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研究背景
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心理行為問題多發、頻發,而學校內部心理教師的數量已不足以滿足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需求。《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強調建立學校、社區、家庭、媒體和醫療機構參與的心理健康合作服務模式。
“健康兒童行動提升計劃(2021—2025年)”支持建立服務網絡,在社區一級提供初步篩查,在地區一級提供后續篩查,在專業醫療機構提供診斷和康復服務。相關文件的出臺為社會各界探索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家庭、學校、社會和醫療領域的銜接機制提供了政策依據。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互動,而精神科醫院、社會組織等關鍵資源卻很少參與其中,這就造成心理健康服務供需之間的某種失衡。一方面,學生和家長對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學校配備了心理教師,但如果每所學校只有一到兩名全職心理教師,從根本上說,很難為中小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服務。另一方面,當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健康危機時,由于各級機構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要求,也缺乏持續的專業培訓和技術支持,學校很難承擔起對有“特殊心理健康需求”的學生進行識別、評估和轉介的責任,這往往會構成“被動的危機局面”,難以取得可持續的和有復原力的效果。學校常常發現自己處于“被動的危機局面”,很難取得可持續和有彈性的成果。在國內外,許多市、縣都在積極探索家、校、社、醫聯動的模式和機制,積極合作推進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共同預防和干預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危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探索和構建合肥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醫3-4-4聯動響應機制,整合各方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3-4-4家校社醫聯動機制概況及運作路徑
(一)搭建中小學心理健康家校社醫四層專業平臺
家層:(1)在各區教體部門的指導下,根據家長的需求對學生家長和學校教師開展家庭教育、兒童青少年心理等方面的培訓和咨詢;開辦“家長學校”,開發資源,在學生中開展情緒波動、網癮、青春期成長、減壓等方面的家庭教育課程。(2)加強各區教體部門牽頭的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資源庫——“專家團隊、主講團隊、志愿者團隊、家長團隊”,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專家、名班主任、卓越心理教師、家長四大類教師。(3)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定期召開校長、校領導參與的家長會。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家訪,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
校層:(1)在各區教育體育局督導員的督導下,在各區中小學建立心理輔導室,每校配備一至兩名專職心理教師和若干名兼職心理教師,為學校提供心理輔導、社會心理咨詢和危機處理服務。(2)加強師資力量培訓,打造專業隊伍,建立“骨干心理咨詢師→班主任→教育工作者”三級培訓網絡。(3)通過涵蓋多個學科的多時段篩查和多維度測評,分層建立心理檔案,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預選。實時動態監控分為三個預警級別:心理篩查、特定學生群體和生活壓力事件。
社層:(1)在區政法委、衛健委、民政局的統籌指導下,遴選具有相應資質的社區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包括社區心理服務機構、社區心理咨詢機構、民營心理診所、國際醫院心理診所等)設立監測點,對于接受心理咨詢服務的人員,對初步懷疑有心理健康危機前兆的中小學生進行篩查,對家長開展宣傳教育,鼓勵盡早求助。(2)與公安、醫療等機構建立心理危機干預“綠線”。(3)與其他機構合作,對特定學生群體實施幫扶。與應急服務機構、婦女組織和其他機構合作,為特殊學生群體提供支持。對七類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的情況進行摸底、分類和建檔,以便建立個人檔案,提供個別的學習心理輔導,制定個別的家庭教育和互助“一戶一策”計劃。
醫層:(1)在各區衛健委、各區教體局和市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創建和發展市級24小時公共心理健康幸福平臺和教育危機專線,提供線上線下心理危機干預服務。(2)在區級的綜合醫院設立專門的心理門診,為有心理困擾和行為問題的中小學生提供人文關懷、心理咨詢和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服務。(3)在各區衛健委、各區教體局的指導下,對患有嚴重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癥、躁狂癥等)的中小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家庭心理輔導。
(二)組建中小學心理健康家校社醫三個專業團隊
(1)在教育系統內建立一個綜合服務團隊,由專職和兼職心理教師、輔導員和教育工作者組成。(2)建立一個干預和治療團隊,由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臨床醫生、熱衷心理健康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心理治療師和輔導員組成。(3)建立一個服務指導團隊,由行政人員、班主任和家長志愿者組成。
三個團隊各司其職、互為支持并實施聯合干預,其中干預治療團隊負責學生心理的監測、宣教和干預的組織和指導、定期業務督導;綜合服務團隊負責心理健康服務、早期識別、聯合干預和信息傳報;服務指導團隊負責科普宣教、家庭教育、志愿服務支撐和指導。
(三)形成中小學心理健康家校社醫四級響應機制(見圖1)
■
圖1 中小學心理健康3-4-4家校社醫聯動響應機制
第一級:普適性心理健康服務
第一級由各區政法委、區教體局、區衛健委牽頭,為轄區內家長和學生提供科普講座、心理沙龍、心理體驗、戶外拓展、線上授課、團體輔導等。第一級以家層、校層平臺聯動為主,以“教育—發展”為取向。
第二級:心理問題的早期診斷、輔導和咨詢服務
第二級由各區政法委、區教體局、區衛健委聯合牽頭,為各區患有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厭學等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小學生及其家長提供心理咨詢、身份認同咨詢、個體咨詢、家庭咨詢和團體咨詢。第二級以家層、校層、醫層聯動為主,聚焦一般心理、情緒、行為問題。
第三級:針對性心理危機干預服務
第三級由各區政法委、區教體局、區衛健委聯合牽頭開展,共同管理,為轄區內面臨危機情況的處于沖動自殺、計劃自殺和非自殺性自傷等危機情況下的中小學生及其家長提供挽救生命的支持,以挽救生命、識別風險因素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第三級仍以家層、校層、醫層聯動為主。
第四級:開展有針對性的精神(心理)障礙治療和康復服務
第四級由各區教體局、區衛健委、區政法委、區民政局牽頭開展,對轄區內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學生及其家長提供規范治療、早期康復、延緩殘疾、減少復發和致殘影響、豐富應對策略、治療康復評估、功能康復、環境支持等服務。第四級需家層、校層、社層、醫層四層聯動。
三、中小學3-4-4心理健康家校社醫聯動機制的創新優勢和社會效應
(一)3-4-4家校社醫聯動機制的優勢和意義
1.促進家層、校層、社層、醫層的四層合作
建立分層分級服務機制和服務路徑,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實施重點及環境支持程度的不同,組建綜合服務團隊、干預治療團隊、服務指導團隊三支服務團隊;建構家層、校層、社層、醫層四層專業平臺;采用普適性心理健康服務,心理問題早期識別、輔導和咨詢輔導以及轉介服務,針對性心理危機干預服務,針對性精神(心理)障礙治療和康復服務四級服務,構建中小學心理健康3-4-4聯動響應機制。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健康危機,開展“預防—預警—通知—干預—預防—預警—通知—干預”循環往復的協同、專業、快速、綜合、及時的干預措施,逐步將目前分散、獨立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納入清晰、統一、系統的發展軌道。通過家庭、學校、醫院、社會力量的綜合支持,使各種服務和機構的目標、任務、職責以及分類救治標準趨于統一、規范、協調。
2.獲取社會各界全方位關注與支持
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學校、社區和醫護人員之間的協調機制可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充分的關注和支持。在家庭、學校、社區和醫療機構之間建立強有力的合作關系,可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種機制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多維度的關照下,有效避免教育盲區,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安全保障。家庭—學校—社區—醫療聯合機制可以促進家庭、學校、社區和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通過共同制訂教育計劃、共同參與教育活動、共同解決問題等方式,四層平臺之間可以建立更加緊密、靈活的合作關系,形成教育合力。這種合作不僅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還可以增強各方之間的信任和理解,為今后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共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環境
基于中小學生良性互動,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平衡發展的理念,我們開發搭建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家、校、社、醫”四級平臺。專業平臺是一個跨專業、跨學科的合作機構,旨在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與專業和社會服務之間的互動銜接。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已經從微觀層面的應對個體危機的反應性干預發展到宏觀層面的前瞻性社會思考。家校社醫聯動機制最終的目標是共建一個有利于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通過全方位的關注和支持、教育資源的互補優化等措施,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安全、更健康、更和諧的成長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4.家庭、學校、社區和醫療機構教育資源互補和優化
家庭、學校、社區和醫療機構之間的聯動機制有助于實現教育資源的互補和優化。家庭、學校、社區和醫療機構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和優勢,通過聯動機制,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家庭可以提供情緒支持和生活觀察,學校可以提供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社區可以組織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同時醫療機構可以提供專業的心理評估和干預服務。以上這些互補和優化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益。
5.家庭、學校、社區和醫療機構及時溝通與信息共享
聯動機制可以讓家庭、學校和醫護人員及時溝通,共享信息。通過定期的溝通會議和信息平臺的建立,各方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共同商討教育策略。這種溝通和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6.提供專業指導與干預
家庭、學校、社區和醫療機構之間的協調機制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建議和干預。醫護人員可以提供心理評估、咨詢和治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學校和社區可以利用專業人員的專業權威,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提高教師、學生和社區成員的心理健康意識。
7.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加強政府平臺組織管理,引入專業力量,分層分級處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家層、校層、社層的不斷宣傳,改善環境因素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從“主動預防”的角度,通過多維度、多渠道的整體服務,協調解決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模式中的共性問題。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服務和衛生保健的聯合機制,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各方參與,共同努力,可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同時,聯動機制可以促進教育的不斷改進和創新,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8.增強學生心理素質
課題組成員前期在參與“小學心理健康‘陽光成長’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課題時,對全市小學心理健康課程開設情況作了調研,課題研究成果獲2021年合肥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在對課題進行可行性研究論證時,課題組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改革,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和醫療等各個領域之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家校社醫聯動機制將學校、家庭、社會和醫療四個系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這有助于充分發揮各系統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合力,共同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課題組自編《幸福》心理讀本,以家校社醫聯動機制強調的“以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為核心,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需求,以動態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立腳點,從自尊自信、人際交往、學習發展等多角度對學生的心理發展進行指導并給予幫助。
《幸福》心理讀本的有效使用,對于學生自查心理問題,正確面對成長中的困擾,以促進其健康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家校社醫聯動機制的有效幫助下,學生能意識到,當自己遇到心理問題時,可以向誰尋求幫助。這種預防性的策略有助于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家庭、學校、社會和醫療衛生服務之間的聯系,可以確保全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并通過提供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服務,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這種全面的關注和支持下,學生可以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提高情緒管理和人際溝通能力。
(二)家校社醫聯動機制的良好社會效應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學校、社區和醫療機構之間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這種一體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中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更全面、更細致的關照。
2.降低心理問題的發生率
家庭—學校—社會—醫療對接機制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中小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和指導,降低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和心理疾病的患病率。
3.提升家庭凝聚力,增進親子關系
家庭是中小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家庭、學校、社會和醫療聯動機制可以強化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幫助家長采取適當的教育方法,加強親子關系,提升家庭凝聚力。
4.加強社會支持和認同感
讓社區和醫療服務機構參與進來,可以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廣泛的社會支持,幫助他們感受到社區的關懷和溫暖,增強他們的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
5.提高公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
推動和落實家、校、社、醫聯動機制,提高公眾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度,鼓勵社會營造關注心理健康、促進心理健康的支持氛圍。
綜上所述,中小學心理健康3-4-4家校社醫聯動響應機制的良好社會效應是多方面的,它不僅能夠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還能夠增進家庭和諧與親子關系,增強社會支持和認同感,提高公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因此,這種聯動機制模式的推廣和實施,有效地呵護了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合肥市幸福路小學)
編輯:溫雪蓮
注:本文系2024年度合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成果(課題編號:HFSKYY2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