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韌性指標體系,以全面評估農業產業在面對內外部沖擊時的適應、恢復和創新能力,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具有現實意義。基于生產韌性、生態韌性、經濟韌性、恢復韌性和創新韌性,構建多層次、多維度新型指標體系,鼓勵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大農業科技支持,不斷提升農業產業韌性水平。
關鍵詞:農業產業韌性;指標體系;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農業產業韌性含義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基本完成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我國經濟展現出堅強韌性”。“韌性”一詞在《漢語大辭典》中被解釋為“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破裂的性質”,英語中與之對應的詞語為“resilience”,意為“恢復力;彈力;適應力”。韌性問題在當下是一個熱點問題,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尤為重要。何亞莉解釋“農業韌性”為農業系統消化和吸收外界干擾的一種抗擊能力。在自然、社會、生態系統視角下,本文所研究的農業產業韌性內涵包含了生產韌性、生態韌性、經濟韌性、恢復韌性、創新韌性5個層面。其中,生產韌性指的是農業產業在面臨外部沖擊或挑戰時,能夠保持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在各種條件下適應并快速調整生產方式、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能力。生態韌性指的是農業產業在保護環境、保障生態系統功能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經濟韌性指的是MOb4wVB6bqAawxVwCd173w==農業產業在市場波動、價格波動等經濟因素變化時,能夠保持盈利能力和持續增長的能力。恢復韌性指的是農業產業在遭受自然災害、疫病等突發事件后,重建生產能力、恢復供應鏈等方面的能力。創新韌性指的是農業產業在面臨技術變革、市場變化等情況時,能夠不斷推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的能力,以提高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二、農業產業韌性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國外學者對農村韌性研究主要包括韌性的影響因素、產業政策、農村建設等方面。施瓦茨等基于3個村莊的案例構建評價體系,認為家庭的向心力、政府的領導力和村民參與能力3個因素影響著農村韌性發展的程度。麥克馬納斯認為,一個地區的經濟條件、環境要素以及強烈的個人歸屬感影響農村韌性。威爾遜提供了多層次的韌性分析模型用來分析經濟條件、社會條件、環境條件等影響因素。
相對于國外而言,國內對農村韌性的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研究大部分圍繞應對災害的韌性評估測度、農村韌性階段性演進、農村政策對韌性的影響以及農村經濟韌性提升策略等方面。凌子健等以阜寧“6.23”龍卷風災區為例,構建了農村社區韌性的評價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朱華友等以浙江省農村地區為例,構建了農村韌性指標體系,研究了農村地區應對沖擊的韌性問題及地區差異。楊濤等研究了20個鄉村2015—2019年社區恢復力的時空演變規律,從社會維度、經濟維度、制度維度、生態維度上得出了社區恢復力的關鍵影響因素。李久林等利用PSR模型測度安徽省農業經濟韌性水平,認為農業經濟規模是影響當地韌性差異的核心因素。于偉、張鵬基于空間計量模型分析了農業發展韌性及其時空分異特征和影響因素,從生產韌性、生態韌性、經濟韌性等維度構建了農業韌性評價指標體系。以上有關農村韌性的研究為本文農業產業韌性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參考依據。
三、新型農業產業韌性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新型農業產業韌性指標體系的具體框架
本文在已有農村韌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索并構建了農業產業韌性的綜合指標體系。一級指標為農業產業韌性。二級指標包含生產韌性、生態韌性、經濟韌性、恢復韌性、創新韌性。其中生產韌性、生態韌性、經濟韌性分別包括5個三級指標,恢復韌性、創新韌性分別包括6個三級指標。在測度綜合指數時,運用TOPSIS法測度,利用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構造加權決策矩陣,確定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計算方案與正理想解的貼近度,最后得出最終排序結果。
(二)新型農業產業韌性指標體系的具體內容
新型農業產業韌性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三)相關指標解釋
在生產韌性下,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萬人)衡量農業生產規模,正向指標。農業機械總動力(千瓦)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正向指標。農村發電量(萬千瓦時)和水庫數量(座)衡量農業資源基礎,正向指標。有效灌溉面積(千公頃)衡量農業節能減排技術,正向指標。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萬元)衡量農業深加工水平,正向指標。總體占比21.493%。
在生態韌性下,用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萬噸)和農藥使用量(萬噸)衡量農業生態投入,負向指標。農業用水總量(億立方米)衡量農業水資源利用水平,負向指標。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千公頃)衡量土地資源利用水平,正向指標。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噸)和農業氣象觀測業務站點個數(個)衡量農業環境檢測預警,正向指標。用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億元)衡量休閑農業發展水平,正向指標。總體占比11.354%。
在經濟韌性下,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億元)衡量勞動生產能力,正向指標。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億元)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億元)衡量農業金融支持力度,正向指標。農業保險收入與農業總產值(億元)之比衡量農業保險規模,正向指標。農產品出口額(億元人民幣)和農產品進口額(億元人民幣)衡量農產品貿易水平,正向指標。農副食品加工業營業收入(億元)衡量農業制造業水平,正向指標。總體占比29.785%。
在恢復韌性下,用成災和受災面積之比(千公頃)、除澇面積(千公頃)、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千公頃)衡量農業抗災能力,其中成災/受災面積(千公頃)為負向指標,其余為正向指標。農村住戶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與一產產值之比(億元)衡量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正向指標。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公斤/公頃)衡量農業糧食安全,正向指標。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億元)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衡量農業經濟增速,正向指標。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億元)衡量政府支持力度,正向指標。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元)衡量農產品消費水平,正向指標。總體占比17.083%。
在創新韌性下,用農村用電量(億千瓦小時)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個)衡量農業科技研發,正向指標。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個)衡量綠色技術創新,正向指標。農村寬帶接入用戶(萬戶)衡量網絡覆蓋率,正向指標。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個)衡量農業合作交流,正向指標。農民受教育程度(年)衡量農村受教育與培訓水平,正向指標。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億元)衡量農村文體發展水平,正向指標。總體占比20.285%。
(四)指標權重分析
從指標權重的角度來看,經濟韌性在農業產業韌性中占據最重要的地位,達到29.785%,反映了農業經濟穩定性和適應性的重要性。高經濟韌性意味著農業產業在面對市場和價格波動等經濟風險時能夠保持較強的穩定性和恢復能力,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生產韌性權重占比為22.493%,在農業產業韌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反映了農業生產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產效率,有助于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應。創新韌性占比20.285%,體現了農業產業在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方面的能力,為其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此外,恢復韌性占比17.083%,生態韌性占比11.354%,分別代表了農業產業在遭受損失后迅速恢復以及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能力。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農業產業的生態韌性越來越受到重視。
根據本文所建指標體系的綜合得分來看,2008—2022年全國有30個省份農業產業韌性的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穩步上升趨勢。最為突出的是山東省,得益于農業與工業并重的產業結構、糧食產量和單產水平高、農業科技創新的推動、加工儲藏運輸等產業鏈的完善和政府的支持,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山東省農業產業展現出較強的韌性水平。
四、提升農業產業韌性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鼓勵產業融合發展
從產業融合機制的角度來看,可以推動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有機銜接,推動現代農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此外,建立多元化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企業間的合作與聯盟,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還可以支持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參與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二)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在綠色低碳發展路徑方面,可以加大對清潔能源的投入,推動農業生產中的綠色能源利用,引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循環利用和減排工作。同時,建立健全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鼓勵農業生產者采取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對符合環保、節能、低碳標準的農產品給予獎勵,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在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的同時,一方面需要對農業農村環境整治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大強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檢測體系,實現環境質量、生態安全、污染檢測全覆蓋。
(三)加大農業科技支持
在農業科技支持方面,要加強農業科研力量,增加科研投入,重點支持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加強科技創新,推進農業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設,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優化農業生產和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成本效益。此外,建立農業技術培訓體系,普及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養和技能水平,讓更多農民受益于科技進步,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為了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繼續加強經濟韌性、生產韌性、創新韌性、恢復韌性和生態韌性的建設,推動農業產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施瓦茨.安妮.瑪麗,貝內·克里斯托弗,貝內特.格雷戈里,等.邊遠農村社區對沖擊和全球變化的脆弱性和復原力:所羅門群島的經驗分析[J].全球環境變化,2011,21(3):1128-1140.
[2]菲爾.麥克馬納斯,吉姆.沃爾姆斯利,尼爾.阿根特.農村社區與農村韌性:對農民來說,保持鄉村城鎮活力的重要因素是?[J].農村研究雜志,2012,28(1):20-29.
[3]杰夫.威爾遜,呼占平,桑吉杜爾.拉赫曼.中國農村社區韌性研究:以四川省胡村為例[J].農村研究雜志,2018(60):130-140.
[4]凌子健,翟國方,吳浩田.我國農村社區韌性的評估方法及提升研究:以阜寧“6·23”龍卷風災區為例[J].城市建筑,2017(21):10-16.
[5]朱華友,吉盼,陳澤俠,等.異質性視角下浙江省農村韌性問題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1,41(8):160-166.
[6]楊濤,陳海,劉迪,等.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社區恢復力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以陜西省米脂縣高渠鄉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21,40(2):245-256.
[7]李久林,滕璐,馬昊楠,等.安徽省農業經濟韌性的空間異質性及其影響因素[J].華東經濟管理,2022,36(11):75-84.
[8]于偉,張鵬.中國農業發展韌性時空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9,35(1):102-108.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