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修訂、《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修訂、母嬰健康研究、飲水與健康研究、智能健康管理、老年人飲食行為調研……在這些代表性科研項目的背后,是馬冠生教授對中國居民膳食營養與健康的長年關注與研究。除了這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魚龍混雜的信息,馬冠生教授還開展了大量的科學傳播和普及工作,發出了科學權威的聲音,他的食品營養與健康科普既專業又“有料”,讓他成為公眾營養健康的“守護者”。
馬冠生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營養素養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學”與“玩”的童年
Q 回憶起童年時光,給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您與科學科普結緣,是否也與童年的成長經歷有關?
A 在童年時光里,留給我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的,就是當時發行的一份科普方面的報紙,報紙上刊登的主要是一些科技方面的消息和科普方面的知識。我經常會把我感興趣的內容剪下來,用糨糊粘貼到一個本子上。我也嘗試著做一些實驗,但受限于當時的知識和技能,往往都以失敗告終。記得我根據不知道從哪里看到的一個方法,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四條腿的板凳翻過來,放在一杯盛滿水的水杯上,四個人光著腳直接站在地面上,各自把一根手指放在凳子腿上,凳子就會慢慢旋轉起來。哈哈!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好玩,也可想而知這個實驗的結果。可正是這份科普報紙,和那些幼稚的小實驗,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科技的種子。而這粒種子,后來也確實在我讀大學、讀研究生、做科研的過程中,慢慢地生根、發芽和結果。
Q 閱讀科普書籍是現在很多孩子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您小時候喜歡閱讀嗎?您比較喜歡閱讀哪些方面的書籍?除了閱讀,您還有哪些愛好呢?
A 我小時候可沒有像現在有這么多書籍來讀。除了課本,我很難接觸到其他方面的書籍。男孩子都喜歡看武俠和奇幻小說,如《水滸傳》《西游記》……那時候都是借書看,如果能從朋友、同學那里借到一本書,我常常廢寢忘食、如饑似渴地把書讀完。書中那些俠肝義膽、鋤強扶弱的人物和故事,對我處世、交友等方面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除了讀書,我還喜歡釣魚、游泳、練拳,和小伙伴們一起玩。我經常拿著自己做的漁具,步行到很遠的地方去釣魚,雖然有時只是釣上幾條小魚,但對于當時的我來說,也是很高興、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了。
Q 您小時候喜歡玩嗎?在您看來,應該如何平衡好“學”和“玩”之間的關系呢?
A 愛玩,那是肯定的。愛玩也是大多數男孩子的天性吧! 當時,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比較多,父母沒有那么多時間管孩子。平時,大家放學以后就是在一起玩;寒暑假里,基本上睜開眼就開始玩。大家一起捉迷藏、爬墻頭、打坷垃仗、打尜(gá)……個個都玩得灰頭土臉、不亦樂乎,父母不喊自己回家吃飯是不會想起回家這件事情的。那時候也沒有太多作業,放學以后就是玩耍的時間了。在玩的過程中,小玩伴們逐漸學會了友好相處、合作。當然,由于當時學的知識少,和現在同齡的孩子相比,那時候的我們了解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也就少得多。
從研究美食走上科研之路
Q 您是如何走向研究膳食營養與健康這條道路的?在您的求學和科研之路上,發生過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A 走向膳食營養與健康研究這條道路,是從我大學時代開始的。那是大學期間放假的一天,我當時去一個工作單位“串門”,看到茶幾上的日歷牌,是那種每天一張、上面的內容是菜譜。我看了特別感興趣,就把喜歡的都撕下來帶回家,按照菜譜上描述的進行“實踐”,沒想到炒出的菜的味道都還不錯。大學專業實習期間,我們要在環境衛生、勞動衛生、營養與食品安全、學校衛生等方面進行實習。在比較了幾個專業后,我覺得還是營養學比較好—— 既能享受到美食,又可以有益健康,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于是,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就積極準備報考營養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生,進一步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當時有關膳食營養與腫瘤干預方面的研究對我的選擇影響很大,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的醫學院正在分別重點開展有關獼猴桃、硒、大蒜和腫瘤干預等方面的研究。由于準備充分,在大學本科畢業時,我如愿以償地考入了當時的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師從史奎雄教授,從事了硒與腫瘤干預方面的研究,這也為我今后從事膳食營養與健康方面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工作之后,我認識到自己知識結構的短板,又遠赴荷蘭瓦赫尼根大學,師從Frans Kok 教授開展“微量營養素不足干預策略”的研究,這段經歷進一步開闊了我的國際視野。
Q 在科學研究或者科學實驗中,失敗是常事。一旦遇到失敗或是挫折,要如何調整好心態,樹立起正確的輸贏觀,跨越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考驗?
A 確實,在科學實驗中,失敗是常事。記得我在上海開展研究生論文研究期間,有一次和上海腫瘤研究所的一個小伙伴測定胃液中的一種物質,我們按照已經公開發表的實驗步驟一次一次地重復,可就是有一個關鍵的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了?我倆反復進行實驗和討論,在快要失去信心的時候,終于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案。當時已經是凌晨,盡管身體非常疲憊,但是那種問題解決后難以言表的、由衷的喜悅和收獲感,是我難以忘懷的。
Q 在科學教育方面,您認為哪種方式比較重要?
A 在科學教育方面,我認為啟發式教育和實踐教育非常重要。其中,啟發式教育重點是培養科研思路、創新思維,及舉一反三的能力;實踐教育是通過實踐來鞏固知識和掌握技能,通過實踐來深入體會知識點。
熱愛科學,熱衷科普
Q 在您從事科學傳播和普及的過程中,您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呢?哪些因素促使您對自身研究領域的科學普及工作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呢?
A 我認為,對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關系的認識是最重要的。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就像是一只鳥的一對翅膀,想要振翅翱翔,這一對翅膀缺一不可。科學研究是創新性、探索性的,科學傳播是實踐性、務實的。科學研究的成果要為社會服務,通過科學傳播可以激發科學思想、提出科學問題,而科學問題的解決需要開展科學研究來解決。我長期以來堅持膳食營養與健康領域的科學傳播和普及,是源自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從事的科學研究結果不應該被束之高閣,而是應該落地社會、服務人民。
Q 對于小讀者來說,有哪些比較有趣的營養健康方面的科學知識?想要養成健康體魄和良好的鍛煉習慣,您又有哪些建議呢?
A 營養健康方面有趣的科學知識有許多,可以把不同的學科串起來一起進行學習。以水為例,可以從水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開始,再到水的三種形態、水的作用等;此外,水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營養素,人體中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又到哪里去?人體中的水平衡是如何維持的?又比如,水果蔬菜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顏色?水果蔬菜中含有什么物質?哪些是人體必需的?對健康有什么影響?
建議在同學們的成長學習中,盡早納入“食育”教育,從小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食”的重要性,逐步樹立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并在生活學習中進行實踐,不斷學習,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楊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