的方式,保障不同階段學生的自我發展。其一,設計基礎型單元目標。該學習目標主要以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為主,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現象、具體問題以及專業術語的掌握情況。如掌握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方法、能夠了解并初步認識四種重要的歷史聯系等。其二,設計拓展型單元目標。拓展型單元目標則是以深化理解、拓展延伸為主,對學生歷史意識及表達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主要講述奴隸制社會的產生、發展、衰亡及國家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變革,其核心概念有兩點:國家起源、社會變革,基于此,教師可將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等內容作為單元目標,以提升其對歷史史實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圖示分析法、讀圖法、討論法以及對比法等方法,進一步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活動
1.情境融合。
主題情境的創建,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探究欲望,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交互距離,使其更易于理解和體會史料背后的人文價值和真實境況。同時,通過情境融合,還可以引發學生對整合部分的深入思考,并在相關情境的作用下解決或完成學習任務。另外,在情境選擇上,教師還需根據單元目標及實際情況,創設不同類型的歷史情境,如史料情境、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等,以此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其學習體驗。
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6課“三國鼎立”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仍處在形象思維的發展階段,為使其更為直觀地了解“三國歷史”,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導入《三國演義》《新三國》等影視作品中的劇集片段,以提高其對這段歷史的理解。此外,在其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視頻資源,引導并提出一些問題,如“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群雄崛起的北方,弱小的曹操為何能迅速壯大”“為何曹操在官渡之戰取勝而赤壁之戰慘敗”“說說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等,以加強學生對歷史史料的提取能力和分析水平。
2.小組合作。
大單元教學的重點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與遷移,還要讓學生經歷和體驗學習,而這一行為的發生離不開個體與小組之間的合作。此外,通過小組合作,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與能力,并對其學習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小組合作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交流和討論,需圍繞“大主題”“大情境”“大概念”“大任務”等學習要素,設計多個小活動,以提升交互密度,保證前后銜接。
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涉及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及古代印度等方面的知識??紤]到學生已掌握一些收集史料的方法并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與合作意識,因此,在“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這個板塊的學習中,教師可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古埃及文明”預設探究任務:①古埃及文明的由來②古埃及文明的發展③古埃及的科學文化。另外,在“古埃及文明的發展”探究任務中,還可以增設不同問題,如“古埃及國家出現的時間”“其何時實現初步統一”“先后經歷了哪幾個時段”“古埃及文明沒有延續下去的原因”等,以此加深和促進其對歷史的全面認識。
3.項目學習。
以項目為載體,以素養為導向、以任務為牽引,不僅能提升大單元教學資源的整合力度,還可以在主題式、綜合化的項目學習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其能力、發展其創新素養。同時,從基礎定義來講,其大單元教學中的“單元”涉及多個種類,如自然單元、主題單元、專題單元等,而通過項目學習的方式,不僅能凸顯單元目標、明確學習路徑,還可以在學科實踐中強化其應用、促進其理解,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以“兩次工業革命”為例,教師可采取專題學習的方式,分別從時間、背景、特點、主要成就及影響等角度出發,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網絡搜集、文獻查找等途徑,就學習目標進行交流和探討,以此加深對兩次工業革命的認識和理解。此外,還可以通過“知識搶答”“看影識圖”“找錯誤”等游戲,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促使學生自我表達。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不同形式的項目學習活動,如“讓文物‘活’起來”“古代歷史風云人物鑒賞”“影視作品中的抗日戰爭”“《夢華錄》里聊宋朝”等,既可以引導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歷史探究,又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使教育更有活力,學習更有動力。在項目學習中,教師還需注意將場景生活化以及與問題的關聯度,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互效果和真實體驗。
4.全面評價。
評價的目的在于完善課堂教學的過程及提高整體質量。在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大單元教學評價中,教師需重點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發展情況,并針對各環節進行精準、可視與量規化評價,以保證學生在單元學習中的有效性和積極性。其一,評價前置。依據學科概念及單元學習目標設計評價,保證教學效果最佳。此外,前置評價的運用,不僅體現了大單元教學的逆向屬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契合“評價先于教學設計”的教育觀點,將大幅提升教學的整體效果和適配程度。同時,在前置性評價的設計中,評價目標及評價任務的制定,還需圍繞學習目標或課時任務進行衡量與判定,以保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自主性與獲得感。其二,評價分解。不同于傳統評價機制,大單元教學評價的重點在于全過程、全流程以及核心點的反饋,根據各個階段中的具體情況或任務,采取與之相對應的評價策略,如“單元目標-學習評價”“大概念提煉-素養評價”“核心任務-表現評價”等,使評價更加精準、客觀。
五、結語
從教育教學層面來講,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不僅能改善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結構及組織形式,還對初中生認識歷史、分析歷史以及探索歷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其對歷史學科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同時,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師還應保持單元間的連貫性、知識間的銜接性、活動間的發展性以及環節間的針對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興趣,并全面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