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討建設哈長沈大城市群對提升中心城市在東北振興中的貢獻度的策略。首先,從理論層面探討城市群建設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接著,提出整合哈長沈大城市群的具體思路與舉措。最后,針對如何提升城市群在東北振興中的貢獻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通過整合壯大城市群,可以形成內在動力,提升發展能級,為東北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奠定基礎,同時也是維護國家安全、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向北開放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中心城市;城市群;東北振興;經濟貢獻度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沈陽在東北振興中的貢獻度研究”(項目編號:N2324003-09)研究成果之一。
一、引言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板塊,其經濟發展曾在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伴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東北經濟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東北經濟一體化程度較低和城市間協同發展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四大中心城市間協同不足的問題明顯制約了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未能充分發揮其在東北振興中的引領作用。第一,四大城市在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分散和重復建設問題。雖然各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色產業,但缺乏系統性的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導致部分領域出現資源浪費和協同效應不明顯的現象。第二,交通基礎設施的不足與互聯互通水平的有限。盡管近年來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了一定的進展,但四大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水平仍需提升。鐵路、公路和航空網絡的覆蓋和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現有設施的通達性和運營效率還不能完全滿足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需求,限制了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一體化進程。第三,政策協調與行政壁壘問題。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四大城市之間的協作尚不充分,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壁壘和地域保護主義現象。這種缺乏協調的政策環境阻礙了區域內的經濟合作與協同發展,影響了整體發展效能的提升。因此,亟需通過加強城市群建設來提升一體化水平,借助集聚效應和規模經濟,促進城市間的緊密合作與協同發展,提升區域內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以實現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整體振興。
二、東北中心城市整合建設城市群的理論邏輯
(一)東北中心城市整合建設城市群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優化生產力布局,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要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
城市群作為一種區域發展的組織形式,能夠在推動東北振興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第一,整合資源,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但現有產業結構偏老,哈長沈大城市群建設有助于整合資源,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通過加強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以及培育新興產業,可以為東北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第二,留住人才,促進人口聚集。東北地區近年來面臨人口外流嚴重的問題,哈長沈大城市群通過提供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有助于留住人才,促進人口的聚集和留存,為東北振興提供人力資源支持。第三,加速創新投入,培育新質生產力。哈長沈大城市群建設有利于加大創新投入,培育創新型產業,提升東北地區的產業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第四,完善基礎設施,促進一體化發展。東北地區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哈長沈大城市群的協調規劃有助于完善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進區域一體化進程,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第五,促進對外開放,擴大國際合作。東北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在俄烏沖突和中國向北開放的背景下,哈長沈大城市群有助于形成一體化的對外開放體系,利用地緣優勢,在對接東北亞過程中促進東北振興。第六,承擔國家安全責任,保障邊疆穩定。東北地區肩負著維護國家“五大安全”責任,城市群建設有利于增強東北地區的經濟和人口支撐能力,有利于保障“五大安全”和邊疆穩定。
(二)城市群建設的成功案例
1.國內外成功的城市群案例分析
(1)珠三角城市群通過改革開放和國際化戰略,實現了從傳統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型升級。深圳、廣州、佛山等城市形成了緊密的產業鏈協作和科技創新網絡,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2)長三角城市群通過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升區域內交通、產業和公共服務的協調水平,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在金融、科技、制造等領域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3)東京灣城市群通過完善的交通網絡和產業分工體系,東京、橫濱等城市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經濟的持續增長,成為日本經濟的核心區域。
(4)波士頓都市圈依托頂尖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形成了世界領先的創新和創業生態系統,推動了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對東北地區的借鑒意義
(1)交通網絡建設。借鑒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經驗,東北地區應加快完善區域內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網絡,提升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水平,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
(2)產業協同發展。學習東京灣和波士頓的經驗,東北地區應推動各城市在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和創新平臺,提升區域內的產業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3)一體化發展戰略。借鑒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戰略,東北地區應制定統一的發展規劃,明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推動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和優勢互補,提升整體經濟實力。
(三)城市群內部協同機制
1.城市群內部分工與合作的機制
城市群內部分工與合作是實現協同發展的關鍵機制。各城市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明確功能定位,形成專業化分工和互補性的產業布局。例如,哈爾濱可以聚焦科技創新和教育,長春專注汽車制造和農業科技,沈陽致力于裝備制造和物流,大連發展海洋經濟和國際貿易。通過明確分工,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2.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城市群內的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是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各城市應建立科技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等共享機制,推動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共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平臺,提升區域內的整體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城市群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三、整合哈長沈大城市群的思路舉措
(一)構建統一的發展規劃
1.制定哈長沈大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規劃
由中央政府牽頭,地方政府參與,制定詳細的《哈長沈大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規劃》,重點打造六個功能區。第一,經濟一體化核心區。以“哈長沈大軸”統籌謀劃區域經濟布局核心區,整合優化要素資源,深入探索合作機制,提高整體帶動能力,為東北經濟一體化探索新路徑。第二,產業轉型升級集聚區。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合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化大農業生產基地、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基地,構建東北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第三,創新驅動引領區。優化城市群科教資源,依靠“大院大所”雄厚實力,共建東北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開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打造重點技術創新策源地。著眼形成新質生產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謀劃未來產業。第四,城市群與都市圈協同發展試驗區。探索城市群和都市圈經濟管理權限適度分離,建立跨行政區利益共享機制,鼓勵以資本為紐帶,共同出資、互相持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第五,新型城鎮化示范區。立足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圍繞哈長沈大軸線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增強城市群人口和人才集聚能力,促進城市群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東北地區全面振興提供示范。第六,體制機制突破先行區。率先打破行政壁壘,強化區域合作制度創新,完善城市群協調機制,推動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能通盡通,縮小內部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2.明確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定位
根據各城市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地理位置,明確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在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哈爾濱可定位為科技創新和教育中心;長春作為汽車工業基地和農業科技中心;沈陽則是裝備制造業和物流中心;大連可以發揮其港口優勢,發展海洋經濟和國際貿易。通過明確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
(二)強化交通網絡建設
1.加強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網絡建設
東北地區地廣人稀、氣候嚴寒,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快建設和完善區域內的鐵路、公路和航空網絡,特別是要提升現有線路的通達性和服務水平。重點推進哈大高鐵、長沈高鐵等項目的升級和擴展,以更好地連接哈爾濱、長春、沈陽和大連四大中心城市。同時,優化城市內公共交通系統,注重冬季運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確保四季暢通。由于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冬季交通的特殊要求,航空運輸在連接國內外市場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擴展和升級主要機場的設施,增加國內外航線,提升機場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促進四大城市與全國乃至全球的緊密聯系。
2.提升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水平
通過建設和完善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打造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重點解決城市之間交通銜接不暢的問題,縮短通勤和物流時間,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具體措施包括增加城際班車、高鐵接駁公交、快速貨運列車等,提升四大城市之間的交通便捷性和運輸效率。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推動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讓居民可以在四大城市之間無縫切換公共交通工具,提升出行便利性。這不僅有助于日常通勤,也能促進旅游、商務等活動的順暢進行,增強城市群的整體活力。
(三)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1.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
鼓勵四大城市在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深度合作,形成緊密的產業協作網絡。通過共建產業園區、產業聯盟和跨區域合作項目,促進產業鏈企業的互動和協同,提升區域內產業競爭力。
2.發展特色產業集群
各城市應結合自身優勢和功能定位,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集群。哈爾濱可以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和生物醫藥產業;長春繼續壯大汽車制造和農業科技;沈陽加強裝備制造和現代物流;大連則發展海洋經濟和國際貿易。通過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差異化競爭和協同發展,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
(四)推動創新合作
1.建設區域創新平臺
在四大城市聯合共建區域創新平臺,包括創新創業孵化器、科技園區和研發中心等,促進科技資源的共享和交流。通過創新平臺的建設,吸引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和資源,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提升區域內的創新能力。
2.促進科技資源共享
建立區域內的科技資源共享機制,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科技合作。通過共享實驗設備、科研成果和技術專利等,實現科技資源的最優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強區域內的科技創新能力。
(五)優化營商環境
1.簡化行政審批程序
各城市應聯合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審批流程,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通過優化審批服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吸引更多的企業和投資進入城市群。
2.提高政務服務效率
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推廣在線審批和電子政務,提升政務服務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各城市應建立統一的政務服務平臺,實現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對企業的吸引力和服務能力。
四、對策建議
為提升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四大中心城市在東北振興中的貢獻度,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城市群整合,以下是針對城市群建設的具體對策建議。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建立和完善城市群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設立專門的城市群發展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和協調城市群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制定并實施《東北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規劃》,明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同時,應建立跨區域的政策協調機制,確保各城市在政策執行上的一致性和協調性。
2.提供財政激勵和稅收優惠
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加大對城市群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等關鍵領域。針對跨區域合作項目,提供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在城市群內進行投資和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二)人才引進與培養
1.制定優惠的人才政策
各城市應聯合制定并實施優惠的人才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包括提供住房補貼、科研經費支持和創業資金等,以增強城市群內的人才吸引力。建立區域性人才數據庫和共享機制,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流動。
2.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平
加大對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提升城市群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整體水平。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開展合作,形成區域性創新聯盟和科研合作平臺,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和合作辦學,提升教育質量和國際化水平。
57471ecac3b48b3c43a89f0b5d5007d4(三)城市治理
1.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各城市應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包括建立智能交通系統、智慧醫療平臺和智慧社區服務等,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實現城市間的信息互聯互通,促進數據資源共享,為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包括完善公共交通網絡、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等。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提升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生態環境建設
1.加大環保投入
各城市應加大對環保設施和技術的投入,提升環境保護和治理能力。包括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設施和大氣污染監測系統等,保障環境質量。制定并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標準,確保各項環保措施的落實和執行。
2.推進綠色發展
各城市應積極推進綠色發展,倡導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方式。包括推廣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推動綠色建筑和綠色交通的發展,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可持續性。建立區域性生態保護合作機制,加強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確保區域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