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立足遼寧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發展概況和影響因素,從構建全周期全鏈條長效化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發展體系入手,破解遼寧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完善整合梯度培育體系、細化不同梯度的科技企業培育與創新發展精準支持政策、構建“梯度孵化+平臺培育”雙驅動、完善多層次金融、人才等要素配置體系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平臺培育;要素配置
注:本文系2022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三位一體’推進遼寧創新環境建設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L22AJY0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科技型企業是極具活力和潛力的創新主體,是遼寧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遼寧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把創新作為驅動振興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計劃是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的重點任務之一,為推動科技型企業數量和質量雙提升,需構建更加完善的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發展體系。
一、遼寧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發展概況
近年來,遼寧省高度重視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先后出臺《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計劃”實施方案》《遼寧省民營科技企業梯度培育工程實施方案》《遼寧省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評價辦法(試行)》《遼寧省提高科技型企業增長率方案》《遼寧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暫行)》等政策舉措,優化企業創新政策環境,搭建企業創新平臺,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培育企業創新人才,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依托高新區和大學科技園等載體,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創業孵化鏈條,全省現有科技企業孵化器63家,包括國家級32家,省級31家,全省省級中試基地36家,基本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梯度培育發展路徑。
從培育效果來看,科技口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新增注冊科技型中小企業10341家,同比增長55.6%,總數達33484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12875家,新增培育認定的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1031家,累計達到5339家,獨角獸企業實現零的突破。工信口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遼寧省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3356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5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56家。
二、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的影響因素
盡管遼寧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也面臨著培育激勵政策不夠強、科技服務不夠精準、高端科技人才短缺等問題挑戰,分析其原因,科技型企業培育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一)宏觀經濟環境及政策支持
宏觀經濟環境和政策支持是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近兩年來,在全球整體經濟下行、對外貿易摩擦不斷等因素持續影響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企業發展面臨經營困難,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生存危機,從各種類型企業的表現來看,創新力強的科技型企業表現出了強大的抗沖擊能力和發展韌性,再加上由數字技術等引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由導入期轉向拓展期,為科技型企業發展帶來重大歷史機遇,由此,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印發制定了若干加強科技型企業培育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強化對科技型企業的政策引導和精準支持。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遼寧也制定了相匹配的政策措施,為科技型企業培育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但目前的政策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科技型企業的培育鏈條還存在短板,科技孵化服務還不夠深入和全面,需要我們在科學把握宏觀經濟環境和政策引導下,結合地方發展實際,進一步完善相關培育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
(二)區域市場環境與產業創新生態
區域市場環境和產業創新生態是影響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的中觀因素,區域營商環境的好壞與產業創新生態的形成直接關系到科技型企業培育和發展的成敗。目前遼寧正在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企業稅費減免、中小企業扶持、科技創新獎勵、人才補貼等政策實現“免申即享”,企業減少申請和跑動,享受稅費優惠等政策紅利,取得顯著成效。盡管如此,對標最優最好地區,遼寧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仍需進一步優化,部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企業家精神缺乏,市場主體發展和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仍存在“堵點”問題,產業鏈融通、跨區域協同的產業創新生態尚未建立起來。
(三)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及孵化體系
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及孵化體系是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的直接影響因素,是科技企業培育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遼寧加快布局各類創新平臺,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達到11個,國家級創新平臺數量由34個提升至40個,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省級典型實質性產學研聯盟近400個,有效期內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58家,其中國家級21家。當前以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為引領,以各級各類創新平臺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初具規模,但部分平臺服務企業的能力較弱,服務活動的精準度不高,尤其是中小服務平臺,以惠企政策宣貫服務為主,提供投融資、知識產權、育才引才等專業性、多維度服務不足。從孵化體系來看,盡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創業孵化鏈條,但集聚孵化鏈條于一體的企業不多,一些孵化器企業依靠政府支持,只是將自己定位于工業園區的招商和運營者,僅停留在提供場所和簡單的基礎服務,資源整合能力不足,還沒有形成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的能力,從“孵化企業”到“孵化產業”的能力欠缺。
(四)人才、資金等要素配置
人才、資金等要素配置是影響科技型企業培育和創新發展的微觀因素,當前遼寧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還存在一些要素短板。首先,科技創新人才的綜合實力還不足,一方面,科技型企業人才支撐不足,部分重點產業和領域的人才供給還存在較大缺口,另一方面,科技企業孵化培育平臺也缺乏專業型人才。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成為阻礙科技型企業培育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其次,從資金層面來看,各地政府支持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的方式由以政府資金支持為主逐步轉向市場化扶持為主,對于遼寧融資市場和風險投資發展還不是很充分的地區來說,政府引導基金運營效率不高,融資渠道有限,融資成本高,研發投入不足,資金問題成為制約企業培育與成長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優化遼寧省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發展的建議
未來應以構建全周期全鏈條長效化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發展體系為抓手,破解遼寧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堅持企業主導和政府引導并重、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并舉、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并進,加快培育發展科技型企業。
(一)加強頂層統籌,完善整合梯度培育體系
優化系統性支持科技型企業培育與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根據遼寧省經濟科技重大戰略部署和智造強省建設要求,樹立大梯度培育觀,按照企業成長生命周期,從全省層面統籌整合科技部門“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培育鏈和工信部門“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鏈,由于專精特新企業具有科技企業特征,基本涵蓋了高新技術企業的標準,因此,可以將專精特新企業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一個子集,嵌入到高新技術企業向頭部科技企業邁進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中,強化科技領軍企業培育,最終形成“科技型企業與創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大梯度培育體系。橫向打通政府部門數據集,整合科技、工信、稅務、人社等政府部門數據,依據企業銷售收入、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知識產權等數據將企業分類,遴選培育各類企業,實施動態跟蹤管理,增強規模梯度培育,延展產業發展的寬度和深度,打造科技企業集群,形成獨特的科技型企業培育模式和加速成長模式。
針對不同類別不同階段的科技企業的不同需求,提高政策聚焦和科技服務精準度,實施不同側重的培育和創新發展梯度政策。對于處于初創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引導其增強企業發展持續力和生命力,政策措施以普惠性政策為主,給予企業創業孵化、運營指導、技術服務、法律援助、天使投資等方面的支持。對于進入成長期的高新技術企業,引導其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精耕細分領域,政策措施以企業自主創新激勵、知識產權保護、科技金融扶持等方面為主。對于大部分步入相對成熟期的專精特新企業,引導其提升引領產業發展的領導力和占據技術前沿的創新能力,扶持企業成為潛在頭部科技企業,政策措施以應用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資本市場服務等支撐性政策為主。對于行業領先的科技頭部企業,引導其提升企業“控鏈”能力,政策措施以基礎研究、培育科技產業鏈等政策為主。
(二)多元激勵,細化不同梯度的科技企業培育與創新發展精準支持政策
將有效的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構建稅收優惠、財政獎補等多元激勵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科技企業集聚。落實國家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針對企業規模、企業資質等,通過降低所得稅率、提高加計扣除比例等方式,降低企業所得稅。除企業所得稅優惠外,完善通過延長虧損結轉年限、固定資產加速折舊、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科技型企業投資可享受一定額度投資抵免等稅收優惠方式,擴大覆蓋面。
優化企業培育與創新發展的財政獎勵結構,延伸申請環節的獎勵投入,通過財政補貼、財政貸款貼息、財政引導基金等多種方式對科技型企業實施獎補政策。注重對科技型企業財政獎補政策的靶向性,從注重科技企業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優化科技創新企業源頭培育,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專門支持中小企業研發創新,促進優質科技型企業發展提升,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獎勵力度,支持企業建設研發機構,更加關注和強調產值、稅收貢獻、研發人員數量、研發費用投入、知識產權獲得等指標變化,借鑒廣東省等先進地區經驗,探索完善科技創新券、科技特派員等補助支持方式,對再認證成功的企業進行適當補貼,并將補貼方案與質量指標相關聯,加強財政補貼事中事后監管。充分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將認定獎勵與“增信”金融服務掛鉤,提高獎勵帶來的金融效應。
(三)“梯度孵化+平臺培育”雙驅動,優化創新創業產業生態
實施“梯度孵化+平臺培育”雙驅動,提高創新平臺和孵化載體數量,拓展專業科技服務范圍。圍繞產業優勢和園區發展特色,布局孵化載體,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持續完善覆蓋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全周期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孵化鏈條,增強孕育孵化能力。著力打造綜合性一站式大型科技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科技企業認定申請、技術成果轉化與服務、科技金融、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化服務。聚合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以及其他各類公共服務資源,增強服務能力和精準性。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建立開放式產業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實現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打造示范性強、顯示度高、帶動性廣的重大應用場景,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高質量營商環境,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積極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新、容忍失敗的社會氛圍,弘揚創新文化,厚植創新沃土,激發企業家精神,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積極性。構建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科技人員數量、科技成果轉化、研發投入等重要指標的企業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動態監測機制,跟蹤科技型企業經營和創新情況,實施精準服務。
(四)完善要素配置,構建多層次金融、人才等支撐體系
針對企業培育和發展的不同階段,構建政府、科技企業、科技擔保、創投、科技貸款機構和科技資本市場等多方協同的科技金融生態系統。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設立各類創業投資基金,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創新科技金融產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股權、債權、信用、抵押等多種融資方式以及豐富多樣的融資服務,推動產業、科技、金融協同發展。
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加強企業人才保障。結合科技型企業發展規劃,實施科技型企業服務人才培育計劃,面向科技型企業培育一批懂創業孵化、懂研發服務、懂知識產權等的科技服務專業人才,將“興遼英才計劃”等本地各類科技創業人才計劃向高新技術企業適當傾斜,支持培育引進企業急需緊缺人才。鼓勵市縣出臺高層次人才激勵政策,地方政府要為引進人才企業在項目支持、配套獎補、子女入學、戶籍遷入、職稱評聘、家屬隨調等方面加強配套服務,為高層次人才搭平臺、促交流、鏈資源,增強對高層次人才的虹吸力。
(作者單位:1.遼寧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遼寧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