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教育是實現“五育”并舉、立德樹人的關鍵步驟,也是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基石。所以說,勞動教育不僅是小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還是培養他們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他們成為有用人才不可缺少的內容。因此,家校社都應該重視勞動教育,強化家庭引導,為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做好保障。
一、重視勞動教育,強化家庭引導
家庭是小學生成長的重要場合。家庭引導對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讓他們從小養成愛勞動、會勞動的好習慣。一直以來,家庭教育是基礎,也是開始。在家校社協同的勞動教育背景下,家長應該認識到家庭引導對于小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勞動教育,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入手,從小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勞動技能,要讓勞動成為學生的習慣,滲透學生的行為、認知中,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一部分。
(一)制訂家務清單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小學生不參與家務勞動,不是他們不愿意勞動,而是認知的原因使他們眼里看不到活,或者不知道要干什么。而家務勞動清單不僅可以讓小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還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這種積極的反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形成勞動意識。因此,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制訂家務清單,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以下為一個孩子和媽媽在溝通中制訂的家務清單。
孩子:媽媽,我今天可以幫您干什么呢?
媽媽:你覺得你可以幫媽媽干些什么?
孩子:我可以收拾房間、洗碗、洗衣服、拖地等。
媽媽:你要幫媽媽干這么多活兒呀!拖地很費力,也很有技巧,要不媽媽來吧?
孩子:媽媽我可以的。
媽媽:真棒!那今天家里的這些活就屬于你了,你在干的過程中有不懂的可以問媽媽哦。
孩子在完成家庭勞動清單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指導、幫助孩子提高勞動效率,增強勞動技能。例如,媽媽可以教孩子洗碗的順序、怎么又快又干凈地收拾房間、洗衣服時怎么根據衣服的數量放一定量的洗衣液等,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有強烈的參與感,還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成就感,更能增強他們的勞動意識,使勞動成為孩子潛意識里的一種習慣。
(二)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在家校社協同勞動教育目標下,家長應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如家長對家里的活不拖、不等,吃完飯馬上收拾桌子、洗碗、掃地等,在勞動過程中讓孩子有意無意地觀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并模仿家長的行為。比如,家長可以在每個周末進行大掃除,洗衣服、買菜、做飯、修剪花草等,并有意識地讓孩子看到家長是如何處理家務的,如修剪花草的過程、做飯的過程等,讓孩子從小了解到家務勞動的重要性。當然,為了增強孩子的勞動意識,讓孩子認識到勞動也是一種能力,家長還可以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讓他們有意無意地參與進來。以下是一位媽媽和孩子的交流。
媽媽:你覺得這個房間應該怎么打掃呢?
孩子:(煞有介事地思考、觀察)我不知道,聽媽媽的。
媽媽:你還是給媽媽些建議吧,媽媽相信你。
孩子:(孩子試探性地答)那就先整理書桌,再整理床鋪,然后擦桌子、掃地、拖地?
媽媽:這個主意不錯,就按照你說的來。
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孩子看到家長的勤快,為孩子做好榜樣,還能順其自然地把孩子拉入家務勞動的“戰場”,與家長一起動手完成家務勞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價值的同時,也會更加珍惜家長的付出,愛惜和保護家庭環境。與此同時,家長要在這個時候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和肯定,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如:
今天媽媽幸虧聽了你的建議,要不勞動時間有可能會延長哦。你還幫媽媽擦桌子、清理垃圾,讓我們很快搞完了房間衛生,房間變得更加漂亮了,是不是?
孩子聽到媽媽的肯定與表揚,不僅會滿心歡喜,意識到自己參與家務勞動能讓家長開心,還能減輕家長的負擔,他們就會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久而久之,不僅能增強孩子的勞動意識,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還能讓親子關系更加融洽、和諧,為家庭生活創建良好的環境。
小結:家庭是小學生受教的重要場所,在家校社協同勞動教育的活動中,通過家庭引導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還能增強他們的成就感、責任感,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當然,家長應該注重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孩子積極參與勞動教育。這樣家庭、學校和社區共同努力,才能為小學生創建良好的成長環境,使他們茁壯成長。
二、學校加強勞動教育課程,注重實踐操作
勞動不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生活技能,一種生活的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勞動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學校應加強勞動教育課程,注重學生的勞動實踐。
(一)明確勞動教育目標
勞動教育是小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素質。因此,在家校社協同勞動教育模式下,教師要明確小學生勞動教育的目標,保證勞動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樹立勞動觀念。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對勞動的認識比較模糊。因此,勞動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讓他們認識到勞動是光榮的、是有價值的,勞動更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與能力。與此同時,學校還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如王家堡小學非常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勞動體驗教育,充分利用王家堡教育集團綜合實踐基地平臺,每年都要帶領學生參加基地勞動體驗,讓學生在基地親身參加拉犁、種植、拔草、澆水、采摘、燒鍋鍋灶、玩民間游戲等,引導學生體驗農耕勞動、感受農耕文化、傳承農耕精神,以踐行學校以勞輔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以勞培新的育人理念,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
其次,提高勞動技能。小學生正處于身體和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勞動教育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學校要結合學生勞動教育的需要,組織各種形式的勞動技能培訓,如手工制作、烹飪、養殖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學校還可以結合一些節日,組織家長進校園與學生一起參加勞動,如端午節與家人一起包棕子、做荷包,中秋節和家人一起做月餅等。學校還可以在植樹節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去植樹等,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也能讓小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
教師只要能本著家校社協同勞動教育的目的,就能結合教育教學內容與節奏,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實踐活動,從而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素質。
(二)豐富課程內容
為了使勞動教育更具吸引力,學校應豐富課程內容,包括手工制作、種植、清潔、烹飪等實踐操作課程。這些課程不僅可以鍛煉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創造力,更可以讓他們在豐富多樣的勞動中體會勞動的樂趣,感受勞動的意義。比如,在手工制作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制作手工藝品。
教師:同學們,我們身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廢棄物品,如這一堆(老師為學生提供一堆消過毒的廢棄飲料瓶、快遞盒、易拉罐等),你們可以用它們制作一些工藝作品嗎?
學生:(想一想,左看看、右看看同學們的反應)可以。
于是,有的學生用礦泉水瓶子制作飛機;有的學生用易拉罐制作輪船;有的學生用零食罐子制作花瓶,等等。快下課時,教師讓學生展示他們創作的作品(見圖1)。
■
圖1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廢棄的布料縫制小熊、兔子等動物玩具,或者用彩色布條編織成各種形狀的掛飾。這些小玩具和掛飾不僅有趣,還環保,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環保意識、勞動意識,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勞動的樂趣。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到社區進行義務勞動,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工廠、農場,或者開展一些家庭勞動比賽,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體會勞動的意義,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結: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家校社協同的勞動教育模式中,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是培養小學生勞動意識的有效途徑。所以,學校要通過明確目標、豐富課程內容、注重實踐操作等手段,為小學生提供更全面、科學的勞動教育,從而使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也為小學生參與社區勞動做好準備。
三、社區資源整合,開展勞動教育活動
為了提高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在家校社協同勞動教育模式下,社區應該積極整合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勞動教育活動,讓小學生的勞動教育不斷層、有連貫性,使學生的勞動意識與習慣成為他們的一種本能。
(一)組織志愿者活動
社區工作的特殊性能為學生提供家庭、學校都無法提供和保障的勞動教育資源。比如,社區可以通過組織志愿者服務,讓學生走進敬老院為老人們打掃衛生、陪他們聊天,還可以讓學生清理學校周圍或社區的垃圾,擦護欄、擦健身器材等(見圖2)。
■
圖2
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小學生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和價值,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心。如:
教師:同學們參加了社區的志愿者活動,有什么感受呢?
學生1:老師,我們幾個在草坪上撿垃圾,看著被我們清理干凈的草坪,覺得它更綠、更漂亮了。
學生2:我們在社區小廣場上掃垃圾、擦健身器材等,想著有人在我們清理得干干凈凈的小廣場上活動,用我們擦干凈的健身器材鍛煉,感覺很有成就感,也很自豪。
學生3:我們清理了小區墻上的小廣告。雖然很不好清理,但終是讓我們清理掉了,感覺自己為城市的美化貢獻了一分力量,有小小的滿足感。
顯然,這些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認識到了勞動的意義,還增強了他們的勞動意識,促進了他們內心的成長。
(二)開展勞動競賽
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勞動興趣,增強他們的勞動意識,社區還可以利用特有資源,為學生組織各種形式的勞動競賽,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比如,手工制作比賽、烹飪比賽等,讓學生在比賽中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如手工制作比賽,孩子們在規定的時間內用廢舊物品制作出各種有趣的小工藝品后,由教師、家長、社區居民以及工作人員組成的評委給出相應的評價,如誰的作品最有創造性,是否真正達到了“變廢為寶”,有節約性、藝術性等目的。
再如,舉辦烹飪比賽。小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做一道家常菜,由教師、家長、社區居民以及工作人員組成的評委品鑒,并結合學生刀工、時間以及菜品的色、香、味,給出應有的評價。
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勞動技能,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讓學生愛上勞動。
當然,社區在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1)要注重小學生的安全,確保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勞動實踐。(2)要注重引導學生從勞動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而不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勞動。(3)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小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
小結:社區教育與家庭教育一樣,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家校社協同下的勞動教育中,社區教育更是發揮了自己的優勢,結合志愿者或者一些勞動比賽,讓小學 生體驗到勞動的價值與樂趣,從而提高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的勞動意識。
四、教學反思與總結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所以,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家校社應當協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家長應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學校也應加強與社區的合作,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教育活動;社區也要與學校、家庭加強溝通與聯系,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為孩子提供更多有益的勞動實踐機會等。當然,為了確保家校社協同勞動教育的有效性,我們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興趣和特長,因此在實施勞動教育時,應當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避免“一刀切”。
2.鼓勵創新創造:在勞動教育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
3.持續改進:在實施家校社協同的勞動教育策略過程中,應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持續改進和完善教育方式和方法,從而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
總之,家校社協同進行勞動教育,是培養小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重視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活動、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增強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團隊協作精神,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王家堡小學)
編輯:趙文靜
注:本文系蘭州市“十四五”2024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家校社協同的勞動教育體制機制和模式研究——以王家堡教育集團綜合實踐基地為例”(課題批準號:LZ[2024]GH004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