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很多行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電子商務就屬于在數字經濟帶動下產生的新型銷售方式。農村電子商務的出現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促使農村農業生產與銷售深度聯系起來,將優質農副產品銷往更多地方的同時,也可以增加農業收入助力鄉村振興。本文在分析農村電商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科學認識發展農村電商的重要意義,并剖析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旨在為未來農村電商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些許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挑戰;對策
我國地域遼闊,農業資源豐富,在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因資源儲備較為豐富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我國部分地區受限于地理環境、產業集群、供應鏈等因素,產業發展始終較為困難。農村電商的出現剛好可以解決以上限制因素,通過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利用較低成本的線上銷售方式,將處于深山老林、大草原、沙漠等環境中的農產品銷往全球。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電子商務已然成為提升農民經濟收入、帶動農業生產、落實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要進一步促使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并獲取更大收益,就務必要先認識到農村電商發展面臨的挑戰,并及時采取相應對策予以突破。
一、我國農村電商發展歷程
1.萌芽階段:1994—2005年
在1994年12月,我國結合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開展情況,提出“金農工程”,成立“農業綜合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為全國農業農村實現經濟發展構建一個可以交流經濟、政策、發展經驗的平臺。緊接著,全國各地區開始利用網絡和信息化探索發展農業經濟的路徑,如鄭州市商品交易所為了探索在網上銷售糧食,牽頭成立集誠現貨網,該網站的建立也成為我國開展農村電商工作的起點。2005年農業農村部牽頭開始實施電子信息進農村的項目,并結合農村發展電子商務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要求。這個階段農村電子商務項目更多是國家投入金錢、政府主導、官方舉辦,并未有企業以及農民自發參與。
2.成長階段:2006—2014年
隨著互聯網在社會普及程度的日益加深,國內也衍生出一系列生鮮農產品營銷電商平臺。部分有商業頭腦的農民也開始嘗試利用網店銷售農產品,這個階段農村電商開始進入在線交易階段。2009年我國各地開始出現大量淘寶村,銷售各種類型的產品,成為農村發展市場的新型渠道,淘寶村的出現聚集了大量生產者、制造商以及服務商,已經完成最初農村電商產業鏈的初級模型。這個階段農村電商在政策的推動下快速發展,經營活動的主體也從政府開始下沉到個體農戶,由農戶自主投資經營,市場經營主體開始多元化,交易產品更為豐富。
3.2015年至今:高質量發展階段
2015年后,國務院、農業部門、商務部門紛紛出臺各種利好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加大對農村電商的部署工作,為農村電商工作未來的發展指明新的方向。《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指引》《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指引政策的落地,促使農村電商自上而下逐漸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22年、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分別針對“數商興農”工程的實施提出相應意見,強調各地區應加強對數據資源以及數字技術的開發,賦能農村電商,提升農村電商智能化、數字化水平。農村電商產業也隨著諸多政策的指引,實現產業規模逐年增長的狀態。
二、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意義
1.加快農村地區信息傳播
在數字經濟時代下,和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生產方面的信息傳播面不廣,傳播方式較為滯后。一直以來,農村農業生產過程中,信息傳播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農村各個生產部門通過高效的信息傳播能夠根據行情變化來制訂生產計劃、調整生產方式。農村市場信息與農業生產互相影響、互相關聯。農村農業生產管理方案、生產計劃的制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信息的影響。但因為農村地區市場信息傳播環境較為閉塞,信息傳播方法不夠多元化,使得農村生產面臨著嚴重的盲目性問題。而為農村引入電商發展平臺和模式,能夠為農村生產提供市場信息,并順利推動農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進程。
2.促進農村地區產品流通
現階段,由于國內尚未建立完整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各個農業生產環節未能明顯受到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引導作用。盡管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農村地區的產品流通有了更廣闊的范圍,但在市場主體選擇方面依然存在許多難題。要推動農村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搭建完善的產品流通體系。對此,農村電商模式的出現,能夠為農村產品流通提供一體化的管理平臺,農民能夠通過對線上店鋪的管理來發揮其主動選擇市場的權利,為區域農產品的跨區流通提供強大的平臺支撐。
3.推動農村地區產業優化
電商經濟的出現,為農村地區產業優化提供了良好機遇。伴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手段為農村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良好技術支撐。農村通過引入電商發展模式,可打破當地農業產業與消費者的時空界限,借助于大數據技術,商家可直接描繪消費者畫像,并且根據消費者購買需求來制訂農產品銷售計劃,對農村生產規模、生產方向有更好的指引作用。電商經濟模式在農村地區的引入,還能讓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更加吻合,以此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
4.加深城鄉地區社會化聯系
農村電商是加深城鄉地區社會化聯系的有力手段。農村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與轉型的最初,通常需要地方政府引領,在政府的帶動下,當地有名的電子商務企業與本地特色農業、牧業等進行經濟合作,依托電商平臺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農村發展電子商務必須要依托電商平臺,該平臺也可以間接幫助村民了解社會最新的市場流通信息、網絡信息、經營信息以及管理理念等,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無形之中促使城鄉地區社會化聯系程度有所加深。
三、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1.農村電商綜合服務體系尚不健全
目前,我國農村電商缺乏健全的綜合服務體系,具體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農村電商政策難以適應項目差異化發展需求。現階段,我國地方政府出臺與實施的電商政策都不具有較高的精準性,由于幫扶項目的多樣性、幫扶對象具體情況的差異性使得這些籠統的電商幫扶政策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靈活性,繼而導致農村電商政策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第二,健全的電商綜合服務體系離不開不同部門的協調與配合,但我國多個政府部門未能充分協調配合,難以實現農村電商產品流通、物流管理、產品存儲、售后服務等環節的充分銜接。盡管我國中央、地方政府部門通過聯合發布政策的方式為農村電商提供了政策指引,但這些優惠政策因部門職責有限的原因,政策最終未能落到實處,且多數政策沒有考慮不同政府部門的差異性,為跨部門的溝通、協調帶來阻礙。
2.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所需人才培育不足
電商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目前農村電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數字經濟時代下,要讓農村電商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就必須大力培養專業化、復合型的電商專業人才,為農村電商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然而,現階段我國具備專業農村電商知識經驗的人才缺乏,各個高等院校、??圃盒8鼪]有結合農村電商對人才的需求來設計課程和專業,由此難以培育出與農業生產發展對口的電商專業人才。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農村地理位置偏遠,和交通發達、綜合配套設施更為完善的城市相比,在吸引農村電商人才方面存在較大的短板。農村地區的年輕人大都奔向了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地區就業,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的大都是年齡較大且不熟悉農村電商經濟發展模式的人員。
3.農村電商品牌建設難
我國農村電商經濟發展中,品牌塑造難度較大,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我國農村普遍以低端品牌產品為主,中高端品牌較少。由于農村市場附加值低,品牌輻射效應不明顯,使得多數農產品為附加值較低的公用品牌。第二,鑒于不同地區農村的具體情況不同使得我國農村地區的農產品缺乏良好的質量保障,農村電商人員普遍素質不高,在產品運輸、銷售期間存在質量損壞的問題,且對產品品牌建設、產品質量售后等問題不上心,讓消費者對農產品難以形成良好的品牌印象,從而對農村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塑造與維護帶來阻礙。第三,農產品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不具有鮮明的地區特色。我國農村地區從事電商的人才專業能力不強,在電商經營理念上較為落后,難以挖掘具有特色的農產品資源,通常依據網絡市場趨勢來種植農作物,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長此以往,低成本競爭、價格差競爭成為農村地區農產品的主要競爭手段。這一現象下,農產品滯銷、庫存積壓的問題愈演愈烈,讓農村電商舉步維艱。此外,因為缺乏完善的產品質量把控體系及售后服務體系,農村地區難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4.農村電商供應鏈建設相對滯后
盡管我國農村地區擁有品類豐富的農產品,但在農村電商供應方面依然存在渠道不暢通、物流發展滯后的問題。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物流條件與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異,在農產品物流發展方面存在運輸條件差、運輸工具單一、運輸路途漫長等問題亟待解決。由于物流條件滯后,使得農村地區的農產品難以快速走出農村市場、實現跨區域的流通。截至目前,低成本競爭是我國農村農產品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由于物流成本昂貴,商家難以從產品交易中獲得更多的利潤。
同時,由于我國不少農村地區難以配備規?;睦滏溤O備設施,在各類生鮮產品的存儲、運輸過程中,容易存在產品質量損壞的問題,由此影響農產品的銷售。一些生鮮產品在運輸與存儲期間,對溫度要求較高,鑒于冷鏈設備維護成本、設施建設及運輸耗資高,使得我國農村生鮮產品的冷庫冷鏈設備投入不足。加之農村地區與電商經濟發展配套的快遞站點較少,快遞配套設施落后,難以滿足生鮮產品的流通要求。
四、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1.構建綜合電商服務治理體系
首先,要提高政策的精準度和靈活性。政府應制定更加精細化、差異化的農村電商幫扶政策,以適應不同項目和項目發展不同階段的需求。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入了解農村電商的實際情況,根據項目的具體特征和需求來制定相應的幫扶政策,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同時,政策還應具備一定的靈活性,能夠根據項目發展階段的變化及時調整,以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其次,要加強各部門的統籌協調。政府應建立一個高效的協調機制,確保各部門在農村電商經營管理中的順暢溝通與合作??梢栽O立一個專門的農村電商發展協調小組,負責統籌各部門的工作,解決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問題和矛盾。此外,還應加強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和效果。最后,要加大對農村電商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鼓勵更多的企業和個人投身農村電商事業。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解決農產品質量把控不嚴、品牌建設進程緩慢、人才培養不足等問題,從而推動農村電商持續健康發展。
2.加強人才培養,增強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加強人才培養是推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前提。針對目前農村電商人才缺失、素質不高、專業能力不強等問題,農村政府、電商企業都應牽頭做好電商人才的培養工作。一方面,政府為農村電商人才就業、培訓提供一體化的幫扶平臺,讓想要從事電商行業的農村基層人才能夠有機會參與電商人才培訓、學習。政府應著重培養綜合型、現代化的農村電商人才。以四川彭州市為例,該地政府通過組織鄉村振興創新培訓就業活動,為數字經濟時代下當地基層農民提供創業、就業機會,并為農民提供了囊括農村電商發展、農產品包裝、網絡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培訓知識講授。在培訓活動中,該地不僅為農民進行了農村電商方面的知識理論講解,還為其分享了具有實操性的電商經營技巧,為提升該地基層農民創新就業的知識技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應通過與農村龍頭企業合作的方式,培養出能夠適應農村電商經濟發展要求的專業人才。高等院校應針對新時代農村電商發展對于專業化人才的要求,對課程內容、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政府與高校合作開展以“農村電商助力三農”為主題的宣講活動,引導大學生參與到“三農”事業的發展中,為農村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3.強化品牌建設,提升農村電商市場競爭力
針對農村電商品牌建設方面的問題,應通過以下手段來改善與創新:第一,針對產品同質化問題,農村電商經營者應避免盲目跟風銷售網絡上流行的農產品,而是充分挖掘地方農業特色,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政府應依托地方民俗文化、歷史文化挖掘地方特色鮮明的農業資源,實現對地方農產品優勢的精準定位,由此打造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品牌。第二,農村地區政府應通過引入電商產品質量監管制度、電商良性競爭獎懲機制,嚴格把關農產品質量,提升各個商家的產品質量意識、品牌意識。第三,為擴大農村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政府應聯合電商經營者做好地方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農產品品牌的宣傳工作,借助電視、新聞媒體、社交媒體等平臺廣泛宣傳農村電商品牌優勢和特點,以直播帶貨、地方文藝活動、文化講座等多種形式推廣地方特色農產品,著力打造質量過硬、競爭力過硬、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品牌。
4.完善農村電商物流體系
當前我國農村電商產業的發展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和質量,但是與城市電商產業相比,其規模以及發展速度都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尤其是部分農村地區因為所處區域較為偏遠,線上銷售農產品所需要的物流成本較高,導致部分產品雖然可以生產出來,也可以通過線上銷售,但是卻因為物流成本較高,最終所產生的收益并不高,慢慢大家就失去了參與農村電商的積極性。為此還需要加快建設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的步伐,加大對改善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的資金投入,并出臺相應政策扶持,幫助農村地區建立完善的物流體系,降低特色農產品走出家門所需要的物流成本。
五、結語
未來農村電商產業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于多個主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政府部門、電商經營者、物流服務商等。為了促使農村電商可以順應數字化時代的潮流并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綜合服務體系、加強人才培養、做好品牌建設、完善物流體系,為農村電商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娟,成華威,陳強.特色農村電商產業集聚發展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4(5):180-184.
[2]曹呈楠.數字經濟背景下農村電商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1):72+83.
[3]韓業亮,李紹華,謝風媛.基于電子商務的農村產業發展現狀與展望[J].農業經濟,2024(1):139-141.
[4]鄭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模式和路徑研究[J].中國果樹,2023(11):152.
[5]朱新英.基于鄉村全面振興的農村電商物流發展問題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23(20):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