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家都覺得專科好、國企好的年代,李致庸走上了與別人迥然不同的道路:以職專生的身份考上高中后,李致庸決定嘗試報考濟南大學的烹飪專業;在同伴都覺得“不靠譜”時,他毅然赴考,順利被濟南大學烹飪專業錄取;在大家都削尖腦袋想端鐵飯碗的時候,李致庸畢業后應聘到濟南凈雅大酒店,選擇在私企做一名廚師。作為酒店里屈指可數的大學生廚師,領導安排李致庸參與國內第一個餐飲企業ISO9000標準認證,寫文件、寫流程、寫標準、寫作業指導書……他因此得到重用,三年內便在“凈雅”做到總廚。離開凈雅后,李致庸輾轉各地,闖蕩多年,最終決定回濟南創業。
選址地下室做火魯菜館
2010年,李致庸創立“老濟南四合院”,正式開啟他的企業家生涯。
“老濟南四合院”雖名為四合院,實際上是位于佛山街的一個地下室,之所以以此命名,是源于一個美麗的巧合。李致庸小時候生活在農村,一大家子共住一個四合院,平日生活互相幫襯,氛圍和諧融洽,溫馨的共住氛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創店起名時,他第一反應便是叫“四合院”。
Q:為什么會選址地下室?開店后經營狀況如何?
李致庸:因為闖蕩多年,我心中也有一個“老板夢”,想實現自己的價值。當時自己開店需要12萬元,愛人幫我借了八萬,手頭拮據,因此也沒辦法選擇更好的地段,最后就選了佛山街小巷子的一個半地下室。那個店面不足一百平方米,主打家庭小炒,人均約在50元,有鍋氣且接地氣,雖然環境局促,但也算是黃金地段,毗鄰泉城廣場和網紅店銀座商城,是當時濟南人流量最密集的商圈,最多時單日流水超過12000元。現在回想當時的種種舉動,感覺能成功真是“神了”。
創建中心廚房奠定發展基調
如今,李致庸創建的“至庸四合院”品牌旗下共有16家直營店,主打魯菜,其中,二號院、三號院、四號院、五號院、九號院、十二號院,以及聯合經營的餐飲老字號、魯菜代表“燕喜堂”均坐落于濟南老城區的王府池子街,其間巷陌縱橫,內藏乾坤,是泉城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真實寫照。這類小院餐飲主打商務宴請,客單價約為200元;還有一些門店雖然也起名“四合院”但卻主攻平價市場,菜品更為家常。
為了保證出品穩定以及長久發展,李致庸于2013年11月在濟南還鄉店附近租下了一個兩千平方米的場地,建立“中央廚房”。他家的“中央廚房”與別家預制、配送半成品的中央廚房不同:
首先,這個廚房相當于將“砧板”工作集中處理,豬腰、鯉魚、大腸、生雞等食材在這里清洗、改刀、上漿,腰花汁、糖醋汁、炒雞醬等在此處完成調配,以保證口味穩定,所有制熟工作需要門店自行完成。
第二,中央廚房上班時間為凌晨2點,早上7點前完成預制工作,并準時將食材發往各個門店,以保證品質新鮮。
中央廚房常駐員工約有35人,除了給自家門店供貨,它還為本地的魯菜餐廳、婚宴酒店等配送食材,如此一來,這些員工日常也有固定工作。目前,中央廚房每天處理腰花超過1000斤,大腸800-1000斤,每年消耗價值超過2100萬元的麻雞、1800萬元的活鯉魚。
現金分紅野蠻但實在
李致庸覺得“錢是最野蠻的感情”,任何員工關懷與管理制度,最終都要落到實處,為此,他設定了有三種激勵方式:股東分紅、超額獎勵、對賭PK。李致庸將股東分紅的時間間隔設定為一個季度,“如果間隔半年或一年,大家平時手頭難免拮據,若是間隔一個月,分到手的錢少,不夠過癮。”每次分紅大會全部發放現金,鈔票沉甸甸的觸感所帶來的激勵,給人的感覺尤為實在,超額獎勵則面向全員,只要超額完成當天、當月規定的銷量,便可分得獎勵,人人有份。
宋偉良
濟南“至庸(老濟南)四合院”菜品總監。
糖醋鯉魚
老濟南傳統糖醋鯉魚,制作時常以整魚入菜,炸制難度高、魚肉不易入味,成菜還不方便食用,因此大廚在制作此菜時,將魚骨與魚肉分開處理,魚骨炸成U形,魚肉改刀成片,先腌后炸再裹汁,成菜外形美觀,入口酸甜酥脆,降低了操作難度。
制作流程:
1.選用重約1500克的鮮活鯉魚,先放入泉水中靜養2-3天去掉土腥味,取出宰殺治凈,刮凈表面黏液,置于細流水下沖凈血污,在魚頭向后2-3厘米處下刀,割深約1厘米的口,抽出魚腥線。
2.將處理好的鯉魚置于案板上,片下兩側凈肉,保持頭尾魚骨完整,將魚肉改刀成厚約3毫米的片,納盆調入蔥姜汁、鹽、料酒、雞汁各適量抓拌均勻腌制入味。將腌制好的魚片用凈布吸干水分,裹勻脆炸糊,逐片下入七八成熱油炸至金黃酥脆,撈出控油待用。
3.將連同頭尾一走己的魚骨,置于細流水下沖約5分鐘去凈血污,用凈布吸干水分,納盆加鹽、胡椒粉、料酒各適量抓拌均勻腌制10分鐘,掛勻脆炸糊,將其腹部、魚嘴、魚鰓分別用牙簽撐開,用筷子分別托住頭尾向中間對折,使其彎成U形,下入六成熱油炸至定型,待其金黃酥脆,撈起控油,抽調竹簽和筷子擺盤待用。
4.鍋入底油燒熱滑透,下蒜末20克煸香,烹入白醋20克,舀入糖醋汁100克小火熬至起小泡,勾薄芡收濃,澆入九成熱油激“活”,倒入炸好的魚片裹勻醬汁,盛入擺有魚骨的盤中,稍作點綴即可走菜。
調脆炸糊:脆炸粉150克、淀粉100克、面粉50克納盆拌勻,加適量清水攪成細膩無顆粒的面糊,以筷子挑起呈線狀滴落為宜。
熬糖醋汁:將番茄醬、白醋、白糖按照4:3:2的比例納盆,加少許清水兌勻,下鍋熬至均勻融化,盛出即為糖醋汁。
此菜是“四合院”的必點菜之一,單日銷量超過800斤,制作時,兩次炒糖讓大腸均勻上色,外皮微甜,略帶脆口,細膩軟韌,搭配山楂糕同食,開胃解膩,十分好吃。
九轉大腸
制作流程:
1.豬大腸5千克納盆,加面粉、白醋各適量揉搓去掉黏液,摘凈內壁肥油,冷水下鍋加高度白酒、蔥段姜片各適量汆去浮沫,撈出洗凈后倒入高壓鍋,加清水沒過食材,添蔥段、姜片各100克小火壓15分鐘,放汽后撈出,置于細流水下沖至大腸涼透,改刀成2.5厘米長的段,每12塊為一份裝袋保存。
2.取大腸一份入沸水焯透,撈出瀝干,撒少許姜蒜末抓勻。
3.鍋入底油燒熱,加白糖80克炒至融化,當糖面開始冒黃色小泡時,倒入大腸段,不停翻勺二十余次至每段大腸都裹上糖液,沿鍋邊烹入白醋60克翻勻,放白糖100克、胡椒粉8克、雞粉3克、鹽2克,不斷顛炒約七八十次,直至裹在大腸表面的糖液變為棗紅色,撒砂仁肉桂粉3克,淋少許明油,翻勻即可出鍋,搭配山楂糕擺盤,稍作點綴即可走菜。
十二號院的大廚在外地參加交流活動時學到了這款豆腐丸子:豆腐捏碎后調味炸制,搭配時蔬小料與醬汁食用,外皮筋道,滋味豐富,別具特色,其制作和食用方法與貴州小吃“豆腐果”頗為相近,但貴州版本制作時需發酵,炸出的丸子中空程度更高,走菜時搭配蘸水,更具地域特色,其大致做法為:每500克酸湯老豆腐放入攪拌機,加食用堿3.5克、鹽2克、味精2克、雞精2克、十三香1.5克、花椒粉1.5克絞至不粘手,撤香蔥花10克再絞1分鐘,取出后團成每個重45克的丸子,蓋一張紗布在室溫下發酵3小時,廚房接單后,將丸子下入九成熱油炸至2/3露出油面即可撈出,每個丸子剪一刀帶蘸料上桌。
空心豆腐丸子
制作流程:
1.冠珍軒老豆腐1000克切成大塊,用手將其捏碎,放入紗布袋中,擠干水分納盆,調入鹽4克、味精16克、小蘇打6克順同一方向攪拌均勻。
2.將處理好的豆腐泥團成每個重約30克的丸子,碼入托盤待用。
3.青彩椒、黃彩椒、紅彩椒洗凈,分別去蒂去籽,切成5毫米見方的丁;洋蔥去老皮,切成5毫米見方的丁;疙瘩咸菜置于細流水泡洗去掉多余成味,切成3毫米見方的丁。以上五種食材各取30克,碼入盤中待用。
4.鍋入寬油燒至六成熱,逐個下入團好的豆腐丸子,保持油溫炸至顏色金黃,撈出瀝油,盛入墊有吸油紙的籠屜中。帶步驟3備好的料碟以及料汁1盅即可走菜。
調料汁:小碗內放味達美醬油10克、白醋15克、米醋5克、蠔油5克、香油、辣椒油各少許攪勻即成。
泉水雞湯
這款雞湯亮點有二:第一,制作時放泉水,熬出的雞湯更加鮮甜;第二,走菜時再加入蔥姜汁,提鮮、增香、祛腥,又避免長時間燉煮遮住雞湯的本味鮮美。
制作流程:
1.宰殺治凈的老母雞斬去頭、爪另做他用,剁成3厘米見方的小塊,納盆添溫水泡洗兩遍,瀝干后冷水下鍋汆去浮沫,撈出洗凈待用。
2.新鮮竹笙添溫水泡洗去凈雜質,取5根切成3厘米長的段;玉皇草添溫水泡軟,淘洗干凈,撈出瀝干待用。
3.砂鍋內放入處理好的雞塊400克、玉皇草50克、泉水2000克大火燒沸后,轉小火煲約35分鐘,撒枸杞10克、竹笙段再煲15分鐘,帶一碟蔥姜汁走菜,上桌后,由服務員當著客人的面將蔥姜汁倒入雞湯,撒蔥花攪勻后為客人盛入小碗即成。
制作蔥姜汁:老姜添適量純凈水榨汁,濾渣取100克盛入小碗,調入鹽10克、雞精15克、味精10克,放入姜蓉30克、小蔥末20克攪勻即成。
注:玉皇草又名雍蟲草、長生不老草,是名貴藥材“冬蟲夏草”夏季生長的部分,其外形類似蟲草花,滋味鮮美,屬于藥食兩用真菌。
蘋果絲瓜焗猴頭菇
將肉質肥厚的猴頭菇與軟嫩多汁的蘋果絲瓜組隊同炒,滋味清鮮爽口,搭配相得益彰。
制作流程:
1.新鮮猴頭菇2顆切去老根,泡洗去凈雜志切成3厘米見方、厚約5毫米的片;蘋果絲瓜去皮,切成比猴頭菇略大、略厚的三角片。取猴頭菇片150克、絲瓜片200克分別拉油,撈出瀝干待用。
2.鍋入適量色拉油燒熱,下蔥花20克、姜絲20克煸炸至顏色金黃,打凈料渣,調入蠔油5克、味達美醬油15克、味精5克、雞精5克、白糖6克攪勻燒沸,倒入步驟1處理好的猴頭菇和絲瓜翻勻,淋明油,淋淀粉勾芡,待湯汁收盡,起鍋裝盤即成。
線茄燒八帶
茄子搭配海鮮,常能呈現出令人驚艷的風味:家常燒鱸魚、紅燒帶魚、爆炒蛤蜊中放茄子,食材吸足鮮味與醬香,滋味可比肩海鮮之美。大廚將肉質細膩、口感水嫩的線茄與八帶一同加料爆炒,入口軟糯與脆嫩交織,成鮮微辣,十分誘久。
制作流程:
1.鮮活八帶200克宰殺治凈,切成段待用;線茄洗凈去蒂,縱向一切為二,改刀成6厘米長的段待用;青蒜苗擇洗干凈,切成6厘米長的段待用。
2.取處理好的線茄段200克入六成熱油炸至顏色金黃,撈出控油待用。
3.鍋入底油燒熱滑透,下蒜末20克爆香,調入蒜蓉辣醬20克、泡紅燈籠椒2顆煸香,放處理好的線茄和八帶段,調入蠔油20克、味達美醬油25克、雞精5克翻勻,烹少許高湯燒約3分鐘,撒蒜苗段20克翻勻,起鍋裝盤,稍作整理即成。
樟樹港辣椒炒小鮑魚
樟樹港辣椒皮薄脆嫩、鮮辣清甜,被稱為辣椒中的“愛馬仕”,大廚將其與螺絲椒搭配,放豆豉與小鮑魚同炒,滋味清爽鮮辣,成菜兼具軟嫩柔韌,入口層次豐富。
制作流程:
1.樟樹港辣椒洗凈,去蒂去籽,一切為二;皺皮螺絲椒洗凈,去蒂去籽,掰成大片待用;鮮紅小米椒去蒂,斜刀切段待用。
2.選用規格為每斤12頭的鮮活鮑魚,入微沸的熱水燙定型,撈出剝殼去內臟,洗凈瀝干,表面大十字花刀待用。
3.鍋入底油燒熱滑透,下螺絲椒片100克、樟樹港辣椒50克煸炒至表面發白、爆皮起泡盛出待用。
4.炒勺內放味達美醬油15克、雞精5克、味精5克、白糖5克調勻。
5.鍋留底油燒熱滑透,下小米椒段5克、拍蒜5克、豆豉10克煸香,鍋內倒入鮑魚10個和步驟3處理好的辣椒,下入勺中調料,大火爆炒翻勻,起鍋裝盤即成。
這款炒雞是“四合院”的招牌菜之一,制作時先放大量姜片生煸,再添自調醬料和炸蒜子燒制,滋味醬香濃郁,成鮮微辣,入味深透,既下酒又下飯,幾乎桌桌必點。
特色炒山雞
制作流程:
1.選用重約2500克的公雞宰殺治凈,置于細流水下沖凈血污,控干后斬成核桃大的塊;老姜切片;赤峰辣椒洗凈浮土,添溫水浸泡20分鐘,擠干水分,切成4-5厘米見方的片;螺絲椒去蒂去籽,掰成4-5厘米見方的片待用。
2.鍋入適量花生油燒熱,下蒜塊200克煸炸至顏色金黃,連油帶料盛出待用。
3.凈鍋上火炙透,放豬油150克、花生油50克燒熱滑透,放姜片150克小火煸炸至干香微焦,再下蒜末80克、辣椒王10克、小米椒段10克煸香,倒入提前處理好的雞塊,小火干煸至顏色微黃,淋入炒雞醬顛鍋翻勻后略燒,添熱高湯沒過食材,大火燒沸,放入步驟2炸好的蒜塊,轉小火燉約15分鐘,起鍋前1分鐘放拉過油的赤峰辣椒3片克燒入底味,關火裝盤,表面點綴拉過油的螺絲椒3片,稍作整理即可走菜。
調炒雞醬:碼斗內舀入黃豆醬30克、甜面醬30克、生抽45克、蠔油15克、老抽10克、花雕酒50克、胡椒粉5克、香料粉15克攪勻待用。
秘制香料粉:白芷30克、桂皮60克、八角50克、干紅花椒50克、香葉10克入料理機打成粉,盛入料盒待用。
注:赤峰辣椒,即干紅辣椒皮子,又叫韓椒,產自內蒙古,其肉質肥厚,滋味甜辣,制作時要提前泡發,然后再進行后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