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大學生勞動素養為導向的勞動教育評價改革是應對新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然而,現行的勞動素養評價存在評價方式單一、功能異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改革的進程,無法充分發揮其在育人目標中的引領作用。為有效推進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改革,需要從科學建立精準化的評價目標體系、合理規劃多維化的評價內容項目、精心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指標、潛心設計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載體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不斷提升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勞動教育;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改革;實踐進路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Approaches of the Reform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Labor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HUANG Yan YE Linjua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act: The reform of the evalu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labor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era. However, the current evaluation of labor literacy has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evaluation method, functional alienation, and imperfect system, which to some extent hinder the progress of the reform and fail to fully play its leading role in the goal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rms of establishing a precise evaluation target system, planning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content items, constructing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ubject indicators, and designing variou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carriers,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evaluation reform;" practical approach
1 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改革的時代訴求
1.1 實現勞動教育根本任務的目標追求
勞動素養評價在勞動教育發展中占據關鍵地位,不僅作為當前勞動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還發揮著引領勞動教育發展的指揮作用。根據2020年頒布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綱要》強調,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由此可見,勞動素養評價是衡量勞動教育效果的關鍵工具,它不僅能監督和評估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還能客觀反映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程度。通過評價,我們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勞動素養方面的不足,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改進。因此,推動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改革對于提高勞動教育質量、實現勞動教育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 適應勞動教育環境變化的因勢要求
在科技飛速發展和產業深度轉型的背景下,新型勞動形態、職業領域和工作方式持續涌現,勞動市場的需求也在不斷演變,對學生的勞動素養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為應對這一挑戰,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須與時俱進,對評價標準和手段進行更新,以準確反映新勞動環境對學生勞動素養的要求。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拓展,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更加強調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培養大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的運用能力。因此,勞動素養評價須適應勞動教育環境的變化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目標的升級。
1.3 改革教育評價探索實踐的創新需求
教育評價具有診斷、導向和激勵等多重功能,在高等教育變革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育評價的重要部分,勞動素養評價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勞動教育質量具有深遠意義。通過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創新勞動素養評價的方法與手段以及建立健全評價體系,我們能夠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表現與成長軌跡。這不僅有助于發現學生在勞動技能、態度和精神等方面的不足,為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資源創新提供數據支撐,而且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更為科學、有效的思路與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不僅是擺脫傳統思維束縛的教育評價方式改革,更是勞動教育創新的探索實踐。
2 當前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改革的現實困境
2.1 重素質達成輕育人導向
在構建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體系的過程中,雖然已將素質達成作為核心原則進行貫徹執行,但在微觀層面上,育人導向的具體內容設計與實施路徑的精細化程度仍顯不足。勞動素養評價,本質上是對個體在接受勞動教育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多方面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系統化、標準化評估,它涵蓋了勞動技能的習得、勞動價值觀的內化、參與勞動實踐的程度以及取得的實際成果等多元維度。然而,現行勞動素養評價體系在宏觀上雖然強調了素質達成的整體性要求,但在微觀層面上,對勞動價值觀的培育、勞動精神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提升等育人導向未能實現深層次需求的挖掘與精細化的指導,缺乏精準而深入的操作策略與實施建議。
2.2 重育人規律輕創新變革
當前,勞動素養評價在強調對教育基本規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同時,面臨著一系列動態變化所帶來的挑戰。隨著社會變遷的加速、勞動形態的多元化發展、教育理念的迭代更新以及科技進步所引發的產業革命,原有的勞動素養評價體系暴露出對新技能、新產業等相關素養標準覆蓋不足的問題,在引導新時代所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前瞻性地預測和適應未來勞動市場對于技能結構與素質要求的新趨勢時,現行評價體系仍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改進空間。面對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和需求,勞動素養評價改革必須緊密結合時代背景,緊跟社會發展需求和教育理念變革的步伐,不斷完善和優化相關指標與標準,為培養具備高度適應性和競爭力的新時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2.3 重共性標準輕個性元素
隨著勞動教育評價研究的深入與實際經驗的積累,一系列經過科學驗證的勞動教育評價標準得以確立,這些標準在引導大學生勞動素養培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過度依賴共性評價標準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對于如何將這些標準與各高校辦學特色、專業學科特性相結合的關注不足。特別是在針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實施精細化、個性化的育人導向時,現行評價體系存在明顯的短板。對個體學生的勞動行為表現及成長特征差異化的考量未充分重視。因此,在構建和執行勞動教育評價標準時,應更加注重將勞動素養的核心內涵與各高校、各專業的具體需求相結合,構建一個既能滿足勞動教育基本要求,又能體現不同學科特點、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的評價體系。
2.4 重剛性指標輕柔性指標
在勞動素養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過程中,當前體系主要依賴于對技能掌握程度、實踐成果等可量化指標的衡量,將其作為客觀評估學生勞動素養水平的基礎。然而,過度依賴此類硬性標準可能導致評價體系呈現出功利化趨勢,使學生可能忽視對勞動價值、勞動倫理及勞動精神的深度理解和內化。因此,勞動素養評價體系亟待進行更為科學且全面的革新,追求硬性技能指標與軟性素養培養并重,既要確保對學生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有效考核,也要注重勞動情感塑造、勞動品質養成以及勞動精神培養等。只有這樣,評價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勞動素養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育與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受益。
2.5 重結果導向輕過程監測
當前,對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過于偏向對顯性成果的量化考核,而相對忽視了對其在實踐動態過程中的行為歷練、態度形成和能力素質提升等關鍵環節的評估。雖然有部分高校倡導基于實際行動表現的評價方法,例如針對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的行為細節進行微觀分析與連續記錄,運用同伴互評以增進交互反饋效應,以及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思深化對個人成長歷程的認識等,但在實際操作中這類關注過程、體現學生內在變化的多元評價手段尚缺乏充分的實施和推廣。這種過度依賴結果導向的評價模式,最終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勞動素養形成的階段性發展進程,也無法準確刻畫個體在勞動教育語境下真實的進步軌跡及其潛在的發展潛力。因此,在勞動素養評價改革中應強調從單純的結果導向轉變為綜合性評價,更加重視對學生勞動素養的過程性監測。
3 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改革的實踐進路
3.1 科學建立精準化的評價目標體系
為了科學地建立精準化的勞動素養評價目標體系,我們需要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明確評價的目標和原則,全面考慮評價對象的內在性質、特點及發展階段等因素,特別關注目標體系的導向性,確保其能夠引導評價對象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一要突出勞動教育思想性目標的全程貫穿。在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改革中,應注重中小學階段素質達成目標的基礎性作用,確保各階段評價目標之間有機銜接,通過激發他們的勞動自覺性和創造力,實現勞動知識、能力和思維的螺旋式上升,以更好地應對時代發展的挑戰。
二要關注專業差異與勞動素養評價目標的關聯性。勞動教育是高校育人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不應獨立于專業人才培養之外,而是要與專業培養深度融合,在目標的設定方面應充分與專業培養目標相融合。在構建勞動素養目標體系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專業、不同層級大學生的成長特性及其在學習方式和實踐要求上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進行分類考量,依據他們勞動態度的持續性、勞動強度的適應性、勞動密度的平衡性以及勞動技能的創造性等關鍵因素的差異性,形成相應的目標定位。最終,制定出符合不同專業特點的個性化勞動素養評價目標,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三要調和勞動素養評價目標的績效取向與改進取向。在勞動素養評價的實施過程中,應精確評估大學生的勞動素養現狀,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參照依據,使其能夠深入反思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持續改進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此外,勞動素養評價還應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自身的勞動素養發展狀況,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實現勞動素養的持續提升與全面發展。因此,在設定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目標時,我們不僅要關注評估高校勞動教育目標是否實現及其實現程度的績效取向,還應強調引導勞動教育的實施方向、辨析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問題、促進育人目標的實現以及保障實際效能等方面的改進取向。這樣的評價目標設定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勞動素養水平,推動勞動教育持續優化。
3.2 合理規劃多維化的評價內容項目
大學生勞動素養改革過程中要充分理解勞動素養這一多維概念,需要關注勞動教育中大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諧發展,科學合理規劃勞動認知、勞動品質、勞動行為、勞動思維等方面的多維評價內容項目。
3.2.1 以勞動認知培養為基礎
勞動認知是大學生的勞動品質、行為和思維培養的重要基石。作為整個勞動素養的基礎層面,它對其他層次的勞動素養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只有確保正確的勞動認知,才能激發持久的勞動動機和持續力,進而推動勞動素養的全面發展。在勞動認知的構建中,包含勞動觀念、勞動思想和勞動理論三個關鍵維度。勞動觀念的培養是勞動認知的基礎,著重于引導大學生理解勞動的深刻意義與價值,培養其對勞動者和勞動成果的尊重,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和創業觀念。在此基礎上,逐步塑造學生“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思想。最終,引導學生掌握通用勞動科學理論知識,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等勞動理論。
3.2.2 以勞動品質培育為核心
勞動品質在勞動素養中占據著第二層次的重要地位。它既受到勞動認知的制約,又對勞動行為和勞動思維等素養的形成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勞動品質的培育過程中,需要關注勞動習慣、勞動意識和勞動情感三個重要維度。首先,要形成自主自覺地重復進行勞動的傾向,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勞動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其次,要提升學生的勞動安全規范意識、家庭責任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等勞動意識,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最后,要培養學生的認真負責、科學嚴謹、自信榮譽的勞動情感態度,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和創造力。這三個維度的培養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勞動品質培育的核心內容。
3.2.3 以勞動行為踐行為重點
勞動素養的體現最終依賴于實際的勞動行為,它在勞動素養中占據著第三層次的核心地位。它的形成不僅依賴于勞動認知和勞動品質的基礎,同時也會對勞動思維的塑造產生影響。勞動行為可以分為勞動技能、勞動能力和勞動行動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在勞動素養的培養中,應注重學生掌握生活勞動、生產勞動、社會服務、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技能,并隨著時代發展和技術迭代更新,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勞動能力。同時,應引導學生將所掌握的勞動技能和方法運用到具體的勞動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執著專注地完成勞動任務等方面的勞動行動力。
3.2.4 以勞動思維養成為關鍵
勞動思維是個體在勞動行為中所遵循的深層次思考模式,它不僅體現在勞動過程中的創造力和勞動精神上,更代表了勞動素養的最高境界。勞動思維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勞動認知、勞動品質和勞動行為等多種因素的交織影響,是個人勞動素養的全面展現。勞動思維具體涵蓋以下四個核心維度:一是系統化思考,即針對即將進行的勞動活動進行全面的規劃和設計,確保目標和計劃的明確性;二是創新探索,要求個體積極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勇于涉足未知領域,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三是創造性實踐,通過創造性地運用勞動方法和數字技術,形成具有獨特性和創新性的勞動成果;四是精神塑造,包括培養愛崗敬業、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以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 。這四個維度的協同發展,不僅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個體的勞動思維,更能推動其在勞動實踐中發揮更加積極和有效的作用,從而實現個人勞動素養的全面提升。
3.3 精心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指標
勞動素養評價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評價主體是關系到評價結果全面與否、是否真實可行的重要因素。因此,評價時要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堅持多主體多角度來評價學生的勞動素養。就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的情況而言,相關主體應該盡可能都被考慮在內,比如學校、院系、教師、同學、學生本人、家長、用人單位、第三方評價機構等主體。
通過多主體參與和協同配合,共同推進構建多元化共同體的聯動評價機制,旨在強調多視角看問題,保障各主體都能真正參與到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中去。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根據學生在完成勞動任務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深入分析學生在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品質和習慣等方面的成長與發展,全面了解學生的勞動素養狀況,為進一步的教育指導提供依據。學生應通過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對自身在勞動素養各維度的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剖析,在評估與反思的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己在勞動素養方面的優勢和不足,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此外,引入家長、用人單位、第三方評價機構等主體的評價,從社會需求的角度評估大學生勞動素養的情況。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參與,將統一性的評價要求與個性化的探索成果相結合,能夠更加科學、全面、客觀和真實地對學生的勞動素養進行評價,更準確地反映學生勞動素養的實際情況,并為他們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3.4 潛心設計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載體
首先,整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盡管勞動成果是一個直觀的指標,但勞動過程同樣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應將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更為全面的評價體系。這樣不僅能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實際表現,還能發現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潛力和優勢。
其次,采用多維度評價方式。采用勞動技能展示、成果匯報、競賽、分享會和義務勞動日等多種評價方式,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勞動素養。這些方式不僅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實際表現,還能為他們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
再次,技術賦能評價載體。利用數字平臺、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可以更高效、精準地進行評價。這些技術不僅能實現實時反饋、簡化評價流程、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還能為后續的教育和培訓提供方向和優化建議。
最后,完善增值性反饋機制。在勞動素養評價中,除了指出學生的不足,還應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增強自信心。通過個性化的反饋和建議,學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發展方向,并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勞動素養。
參考文獻:
[1] 顧建軍.加快建構新時代勞動素養評價體系[J].人民教育,2020(8):19-22.
[2] 韓光耀,石佳佳.勞動教育評價改革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及實踐路徑[J].教育評論,2021(3):35-39.
[3] 紀德奎,陳璐瑤.勞動素養的內涵、結構體系及培養路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21(2):17-19.
[4] 張進財,高芳芳.新時代勞動素養評價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0):130-134.
基金項目:2021年上海哲社規劃課題“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創新路向研究”(2021BKS002);2023年華東師范大學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素養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黃燕,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葉林娟,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