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特殊兒童,許多家長感到困惑和無助,校家社協同育人視域下開展家庭教育指導顯得尤為關鍵。文章以患有抑郁癥的學生小依(化名)為例,結合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從政策、理論和現實三個層面闡述了對特殊兒童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必要性,提出了針對抑郁癥兒童家庭教育的五步方略:看見,關注孩子內心;洞察,理解孩子行為;共情,重塑親子關系;聯結,校家社協同育人;綻放,花開有聲共生長,幫助家長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成長與康復。通過五步方略的實施,更好地更新家庭教育理念,重塑親子關系,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關鍵詞] 校家社協同育人;特殊兒童;家庭教育指導;五步方略
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基石,對于特殊兒童來說,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隨著社會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家庭教育指導在特殊兒童成長中的作用越發重要。在現實中,許多特殊兒童的家庭面臨著諸多教育困惑與挑戰,家長感到無力和無助。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復雜且敏感的領域,它給許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挑戰。筆者在多年探索校家社協同育人背景下特殊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五步方略”,為特殊兒童家長提供有效指導和有力支持。下文以抑郁癥兒童小依為例,探討如何通過五步方略實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
一、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問題與分析
學校“哆啦A夢”心語信箱收到一名四年級學生小依的求助信,訴說最近食欲差,會莫名落淚,課間喜歡趴在桌上發呆,對學習感到焦慮,與同學關系疏遠。這些原因導致小依學習成績有所下降,最近甚至冒出自殺的念頭。經評估,小依有輕度抑郁癥狀。正處于青春期的小依,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變得沉默寡言,對父母的關心也顯得越來越抗拒。小依的家長感到焦慮無助,于是打電話給班主任尋求幫助。
通過和小依的家長深入交流,我們得知小依因為長期心理壓力過大,患上了抑郁癥。平時,小依與家長的溝通也不愉快,家長對小依的教育方法過于簡單粗暴,親子關系緊張,導致小依的負面情緒難以得到釋放;由于缺乏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小依的家長對抑郁癥的認知不足,導致他們對小依的情感支持不到位,對小依的教育更是無所適從。
二、五步方略助力家庭教育指導
校家社協同育人意味著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共同參與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導策略的制定需要充分考慮學校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同時也要結合社會的實際情況和孩子的個性特點。
(一)看見——關注孩子內心
特殊兒童的心理需求往往更為復雜和敏感。家長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情感變化,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通過積極的溝通和互動,獲得孩子的信任,為后續的教育指導奠定基礎。
班主任在與小依的深入交流中,發現這個家庭的親子關系比較緊張,父母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教育方式也比較簡單粗暴,對她的學習和生活也不夠關心。針對此情況,班主任約談小依家長,從抑郁癥的認知角度出發,指導家長如何進行相關的家庭教育。
小依家長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用心觀察小依的日常行為,并嘗試走進她的內心世界。他們注意到,小依在學習和社交方面面臨著不小的壓力,而這些壓力正是導致她變得沉默寡言的原因。于是,他們開始逐漸改變自身的認知和觀念,從原來看到孩子學習成績退步就焦慮指責,到現在能夠主動與小依交流學習退步的原因,詢問她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讓她能處處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支持。班主任還指導小依家長學會傾聽和表達,努力做到情緒穩定,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溝通有助于釋放孩子的負面情緒,改善緊張的家庭關系。
特殊兒童的家長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建立有效的家庭溝通機制,重點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注重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導。通過看見、傾聽、理解和鼓勵等方式,走進孩子的心靈,發現美好,有意識地去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建立與孩子的信任關系,以便后續能順利地進行教育轉化工作。
(二)洞察——理解孩子行為
特殊兒童的行為表現往往與他們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家長需要深入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擾。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和記錄孩子的行為,幫助老師了解孩子的成長軌跡,為后續的家庭教育指導提供支持。
在心理老師的介入和約談后,小依的家長逐漸洞察到小依的內心需求和困擾。他們發現小依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鼓勵,同時也希望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于是,小依的家長開始嘗試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小依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不再盲目批評,而是鼓勵和指導她努力去克服困難,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她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后都反映了他們的心理需求是否被滿足,如果心理需求不被滿足,孩子往往會通過問題行為來呼救。家長要善于透過孩子的行為,洞察關注孩子的內心和情感需求,給予孩子尊重與支持,然后再引導孩子改變行為,家庭教育才會事半功倍。
(三)共情——重塑親子關系
共情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關鍵。家長需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求。通過共情的方式,家長可以更好地與孩子溝通,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同時,家長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及時調整和改進,以更好地適應孩子的成長需求。
在理解小依的基礎上,小依的家長開始嘗試用共情的方式與她溝通。他們不再一味地指責和批評,而是站在小依的角度去理解她的想法和行為。這種轉變讓小依感受到了父母的真誠和善意,也讓她逐漸敞開心扉。隨著時間的推移,親子關系得到了重塑,小依也變得逐漸自信和開朗起來。
許多父母習慣妄下判斷而非探究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習慣批評而非理解,習慣懲罰而非對話。作為新時代的父母,需要內外兼修,從更新育人理念到習得育人方法,懂得把孩子與他們的行為區分開來,不給孩子簡單地貼上負面的標簽,要看見行為背后的“好”孩子;同時,更要注重積累情感資本,增進親子關系,增加親密感,只有這樣家庭教育才能柳暗花明,水到渠成。
(四)聯結——校家社協同育人
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家長需要積極地與學校、社區等各方建立聯系,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定期開展家長會、家訪、社區活動等,加強校家社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共同為特殊兒童的成長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為了更好地支持小依的康復和成長,在學校和班主任的指導下,小依的家長與學校和社區建立了聯系,主動尋求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他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家長學校課程,在家長會上與其他家長交流育兒經驗;還參加了社區組織的親子活動,讓小依有機會結交更多朋友。對小依的轉化教育,學校與家長、社工一起商定并實施了以下干預措施:
一是家校合作,建立良好咨訪關系。心理老師定期真誠地與小依溝通,初步取得她的信任,隨后與其探討了這種輕生念頭發生時的感受和出現的規律。
二是充分共情,尋找積極資源。在老師的指導下,小依的家長嘗試采用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技術,挖掘小依身上的積極資源,幫助小依找到“例外”,建立自我解決問題的自信。同時,教會小依呼吸漸進式放松法,讓她在感覺焦慮難受時嘗試采用,并讓她在再次出現自殺念頭時及時聯系心理老師,獲得專業的支持和幫助。
三是家校協同,共同商討對策。學校多次約談小依的家長,與家長溝通孩子近況,共同分析導致抑郁癥產生的原因。小依的家長也嘗試改變自身的教育方法,多與孩子溝通,主動表達愛意,并掌握了危急時期與孩子相處的注意事項。學校與家長簽訂《家長告知書》,并建議把孩子送至專業的醫療機構就醫。
四是加強培訓,全員共同上陣。由于小依屬于輕度抑郁,單靠心理老師和班主任的力量不足以做好防護工作,于是學校召集班級全體科任老師,召開緊急保密會議,告知科任老師近期需要注意的各類事項,同時,向科任老師科普了心理危機信號的識別與處理常識。小依的家長也積極向老師請教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社區也舉辦了主題鮮明的親子溝通、青春期教育、特殊兒童正向教育等家庭教育活動,為家長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社區和學校也加強聯動,攜手舉辦家庭教育的宣傳和指導活動,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五是583ee12fe4ff4953397ab1b5cc87d7cd動員同伴,發揮朋輩互助作用。由于班級出現了不少關于“抑郁癥”的言論,小依請假期間,學校聯系專業講師為小依所在班級上了一節“抑郁我知道”的心理主題班會課。從抑郁癥是什么、抑郁癥和抑郁情緒的區別、遇到抑郁癥怎么辦三個方面給學生科普,動員全體學生幫助小依,為小依安排助學天使,發揮朋輩的互助作用。課后,同學們都在默默地給予小依關注和關愛。
校家社協作,構建了一個更加完善、有力、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五)綻放——花開有聲共生長
特殊兒童也有自己獨特的才華和潛力。家長需要發現并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特長,為他們的成人成才提供展示和發展的舞臺。通過參與各種活動和競賽,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體驗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走出心里陰霾的自信心。
在住院一個月接受系統的治療后,小依的情緒穩定下來,重返課堂。小依回到學校后,逐漸適應了學校的生活。如今的她,對學習少了一份焦慮,多了一份淡定;對父母少了一絲怨恨,多了一份感恩。經過校家社三方的努力,小依逐漸走出了抑郁的陰影,開始積極地參加學習活動和社團活動。她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也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小依如同一朵盛開的花朵,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而小依的家長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和進步,他們學會了用心用情、科學智慧地教育孩子,讓小依回歸家庭溫暖的港灣。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方法并非一成不變,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和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只有真正看見、關注、洞察和理解孩子,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只有智慧育人,才會花開有聲。
實踐證明:校家社協同育人視域下,運用五步方略能夠為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科學的指導,助力家長看見孩子,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差異,促使特殊兒童向著陽光的方向生長。
[參考文獻]
[1]邊玉芳,張馨宇.“雙減”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導[J].中國電化教育,2022(05):8-12+34.
[2]施久銘,董筱婷,魏倩等.讓家校社協同回歸“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06):36-39.
[3]郗厚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性質指向、理論意涵及關鍵點位[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3):13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