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演進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幼兒園教育正逐步邁向創新與探索的新階段。在這一進程中,“滲透式”勞動教育作為一種注重實踐、體驗和互動的教育形式,日益受到關注。它不僅助力幼兒掌握基礎的勞動技能,更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塑造幼兒的品質,培養其責任感、堅韌意識、健康情感、獨立自主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鑒于幼兒園是幼兒接受教育的起點,如何在這一關鍵階段有效實施“滲透式”勞動教育,對于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和培養責任感具有深遠意義。
一、幼兒園“滲透式”勞動教育的特點
(一)情境性
情境性在勞動教育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它要求教育者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巧妙地設計勞動教育場景。這些場景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模擬的,關鍵在于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和掌握勞動技能。以整理玩具為例,教師可以創造性地構建一個“玩具商店”的情境,讓幼兒在其中扮演店員和顧客的角色。通過模擬購物和整理貨架的實際過程,幼兒可以學習如何分類和有序擺放玩具。這種情境性教學不僅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而且能夠有效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參與熱情。在這樣的情境中,能夠在快樂的互動中提升幼兒的整理能力和培養其秩序感,同時也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社交技能。通過精心的情境設計,勞動教育不僅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而且能夠深入幼兒的內心,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勞動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應當富有趣味性,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在幼兒園的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通過富有創意的游戲化教學方式,將勞動教育巧妙地融入各種生動、有趣的游戲和活動中。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勞動技能,還能讓他們在玩耍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實用技能。以“我是小廚師”的角色扮演游戲為例,這種游戲不僅可以讓幼兒學習烹飪的基本步驟和技巧,還能讓他們通過模擬烹飪過程,體驗成為小廚師的樂趣和成就感。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親手操作食材,模仿烹飪動作,感受烹飪的魅力,從而在快樂的氛圍中提升勞動技能。通過這樣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勞動教育不僅能夠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還能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讓幼兒在愉快地體驗中順其自然地掌握勞動技能。
(三)靈活性
靈活性是指幼兒園在實施“滲透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幼兒的年齡、興趣和需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通過觀察幼兒的表現和反應,教師可以敏銳地捕捉到他們的學習動態和興趣點,從而及時調整勞動教育的內容、方法和節奏,確保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不僅如此,教師還應巧妙結合季節更迭、節日慶典等時機,為勞動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春天,可以組織幼兒參與植樹活動,讓他們在親手植樹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奇跡與成長的力量;而在中秋節,則可以開展月餅制作活動,讓幼兒在親手制作月餅的勞動過程中,體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這種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不僅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內涵,更能夠深度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促進他們個性化成長,并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
(四)互動性
互動性是指“滲透式”勞動教育應當注重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家長之間的互動和合作。通過共同參與和協作,勞動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幼兒的勞動技能,還能發展他們的社交能力。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團隊競賽等多樣化活動,促使幼兒之間進行積極互動,培養合作精神。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團隊協作意識,還能提升他們的溝通和協作能力。同時,邀請家長參與勞動教育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家庭勞動,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關系,還能讓幼兒在家庭環境中繼續學習和實踐勞動技能。這種家庭與學校的互動合作,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因此,通過加強互動性教學,教師可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促進他們實現個性化發展。
二、幼兒園“滲透式”勞動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營造互動氛圍,勞動環境更生動
一個富有互動性和生動性的勞動環境,不僅能夠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興趣,還能促進他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從而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團隊精神。因此,教師可以運用“營造互動氛圍”的策略,推進“滲透式”勞動教育。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內精心策劃和布置多個功能各異的勞動區域,如裝備齊全的小小廚房、生機勃勃的植物角以及創意無限的手工藝區。每個區域都應配備相應的勞動工具和材料,確保每位幼兒都能親身參與并體驗勞動的魅力。例如,在小小廚房中,幼兒可以學習烹飪技巧,感受制作美食的喜悅;在植物角,他們可以親手種植和照料植物,從而培養耐心和責任感;而在手工藝區,他們可以盡情發揮創意,制作各種手工作品,享受創作的樂趣。
除了設置多樣化的勞動區域,教師還可以巧妙利用墻面、角落等空間,精心展示幼兒的勞動成果。這些成果可以是他們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精心照料的植物,或是他們參與勞動活動的精彩瞬間。通過展示這些成果,不僅能夠激發幼兒對勞動的熱情和興趣,還能讓他們深刻感受通過親身勞動得到認可和尊重。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各類勞動活動,如整理玩具、打掃衛生、照顧植物等,讓幼兒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和意義,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
(二)融入日常點滴,勞動教育更自然
在幼兒園中實施“融入日常點滴,勞動教育更自然”的策略,意味著教師需將勞動教育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幼兒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之中。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感受勞動的樂趣,理解勞動的價值,從而自然而然地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意識。在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可以從幼兒的自我服務入手。例如,在進餐環節,鼓勵幼兒自己盛飯、收拾餐具,不僅能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還能讓他們體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在午休環節,指導幼兒自己整理床鋪、疊被子,有助于他們養成整潔有序的生活習慣。
另外,教師還可以巧妙地將勞動教育融入游戲環節。比如,創設一個模擬清潔工作的游戲場景,提供掃帚、抹布等清潔工具,讓幼兒扮演清潔工人的角色,完成打掃和整理等任務。在游戲中,教師可以教授幼兒正確的清潔方法,并鼓勵他們耐心、細致地完成任務。這樣的游戲不僅能讓幼兒體驗勞動的樂趣,還能讓他們學習保持整潔有序生活習慣的方式。在實施這一策略的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勞動活動的安全性和適宜性,避免讓幼兒接觸危險物品或進行過于復雜的勞動;要給予幼兒充分的鼓勵和肯定,讓他們感受自己的勞動得到了認可和重視;要引導幼兒正確看待勞動,讓他們明白勞動不僅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更是一種快樂和成長的過程。通過這種“融入日常點滴”的勞動教育方式,幼兒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較強的獨立意識。
(三)結合節慶時序,勞動主題更鮮明
在幼兒園實施“滲透式”勞動教育時,結合節慶時序為勞動教育注入鮮明主題,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教育的趣味性,更能助力幼兒深入理解并體驗勞動的真正價值。為此,教師需緊密結合節慶時序和節日特色,精心策劃勞動主題教育。以植樹節為例,教師可組織幼兒參與植樹活動,讓幼兒親手栽下樹苗,體驗勞動的喜悅與成就感。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能感受勞動的樂趣,更能深刻認識到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為使勞動主題教育更加活潑生動,教師可巧妙結合故事和游戲等形式,向幼兒傳達勞動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五一勞動節期間,教師可以講述如《勤勞的小蜜蜂》《快樂的農場生活》等富有童趣的勞動者故事,幫助幼兒了解不同職業的特點和勞動價值;也可以設計以“小小勞動者”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制作賀卡、表演節目等,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感受勞動的艱辛和美好,傳遞勞動的價值和尊重;還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游戲,模擬不同職業的工作場景,如醫生、警察、消防員等,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和意義。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各種節慶活動,設計相應的勞動主題。例如,在中秋節期間,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與制作月餅的活動,讓他們了解月餅的制作過程和傳統文化內涵,同時體驗勞動的快樂和成就感。通過組織這樣的“滲透式”勞動教育,幼兒能在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勞動的魅力與價值,從而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與獨立性。
(四)踐行項目學習,勞動技能更扎實
在幼兒園“滲透式”勞動教育中,踐行項目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幼兒更扎實地掌握勞動技能。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幼兒為主體、以實際問題或任務為驅動的學習方式,它鼓勵幼兒通過親身實踐、合作探究解決真實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勞動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確保項目學習的有效實施,教師在選擇項目時,需要確保項目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并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例如,可以設計一個“小小園丁”項目。在這個項目中,幼兒將親手種植花草,學習園藝技能,體驗勞動的樂趣。這樣的項目,不僅能讓幼兒學習實際的勞動技能,還能讓他們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培養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權和支持。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引導幼兒自主規劃和管理項目進程。例如,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討論種植計劃,讓他們決定種植哪些花草,如何布置花園等。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幼兒之間進行合作與交流,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在種植過程中,幼兒可能遇到各種問題,如花草生病、生長緩慢等。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一起探討問題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法。這樣的過程,不僅能鍛煉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讓他們體驗團隊合作的力量。
另外,教師應關注幼兒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和努力,給予積極地反饋和鼓勵。例如,教師可以記錄幼兒在種植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如他們的認真態度、合作精神等。這些記錄不僅可以作為評價的依據,還可以作為幼兒成長的見證。通過不斷地實踐和評價,幼兒會逐漸形成積極的勞動態度和習慣,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家園攜手共育,勞動習慣更穩固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課堂,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對于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幼兒園所倡導的“滲透式”勞動教育中,家園之間的緊密合作顯得尤為重要。這種合作不僅有助于幼兒在幼兒園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而且能夠確保這些習慣在家庭中得到延續和強化,從而進一步穩固幼兒的勞動意識。
為實現這一目標,幼兒園應主動與家長建立溝通橋梁。通過定期舉辦家長會、家長工作坊等活動,幼兒園可以向家長詳細闡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并分享園內在勞動教育方面的規劃和實施情況。同時,鼓勵家長積極分享在家中引導幼兒參與勞動的經驗和心得,以便家園雙方能夠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勞動技能的培養方面,幼兒園和家長需要共同商討,根據幼兒的年齡和發展階段制定合適的教育計劃。例如,對于小班的幼兒,可以著重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手等;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引導中班幼兒參與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整理玩具、澆花等;到了大班階段,則可以鼓勵幼兒嘗試更復雜的勞動任務,如簡單的烹飪、園藝等。
在實施這一教育計劃時,幼兒園和家庭需要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幼兒園可以通過設置勞動角、勞動區域等方式,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勞動實踐機會;而家庭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為幼兒分配適當的家務,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另外,雙方還可以利用社交群、家園聯系冊等渠道,定期交流幼兒在勞動方面的表現和進步,共同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支持和幫助。當然,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家庭,都應該營造一個尊重勞動的氛圍。對于幼兒的勞動成果,無論是完成一幅畫作,還是整理自己的房間,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幼兒感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通過以上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勞動習慣的形成和穩固。
三、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滲透式”勞動教育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不僅教授幼兒基本的勞動技能,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實施一系列實踐策略,如營造互動氛圍、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結合節慶時序設計勞動主題、踐行項目式學習以及家園合作共育,教師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勞動習慣的形成和穩固。在未來的幼兒教育中,教師應持續深化對“滲透式”勞動教育的認識,踐行“一日活動皆課程”的教學宗旨,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園、家庭以及社區中的勞動教學資源,打造必要的勞動環境,開展有意義的教育指導,從而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綜合教育目標。
注:本文系2023年度三明市教育綜合改革專項課題“幼兒園‘滲透式’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MJG202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