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體制改革,開發班本課程,融入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為了將傳統文化中幼兒感興趣的茶文化有效融入班本課程中,教師應根據幼兒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設計合理的茶文化與班本課程融合策略,與幼兒一起完善課程體系,豐富實踐活動,確保幼兒在幼兒園能夠充分了解茶文化,全面發展其綜合素質。
一、班本課程概念
班本課程是以班級為單位,師生雙方共同開發的、富有班級特色的課程。班本課程是班級文化建設中較為高端的內容。將班本課程融入幼兒園,對幼兒學習和成長具有積極作用,能夠有效鞏固幼兒基礎知識,培養幼兒的各項技能,發展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等。
二、茶文化與幼兒園班本課程融合的作用
(一)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茶文化是指在飲茶活動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含茶畫、茶德、茶道、茶藝、茶具、茶聯、茶書、茶學等內容。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道精神源于茶人對生活和世事的理解,其蘊含的精神元素也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新一代人的弘揚和傳承,幼兒作為新一代文化傳承者,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教師將茶文化與班本課程融合時,可以通過理論教育以及實踐活動等,幫助幼兒充分了解茶文化的形成歷史,掌握與茶有關的文化精神,使幼兒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有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有利于陶冶幼兒情操
我國茶文化根植于“儒、釋、道”融合的土壤,思想精神主要以和、靜、怡、真為主,能夠靜心凝神,開闊文化視野。現今,隨著外來文化入侵,我國形成多元文化共存局面,幼兒成長于復雜的文化環境,極易受到不良文化誤導,影響身心健康。教師將茶文化與班本課程相融合,可以運用茶文化中的思想精神,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幼兒在了解茶文化中受到茶文化的熏陶,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有利于豐富幼兒園課程內容
這些年,我國大力實施教育體制改革,對幼兒素質教育極為重視。當教師將茶文化與班本課程相融合時,可以運用茶藝、茶具等多元茶文化元素,進一步完善幼兒園課程體系;還可以借助制茶、觀茶等實踐活動,為幼兒提供全面了解茶文化的渠道。這樣,不僅可以使幼兒園課程設置更加合理,還能切實提升幼兒園的教育質量。
三、目前茶文化與幼兒園班本課程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教育存在不足
茶文化內容豐富,需要通過系統化理論教育,教授茶文化的發展歷程、知識內涵以及精神品質等。但是,目前部分教師在理論教育中,經常采用語言灌輸的方式,在活動區向幼兒講解茶文化理論,沒有按照幼兒現場反應,靈活運用教育方法,也未能將多媒體課件以及提問等教育方式引入其中。整個理論教育過程較為乏味,導致幼兒在學習中極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不能緊跟教師的節奏,甚至在教育活動結束后,部分幼兒對教師講解的內容缺乏全面了解,從而降低了茶文化與班本課程的融合質量。
(二)缺乏實踐活動
茶文化中的實踐操作步驟較多,僅泡茶而言,不同茶葉、不同地區、不同茶具的泡茶程序存在較大差異。然而,部分幼兒園教師在融合茶文化與班本課程時,習慣先在現場系統性地演示泡茶過程,然后通過語言講解泡茶規則。部分教師擔心熱水會帶來安全問題,未能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沒有給幼兒提供參與泡茶的機會。這樣,幼兒對茶文化的了解浮于表面,無法切身感受茶文化魅力,從而影響茶文化與班本課程的融合效果。
(三)未能充分利用家園互動滲透茶文化
在幼兒園家園互動中,部分教師更注重向家長反映幼兒在園表現情況,針對幼兒學習表現、生活表現等,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家園互動滲透茶文化。再者,部分教師在開展家園互動活動時,未能將詩歌朗誦、舞蹈表演與茶文化融合起來,沒有充分利用該契機滲透茶文化,導致家長對茶文化的了解程度較低。在后期幼兒教育期間,部分教師也未能向幼兒滲透正確的茶文化知識,從而給茶文化與班本課程融合造成不利影響。
(四)校外參觀活動較少
近年來,自從我國實施新型生育政策后,幼兒人數增多,但是幼兒園并未按照實際情況,做好教師招聘工作,導致現有的教師人數較少。受到精力和時間等因素影響,很多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針對茶文化教育開展校外參觀活動。再者,部分教師深受傳統教育理念束縛,注重講解茶文化理論,未能充分認識到校外參觀活動的積極作用,進而很少帶領幼兒前往當地茶葉種植基地或者茶博館進行參觀學習。這樣一來,教師難以充分挖掘社區資源的教育價值,從而降低了茶文化與班本課程的融合效果。
(五)忽視茶文化活動區的重要性
雖然部分幼兒園硬件設施完備,且按照教育需求創設了多個活動區,但是由于茶文化與游戲娛樂、書籍閱讀等存在差異,需要幼兒園建設專門的活動區。然而,目前部分教師忽視茶文化活動區的重要性,盲目認為僅需提供開放場所即可,經常將其他活動區作為茶文化活動區,沒有對活動區的墻體、物料等進行優化設計,難以給幼兒營造良好的茶文化學習氛圍,從而影響了茶文化與班本課程的融合質量。
四、茶文化與幼兒園班本課程融合實踐策略
(一)運用文化教育活動融入茶文化
文化教育活動在主題教育中屬于關鍵內容,是幼兒園班本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能夠集中向幼兒教授文化知識,提升班本課程教育質量。再者,雖然茶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但是對于幼兒而言,由于生活經歷有限,思想認知較低,對茶文化缺乏充分了解。教師要想提高茶文化與班本課程的融合質量,應根據幼兒的學習需求,設計合理的教育方式,積極運用文化教育活動融入茶文化,按照教育任務設計文化教育活動主題,運用多媒體課件、講授法等教學方式,全面講解茶文化內涵、思想精髓以及發展歷程等,確保學生在該活動中能夠充分了解茶文化。
例如,在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時,教師可以以本地的北苑貢茶設計為活動主題,提前從網絡中整理與該茶有關的講解視頻以及素材資料,通過信息技術將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文化教育活動實施初期,通過計算機和電子屏幕展示多媒體課件,借助動畫和音頻等功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能夠初步了解該茶的含義及其中蘊含的文化思想等。此后,教師可以根據多媒體課件展示的內容,系統講解北苑貢茶,運用語言講述的方式,告訴幼兒該茶的歷史背景、制作過程以及文化精神等。在基礎知識教授完畢后,教師可以詢問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茶葉有哪些?其與潮州工夫茶具有哪些差異?并按照幼兒回答,向幼兒系統講解其他茶技、茶藝的發展歷史,拓展幼兒的茶文化知識面,切實提高基于茶文化的班本課程質量。
(二)通過實踐活動陶冶情操
我國茶文化中的茶藝步驟繁雜,各道工序具有不同文化韻味。實踐活動可以為幼兒提供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機會,對提升班本課程教育效果具有積極意義。再者,相比語言講授而言,實踐活動更具趣味性,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可以使幼兒以良好狀態投入茶文化學習中。因此,教師在融合茶文化與班本課程時,可以通過實踐活動陶冶幼兒的情操,按照幼兒操作能力,制定合適的實踐活動和內容。通過開展泡茶實踐、包裝實踐以及分茶實踐等,豐富實踐活動類型,力求讓幼兒在參與不同實踐活動時,能夠逐步深入了解茶文化。
例如,在泡茶實踐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與泡茶有關的旗袍、茶具等,然后現場演示泡茶過程,并在每個泡茶步驟完成后,向幼兒講明其中蘊含的文化思想。由于幼兒學習能力較差,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現場反應,通過多次演示的方式,幫助幼兒全面掌握泡茶的過程。此后,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多個小組,讓幼兒按照所學動作,在小組中通過合作的方式,共同體驗泡茶的過程。教師可以將表現優秀的小組拍攝下來,將有關圖片或視頻素材整理成文件夾,為今后裝飾活動區做好準備。在包裝實踐中,教師可以先通過電子屏幕,向幼兒播放茶葉的包裝過程,并在活動區域內準備相應紙袋,帶領幼兒開展茶葉包裝活動。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向幼兒滲透不同包裝步驟中涉及的茶文化內容,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程度。在分茶實踐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矮腳烏龍,水仙等,告訴幼兒茶葉和茶梗的區別,并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分茶任務。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小組的分茶結果,分析幼兒對分茶是否充分了解,并針對性地教授相關的茶文化內容,進一步提升幼兒對茶文化的掌握程度。
(三)借助家園互動滲透茶文化
家園互動是指家庭和幼兒園雙方共同協作,共同完成幼兒教育任務。相比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在幼兒成長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教師在幼兒園教育中,探尋茶文化與班本課程的融合方式時,可以借助家園互動滲透茶文化,通過開展詩歌朗誦、舞蹈表演等親子活動,使家長和幼兒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力求今后通過家長,逐步引導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
例如,在開展詩歌朗誦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家長和幼兒通過協商的方式,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詩歌,在休閑時間共同排練。這樣,家長在參與詩歌朗誦中,可以系統了解茶文化內容以及思想精神,從而在后期與幼兒的相處中,自覺運用茶文化教育孩子,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和精神品質。在組織舞蹈表演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家長與幼兒的舞蹈基礎,編排簡單的肢體動作,內容要與茶文化有關。要求家長和幼兒提前訓練,服裝和道具等由家長和幼兒自主準備,然后在規定時間內,在幼兒園內部開展表演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家長與幼兒配合程度以及舞蹈優美程度打分,并為分數高的家長和幼兒頒發獎狀和獎品,讓家長和幼兒分享自身對舞蹈動作中相關茶文化的認知情況。最后,按照家長和幼兒分享情況,系統講解舞蹈中相關的茶文化內涵和精神,使家長和幼兒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學習茶文化。
(四)利用社區資源開展校外參觀活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該理念反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倡擴大教育對象和學習內容,認為學校里的教育內容太少,提倡教師通過校外學習,豐富教育材料和教育方法等,防止教育與生活、社會相脫節。再者,經教育實踐證明,相比幼兒園教育而言,校外教育更加貼近社會與生活,能夠加深幼兒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將茶文化與班本課程進行融合時,可以利用社區資源開展校外參觀活動,通過帶領幼兒參觀校外茶葉種植基地、茶博館等方式,幫助幼兒全面掌握茶文化。
例如,在參觀校外茶葉種植基地時,教師可以提前與基地負責人確定活動開展時間,邀請對教育事業充滿愛心的茶商講解茶文化,并讓幼兒在觀察茶葉種植基地時,與茶農交談,要求幼兒重點了解茶葉的種植步驟、溫度以及濕度需求等。同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將觀察的茶葉繪畫下來,在參觀活動結束后,鼓勵幼兒分享參觀體驗,講述自身對茶文化的認知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回答進行補充,幫助幼兒充分掌握茶葉種植程序,進一步提高茶文化與班本課程的融合質量。在參觀茶博館時,教師可以先讓幼兒重點觀察炒茶、制茶等工藝步驟,通過現場品茶的方式,感受不同茶葉的味道,對比分析不同茶葉的氣味,現場分享自身觀察到的各類茶葉形態,引導炒茶、制茶師傅詳細講解其中的茶文化,力求幼兒在茶博館中能夠有效掌握茶文化。
(五)采用多種方式建設茶文化活動區
在教育實踐中發現,環境對幼兒言行以及思想具有重要影響。教師要想將茶文化與班本課程有效融合,應按照教育需求,采用多種方式建設茶文化活動區,為幼兒創建氛圍濃厚的茶文化學習環境,使幼兒在特定區域中集中注意力,主動沉浸在茶文化的學習中,為提高教育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中,查找與茶文化有關的畫作,將其打印出來,張貼在墻體上。從線下實體店收集茶工藝品,準備多套排放架,將茶工藝品有序排放其中。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黑板報,通過文字和圖畫的方式,講明茶文化由來以及相關的內涵思想等。這樣,不僅可以為幼兒提供了解茶文化的機會,還能夠有效裝飾茶文化活動區。再者,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書寫部分與茶文化有關的詩句,將其懸掛在茶文化活動區,并預留部分空間,擺放實踐活動所需的桌椅板凳以及茶具用品等,為幼兒創建良好的茶文化學習環境。
五、結語
綜上,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將茶文化與班本課程融合,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陶冶幼兒情操,豐富幼兒園課程內容。教師應在幼兒園教育中,積極將茶文化與班本課程融合起來,根據目前的教育現狀,深入分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設計相應策略加以解決,運用文化教育活動融入茶文化、通過實踐活動陶冶幼兒情操、借助家園互動滲透茶文化、利用社區資源開展校外參觀活動、采用多種方式建設茶文化活動區等。這樣,通過多種教育方式,引導幼兒深刻體驗茶文化,不斷增強幼兒的各項能力,切實提升茶文化與班本課程的融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