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快速發展、自我認識不斷完善的重要階段,青春期的到來、學業壓力的增加、人際關系的拓展、自我意識的覺醒、與眾不同的個性追求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情緒變化。利用情緒內觀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情緒調節,能夠強化學生的自我覺知能力,能夠對情緒來由追本溯源,分析不同情緒的產生機制,這樣才能拆解化解不良情緒,讓學生真正成為情緒的主人。教師則要因勢利導,深入發掘學生的情緒潛能,以情緒內觀喚起學生的正向情感,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構建起“內觀自洽”的防火墻。
[關鍵詞] 情緒內觀;情緒調節;高中生;情緒健康
情緒內觀是調節情緒的重要方式,是當事人站在第三方角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內視和觀察的結果。通過情緒內觀能夠增強學生的情緒覺知能力,避免主觀認知對自身情緒做出錯誤或者片面判斷。情緒內觀的核心在于認識情緒、梳理情緒、引導情緒,對于情感豐富、易于沖動、自我覺知能力相對較弱的高中生來說,情緒內觀能夠讓學生以客觀、理智、冷靜的“全視角”來觀察情緒,進而達成控制情緒、調節情緒的目的。所以說,情緒內觀對于學生保持穩定情緒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內觀情緒,學習換位觀察
內觀情緒需要一定的技巧,因為學生對情緒的感知多出于本能,也就是站在“我”的角度來識別、判斷、感知情緒,這就會造成“不識情緒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甚至會讓學生對自己的情緒做出錯誤判斷,或者任由負面情緒積累、擴大以至于爆發。
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換位觀察”技巧,我們設計了情緒內觀表,表格中囊括了學生可能遇到的負面情緒,通過填寫表格能夠讓學生更客觀地覺察自己的情緒,同時思考怎樣進行情緒調節(見表1)。
情緒感知的目的是讓學生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正確認識,因為很多時候,學生只知道自己被負面情緒所困擾,但是無法分辨具體的情緒類型,比如,有的學生分辨不出焦慮和憤怒,有的學生會混淆傷心和孤獨,而在情緒內觀表的引導下,學生就能準確判斷自己的情緒,通過內觀找到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并思考如何以積極的方式來解決。
二、自我認知,分析情緒來由
情緒內觀的核心就是溯源情緒的由來,這也是被很多學生忽視的地方,因為學生習慣于就事論事,認為“當下事件”是導致自己情緒波動的原因,而實際上,情緒變化有復雜的內生機制,通過情緒內觀能夠讓學生“知其然”的同時更“知其所以然”。
在我們的情緒管理輔導中,學生小L的案例有一定的典型性:小L告訴老師,他現在非常憤怒,憤怒的原因是同學R撞到了自己而沒有道歉。老師敏銳覺察到僅是這一事件不會引發學生這樣強烈的憤怒情緒,于是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引導學生做情緒內觀,過程如下:
師:告訴自己,我很憤怒,我接受自己的憤怒,但是,我要找到憤怒的原因。
小L:我接受自己的憤怒,我憤怒是因為同學碰到我而沒有道歉。
師:現在問問自己,你是對他沒有道歉的行為感到憤怒,還是因為他這個人感到憤怒?
小L:感到困惑,暫時沒有回答。
師:我們換個角度來回答,如果是H(L的好朋友)做了同樣的事,你還會憤怒嗎?
小L:不會。
師:那為什么R讓你感到憤怒?
小L:上次我們一起踢球,他就碰到過我,我懷疑他就是故意的!
師:所以,你是在對R這個人感到憤怒,對嗎?
小L:對。
師:他撞到你不道歉,這是他的錯,你可以譴責,可以指正,可以要求他道歉,但不應該憤怒,因為憤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當時自己被憤怒點燃,而沒有采取任何積極的行動,這樣做對嗎?
在教師引領下,學生不但完成了情緒內觀,還找到了自身問題,用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平復情緒,同時幫助學生找到解決情緒問題的路徑。所以,內觀情緒能夠讓學生找到自己負面情緒的來由,并且以理性、冷靜的方式來處理。
三、拆解化解,成為情緒主人
學生容易被情緒牽著走,而且缺乏情緒內觀和覺察能力,一旦陷入到某一種情緒中,就會被這種情緒所左右。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內觀情緒的方式來拆解、化解,讓學生真正成為情緒的主人,不被負面情緒所牽制和羈絆。
學生小T考試成績不理想,這讓她陷入了強烈的沮喪情緒中,在學習上消極倦怠。教師發現小T的異常情緒后,引導她進行了情緒內觀,讓小T主動拆解自己的情緒,一步步認清“自我情緒的真相”。
師:現在,我們來“圍觀”內心的沮喪,看一看它是怎樣來的。
小T:我不知道。
師:那你是不是有些懊惱,認為自己還能做得更好?
小T:是。
師:這個成績讓你自我否定、自我懷疑?
小T:是的。
師:現在,順著這些情緒自己來觀察,你內心還有什么想法?
小T:我感到很丟臉。
師:那么,老師和同學有沒有因為這次考試嘲笑你?諷刺你?
小T:沒有。
師:那么,感到丟臉是你的觀點還是事實?
小T:我的觀點,不是事實。
師:既然它不是事實,那么,我們為一個沒有發生的事情糾結、懊惱、沮喪,值得嗎?
小T:不值得。
師:如果因為錯過月亮而流淚,那么你就連星星也要錯過了。
小T:老師,我明白了。
教師引領學生內觀情緒(見圖1),一步步幫助學生拆解化解,教師將沮喪的情緒拆解為“懊惱”“自我否定”“丟臉”,并演繹后果,最終讓學生認識到情緒的真相,能夠主動跳出沮喪的情緒,從負面認知中解脫出來。
四、因勢利導,發掘情緒潛能
內觀情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化解情緒,同時還要“在情緒的廢墟中開出花來”,也就是化負面情緒為正面激勵,深度發掘情緒潛能,讓學生能夠駕馭情緒,并且實現更高的“情緒附加值”。
比如,考試前學生普遍存在焦慮情緒,這種情緒會影響到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學習效率。為了緩解、消除學生的焦慮感,教師采取了內觀情緒的方法,學生把自己感到焦慮的問題寫在一張紙上,然后積極去解決,解決完一件事之后就把這項問題畫掉。譬如,有的學生通過內觀情緒找到了自己的焦慮點,其中包括“單詞、古文、聽力”這幾個因素,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制訂了一周復習計劃,以一周為單位安排好語文和英語復習,每天都有具體的強化復習內容,每天完成當日學習計劃,經過兩周的實踐后,學生的焦慮情緒明顯緩解,同時對學習更有信心。
而在情緒內觀中學生也意識到,焦慮情緒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想法而沒行動,想得多做得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后,學生就會積極改正,改變自己的學習狀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不但能化解內心的焦慮情緒,還能化焦慮為動力,真正發掘情緒潛能,讓情緒為我所用,成為激勵學生成長和進步的原動力。
拿破侖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可見情緒控制之難、之重。面對情緒活躍而敏感的高中生,教師要引領學生掌握內觀情緒的技巧,給予學生及時、科學的指導,讓學生能夠化解不良情緒,做情緒的主人,同時因勢利導,發掘學生的情緒潛能,這樣才能做到暗處見光、柳暗花明。以內觀情緒改變學生的行為,讓學生不再受情緒困擾,提高學生的情緒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曉娜.情緒調節策略在高中班級心理輔導中的應用[J].中國德育,2021(11):71-74.
[2]錢銘.內觀療法:洞察自己,重塑生活[J].科學生活,2024(02):86-87.
[3]房潁竹.內觀修習者對情緒刺激的反應[J].百科知識,2023(21):51-52.
[4]孫中霞.情緒調節策略對高中生注意穩定性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0,15(22):58-5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