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2023年12月16日,在上海順利舉行的主題為“科技·文化與管理”的2023上海管理科學論壇上,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教授發表了題為“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數智時代的生態化與領導力”的演講。席教授從數智時代的產業生態、產業生態的管理、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實踐三個方面進行展開。以下內容整理自現場演講,有刪節。
我們處在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 一方面世界局勢加劇動蕩,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經歷調整,全球經濟金融風險加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給各領域帶來沖擊、顛覆和重塑,面對復雜困難的局面,中國如何實現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如果不想被新技術和惡劣的社會環境所顛覆,就必須通過顛覆式創新尋找新的機會。我們認為,個人的心智升級,尤其是產業家的心智升級,包括領導者的觀念和管理行為變革是顛覆式創新的關鍵。
我們已經進入了數智時代。有別于傳統的權利機制和市場機制,數字化、智能化和萬物互聯創設了以“共享、共生、人機融合”為核心的新機制,這種新機制催生了新的范式革命,新的范式打破傳統組織邊界,重新整合資源,創造更多生態,收獲生態紅利,生態管理呼之欲出。傳統的管理以控制為主,而生態管理以“共生共享”的演化為主。在新機制下,領導何為?管理何為?
1 產業生態
1.1 產業家的領導力
產業家與企業家的最大不同在于產業家可以跨越企業組織邊界進行資源整合,從而營造新的產業發展生態,成為產業家意味著領導者、管理者的理念和心智模式需要升級。比如,互聯網+形成內部價值的重組價值鏈,通過打通供應鏈組織邊界進行互聯,產業互聯以后,發展產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再跨越產業邊界相互合作,最后形成產業生態。
收獲生態紅利的決定性因素取決于領導者對新時代范式的認知。簡言之,全球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趨勢不會改變,人類社會共享和共同協作的需求無法改變。產業生態管理需要培養擁有全球視野的世界玩家,他們能夠在全球平臺上發現機會,圍繞核心能力整合資源,形成產業生態。他們能夠跨越地域的邊界和文化的阻隔,穿越所有有形和無形的障礙,能夠通過產業鏈整合和生態塑造實現價值創造,這就是產業家。產業家除了品格、素質、心智、格局、全球視野、專業與行業造詣,還要擁有跨文化領導力和企業家精神。產業家還必須終身學習,提升整合能力和融合智慧,這也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優勢。
1.2 塑造產業生態的基礎環節
塑造產業生態涉及幾個基礎環節:技術、數字化和智能底座。在組織實踐過程中,最難實現的環節就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我們發現,即使數字化和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機構也存在大量數據孤島,致使大量的業務和管理無法整合。比如大學每年投入巨資建設信息系統,但是業務和管理沒有緊密結合,數字化轉型處在艱難的掙扎中。只有組織的數字化轉型緊密耦合業管融合,才能形成產業互聯,最終才能形成各種生態。
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不缺商業軟件,真正欠缺的是業務的動態性、流程的動態性和商業軟件的協調。這個過程應該由產業的項目官、流程官、數字官和耦合官來推動。生態管理呼喚很多新角色,而當今的商學院和管理學院并沒有跟上業界生態管理的人才培養需求,我們要積極適應世界的轉變。
2 產業生態管理
2.1 產業生態管理的關鍵環節
第一是萬物感知、萬物互聯,這涉及數據的交互治理。第二是分布式協同和業務數據化,這涉及信息治理。第三個關鍵環節是需求定制供給和客戶導向整合,這涉及組織治理。再進一步,就是企業自愿加入并結成商業伙伴關系,并通過生態紅利來鏈接、協同與共生,這屬于規則治理的范疇。最后實現組織生態化和生活社群化,這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屬于生態治理的范疇。上述五大關鍵和五大治理是收獲生態紅利的基礎性因素。
2.2 生態紅利
第一部分是共享紅利。在建成區平臺,利用已建成的尚未充分利用的設備、設施進行共享,實現碰撞、互動,以節約成本,提高利用率,放大價值乃至提高整體效能。
第二部分是共生紅利。在發展區平臺,充分利用共享紅利將(物理、管理、資源等)邊界進一步打開后即形成共生平臺,各生態主體在該平臺上產生共生價值,通過共生效應實現共生紅利。
第三部分是系統紅利。在成長區平臺,利用共享平臺、網絡平臺,實現放大器效應,將生態系統產生的共生紅利迅速分享至全球,通過本地生態系統內各要素在更大(全球虛擬網絡)生態系統中獲得的正負向反饋,不斷進化、演化后形成指數型增長的系統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共生紅利和紅利取決于共生的機制和生態的質量。產業生態中多樣性和異質性的豐富程度有利于提升共生、創新與合作的活躍度。盡管生態紅利令人期待,但如前所述的“五大關鍵+五大治理”不能落地,生態紅利也難以實現,這是問題的關鍵。
2.3 如何培養生態管理思維
首先,我們要深刻地從理論上認識范式革命,在實踐上重視范式革命帶來的影響。坦率地講,目前管理學和經濟學課堂上很多理論已經過時了,但我們依然在教授。
第二,必須重視共生法則的研究。全世界中美兩個陣營的爭斗很復雜,但人類必須共生,這是避免毀滅唯一的路。共生法則、演化管理、融合智慧、復雜心智,這些問題值得學者和實踐者共同關注。
2.4 和諧管理
和諧管理理論是一種針對在充滿不確定性、模糊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的“烏卡”時代下的生態管理的哲學和方法論。西方的解析哲學把事物不斷打碎來研究,比如近代醫學研究基因和編碼,似乎所有疾病都可以從基因上溯源,但是迄今為止基因治理效果并不佳,以至于牛津大學生物學老教授Dennis Noble 曾經為科學的割裂和破碎而哭泣。科學在分解研究中失去了很多整合信息,這些整合信息對整體性問題的解決才有價值和意義。他說東方的整體論和西方的解析哲學中間需要架設橋梁,而“和”與“諧”就是溝通西方科學設計理性和東方整體哲學的橋梁。
我這幾十年一直在做和諧管理方面的研究,目前發展成和諧領導的模型。首先是方向感,然后是兩種理性,一種理性是普適理性(諧則),一種是情景理性(和則),還有一種是圍繞主題將兩者動態優化、和諧耦合,最后不斷演化和更新。 一旦領導者掌握了這套思維體系,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即使再難,都有路可走,都能得到解決方案。雙元理性和融合智慧是和諧管理的要害,也是未來世界的趨勢。
2.5 新時代的使命
首先是要有信念,有理念。信念是理解世界及運行體系的語言表達。領導者一旦把信念變成組織的理念,就可以被解釋、被傳播、被理解,從而形成方向和定位以及每個階段的演化主題。接下來是普適理性和情景理性圍繞主題形成兩種機制的耦合。領導的耦合能力是個復雜的研究問題。領導的耦合能力通過簡單的問卷和訪談幾乎不可能被了解清楚,這就是質性研究、民族志研究、深度案例研究如此重要的原因,因為這讓研究者用整體的思維去感悟研究問題的本質。
2.6 生態管理的總結
生態管理中治理比管理更加重要。產業生態主體之間更多體現共生和演化關系。管理是有限干預下的演化,管控一切不現實。如何實現有限干預下的演化?首先做好定向和定位,形成組織的愿景、使命和價值創造目標,然后形成布局及網絡組織支持,最后通過不斷博弈朝預期的方向演進。數智時代的領導者要干的三件大事是“營造生態、智慧干預、收獲生態紅利”。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新的理念和概念先行,首先領導者的信念要轉化成組織的理念,再轉化成組織的定向和定位,然后形成系統的布局,接著再形成策略和謀劃,通過不斷迭代堅守,最終引領發展,完成從不可能到可能的完整過程。這個過程并不容易,當領導者提出超前的信念和定位時,絕大部分人是不理解甚至是反對的,而當初“糟糕”的決策變成現實的時候,領導者又被當時反對的人們夸贊成英雄和奇才。謀劃、動態優化、持續迭代和堅守,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就是管理。數智時代,產業家引領范式轉型,塑造生態,引領發展,收獲生態紅利,這是我們努力踐行的事業。
3 我們的實踐
這個時代需要重新定義教育。我們在西交利物浦大學鋪設了“一個五星、兩個圓圈”的生態化藍圖。
3.1 三種發展模式
西交利物浦大學的發展經歷了三種模式。1.0模式是對以專業為導向教育模式的升級,但是技術的發展導致了80%以專業為導向的學生畢業后無法應對機器人的沖擊。于是我們提出了融合式教育2.0模式,在人工智能的技術平臺上,利用想象力和整合能力創造新行業,培養行業領袖,并成立了7個行業學院。我們并沒有止步于此,大學應該跨越邊界與企業融合,圍繞一個個產業形成人才研究、技術轉移、產業升級、創新升級的生態,并迭代發展為生態3.0模式。西交利物浦大學已形成了個性化和興趣驅動、終身學習、融合式教育、國際化和全球化以及人機融合生態化的五大特色。為此,我們專門成立了未來教育學院與和諧管理中心,就是為了進一步研究如何運用西浦的獨特性去影響中國的教育和未來的教育。
3.2 產業家學院
除了教育,產業社會的融合也很重要。為了支持產、學、研、政和社的深度融合,我們成立了產業家學院和西浦智庫。產業家學院成立之初選擇有限產業領域培育一系列產業生態,然后再創造產業生態超市來支持其發展。
產業家學院著眼于未來社會和產業發展,借助西交利物浦大學科技平臺和國際網絡,整合國內外資源,組織專業團隊走進企業或產業,以“臨床會診”的方式,合作研究、設計、實施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方案,并同步提升和培養相關人才,孕育、促進和支持一批面向未來和充滿活力的產業,培育和賦能一群引領未來和馳騁世界的產業家。西交利物浦大學的管理教育有三種模式:一種是傳統的商學院,以專業為導向;另一種是把管理教育完全融入行業發展的行業學院,在太倉有7家行業學院;第三種是臨床式產業家學院,以走進產業的管理研究和教育實踐為特色。為了支持產業家學院,西浦開始建設生態超市,其中有個子超市是學習超市,學習超市是支持教育的基礎設施,旨在吸引全球資源和全球學習者進入超市,制造一個全球學習者的生態,最近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數字化先鋒獎。我們希望通過辦好西交利物浦大學更好地影響中國和世界的教育。
作者簡介:席酉民(1957—)男,陜西西安人,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研究方向:大型工程評估與決策、戰略管理及政策分析、管理行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