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針對語文核心素養給出了相關解釋,強調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四個方面,要求教師應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制定教學方案。核心素養指向小學生綜合能力發展,而傳統的課時教育方式容易讓學科知識出現零散化、碎片化等問題,無法達成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大單元教學可以在整合單元知識、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實現重組教材內容,并確立統一的教學主題與目標,確保教與學過程的完整性。因此,探究核心素養背景下關于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一)提高教學效率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常采用“單篇教學法”,并以課時為基本單位,詳細講解每個章節、每篇文章的知識點。但事實上,同一單元內的章節和文章大多存在一定相似性和聯系性,如果采用單篇教學法,很容易出現內容重復的問題,直接影響教學效率。而大單元教學主要以統一的單元主題為核心,逐步細化單元下的知識內容,確保各知識點相互連接,有效避免了教學內容出現重復的問題,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教與學的整體效率。
(二)對接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對接《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育人要求,如核心素養側重于發展小學生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和文化自信等,更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大單元教學本身帶有較強的整體性、綜合性特征,能夠對單元下的知識內容進行適當拆分、整合或重組,在加強內容整體性、聯系性的基礎上,確保單元教學內容對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需求,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發展整體學習思維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普遍偏弱。在單篇教學模式下,知識點較為分散,容易導致學生出現思維混淆的情況。大單元教學注重單元下知識點的整合,可以驅動學生立足于整個單元視角展開學習并進行深度思考。同時,在大單元視角下,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活動均能在同一單元主題活動中實施,此過程更能促進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從而掌握更全面的學習方法。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
(一)研讀教材內容,確立大單元目標
目標是統領整體策略實施方向的核心基礎,可以說,目標的確立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實踐效果。為此,在大單元教學期間,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研讀教材內容,掌握單元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并確立帶有統整性的教學目標。最終圍繞目標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以此把握大單元教學方向,避免出現目標“不明確”、主題“不清晰”等一系列問題。在核心素養下,傳統的單元目標確立方式已然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教師應基于單元主題內容確立大單元教學目標,并設置可對接核心素養的單元子目標,確保該目標能夠符合實際學情、教材育人主旨、核心素養培育方向,為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打好基礎。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包括《古詩三首》《祖父的園子》《月是故鄉明》《梅花魂》,口語交際和習作版塊涉及“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那一刻,我長大了”主題,可見本單元的內容更多聚焦于“童年”主題。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將“探索童年”作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同時,設置可以對接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子目標,具體如下:1.確立語言學習目標。本單元由古詩和現代文組成,兩者呈現方式不同,并且古詩內容更具抽象性特征。因此,教師設置的首個子目標應為,理解古詩語言特征,體悟古詩蘊藏情感,把握古詩和現代文的不同表達方式,對比不同的作者描寫童年趣事的方式。2.形成全局性目標。全局性目標更多指向綜合性目標,即目標需要涵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維目標和審美目標,在全局性目標的引領下,教師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基于此,教師可以將“掌握生字詞,剖析文章結構,體悟作者情感”作為知識目標;以“能夠通過語言表達,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作為能力目標;以“具備獨立撰寫童年趣事的能力”作為思維目標;以“體會并闡述童年的快樂,表達童年事件、相關人物之美”作為審美目標。3.確立階梯目標。學生成長環境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思維甚至核心素養水平均存在明顯差異。在這種情況下,統一化的教學方法容易導致學生遇到學習問題,甚至限制目標的達成。為此,教師可以基于學生能力設置階梯目標,包括閱讀目標、思維培養目標、主題學習目標。其中閱讀目標指向對大單元課程內容的閱讀理解;思維培育目標指向對文章寫作思路、不同語言表達形式的掌握;主題學習目標聚焦于文章主題升華,需要學生結合所學內容講述自己的童年以及當前的感悟,即在掌握課程知識的情況下合理應用所學知識。
(二)基于思維能力培養,整合教學資源
結合小學生思維情況來看,其認知范圍相對較窄,思維能力也尚未成熟,面對復雜的語文知識內容常出現思維混淆的問題。為此,教師除基于大單元內容確立教學目標以外,還可以整合大單元下的育人資源。大單元育人資源并非僅強調課內的教學資源,也包括課外教學材料、多種育人方式等,核心思想在于有效串聯碎片化的知識內容,并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方法,幫助學生逐步拓展語文思維,進而有效達成有效學習的目標。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大單元視角,整合單元下的教與學內容、方法和形式,系統化地實施單元教學活動,以此實現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為培養其語文核心素養打好基礎。
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涉及《貓》《母雞》《白鵝》,習作主題聚焦于“我的動物朋友”。基于此,教師可以將“動物朋友”作為單元主題,并將“作者如何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對動物的真情實感”確立為大單元教學目標。在大單元目標統領下,教師可以重組課文內容、文本插圖、課后練習任務,并按照如下順序開展教與學活動:首先,研讀不同名家筆下的動物。組織學生按照順序閱讀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并從“相同作者筆下的不同動物”“不同作者筆下的相同動物”兩個方向展開思考。如本單元中的《貓》和《母雞》文章均出自老舍,但表達形式上卻存在一定差異;而同樣描寫動物,老舍運用“反語+特點+具體實例”的方式進行描寫,夏丐尊則是采用“直接+間接描寫”的方式。為驅動學生對比閱讀不同的文本,掌握更多的寫作手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文章結構、作者情感等方向,以表格的形式整理不同文本的核心點、寫作特點,以此讓學生全面了解單元下各篇文章之間的內在聯系,拓寬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三)發展語言運用能力,促使學生交流表達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屬于兩大核心版塊,兩者之間存在“輸入”和“輸出”的關系且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系統。但結合傳統教學模式來看,兩大模塊的教學更多聚焦于“輸入”,即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忽略學生的“輸出”環節,導致學習停留在表面,無法助力學生進一步發展。為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從大單元視角調節“輸入”和“輸出”,即幫助學生掌握課程基礎知識,在確保“輸入”效果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表達自我、實踐應用的機會,使學生做到有效“輸出”,由此訓練學生語言能力。這個過程,能夠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和實踐中逐步內化和遷移語文知識,并在交流和表達中穩步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設置了《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節選)》《圓明園的毀滅》等文章,圍繞不同作者的愛國情感和人生壯志突出單元主題。其中,《古詩三首》分別展現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和迫切希望社會變革的思想,著重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少年中國說(節選)》中展現青少年堅強、樂觀、堅持奮斗的精神面貌,核心思想在于幫助學生確立偉大志向,并自覺肩負起創造繁榮富強中國的責任;《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則是以對比的方式,相繼呈現昔日圓明園的輝煌和受到侵略后的景象,從善惡、美丑的對比中,讓學生堅定勿忘國恥的信念。由此可見,本單元重點突出愛國情感。基于此,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愛國”作為單元主題,并帶領學生閱讀單元文本,解析生字詞、詩句內容。在學生掌握本單元基礎知識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將自身對于單元古詩、文章的理解以讀后感的形式呈現出來。讀后感的撰寫過程是學生內化知識的過程,即需要學生在理解單元課文的基礎上,將自身對文本的理解撰寫成文章,這在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用能力,也同步引導學生抒發內心的愛國情感,為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四)指向審美創造素養,合理布置學習任務
任務是驅動學生開展自主、合作實踐的重要基礎,同時,帶有語文主題的任務活動,也能拓展小學生的語文思維,使其在分析、執行任務中了解文本中心思想,進而逐步實現創新創造。審美創造素養屬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教師聚焦于學生審美創造素養的培養,為其布置學習任務。這樣的學習任務注入了審美元素,可以同步提升小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為推進學生在小學語文領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本單元聚焦于民間故事,由《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幾篇文章組成。這些文章帶有諸多審美元素,可以利用學習任務驅動學生進行自主探查、深度賞析。為此,教師可以圍繞三篇文本設置如下任務:首先,開展語言鑒賞活動。要求學生閱讀三篇民間故事,并品鑒不同故事中采用的語言,感受不同語言和文字之美;其次,分析具體的情節內容。本單元呈現的三篇民間故事,均帶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此類情節從不同層面展現人物的性格,體現并傳遞了美好思想。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故事情節展開深層次分析,并透過情節體悟人物形象;最后,完成情感表達。通過實施上述兩項任務,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不同文本所傳遞g2JSPmy98dfFXBlrgPQnDA==的真實情感,此時,教師便可以從審美創造視角,引導學生概述不同故事所傳遞的情感,并突出情感之美。此過程在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使其感悟民間故事獨有的“浪漫元素”和“高雅情趣”。為實現主題升華,在任務實踐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引入評價環節,以此幫助學生積累審美經驗。如在實際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大單元視角分析不同作者傳遞情感的方式,并闡述對牛郎、織女等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時,在闡述文本人物特征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選擇最喜愛的人物并為其制作海報。此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匯總單元知識,還能從側面發展小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為提升其語文學習能力、應用能力以及核心素養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引入信息化資源,提升文化自信
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中,文化自信同樣屬于重要組成部分。但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認知尚未形成完全,較難意識到文化的價值,也未對文化自信形成概念,這在無形之中限制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信息技術的發展衍生出諸多信息化資源,此類資源有別于原有的學科教材,能夠在拓寬學生學習視野的同時,以豐富的課外資源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為例,本單元中的《古詩詞三首》分別為《山居秋暝》《楓橋夜泊》《長相思》,并提供《四季之美》《鳥的天堂》等文章,從多個角度展現景物之美。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可以將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作為目的,設計帶有信息化資源特征的教學活動。如首先帶領學生閱讀單元文本,并結合信息化設備尋找文本中呈現的景物和景色,通過閱讀了解景物的靜態美,把握景色的動態美;其次,展現帶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傳遞“文化遺產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的思想。同時,組織學生圍繞“我身邊的文化遺產”話題展開討論。最后,圍繞“文化傳承”開展宣傳活動,組織學生將課上收集的資源,包括著名景物景點、中國文化遺產等材料,制作成手抄報或是ppt,最終以演示講解的方式面向更多群體進行宣傳,如家長、其他班級等。此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小學生的資料分析能力、歸納整理能力,也可以提升小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其核心素養,為實現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向、目標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轉變,導致傳統育人方式無法滿足學生成長需求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把握大單元教學意義,立足于核心素養層面制定大單元教學目標,并以提升小學生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審美創造素養、文化自信為宗旨,整合教學資源、增強學生交流表達、布置學習任務、引入信息化資源,以此推進大單元教學策略的實施,為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