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和新時期的思想戰略,迫切需要貫徹落實到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教學體系中。“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是一門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文學發展、歷史演變及文學創作的課程。在具體教學中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與文學思潮相結合,進行作家、作品專題研究能夠有效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該課程,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從實踐性的角度促進了學生對文學史內容的理解。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8-0091-0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總書記在2014年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曾提到,千千萬萬的青年將全過程參與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青年人肩負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責任。在實施科教興國,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戰略過程中,發揮課堂,尤其是大學課堂的意識形態教育作用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環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經歷了一百多年,社會歷史與進程深刻地參與和影響了文學史的建構。從“五四”到抗戰勝利再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從人的解放到民族和階級的解放,中華民族從被壓迫到追求自由與繁榮的偉大進程,都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中得到記錄。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該課程的教學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的意識,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理論依據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是在“啟蒙—救亡”的語境下展開的。馬克思主義不僅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更為文學的革新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在認識到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后,中國革命走向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正確方向。文學方面也走向了“無產階級”文藝的道路,左翼文學的興起和文藝大眾化運動為中國革命提供了精神動力。中國現當代文學歷史的建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理論家及作家的闡釋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國化的歷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恰恰可以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資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課程教學提供新的視野。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在于對“人”的價值的肯定,不同于黑格爾對主體精神的絕對服從,“人”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特別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新思想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的不竭源泉。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1]這一思想的積極性和進步性就在于清晰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歷史本質的創造性理解,它不是一種靜止歷史,而是人民實踐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建立屬于無產階級的人民政權,走向自由與解放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的領導以及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展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建構過程記錄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程,從文學的角度反映了人民的選擇和創造歷史的力量。因此,在教學中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與當代大學生的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從思想建構的角度塑造其世界觀,能夠豐富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馬克思主義學者特里·伊格爾頓在《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中說道:“教育完全可以改變人的態度,并且可以培育出新的行為方式。”[2]因此,在大學教育中培養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世界觀,能夠塑造具有積極健康生活態度的當代青年并維護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中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是當代中國文藝的崇高使命。推動文藝繁榮發展,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3]這一看法恰恰體現了文藝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大眾審美意識形態培養上的重要作用,也體現了其對于民族共同體和為人民的文藝建設的凝聚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4]從1930年代無產階級大眾文藝運動中,就倡導文藝應該以大眾為主體和服務的對象,應該用大眾的語言去創造屬于無產階級的文藝。今天的無產階級大眾已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而無產階級的文藝發展為人民的文藝。那么,在文藝的創造上,就應該將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融入社會主義文藝創作中去。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藝與意識形態建構的關系。進而,能更好地明白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歷史觀和世界觀的左翼文學對待大眾文藝的立場,以及今日創造屬于人民的文藝的發展路徑。其思想作為課程學習的理論資源能夠讓歷史成為流動的過程,使學生在歷史中找到和體會其當代意義并有助于梳理他們研究和創作為人民服務的文藝。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具體內容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內容。它在塑造當代大學生愛國情懷、人文素養、社會主義信念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文中所述:“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5]社會主義道路并非站在歷史的面前等待選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也非純粹精神主體。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在對現實的認識與實踐中完成的。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歷程就深刻地記錄了人民在革命歷史中的選擇。
發生在20世紀初的文學革命,代表著現代文學的起始。作為劃時代的文學革新運動,文學革命徹底推翻了封建社會文學為統治階級服務以及作為消遣品的特性。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革新,文學開始表達更廣闊的現實與人生,也逐漸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語言。國民黨政府并不能帶領中國人民走向自由與解放的道路。它代表的是軟弱和不成熟的民族資產階級,只能依附于帝國主義,使中國陷入殖民主義的泥潭中,離獨立自主越來越遠。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先進文學團體。左聯的先進性代表其文學為廣大無產階級服務的革命性本質,明確規定了“文藝大眾化”是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第一個重大問題。左聯致力于使文藝從為統治階級服務轉變為為人民大眾和無產階級服務,魯迅、茅盾、丁玲、張天翼以及“東北作家群”等都在認識現實的基礎上,通過文學創作表達著中國人民追求自由與解放、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1942年,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奠定了解放區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文藝創作的意識形態基礎,使文藝能夠更具體地為工農服務。毛澤東的文藝思想,最關鍵的部分在于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實踐”的理論,把文藝創作當作一種生產實踐的活動。“主體是實踐的,是在與社會的不斷互動關系中建構起來的[6]”。從30年代左聯的大眾文學到40年代以毛澤東《講話》為方向的文藝實踐,把文學的話語權力從精英階層、統治階層轉移到了人民群眾當中,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歷史。在以《講話》為思想基礎的文藝創作實踐中,文學成為能夠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群眾思想的陣地,實現了其真正的社會功能。
可以說,在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后,無產階級成為能夠代表革命的最先進的力量,它所倡導的文學也一直在圍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方法進行創作實踐。進入21世紀,“文學在一種‘無名’狀態中增加了有效理解和把握的難度”[7]。《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中提到:“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8]在教學中,就更應該融入社會主義特色思想,將為人民的文藝要求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牢牢地根植于當代大學生對文學史以及文學發展的認識中去。把握好新時代文藝批評和文學史講授的方向,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和為人民服務的創作觀實現新時代青年的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實踐路徑
“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是與民族復興偉業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9]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內容豐富且涵蓋中國革命歷史進程的整個階段,其具體作品是具有實踐意義的文學文本。一方面,其文本表現的思想情感與革命和建設的具體歷史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理解新時代的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另一方面,理論和思想所傳達的話語建構意義也能夠促進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一)整理闡釋不同時期文學思潮,構建文學模塊
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與文學思潮的內涵相結合,闡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文學運動上的體現以及對不同歷史時期革命的影響。從新文化運動中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引入,在具體授課中以此為線索建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文藝大眾化運動、社會剖析小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新時期文學五大模塊。從馬克思主義中對“人”的力量的關注以及“實踐”的角度入手,將不同模塊的思想內核中以“人”對現實的凝視和對歷史的建構整理成相對應的主題,引導學生們以此為中心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化的過程。這樣的方式能夠在文學思潮的復雜脈絡及大量的知識點中找到文學史建構的主體話語模式,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思維記憶模塊,并且能夠幫助他們對意識形態審美建構的內涵有更具現實意義的理解。在教學中,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與必然性貫穿在五大模塊里,既可以采用層層遞進的模式找到其歷史進程,又可以將它們彼此聯系融合為當代的文學發展尋找視野與路徑。同時,不同時期的文學實踐和歷史都可以將“社會主義”這一核心主題作為探討對象,尋找其當代意義。
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模塊中,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對當時中國革命提供思想武器的角度,探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之初文學起到的認識現實尋找主體的作用。這一視角有助于學生理解革命文學在內在精神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在文藝大眾化運動模塊中,將瞿秋白的“大眾文藝”理論作為具體分析的對象,探討知識分子與大眾的關系,從而引領學生去探討今天我們該如何創作真正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學作品。在社會剖析小說的模塊中,主要從其代表作品與20世紀中國社會性質論戰的關系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小說中反映的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問題。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模塊中,探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概念的生成與內涵,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世界觀與歷史觀如何對文學作品的意識形態產生影響,并反過來塑造作家本身。最后,在新時期文學的模塊中,引導學生著重探討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文學創作多樣化的關系。幫助學生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人民”作為主體對我們今天的文藝評論和文藝創作的重要引領作用,使學生意識到其先進性與前衛性。
(二)進行作家、作品集專題研究
選取名家名篇,進行文本細讀與研討。探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名家通過觀察與實踐最終走向革命道路,建立無產階級文學陣營的過程,呈現其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同時將反映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文學作品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審美要求以及對現實的觀察結合起來分析,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能夠從歷史的角度深入到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課堂中去。在文學史的教授中,要特別注意“文本”的作用,文學文本作為支撐文學史建構的有力材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從具體處、細節處認識歷史與現實,還能夠作為一種補充,讓學生在探討中實現自我與歷史的交融和碰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指出:“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要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10]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就要以歷史的、人民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去分析和鑒賞文學作品。
從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到文藝大眾化運動,可以選取瞿秋白與茅盾等人的理論文章進行講授,幫助學生在具體的理論建構中認識諸如“大眾”“大眾語”等概念的生成,使其充分理解文藝為大眾服務的進步性和革命性。同時重點分析茅盾、葉紫、沙汀、艾蕪等社會剖析派作家的作品,一方面從農村破產的角度入手,幫助學生從農村以及農民生活的破敗中去認識當時的中國作為資本主義全球殖民布置的一環節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現實原因;另一方面,從金融邏輯的視角分析民族資本家在當時走向失敗的必然,引導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依靠金融圈套在今天仍然試圖控制非西方國家的本質。進而,幫助學生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戰略意義。深入分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這一創作方法,選取柳青、趙樹理、周立波等作家,以他們的代表作《創業史》《三里灣》《山鄉巨變》為具體文本,通過文本細讀闡釋作家通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生產過程觀察到的中國社會現實以及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和意識形態的建構。同時,通過分析不同作家在表達這一主題的創作手法呈現出他們不同的審美話語建構模式。在以上教學內容的實施中,以歷史的生成、現實的關照以及與當代的關系為切入點,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能夠避免在授課中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僅限于形式、文體、語言等層面,深入到審美與意識形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的復雜融合層面,使歷史成為流動的歷史,幫助學生樹立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三)建構立體化課堂模式,實現多學科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對應不同的作家、作品主題,在進行文本細讀與討論后,以對現實的認識和實踐的角度對作品中表現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審美意識形態形成和話語建構進行主題匯報。在小組討論前,以問題形式引導,使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閱讀與討論;在主題匯報后,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和辯論,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思辨的能力。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課堂真正活躍起來,將課堂變得生動而富有實踐性。例如,在探討十七年經典紅色小說《青春之歌》時,以“青年人”為話題開啟學生對小說文本與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們探討不同時代中青年人所面臨的歷史使命和共同的困惑。在學生探討交流之后,通過講授,重點突出作家楊沫在小說開篇揭示“審美構造”所蘊含的社會結構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們結合自身觀察審美活動的現實意義與當代意義。同時,著重強調小說中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人”的力量的重視及其實踐性。在分析人物時,從理論對現實的影響入手幫助學生們理解兩者間的密切關系。著重講解小說中人物盧嘉川,在表達“共產主義”的信仰時,倡導個人的積極反抗,這正是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人力量的肯定的影響,相信歷史是由人締造的。林道靜在閱讀、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也正是受到了其中革命性與實踐性的鼓舞,才逐漸轉變了自己的審美方式,成長為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進而使學生認識到走向革命、走向馬克思主義既是林道靜個人的出路,也是中華民族的出路。同時,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當下青年人所面臨的現實以及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德樹人的客觀要求,立德樹人又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了標準。因而,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專業課程建設、將立德樹人作為專業課教學的根本宗旨,是當今大學課程建設的根本任務。“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一門歷史化與經典化的課程,除了文學史內容本身的教學與研究,其思想演變歷程更是該課程的精髓所在。在具體教學中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與文學思潮相結合,進行作家、作品專題研究,建構立體化的課堂模式。在實現多學科融合并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該課程,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從實踐性的角度促進了學生對文學史內容的理解。
參考文獻:
[1][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M].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24-25.
[2](英)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M].李楊,任文科,鄭義,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99.
[3][4][8][10]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9:148,149,150.
[6]夏野.多麗絲·萊辛小說的身份書寫策略[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22:38.
[7]陳一軍.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之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8(5):50.
[9]趙學勇.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時代表達[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7-10(5).
(責任編輯:孟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