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食 ——是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喜愛的主食之一。從播種的一粒種子到餐桌上香噴噴的食物,作為原材料的麥子經歷了什么?今天,我們就跟隨一粒麥子的一生,從它的視角來看看美食中的科學與文化。
PART 1
小麥的一生
我是綠油油的麥苗,
我是金燦燦的麥穗,
我是飽滿粗糙的麥粒,
我是光潔圓潤的麥仁
……
我從遠古走來,
當人們偶然見到了野生的我,
我和人類的故事便開始了。
作為眾多谷物中的一種,在人類的種植和馴化下,我經歷了千萬年的變化,在一次次的優勝劣汰中勝出,最終在餐桌上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成了人類最重要的食物之一。雖然,我的生命周期遠不及人類那么長,但是每年我都會擁抱新生。無數的我,組成了那一望無際的麥田,孕育了那莫可指數的希望,也塑造了那生生不息的成長力量。
小麥的X檔案
姓名:小麥
別名:麩(fū)麥、浮小麥等
種屬:禾本科小麥屬
原產地:西亞的新月沃地(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地區、黎巴嫩部分地區、敘利亞,以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東南部、埃及東北部)。
分類:按小麥籽粒皮色可分為紅皮小麥和白皮小麥,按小麥籽粒的粒質可分為硬質小麥和軟質小麥,按照播種季節可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
營養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粗纖維、鈣、磷、鉀、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酰(xiān)胺。
我國種植季節:東北地區大多種植春播秋收的春小麥,華北地區大多種植秋播夏收的冬小麥。
食物界地位:三大谷物之一,廣泛用于制作各種食品。
生命的開始
我是一粒冬小麥,我生命的開始源于一粒種子。
在肥沃的華北平原上,每年的9 月上旬到10 月上旬就是我生長的開端。但在更北方的東北平原黑土地上,嚴酷的冬季并不適合作物的生長,因此,生活在那里的春小麥小弟們的播種時間要比我晚幾個月,正如我們名字的顯著區別——我是冬小麥,我要越過每年的冬天;它們是春小麥,它們播種于每年的春天。
在一粒種子落入土地之前,辛勤的農民伯伯要做許多重要的準備工作,其中,準備好土地至關重要。在播種前,農民伯伯要將土地進行深翻,隨著土地被一塊塊翻起,土壤逐漸變得疏松,透氣性也變得更好,有經驗的農民伯伯還會同時在土壤中混入有機肥料——因為我的生長過程中需要氧、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加入有機肥會讓土壤變得更加肥沃,更加適宜孕育作物。
肥沃的土地為我的生長打下了良好的環境基礎,下一步就是選擇合適的種子,這也是我生長發育優質與否的關鍵。在人類千百年的種植和培育下,我們小麥家族有了許多不同品種,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農民伯伯要嚴格選取合適的種子進行播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良好的產出。
做好這些準備工作后,等到氣溫合適的時候,播種就可以正式開始了。說到播種,縱觀歷史長河,從人工到機器,播種方式從古至今不斷演進變化,這背后是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
播種后如果能有降雨就再好不過了,在下雨比較少的地區,一定要注意澆水,這樣才可以保證我的生根和發芽。
蓬勃的生長
生命都有自己的規律,新生命的蓬勃發展是抑制不住的。
自從我被播種之后,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我的身體努力從種子的外殼中鉆出來,不斷向地面的方向長高長大。終于有一天,我破土而出——我的第一片真葉露出胚芽鞘(qiào),長出了地面,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藍藍的天空和潔白的云朵,空氣仿佛都是香甜的。從生長周期來說,這是我的出苗期,我正式從一粒種子變身為一株麥苗。
我吮吸著雨露、享受著陽光,土地中的營養成分給了我源源不斷生長的力量,我變得越來越高,我的苗由最初的兩片葉變成了三片,這讓我顯得更加壯實。農民伯伯看到我的變化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時候的我進入了三葉期。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水和養料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農民伯伯的悉心照料下,我的第一個分蘗(niè)芽萌發了,這標志著我進入了分蘗期——我的植株長出了額外的莖稈,每個莖稈以后都有可能長出麥穗。這個特殊的時期一般是在11 月下旬至次年的2 月中下旬,長達3 個月,這不僅是決定每畝穗數和奠定大穗的重要時期,也是我生命周期中歷時最長的一個生育期。
越過了漫長的寒冬,溫暖的春風吹拂著大地。在萬物復蘇的時候,我迎來了孕穗期。這個時期是我汲取養分、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也是決定我的有效分枝數和每個分枝上的籽粒數的時期。在這個階段,農民伯伯通常會追肥,讓我有充足的營養。有時候蟲子會來搗亂,因此噴灑一些農藥也是必不可少的。
成熟的歲月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辛勤的汗水,在收獲的季節會化為沉甸甸的果實。
到了灌漿和成熟期,我的籽粒開始變得堅實飽滿,籽粒們聚集在一起,壓彎了麥稈的腰。這個時候,我的植株已經變得干枯,看起來是金燦燦的黃色,一陣風吹來,金黃色的麥田里麥浪滾滾,這是大家最喜歡看到的景象。
不過,這個時候還不能完全放松。每年的芒種前后,就到了農忙的時節,為了防止極端天氣破壞收成,一定要找好時機收麥子。在很久以前,每到收麥子的時節,農戶們一家大小齊上陣,穿上包裹嚴實的衣服,拿著鐮刀戴著草帽,一鐮刀一鐮刀地割。一天的勞作后,大家的腰酸得幾乎都要直不起來了。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工業化的收割技術讓收麥子變得輕松了許多,收割機“轟隆隆”地開進麥田,不一會兒,我就“搬家”啦。脫離了麥稈的我,還要經過脫粒、晾曬等處理,完成這些工序之后,我就真正變成了可以被儲藏的麥粒了!
我的“修煉”與“鍛造”
從農田走到餐桌,可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如果說上面講述的是我與很多谷物兄弟們差不多的生長過程,那么,在此之后,我就要經歷豐富多彩的“修煉”與“鍛造”了。
從中世紀的家庭磨坊,到現代機械化的面粉工廠,面粉制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正式變成面粉之前,要經歷精選、潤麥、碾(niǎn)磨、篩理、清粉、檢查篩、配粉、加酶制劑、篩檢等多個環節。簡單來說,就是把顆粒狀的我,通過碾壓磨碎等手段變成粉末狀的產品。當然,為了保證面粉產品的口感,要經過多次篩檢,通過調配和漂白,變成面粉產品。
面粉是我進入廚房時最常見的產品形態,人們用面粉可以做面條、饅頭、蛋糕、餅干等各種食物。但你可能沒有發現,許多常見的其他食品也是由我變身而來的。比如,磨成面粉后的副產品——小麥胚芽也可以被磨成粉,這是制作面包和餅干的優質材料;小麥經過釀造后可以制作出美味的啤酒(未成年人嚴禁飲酒哦);小麥淀粉還可以制成粉絲、粉條、火腿腸等食物。這么一說,美食界的許多領域都有我的身影呢!
生命總有自己的周期和規律,在經歷了從播種、出苗到收獲、加工的精彩一生后,一部分的我成了香噴噴的美食,還有一部分的我要進入新的輪回。被選為種子的我擔負起了新一輪的使命,在希望的田野上,繼續生長,生生不息。
可樂王小課堂
春小麥VS 冬小麥
在我國, 一般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北以種植春小麥為主,每年3~4 月播種,7~8 月收獲。長城以南是冬小麥的主場,每年9~10 月播種,第二年5~6 月收獲。其中,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的冬小麥產量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56% 左右。小麥產區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省份。
PART 2 面食面面觀
當我們在談論面食時,我們在談論些什么——是松軟可口的大饅頭,還是筋道爽滑的手搟面?是層次分明的千層餅,還是香甜美味的小蛋糕……我國幅員遼闊,美食眾多,同樣是面粉制作出的面食,就有萬千種不同的造型和豐富的口感變化,滿足了不同口味的人們的味蕾。同樣是以小麥為原料,不同的面食在口感、味道等方面各不相同,這其中有什么奧秘呢?
饅頭松軟的秘密
白白胖胖的大饅頭是很多人喜歡的主食,把松軟的饅頭掰成兩半,趁著饅頭冒著騰騰熱氣的時候,涂上各種醬料,一口下去,十分舒坦;或者什么醬料都不用涂抹,原味的大白饅頭配菜配飯或配湯,不同的食物在口腔中融合,形成獨特的風味,其中自然少不了饅頭中那四溢的麥香味。
饅頭要好吃,暄軟是關鍵。如果你掰開饅頭仔細看,就會發現饅頭中有很多細小的孔,這些小孔遍布在整個饅頭中,形成了一個個小小的空間。這些小孔從何而來呢?
蒸饅頭時,饅頭中形成的小孔是讓饅頭松軟可口的關鍵,這些小孔正是發酵反應的產物。一般在和面時,我們會放入酵母。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的真菌,其中含有很多酶,如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分解糖類,發酵時,淀粉酶首先讓面粉中的淀粉變成糖分,然后又讓糖分通過發酵反應變成了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在蒸饅頭的過程中受熱膨脹,撐開了面,于是就在饅頭里面留下了許多小孔。發酵反應同時還會產生少量的酒精和其他脂類揮發酸等,這些共同造就了饅頭與眾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了解了這個過程,我們就知道了饅頭的松軟口感是源于化學反應。那么,是不是發酵的時間越長,饅頭就會膨起來越大、變得越好吃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蒸饅頭時,如果面團發酵得恰到好處,那么饅頭就會表面光潔細膩、內里香甜松軟;如果面團發酵的程度不夠,饅頭就可能是硬邦邦的,嚼起來很費勁;如果面團發酵時間太長,在過度發酵后,面粉會產生大量氣體和其他物質,蒸好的饅頭就會很酸,并且表面凹凸不平……以上這些就是不同程度的發酵帶來的迥異效果。因此,看上去白白胖胖簡簡單單的大白饅頭,身上其實暗藏著不容小視的化學原理。
拉面怎樣更筋道
在許多城市的街頭巷尾,我們都可以看到蘭州拉面館。其實,在蘭州本地,你是看不到“拉面”兩個字的,那里的拉面都叫作“牛肉面”。牛肉面館的出餐檔口一般都是開放式的,顧客可以直觀地看到拉面師傅制作面條的全過程:師傅將揉好的面團揪下來一小團,搓成長條狀,兩只手各抓住面的一端向兩邊抻(chēn)開,抻到臂展的極限后,將被拉長的面條折疊一次,兩只手再次抓住兩端向外抻開,并再次折疊……重復以上步驟幾個回合后,師傅手里的面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細——等到了合適的粗細,師傅就可以將手中的面放到沸騰的水中。煮好的面條加上事先準備好的湯底,就是一碗正宗的牛肉面了。
牛肉面不同于其他面條的一點,就是它的每一根面都非常長,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拉面師傅的功力深厚,拉面中添加的“神秘嘉賓”也功不可沒。
很久以前,熱衷于面食的廚師們在一次無心的嘗試中發現,用蓬草燒完后剩下的草木灰煮水來揉面,可以讓面條的韌性加倍,拉出來的面條又細又長,還能保持筋道的口感。這個秘密一傳十、十傳百,從此,蓬灰成了拉面的“黃金搭檔”。
幾百年來,拉面師傅都沿用蓬灰水和面這個做法。不過,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食品健康和環境保護更加重視,發現燒制蓬灰不僅制作工藝煩瑣,還可能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和環境隱患。于是,高配版的蓬灰——拉面劑應運而生。常見的拉面劑的主要成分有氯化鈉、碳酸鈉等,這兩種成分在我國食品添加劑強制標準GB2760-2014 中都可以找到, 并且標準并沒有對其使用量做出具體要求,說明是非常安全的。不過,有些拉面劑的主要成分中會有其他的成分, 在選購時一定要注意甄(zhēn)別。
氯化鈉就是食鹽,碳酸鈉就是純堿,老一輩喜歡做面食的人們常說“堿是骨頭鹽是筋”,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做面食的時候加堿和鹽的重要性。那么,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呢?
和面時加入鹽水,鈉離子就會游離在面粉蛋白質周圍,使蛋白質更容易吸水膨脹,增強相互之間的作用力,使得連接更緊密。這樣,面就有了更強的延展性和拉伸性,面質也就更筋道。同時,鹽還有很強的滲透作用,可以使面粉快速吸水,而且鹽用在面粉中還有一定的保濕能力,使面團更飽滿而有彈性,從而增加面團的黏性和濕度,這樣的面吃起來更柔和筋道。此外,食鹽還具有一定的殺菌能力,可以防止面團快速腐敗發酸。而制作面食時加入堿,是因為食用堿具有軟化面筋的作用,通過軟化面筋可以增加面條的延伸性,還能增加面條的硬度,讓細細的面條口感十足。
馕餅為啥不易壞
馕餅是新疆的傳統面食,大大的一張餅在烤爐的高溫加熱下變成金黃色,上面用小棍戳出許多小孔做裝飾,還要撒上芝麻增香。新疆人常說“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馕”,可見這種面食在新疆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在波斯語中,“馕”是面包的意思。但是,吃過馕餅的人都知道,馕和我們印象中的面包完全不一樣——面包大多是軟軟的,馕餅卻是硬邦邦的。喜歡馕的人沉迷于它這種富有韌性的口感,不能欣賞它的食客們,會覺得它過于干燥和堅硬而難以下咽。
相比起其他面食,馕餅的保質期非常長。以前,從絲綢之路通往中亞的商人們都會帶上馕餅作為食物充饑。在幾個月的行程中,大多數食物都會腐敗變壞,只有馕餅可以“一路相伴”。那么,為什么馕餅保質期這么長呢?難道古代就有“科技與狠活”?
在潮濕的環境中,微生物容易生長,細菌、霉菌等微生物會導致食物腐敗變壞。新疆的馕餅之所以能存放那么長時間,其玄機就是一個字:干。首先是馕餅很干,馕餅是在烤爐中加熱制成的,烤爐中的溫度極高,面胚中的水分快速蒸發,烤好的馕餅含水量較低;其次是環境干,新疆地區炎熱干燥,空氣濕度低,食物在干燥的環境中不易滋生細菌,因此馕餅不容易變壞。由此可見,馕餅的長時間儲存并不是什么“科技與狠活”,而是自身特點和自然環境的“雙重加持”。
“南米北面”從何來
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這跨越了近50個緯度的兩個地區,在很多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在人們的印象中,北方地勢平坦開闊,南方多山區和丘陵;北方干旱少雨,南方則濕潤多雨; 北方有我國的首都北京, 是政治文化中心,南方講述著“春天的故事”,市場極具活力,是經濟發展的排頭兵。而在飲食文化方面,人們的一個普遍觀點是:北方人喜食面,而南方人喜食米。
這種“南米北面”的說法古已有之,其中確實有一些道理。從歷史上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北方大多種植粟(sù),也就是小米,夏商時期還被稱為粟文化的王朝。后來,小麥由西亞地區傳入,但這種作物在那時被我國古代人民打入了“冷宮”之中——最初人們沒有掌握小麥的加工技術,收獲麥粒后直接將其煮熟來吃,這樣做出來的食物口感并不好,很少有人會專門種植。后來,隨著磨面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面粉的研磨精度和效率逐漸提升,人們從此探尋到了小麥的“美味之道”。大家開始把小麥磨成面粉,做成受人歡迎的面食。到了唐朝,民間出現了水利推動的碾(niǎn)坊,加工面食也逐漸發展成了一種產業,這使得面食的種類開始多樣化。到了宋代,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得到了空前發展,小麥也成了北方流行的主要農作物。南宋的遷都,讓小麥在南方也開始大面積推廣。大量北方人遷居至南方,南北的飲食習慣相互交融,南方的面食逐漸多了起來。
說完北方與小麥的故事,我們再來看看南方種植水稻的歷史。
相關研究表明,水稻在1 萬年前左右,開始在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域首先栽培。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說明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 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并把稻米作為主要糧食。
由于氣候原因,古代水稻在干旱低溫的北方難以種植,但南方地區水熱充足,十分適合水稻生長。隨著農耕技術與工具的發展,水稻產量逐步提升,到了宋朝時,“南稻北麥”的基本主食格局已經形成。
雖然有“南米北面”的說法,這種說法也大致成立,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在東北的黑土地上,每年都會產出優質的五常大米,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被送到全國各地;而在南方,你也能看到各種特色面館,喜愛面條的南方人也不在少數。因此,雖然說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對農作物的種植有很大的影響,但隨著科技和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發展,南北方已經基本實現了“美食共享”。
可樂王小課堂
發酵反應
發酵是一種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是糖在缺氧條件下降解產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在生物化學中,酵母的無氧呼吸過程稱作發酵。實際上,發酵也是呼吸作用的一種,只不過通常的呼吸作用是指有氧呼吸,其最終結果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發酵過程則是一種無氧呼吸的過程,其最終結果是產生酒精、二氧化碳以及其他代謝的產物。
神奇的蓬蓬草
蓬灰的原料是我國北方非常常見的一種野生植物,俗稱蓬蓬草,學名叫作蛛絲蓬或白莖鹽生草。蓬灰就是用這種草燒制而成的草灰,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鉀(K2CO3),其水溶液呈堿性。碳酸鉀被廣泛用于化工行業,食品級碳酸鉀在食品加工中有多種用途,可以增加面條的彈性和延展性?,F在,很多食物制作中已經用其他更加安全的堿性添加劑來替代碳酸鉀了。
傳奇人物袁隆平
說到水稻,我們就不能不提袁隆平爺爺—— 他和他的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技術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有效緩解了糧食短缺這一世界性難題。他用科技的力量改變了世界,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農業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
PART 3 家鄉的味道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故鄉美食特有的味道在一餐一飯中塑造著人們的味蕾 —— 四川熱辣的擔擔面、武漢濃郁的熱干面、山西獨特的刀削面、廣州爽滑的竹升面……一碗面條,對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來說是熟悉的日常美味,而對于背上行囊、遠離家鄉的游子們來說,家鄉的味道里承載了滿滿的依戀,化作了濃濃的鄉愁。
熱辣的擔擔面
代表城市:四川成都
說起川菜,喜愛麻辣的朋友們一定能對那里的各色菜肴如數家珍:水煮魚、麻婆豆腐、夫妻肺片、串串香、缽缽雞……說到面食, 川菜也是當仁不讓:鐘水餃、肥腸面、涼面等都是四川風味的代表。其中,擔擔面因其有趣的名字和麻麻辣辣的口味讓人記憶深刻。
據傳,擔擔面起源于清朝時期的四川,一位小販發明了這種口味獨特的面條。在早期,四川的擔擔面都是用扁擔挑在肩上賣的。在扁擔的兩頭,一頭是爐子和鍋,另一頭放置碗筷。路上有人要買面,小販便放下扁擔,在鍋里下好面,盛在碗里,供人們食用。小販們挑著扁擔沿街叫賣,于是這種面就得名為“擔擔面”。
這種源自民間的面條配料十分豐富,有豬肉末、辣椒油、芝麻醬、蔥花、芽菜等,加上精心的調配,再搭配上煮得恰到好處的手工制作細面條,一碗擔擔面就可以上桌了。擔擔面色澤紅亮、麻辣鮮香,是四川地區的特色美食,經過一百多年的演化發展,四川人在傳統擔擔面的口味基礎上,進行了加工和優化,形成了成都擔擔面和自貢擔擔面等不同流派。
四川人為何愛吃麻辣口味?
這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四川大部分地區位于四川盆地,全年濕潤多雨,氣候潮濕。原產于南美洲的亞馬孫盆地的辣椒,作為一種食材進入人體后,可以誘發人體出現相關的應激反應,包括激素分泌增加、體表毛孔張開、大量汗液排出等,這些都有利于祛除體內的濕氣,特別是體表的濕氣。因此,在潮濕多雨的四川,人們吃辣會感到很舒服。從中醫角度來說,生活在氣候干燥地區的人們其實并不適合吃辣椒。但現在很多人都愛吃辣,有研究表明:辣并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覺,會讓人體分泌多巴胺,使人產生“痛并快樂著”的感覺。
說完辣椒,我們再來說麻味的“始作俑者”——花椒。在2000 多年前,晉代的《華陽國志》就記載,“蜀人好辛香,尚滋味”。自古以來,花椒都是四川地區主要的調味料,而它同樣也有祛濕通氣的作用,在滿足人們味蕾的同時,還多了幾分養生功效。
四川人愛吃麻辣沒錯,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們也很愛吃糖。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在“2020 年各省居民人均食糖消費量統計表”中,四川人位居第四,同樣喜食麻辣的重慶人位居第二。我們想到川菜的第一反應總是麻辣,其實魚香肉絲、糖醋排骨等也都是川菜的經典代表菜肴。
濃郁的熱干面
代表城市:湖北武漢
湖北有著“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等美譽,各類湖鮮搭配大米飯是當地人餐桌上的???。但是,這并不代表這里是面食的“荒漠”,在米飯當道的湖北,熱干面脫穎而出,成為這里美味面食的代表,也是武漢最出名的小吃之一。
關于熱干面的由來,當地有許多種說法,其中一種頗有意思:相傳在武漢漢口有一位經營面食的小商販, 一天他在準備面條時,不小心將裝了香油的油壺碰倒,香油立刻浸透了晾在案板上的面條,他靈機一動,將面條和香油混合拌勻,晾干。第二天,他把晾干的面條燙熟,加上芝麻醬、菜絲等多種佐料調味,沒想到引得顧客連連稱贊。于是,他將這種做面的方法加以優化改良,形成了最初的熱干面。
現在我們看到的熱干面,比傳說中的配料豐富了許多,不同店家有各自的做法,但通常都用堿水面,加上食用油、芝麻醬、香油、紅油、香蔥、大蒜、蘿卜丁、酸豆角、鹵水汁、生抽、醋等數十種配菜和調料。不同于湯面,熱干面的特點在于黏糊和干,因此,武漢人“過早”(吃早餐)都會端著一盒熱干面邊走邊吃,不用擔心湯灑出來,也不用擔心料會掉出來。
熱干面火爆武漢的秘密是什么?
很多武漢人割舍不掉的鄉愁,就是熱干面那富有嚼勁的口感和濃郁的味道。與其他口感綿軟的面條比起來,熱干面的面條是比較硬的,這是因為熱干面用的是堿水面,并且要煮兩次——第一次煮完后要拌油晾曬,第二次再快速燙一遍,油滲入面條經晾曬后,增加了面條的硬度,也改變了面條的顏色。因此,熱干面看上去比普通面條要更黃一些,也比普通面條要更硬一些。
很多人去武漢游玩,會覺得武漢美食的味道比較濃郁,以熱干面、豆皮等為代表的小吃,咸味都極其突出。確實,湖北人喜歡的各種臘味,在臘魚、臘肉、臘腸里面,也都會放很多的食鹽。究其原因,也和這里的天氣有關。武漢被稱為我國“四大火爐”之一,夏天非常炎熱潮濕,人們不免要出很多汗。汗液帶走了人體內大量的鹽分,如果出汗過多,大量的鹽分損失會使人體出現電解質失衡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多吃咸味的食物可以很好地幫助人們補充鹽分。
獨特的刀削面
代表城市:山西大同
說起面食大省,你第一個想到的是哪里?有些人會提名陜西,有些人也許會投票給山西。這兩個省份都是小麥大省,也是面食達人的天堂。有這樣一個說法:山西吃面是吃花樣,陜西吃面是吃味道。如果各地面食來一場大比拼,外滑內筋、軟而不黏的山西大同刀削面,一定能贏得一個“最花哨制面法”的獎牌。
刀削面,顧名思義,就是用刀削出來的面條。廚師們會將按照特定比例和好、發酵好的面團放在一塊板上,一手拖住板,另一只手緊握削面刀,手起刀落,削面刀自上到下劃過面團,一根根面條就落入鍋中。待面條煮熟,撈出來澆上各種澆頭,一碗傳統的刀削面就大功告成了。
刀削面制作還有哪些“花活兒”?
有些店鋪為了吸引顧客,會讓面食師傅“整花活”:有些師傅頭頂面團削面,刀在腦袋上來回劃拉,讓食客們不禁捏了一把汗;還有些師傅可以雙手削面,左右手齊上陣,效率加倍。總之,刀削面不僅美味,制作方法也“特立獨行”,別有一番趣味。
可別小看這削面的功夫,每位廚師都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掌握其中的要領:削出來的每一根面都要薄而均勻,但沒有任何兩片面是完全一樣的,每片面都是一件特有的工藝品,面片上因為削制而產生的“棱”,可以更好地包裹住湯汁,當熱騰騰的刀削面擺在眼前時,每一口都是滿足的味道。
爽滑的竹升面
代表城市:廣東廣州
說到廣州,很多人都會想到廣式早茶,各種精致茶點花樣百出,面食好像不那么出彩。然而,萬事都沒有絕對,在廣州,作為面食代表之一的竹升面就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制作方法和味道,吸引了眾多面食愛好者。
大多數面食的制作方法無外乎拉、搟(gǎn)、扯,而竹升面的制作工藝更為復雜,要想做好一碗竹升面,不僅要會基本的面食制作方法,如和面等,還需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許多地方為了增加面條筋道的口感,都會用堿水和面,但不是堿水面的竹升面也可以有勁爽的口感,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竹升面為什么如此爽滑彈牙?
其實,做竹升面的前半部分步驟和平時做面條差不多,都需要先揉面。只不過一般和面的時候,我們都要加水,但傳統的竹升面是全蛋面,以鴨蛋和面,不加一滴水,這樣做出來的面條的韌性會更好。但韌性好的“弊端”就是面團難以被撐開,搟面難度會變大。所以,在揉好面之后,就是體現竹升面技術含量的步驟了:以一根直徑30 厘米左右的粗壯竹竿為工具, 一頭固定在面板的最里端,另外一頭在面板的外延,一個人坐在竹竿伸出面板的這一頭,用身體的重量向竹竿施壓,讓竹竿不斷去搟壓面板上的面團,直至將面團壓成薄厚均勻的一片面皮。在壓面過程中,面團中的蛋白質被充分激活,這樣的面條在煮制時不易斷裂,面條也更加筋道。
現在,走在廣州的街頭,還能看到一些面館用這種傳統的方法制作竹升面,但更多的竹升面則是通過機器和面和壓制而成的了。在人們擁抱高效率的現代生活時,吃一碗慢節奏的傳統竹升面,也是停下忙碌的腳步,赴一場美食與歷史的浪漫對話。
編外選手:多樣的意大利面
代表城市:意大利羅馬
好吃的面食不僅僅是中國獨有的美食,在全球范圍內,除了中國,最喜歡面條的國家可能就是意大利了。據統計,意大利有幾百種不同類型的面條,它們可以被統稱為意大利面,但每一種面條都有自己的專屬名字,如直面、通心粉、千層面、斜管面、螺絲面、蝴蝶面等。意大利面雖然叫這個名字,但它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是歐洲、美洲等國家人們餐桌上經常出現的主食。
關于意大利面的由來,有一個與馬可·波羅有關的傳說。據說,大名鼎鼎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東方旅行后,把面條的制作方法帶回了意大利,并推廣至各地。這種說法有道理嗎?也許馬可·波羅確實帶去了一些面食制作的方法,但實際上,在他來中國之前,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人就已經掌握了面條的制作方法。
最早的意大利面是揉好面之后切好,再晾曬干,吃的時候將面條和肉類、蔬菜一起下鍋煮。這個時候,意大利面的口味和種類都比較單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在精神追求不斷提高的同時,對美食的追求也在提高,意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隨之逐漸豐富起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從美洲帶來了辣椒和西紅柿,這兩種食材被引入意大利面的醬料中,從此,意大利面口感有了飛躍,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這種風味吸引。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意大利面的三大醬料體系完全形成:番茄底、鮮奶油底和橄欖油底,基本的配料也固定了下來,面條本身也有了細長、扁平、螺旋、蝴蝶等不同的形狀。
為什么意大利面的口感比較硬?
我們最常見的意大利面可能是西餐廳里細長的直面,搭配最傳統的番茄肉醬。喜歡它的人會覺得它濃香四溢,而不喜歡的人則會覺得這種面條口感太硬。這是因為意大利面的原材料——杜蘭小麥,是小麥中最硬質的一個品種,這種小麥有高密度、高蛋白、高筋度的特點。由這種小麥磨成的面粉制成的意大利面,在煮的時候,它的淀粉糊化程度會比普通小麥面條更低,因此更加耐煮、口感也更硬一些。
除了上面介紹的這幾種面條,還有很多風味不同、做法各異的面條。如果我們打開世界美食地圖,就會發現,或是源于一個美麗的誤會,或是幾代人潛心的探索,世界各地的面條在人們的精心改良下,種類和做法不斷豐富,不僅填飽了人們的肚子,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還培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個地方,一定要嘗嘗當地的美食,或許面條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一碗碗熱騰騰的面條中,讓我們一起去細細品味這些地方的獨特文化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