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政治長期以來是國際政治學界關注的重點。在外交談判、國際戰爭等重要場合,大國的綜合實力有助于該國在國際政壇發揮關鍵影響。相較而言,中小國家發揮自身影響力的資源和渠道有限,其外交回旋空間也相應較小,因此,先賢一度發出“兩大之間難為小”①的感慨。然而近期烏克蘭和以色列在俄烏沖突與巴以沖突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界意識到,國關學者們還需加強對中小國家的重視程度,深入探究中小國家在國際政壇發揮影響力的背后機理與作用路徑,以便更好理解當前國際關系中紛繁復雜的亂象。
一、 新技術、新媒體縮減中小國家在外交或戰場上的相對劣勢
在傳統的國際政治解讀中,戰爭是體現大國與中小國家區別的重要場所。外交談判一旦失敗,各方則可能陷入戰爭局面。綜合國力的對比對各方戰爭勝敗結果可能產生決定性影響,因此實力將影響各方對戰爭勝負前景的預期,進而影響各自外交談判的討價還價空間。然而,自從2022年俄烏沖突、2023年巴以沖突相繼爆發以來,國際局勢進入多事之秋。在這些沖突背后,中小國家在當前國際舞臺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筆者認為,中小國家作用地位彰顯的原因之一在于技術的升級降低了軍隊人數或國家經濟實力在戰場的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為以下方面:
首先、新興軍事技術可能改變傳統武器的攻防平衡,進而可能使掌握新技術的中小國家在戰爭中或者在戰場上對于大國擁有一定的抗衡力量。攻防理論認為軍事技術對各國的戰爭勝負產生重要影響。例如,伴隨著鐵路和坦克等技術的出現,兩次世界大戰呈現出規模大、時間長的消耗戰模式,因此國家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力量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① 而在俄烏戰場,我們可以發現,無人機和“星鏈”等技術的戰場應用可能對傳統作戰模式構成挑戰。從綜合國力看,烏克蘭弱于俄羅斯,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和頓巴斯沖突的雙方對峙中,俄羅斯占據明顯優勢。然而,短短數年間,伴隨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以及北約對烏克蘭在軍事技術上的援助,烏克蘭這兩年在戰場上一度與俄羅斯相持不下。可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升級可能有助于縮減中小國家在戰爭中的劣勢,進而提高其談判地位和國際影響。
其次、經濟領域上相互依賴武器化的現象可能提升大企業對政府的影響力。由于大企業不僅僅分布在大國,中小國家也有關鍵行業和重要企業,這些企業借助在關鍵領域的不可或缺性,提升了其所在國家的談判地位。例如,荷蘭阿斯麥(ASML)公司生產的光刻機產品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核心地位。當美國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時,荷蘭在2022年抵住美國壓力,并未限制對中國出口 DUV 光刻機。盡管2023年以來,在美國持續施壓下,荷蘭難以抵御壓力,減少了對華出口光刻機。但荷蘭與美國的討價還價過程表明,高度的經濟相互依賴加強了處于產業鏈中心地位的企業及其所在國家的談判能力。
第三、網絡自媒體的發達使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下降,從而改變了輿論傳播與控制的傳統模式。例如自從2023年巴以沖突以來,以色列對加沙平民的傷害被網絡曝光,使以色列受到廣泛的國際譴責。美國國內輿論在軍人亞倫事件后開始發酵,美國高校反以聲浪高漲。2024年3月,在國內壓力下,美國在聯大一改之前立場,針對以色列問題投了棄權票,促使聯合國通過了要求停火的第2728號決議。② 可見,在網絡時代,輿論發酵可能影響各國內政,進而影響其外交選擇。因此,中小國家可以借助網絡新媒體平臺發聲,進而獲得更多的國際支持。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美國政界對于抖音(tiktok)這一互聯網公司會如此高度重視。
二、 中美競爭可能增大中小國家的外交空間
在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下,國家的實力變化、外交策略選擇、新興技術水平等因素均可能對其國際地位和談判能力產生影響。從當前國際格局角度看,中美之間的權力轉移在加劇中美競爭的同時,可能也會加大中小國家的外交空間。
中美競爭與美蘇冷戰的一個明顯區別在于,當前中、美兩國并沒有像冷戰時期美、蘇那樣施壓要求各國選邊。因此,冷戰時期形成兩大陣營,而當前各國并沒有形成壁壘分明的陣營對立。一方面,中、美兩國在國際競爭中需要較多的國際支持,因此中小國家可能受到大國的重視。而且,競爭的大國可能采用楔子戰略,一些中小國家的轉換陣營將對大國競爭局勢產生關鍵影響。例如,在春秋時期晉楚爭霸的背景下,鄭國、吳國等國的立場選擇也影響了晉楚兩國中何方占據優勢。在當前的俄烏沖突中,印度沒有延續印太戰略上配合美國的立場,轉而堅定維持與俄羅斯戰略關系,也對戰場現狀有推波助瀾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當前美國拜登政府對于盟友的倚重甚于前任特朗普政府。
另一方面,中小國家除了站隊一方大國這一選項之外,也有其他選擇空間。例如,東南亞國家可以選擇“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①,亦即對沖策略。此外,“全球南方”現象的興起表明,就像冷戰時期發展中國家借助不結盟運動發揮聲勢那樣,當前部分南方國家可能會更加團結,進而在國際政壇上發揮集體影響以取得更好的談判地位。
三、 國際組織為中小國家發揮影響提供平臺
冷戰后,蓬勃發展的國際組織為中小國家發聲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在戰場等軍事領域,國家實力的門檻作用可能使中小國家難以發揮關鍵作用。而在國際組織中,中小國家可以通過投票與提案表達立場,甚至能發揮超越自身實力的更大影響。
從具體決策角度看,中小國家在國際組織中可以提出議案,并具有投票權。因此,為了在國際組織中獲得足夠多的支持,美國甚至需要通過對外援助等方式來“買投票”。① 對于一些中小國家高度關注的議題,例如當前的巴以沖突,阿拉伯國家多次在聯大發聲,提出停火議案。這些議案在聯大受到多數國家的支持,增加了以色列和美國承受的國際壓力。
中小國家還可以在國際組織中推進國際規范的擴散,例如歐洲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推進了《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協議》《里斯本條約》等文件的締結與生效。此外,中小國家也可以在國際組織的沖突管理機制中發揮作用,例如參與國際維和、調停與斡旋等。
四、 結語
本文分析了中小國家發揮國際影響的渠道與路徑,并認為新技術、大國競爭與國際組織等因素有助于中小國家在當今國際社會發揮更大的國際作用。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中小國家的國際影響就會超越大國的影響力,因為核武器、地緣政治等阻礙中小國家發揮更大作用的傳統機制依然存在。例如在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中,大國的背后支持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此外,新科技的創新和應用也需要國家以實力為基礎,畢竟快速擁抱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并成為行業翹楚的國家屈指可數。因此,實力門檻仍然是當前國際舞臺界定不同國家地位的重要指標。本文試圖就當前的新現象探究、辨別中小國家較之既往是否存在發揮更多作用的機會和空間,并進而探討其作用機理與機制路徑,以圖拋磚引玉,推進學界對新現象的討論和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