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其所帶來的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將會構建新的鄉村治理格局。山東省L村與Z村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深入推進“三治融合”,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動員農戶廣泛參與,打造鄉村治理共同體,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與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關鍵詞: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治理;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僅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對營造治理有序的鄉村格局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一些地方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樣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治理面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集政治、經濟與社會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成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基于此,筆者通過對山東省L村與Z村的實地調研,總結兩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驗,探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影響鄉村治理的動力機制,以及如何更好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鄉村治理的有效融合,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
一、L村與Z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形態
L村位于山東省N縣東南部,距離鎮駐地4公里,擁有耕地1 520畝,下轄2個自然村,分為4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17人,共143戶。2014年以前,L村無任何集體經濟來源,村集體負債50多萬元,是山東省貧困村之一。2017年,L村在政府的扶持下開始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之路,建成旅游專業合作社,發展鄉村旅游業,實現了貧困村脫貧摘帽與村中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2019年與2020年,先后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Z村位于N縣南部,緊鄰縣城,距離鎮駐地僅1.5公里,全村耕地面積1 530畝,戶籍人口1 476人,共386戶,分為4個村民小組。近年來,Z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立了制種專業合作社,發展訂單式農業。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深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先后被評為“市級文明村”“山東省鄉土產業名品村”“山東省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村”。
兩個村莊的實踐形態可以概括為:加強黨的組織建設,選好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聚焦產業發展方向,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樣態;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實現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上級政府與村黨組織的帶領下,L村與Z村人均收入與村集體收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腰包真正鼓了起來。
(一)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夯實組織基礎
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村域治理的領導核心,掌握著治理領導權。作為具體的領頭人和執行者,村黨支部書記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地區的貫徹落實至關重要,也是農民富裕與農村社會穩定的關鍵。2016年以前,L村黨支部缺少帶領村莊發展的核心力量,整體處于渙散狀態。選出一個能干、有權威的村黨支部書記,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是改變L村發展落后局面的關鍵。為了做好這項工作,鎮黨委推舉在外經商的經濟能人曹某擔任L村黨支部書記,重塑村級黨組織領導權威,強調村黨組織的重要任務在于“狠抓”村集體經濟的發展。Z村黨支部書記蔣某為改變村莊治理現狀,優先解決村黨支部戰斗力不強、黨員缺少凝聚力的問題,將全村48名黨員分為4個黨小組,年輕黨員與老黨員搭配組合,配合村“兩委”完成各項治理工作,起到正向激勵作用。同時,實行黨員積分管理制度,滿分為100分,得分70分以下視為不合格。對積分不合格的黨員進行約談、批評教育,注重反向警示作用。
(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2017年,L村利用省級旅游扶貧資金在復墾的荒地上建造130多畝的農場,后經過實地調研,由村黨支部主導成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打造集觀光采摘、休閑旅游、民俗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化旅游采摘基地,發展鄉村旅游業。鼓勵黨員干部率先發揮示范作用,秉持“走出去學,請進來教”的原則,多次組織干部外出考察,最終與以色列農業專家拉松先生建立了合作關系,由以色列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引進先進的滴灌技術,種植拉松1-7號草莓、多彩西紅柿及各類綠色蔬菜,發展訂單農業,農副產品遠銷海外,為村中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并與當地高校合作,建立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吸引農業人才提供技術支持,探索長效的扶貧之路。
(三)聚焦村莊優勢,打造特色產業
產業興則鄉村興,鄉村產業振興是解決鄉村發展問題的前提,是在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Z村黨支部力圖將村莊打造成特色產業名品村,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走上共同富裕路。2023年,由村集體出資,組織村干部到江浙地區學習發展特色產業的經驗。由村黨支部牽頭,借鑒庭院經濟的發展經驗,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集花卉種植與休閑寵物養殖為一體的特色產業,讓家家戶戶都參與進來,由村集體帶動特色產業發展,并在未來幾年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交易市場。通過利益共享機制將村民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村民有歸屬感和獲得感。2024年7月初,Z村舉辦第一屆樂動生活·花鳥蟲魚特色展銷大會,匯聚各類特色商品與美食小吃,共接待游客3萬人次,產品銷售額超過20萬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60萬元。
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賦能鄉村治理的動力機制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對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實現鄉村各項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其對鄉村治理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
(一)夯實鄉村治理基礎
村“兩委”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組織載體形成互嵌,夯實了鄉村治理的基礎。首先,黨建引領是我國鄉村社會得以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集體經濟的發展可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服務、組織與動員能力,更好地發揮其引領作用。L村與Z村堅持“黨建引領”原則,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立專業合作社,實行黨員干部全覆蓋的工作機制,由黨員干部擔任聯絡人,實現村民與市場的有效對接,解決發展難題。在集體收益有留存的基礎上,L村打造了黨群服務中心與村民調解室。Z村堅持黨組織引領與黨員干部參與的原則,成立志愿服務團隊,在鄉村治理如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強化了村級黨組織的服務協調與維穩功能。其次,集體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治理提供資金支持。Z村爭取上級扶貧資金和集體投資,完成了村內露天污水管道、自來水系統以及道路硬化等公共服務工程的升級改造,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與村民滿意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在為鄉村治理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也促進了村民的德治與自治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治理成本。L村實現了村內綠化養護、衛生服務費用的全免。Z村連續6年在重陽節舉辦慰問活動,連續5年舉辦金秋助學活動。村民在享受到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福利的同時,個人的責任意識得到了提高,自覺維護村內環境與村莊公共秩序。同時,更加重視個人權益,積極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參與自治的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從而實現了鄉村治理的提質增效。
(二)打造鄉村治理共同體
一方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所實現的物質創收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滿足感以及對村集體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村莊公共空間的構建增加了村民互動的機會,完善了村民聯系交往的社會關系網絡。
第一,將村民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聯結,構建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與關系網絡,密切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聯系。就Z村合作社經營來看,村民加入合作社后統一接受育種栽培技術的培訓,由合作社提供良種、肥料,并統一銷售,根據成員的產出與銷量進行分紅。合作社爭取的上級扶持資金與專項發展資金由社員共享,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未入社的村民通過土地流轉與合作社建立起了長效的土地租賃利益聯結關系,同樣可以獲得較高的土地收益。同時,合作社的成立與集體經濟的發展吸引了一部分在外務工的村民回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外流的困境。村民高興地說:“這幾年村里經濟發展得好,每年有不少分紅。重陽節、春節村里還會搞聯誼,生活那是有聲有色,周邊村莊沒有一個像我們這么好的,對村里的工作我們很滿意。”第二,利用集體收益所創造的鄉村社會公共空間增加了村民之間的互動機會。Z村利用村集體收入成立文化藝術團,并在村內定期開展藝術節、文化展覽等節日活動。L村在村集體資金的支持下,開展“好媳婦、好婆婆”的評選活動,由群眾投票選出其認可的優秀典型,制作“四德榜”在村內公示,并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強化了鄉村社會關系網絡,為實現鄉村有效治理奠定了社會基礎。
(三)創新鄉村治理路徑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保證村民利益的基礎上,有效調動其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從而提升了其獲得感,保證了鄉村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社會基礎與農業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活躍力量。在引入市場因素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長效發展的過程中,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針對涉及村民根本利益的原則性問題嚴格把關,確保參與者獲得更多的資源回報。要求基層黨組織與廣大黨員干部切實深入鄉村治理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活動中去,加強干群互動與交流。更為重要的是,群體決策模式鼓勵并尊重每個主體表達自我意愿,實現鄉村協同治理共同體的建構。同時,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多元化與現代化發展,借助數字技術打破空間限制,打破傳統農村經濟發展思路的束縛,構建聯村聯營聯動的發展模式,實現資源優勢互補,達到共富共贏的發展目標,從而壯大鄉村治理共同體。
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賦能鄉村治理的可行之策
(一)推進“三治融合”,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
當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利益聯結構建強化了鄉村共同體,但也可能會導致村民過度注重個人利益而忽視鄉村社會的情感聯系,造成原有鄉村社會關系異化,新型鄉村治理共同體的消解,從而影響鄉村治理效能。“三治融合”建設是實現鄉村治理并有效規避此類問題的關鍵。以自治為“帆”,堅持黨建引領和群眾的廣泛參與。發揮村黨組織的主體作用,激發黨員群眾主體服務意識,要讓每個村民能夠在涉及自身利益、村莊問題上發言發聲,保障其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引領群眾自治。優化村莊公共服務,注重提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崗位的供給與薪資水平,減少人口外流。以法治為“錨”,為鄉村治理提供制度保障。推進“送法下鄉”工作,提高村民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識;配備專業法律顧問為村莊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專業支持,實現法律法規與村規民約有效銜接。以德治為“槳”,實現強法治、促自治的目標,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市場化發展下的道德規范相結合,健全懲戒機制,從而實現對村民的有效約束,提高鄉村德治水平。
(二)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鞏固鄉村治理組織基礎
農村基層黨組織不僅是農村社會發展的“穩定器”,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打造一支高素質、強能力的基層干部隊伍必不可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更加要求順應市場化發展規律,要求更加專業化的分工。當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存在著“三套班子,一套人馬”的問題。而村干部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成為發展的“硬傷”,可能會出現決策失誤等無法有效領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實現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選擇有謀略、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深入農村,派駐有專業的市場經濟知識與背景的年輕人進入農村干部隊伍。加強對鄉村干部與經濟能人有關現代化市場經濟、農業技術等多方面知識的教育培訓,通過設立績效獎金、提供晉升機會等正向激勵機制,鼓勵敢想敢干的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積極探索鄉村社會多元化發展的路徑,明確基層黨組織、村委會、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經營主體三者之間的關系、職責范圍與功能定位,避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錯位”“缺位”“越位”現象。
(三)農戶參與,確保鄉村治理主體不缺位
農民的廣泛參與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治理的前提,他們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成為當前農村社會發展存在的普遍問題,不利于集體經濟的發展與鄉村治理秩序的建構。提高農民參與鄉村公共治理的主體意識,使其認識到積極參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對于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第一,要鼓勵村民加入合作社,參與村集體與合作社的日常經營活動,提高其權利意識與作為鄉村發展主人翁的身份意識。破除由于身份、貧富而帶來的等級差別,讓農民群眾平等參與鄉村社會的各項事業發展。第二,完善村民參與的制度化渠道。村民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人難以理解與接受復雜的決策流程,探索能被大多數農民理解接受的合作議事模式,讓每個人都能夠充分表達自己對集體經濟發展的看法。
四、結語
實踐證明,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對實現鄉村治理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為村民集體增收、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公共服務、開展文化活動提供經濟支撐;另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與主體意識,有利于實現村莊公共性的建構。但是,發展什么樣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如何更好地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鄉村治理的互動耦合,仍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陳繼.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治理效能提升:經驗與啟示[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1(11):10-16+108.
[2]高鳴,江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理論機理、實踐成效與政策構想[J].改革,2024(3):142-155.
[3]陳健.新發展階段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12):54-64.
[4]管珊.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實踐邏輯與效能優化:基于魯中典型村的歷時性探討[J].中國農村觀察,2024(1):146-160.
[5]王禾,宗成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鄉村治理的互動耦合關系探析[J].農業經濟,2024(1):65-68.
[6]錢淼,郭紅東.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如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基于山東省蒙陰縣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OL].農林經濟管理學報,1-14[2024-09-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28.F.20240319.1103.004.html.
[7]劉儒,郭提超.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邏輯與路徑優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28-40.
[8]張錦蘭,何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J].探索,2023(6):134-146.
[9]徐麗姍,杜恒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視域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困境、成因與對策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3(8):101-110.
[10]周文,李吉良.鄉村振興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難題破解與實現路徑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6):16-30.
[11]葉娟麗,曾紅.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如何影響鄉村治理效能:基于山東X村與廣東Z村的案例研究[J].探索,2023(2):127-140.
[責任編輯:樊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