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導下,學校把思政課“搬”到國旗下,從升國旗到唱國歌,再到國旗下講話,逐步對升旗儀式進行突破與創新,讓升旗儀式這方小舞臺成為育人的大課堂,讓思政教育走“新”又走心。
[關鍵詞] 升旗儀式;思政教育;校本實踐;育人實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三條規定:“全日制中學小學,除假期外,每周舉行一次升旗儀式。”因此,升旗儀式是學校重要的儀式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常態化教育。然而,很多學校的升旗儀式存在套路化、形式化、模式化等問題,如成績好的學生才可以擔任升旗手,國旗下講話主題內容單調而乏味,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升旗儀式的育人效果。為此,無錫市南湖中學創新升旗儀式,將升旗儀式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學生不僅是升旗臺下的聆聽者,還成為臺上的參與者、展示者,升旗儀式的育人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
一、思考:呼喚國旗下思政課的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導下,我校因勢利導,打開思路,把升旗儀式的創新升級作為思政課創新的切入點,秉持“尚正”校訓,從升國旗到唱國歌,再到國旗下講話分步實施,在空間、形式、內容上不斷突破,推陳出新,逐步讓國旗下的思政課“動”起來、“火”起來,讓思政教育打好學生成長的底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實踐:創新國旗下思政課的路徑
國旗下思政課的主角是學生,創新國旗下思政課的關鍵在于他們能否真正參與,主動認知和積極實踐。傳統升旗儀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學生是被動接受者,育人成效不足。國旗下思政課嘗試讓學生成為主導者,從“人人升旗”到“人人唱響”,再到“人人亮相”三個路徑出發,促進學生真正參與,讓學生在“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動構建過程中主動體會,引發學生的共鳴和思考,使思政教育入腦入心,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一)國旗人人升起,點亮夢想之光
曾經,我校的升旗手均由班主任推薦,基本上都是班級里成績優秀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成為看客,雖然他們也想成為升旗手,登上升旗臺,展示風采,可沒有機會,長此以往,他們對成為升旗手失去了興趣,參與升旗儀式的熱情大大降低。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呢?
1.建立“積分入班”制,爭當光榮升旗手
學校破除“唯成績論”,聚焦“什么樣的學生能成為升旗手”的問題,組織團隊進行討論。經過德育團隊的商議,學校以成立“國旗班”為載體,建立“積分入班”制度,以學期為考核周期,積分高的學生進入學校國旗班,負責學校的升旗儀式。“積分入班”制度里的積分包括基礎分、學習分、實踐分、附加分四類,其中,基礎分滿分40分,主要涉及日常行為表現;學習分滿分20分,主要包括完成升旗儀式相關知識的學習任務;實踐分滿分20分,主要包括參加校內校外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附加分滿分20分,主要涉及各類活動的獲獎情況。
學校建立“積分入班”制度以來,更多的學生看到了機會,也看到了希望,他們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為了能夠成為國旗班的成員,他們的言行更加規范,他們的舉止更加文明。當經過努力,終于成為升旗手的那一刻,他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2.開設“綠色通道”,成為特邀升旗手
為更好地發揮升國旗儀式的教育意義,讓更多的學生能夠與國旗有親密的接觸,從而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我校開設綠色通道,邀請部分學生與國旗班的成員共同參加升旗儀式。
這些學生也許在“積分入班”考核活動中積分不高,但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閃閃發光。他們有的是學校“最美志愿者”,有的是學校小組爭霸賽“最佳小老師”,有的在各類體育比賽中獲獎,有的在學校藝術節中辦過個人作品展,有的是校內外勞動積極分子,這些學生都可以通過綠色通道成為特邀升旗手。
這些學生在成為升旗手之前,國旗班的同學會對他們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后才能和國旗班的成員共同升起五星紅旗,此刻這面五星紅旗不僅高高飄揚在南湖校園的上空,也會永遠飄揚在這些學生的心靈深處。
3.三年升一次,人人都是升旗手
建立“積分入班”制度、開設“綠色通道”以來,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升旗手,但依然還有不少學生沒能參與進來。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成為升旗手,給自己的初中生涯留下一段溫馨的回憶,學校開展了“人人都是升旗手”的體驗活動,以“與其看三年,不如升一次”為口號,激勵南湖全體學子通過努力爭取在畢業之前至少承擔一次升旗任務,親身體驗升旗,給自己初中生活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在學期初,有意愿的學生填寫“無錫市南湖中學準升旗手申請表”,德育處審核通過后,各班準升旗手以班級為單位,在班主任的組織下利用早晨、傍晚的時間進行訓練。學校指定原國旗班的一名成員擔任小教官,負責指導各班準升旗手。待準升旗手正式上崗的那一天,學校邀請家長到校觀摩。家長為自己的孩子佩戴“光榮升旗手”綬帶并與其合影留念。此刻,孩子感到自豪,家長十分驕傲,親子之間共同奏響了最美的旋律。
(二)國歌聲聲嘹亮,唱亮信念之光
曾經,在升旗儀式“唱國歌”環節,有的學生聲音很小,有的學生唱得有氣無力,還有的學生根本就沒出聲。筆者通過“問卷星”在全校發起“為什么唱不響國歌”的問卷調查,在家長的協助下,學生紛紛留言。有的說“唱得沒意思”,有的說“不好意思唱”,有的說“別人不唱,我也不唱”,有的說“五音不全,把握不了節奏”。筆者對調研結果進行匯總,并在學校行政會議上進行交流討論,大家思想碰撞,針對問題共同尋找適合的解決策略。
1.開學第一課,講國歌力量
為了讓學生了解國歌背后的故事,以及國歌在新時代的豐富內涵,學校黨支部書記帶頭上思政課“國歌的力量”。書記帶領全體學生線上參觀國歌展示館,了解《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背景;講述田漢和聶耳的革命故事,感受國歌創作的坎坷過程;宣講《國歌法》,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學生上完課后,對國歌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對國歌的精神內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從此,“國歌的力量”成為學校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課。
2.班班唱國歌,唱響中國夢
校長在班主任會議上進行動員,要求班班都要唱國歌,不但要唱響,還要唱出激情。于是,各班級行動起來,充分利用音樂課、班會課和課余時間練習唱國歌,音樂老師積極指導學生,班主任全程參與。學生在“書記思政課”的熏陶下,對國歌的精神內涵有了新的理解,唱起國歌來激情澎湃。平時唱國歌不積極的學生深受感染,加入到高聲唱響國歌的行列中。從此,學校將每學年9月定為“唱響國歌月”,班班練習唱國歌。國慶節前夕,學校會舉行“心向祖國唱國歌,南湖少年筑夢來”的主題歌會,各班以大合唱的形式慶祝祖國母親的生日。學生在國歌聲中唱出了激情,也唱出了對祖國深深的熱愛,更唱出了共逐中國夢的昂揚斗志。
3.共唱一首歌,共抒愛國情
在“開學第一課”的熏陶下、“班班唱國歌”的浸潤下,學生對《義勇軍進行曲》有了更強烈的情感共鳴。“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每一句歌詞都洋溢著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自豪之情,愛國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每個學期,學校都會邀請共建單位來校或走進校外實踐基地,與他們一起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大家用最響亮的聲音共唱國歌,精神飽滿,歌聲嘹亮,感情充沛,共同抒發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和贊美。
每當學校舉行升旗儀式,當響亮的國歌聲在操場上空盤旋時,路人也會駐足點贊。
(三)班級多元表達,點亮靈動之光
國旗下講話這一環節,很多學校的做法是由學校領導、優秀教師或優秀學生代表以演講的形式來實施,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演講者在臺上聲情并茂地讀,學生卻在臺下竊竊私語。這樣的國旗下講話對學生沒有吸引力,育人價值不大。那么,如何創新國旗下講話的內容和形式,使其充分發揮育人作用呢?
我校改變“國旗下講話”的原有樣態,讓“國旗下講話”成為“班級表達”的舞臺,讓學生做舞臺的主人,共同展示班級的風采,這方小舞臺因為有了班級的多元表達,成為了學校思政育人的大講臺。
1.班級領輪次,師生齊準備
每學期,德育團隊整合上級與學校的要求,統籌安排,以周為單位,制定出新學期的“國旗下思政課”主題安排表。安排表會提前一周發給班主任,班主任根據班級實際情況自主申報主題及輪次。主題確定以后,班主任和學生、家長一起做好準備工作。從編輯到策劃,從找素材到寫劇本,從作品打磨到反復排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角,班主任及家長起到指導的作用,大家齊心合力,力求將班級最美的一面展示給全校師生。
2.集體全亮相,多樣化表達
到了展示時間,各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展示。有的班級運用快板、合唱、詩朗誦、三句半、小品等形式,讓“班級表達”多了一份趣味;有的班級通過情景劇的形式來展示班級風采,讓“班級表達”多了一份身臨其境;有的班級運用采訪的形式,讓“班級表達”多了新聞的味道;有的班級請來了專業人士,讓“班級表達”多了專業的味道。
3.家長共參與,共繪同心圓
每周的國旗思政課,學校都會邀請展示班級的學生家長、校外輔導員走進校園,共同參與這堂課,并邀請他們進行點評,他們會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對國旗思政課做生動的小結。
三、收獲:煥發國旗思政課的活力
為調動學生參與國旗思政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校設立“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風采獎”“最佳臺風獎”等獎項,以多元評價點燃學生的參與熱情。每學期休業儀式上,學校頒發各類獎項。每學年,學校還會制作國旗思政課年度相冊,把班級展示的精彩畫面和獲得的獎項留在相冊中。
學校對于國旗思政課的實踐與探索已持續多年,思政教育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在我校升旗儀式上,國旗更加鮮艷,國歌更加響亮,主題詮釋更加生動,學生的精神更加飽滿。現在,國旗思政課已經成為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學生每周的共同期盼,他們期盼著自己的表演,也期待著他人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