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背景
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形成良好勞動品質,從而熱愛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作為國家教育的實施者,學校需結合家庭、社會等力量,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環境,構建整體育人格局,讓勞動教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添磚加瓦。我們班很多學生對農作物種植的認知僅停留在書本上,缺少親近自然、親手種植的機會,并且班級學生抗挫力較為薄弱,班主任希望通過班級種植活動,磨煉學生的意志,提高抗挫力。
在學校“環境育人”理念的指導下,為了讓學生體驗農耕文化,班級開展種植活動,在八卦洲租用農田,開辟成親子校外勞動實踐基地。種植活動涵蓋從翻土到收獲的整個過程,學生可以從中感受種植的樂趣,并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強化勞動意識。
二、案例描述
(一)“辛”計劃
1.選定園址,共商園名
前期,我與家長共商班級種植計劃,在得到家長支持后,我們在八卦洲租賃了一塊27平方米的菜園。隨后,我在班級中征集菜園名稱,大家投票決定菜園名為“行知園”,寓意為從行動中汲取無盡的知識。
2.實踐未動,理論先行
為了拓寬大家的種植實踐知識,我們利用班會課時間,請科學老師為大家授課,學習春季果蔬種植和移栽知識,了解各種農具用途和種植時的安全注意事項,并邀請有經驗的家長作為種植指導。例如,大多數的菜葉類和豆根莖類在3—10月份種植,茄果類主要集中在2、3、4月份種植。根據種植時間,在家長的建議下,我們決定從雞毛菜、櫻桃蘿卜、番茄、辣椒、土豆種起。
3.分田到組,種綠護綠
班級成立種植小組,每組負責一種蔬菜的種植,并制定蔬菜種植分工表(見表1),每周由不同的學生負責澆水、除草等工作。例如,紅旗小組將分工表和觀察日志相結合,制作了“土豆生長記”,不僅記錄每周除草、施肥、澆水的時間,還有植物的生長變化。
(二)“辛”體驗
在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后,我們開始了種植之路。不過,比收獲更讓學生印象深刻的是“行知園”那些意想不到的故事。
1.開山之作最費力
由于土地荒廢已久,所以在種植之前需要重新翻整土地。翻整土地那天剛下完雨,土地濕潤難挖。剛開始,有的學生怕臟怕累遲遲不肯行動,可看到家長和伙伴們個個干得熱火朝天,不一會兒他們也加入了隊伍,大家很快就把土地翻好了。看著煥然一新的菜地,我們相約下周一起播種。
周末,我們帶著肥料、種子來到菜園,可眼前的一幕令眾人傻眼,上周翻過的土地經過暴曬后變得堅如磐石,無法播種。于是,我們挑來雞糞松土,接著拿起鐵鍬重新翻土,可難度遠比第一次大多了,土塊又大又硬,只能一點一點砸碎,不一會兒大家揮汗如雨,累得坐在地上。由于是第一次種菜,大家缺乏經驗,一番手忙腳亂的操作后,終于完成了播種任務,學生獲得初步的勞動體驗。
2.種子為何不發芽
一周后,我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再次前往菜地,本以為菜地里是生根發芽的景象,可大家只看到光禿禿的菜地,看不到任何作物發芽的跡象,就連辣椒和番茄也耷拉著,學生們唉聲嘆氣,面色中難掩一絲失望。
正在大家討論種植失敗的原因時,第六組小楊同學帶著他的爺爺奶奶來了。在兩位種植高手的指導下,我們決定重新澆水補種。考慮到早晚氣溫較低,種子存活率不高,重新播種后,我們又為種子蓋上了塑料薄膜,希望能盡快發芽。果不其然,一周后,青菜、蘿卜探出了頭,點點綠葉讓學生們激動不已。雖然是小組種植,但關鍵時刻班級團結協作精神使種植活動渡過難關。
這件事后,學生們對種菜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我趁熱打鐵,布置了一篇調查報告,以小組為單位讓大家各自研究本組內植物發芽、生長的時間。雖然大家的調查報告寫得很稚嫩,但形式豐富多彩,有照片、新聞、手抄報、圖畫等,班級里掀起一股“農耕”潮。
3.拔“草”引發糗事
又過了半個月,我發現菜園長滿了雜草,這給學生增加了一次勞動實踐的機會。我將除草任務發在群里,家長們踴躍報名。小張的爸爸最積極,他承諾會帶著幾位學生把雜草消滅干凈。拔草那天,我恰好外出去培訓,走之前我在群里為他們加油打氣。
沒過多久,小張爸爸發來孩子們勞動的照片,我欣慰不已。培訓結束,我立刻前往菜地,想當面夸一夸這群能干的孩子們。當我來到菜地,眼前的一幕讓我驚呆了,種番茄的那一壟被剃成了“禿子”,番茄苗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欲哭無淚地望著家長和學生,他們撓撓頭尷尬地站在原地:“那是番茄啊!我們看它長在辣椒旁邊,以為是雜草就給拔了。”只怪我自己沒有交代清楚,本以為家長能夠區分辣椒和番茄。
小張爸爸問我怎么辦?我靈機一動,不如讓他做一個關于認識雜草的講座,他聽后滿口答應。家長進課堂那天,小張爸爸準備充分,甚至還展示了十幾種田間常見的雜草供大家辨認。不僅如此,他還通過看、摸、聞等方式教我們如何辨別“雙胞胎”植物,如韭菜和麥苗、馬鈴薯和番薯、卷心菜和紫甘藍等。
(三)“辛”感悟
這次種植活動后,我們決定組織一場專題討論,著重討論一下發生幾場“意料之外”事件的原因,為下一輪種植活動做好準備。
大家分小組討論,總結出四大原因:第一,“行知園”播種的時間在3月初,此時正值驚蟄,按理來說是植物生長的最佳時期,而今年天氣多變,3月初天氣依然寒冷,早晚溫差較大,植物生長條件不好,所以出芽率低。第二,“行知園”距離學校太遠,學生只能周末去打理,工作日疏于澆水、滅蟲等,許多菜葉被蟲子啃得光禿禿的。第三,理論脫離實踐,雖然活動前大家分工明確,也進行了培訓指導,但在真正實施時,學生們還是手忙腳亂,勞動技能有待提升。第四,缺少對種植系統的學習。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一次次的意外也是我們寶貴的經驗。班會課上,大家熱烈地討論著,學生們對種植有了更多的認識,似乎成了一個個“老農民”。
三、案例反思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次種植過程雖然艱辛,但收獲滿滿,學生們磨煉了意志,學會了分工協作,感受到生命的神奇。
(一)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向是育人
1.磨煉學生的意志
磨煉意志,最要緊的是讓學生吃必要的苦。所謂必要的苦,是吃苦之后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增強體魄。種植過程的失敗并不意味著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失敗,這反而是一個絕佳的教育契機。種植是一項需要投入很多時間的活動,從播種到收獲需要經歷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而且菜地較遠,離學校約50分鐘的路程,如遇上天氣炎熱,需要家長隔三差五帶孩子去澆水、除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耐心等待和呵護,久而久之,他們的意志得到磨煉。
2.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小學階段,團結協作精神是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所必備的品質,也是教師建設良好班集體的核心要素,更是小學生團體發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內容。班級種植活動以小組形式開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與小組成員和睦相處,養成傾聽和交流的習慣,懂得在勞動中與他人合作,合理分工。在種植時,每位組員職責不同,有的負責翻土,有的負責播種,還有的負責除草,大家在各自崗位上認真完成自己的任務,并給予他人幫助。
3.感受生命的神奇
種植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當他們見證幼小的種子一點點發芽,長成蔥蘢的植物時,會被生命的奇跡所感動。種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生命的力量。
(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需課程化
1.確定課程目標,重視種植課程的整體性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是基于體力勞動與物質生產勞動、探索性創新勞動、藝術審美性勞動的實踐體驗,勞動實踐活動需要與其他學科相融合。活動前,應結合其他學科的特點,制定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思維、勞動能力、勞動習慣與品質的目標。例如,學生了解了雞毛菜的種植方法,并充分感受到環境與植物生長的關系。倘若勞動教育到此結束,那么就會錯失與其他學科融合的契機。當雞毛菜不發芽時,讓學生找尋辦法,最后可以把團隊的研究過程匯總成研究報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科學研究精神得到激發,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學生真切地體驗到勞動的辛苦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逐步端正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態度,養成會勞動、愛勞動的習慣,形成堅韌不拔的勞動品質,這樣才能讓勞動課程真正成為多學科融合的課程。
2.調整課程內容,注重種植課程的生成性
種植活動內容的選擇應關注學生的興趣與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和經驗,尋找適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如,我們班的種植活動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當下氣候,選擇容易種植的作物,種植活動是學生感興趣的。這期間生成了各種資源,如家長進課堂、種植研究報告,可以被挖掘成新活動、新課程的契機。種植活動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器,可使學生獲得必要而有意義的勞動經驗,既是快樂的、豐富的,又是有益的、適宜的。
3.完善課程評價,重視種植課程的激勵性
種植課程是具有實踐性、探究性、生成性的課程,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能發散思維,不斷嘗試并及時修正。我們把課程評價分為植物成長記錄卡和自我成長記錄卡兩個維度,即當出現問題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反思并嘗試分析、制定方案,最終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整體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行動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勞動觀念和品質素養得到提升。
(三)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需家校合作
此次種植活動是一次家校共育的生動實踐,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成長。它不僅讓學生和家長學到了豐富的種植知識,更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了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除了讓學生學到種植知識,這次活動還促進了家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家長們為種植活動獻計獻策,傳授自己的種植經驗。通過參與活動,家長了解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從而更加信任和支持班級的工作。
勞動教育是一個必須讓學生親力親為的漫長過程,它并不是某些教師眼中影響教學進度、可以隨意應付的差事,而是一種行之有效、能全面鍛煉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法寶,它不僅是一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勞動、開展勞動,以飽滿的精神面貌成為未來勞動者的實踐課,更是一場需要師生、家長認真對待的“馬拉松”。“行知園”的故事還會繼續,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