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其精髓在于借由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全面感知和發揮想象力,使他們深入感受文學語言與形象的魅力,形成獨到的審美觀點。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學生將圍繞“中外經典童話”的主題,深入體驗童話的奇幻與美妙,進一步理解角色所蘊含的真善美品質。本單元習作的根本要求是“根據自己的想法新編故事”,主題情境突出“童話世界奇妙游,進行人物真善美的體驗”,通過游玩童話世界,體驗童話故事的奇妙,體會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一、本單元的內容
課文:《寶葫蘆的秘密(節選)》《巨人的花園》《海的女兒》
習作:故事新編
語文園地: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
二、課標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第二學段有明確要求:“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深入解讀文章,需結合上下文,洞察關鍵詞句背后的深層意蘊,感悟作者的情懷與智慧。”“感受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精心雕琢的語言之美。我們不僅要關注人物命運的起伏與情感的變遷,更要愿意將自己的閱讀所得與感受,與他人分享交流。”“在習作中用情去感悟,用語言去表達,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學習生活中進行問題的提煉,有針對性地采集資料,并與他人討論問題。”
三、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要以“中外經典童話”為設計主題,編排《寶葫蘆的秘密(節選)》《巨人的花園)》《海的女兒》三篇課文。其中,《寶葫蘆的秘密》為國內作家張天翼的作品,節選的是文章的開始部分,描述的是王葆特別喜歡寶葫蘆的故事,并夢想獲得這個神奇的寶葫蘆;《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作品,寫了巨人的花園原本是一片寒冬景象,孩子們的到來給花園帶來了春天,也使巨人變得溫暖;《海的女兒》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寫了小人魚對人類世界充滿向往。
pE84l7rujXET48G+kreZiVkDco76F/q4/AcTs15a+So=在這個學習單元,學生被賦予了一個獨特且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以個人的獨特視角來重新構想和編織一個故事,鼓勵學生跳出傳統框架,設想不同的故事走向,并通過這些新構思的情節,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力。教材中巧妙地將閱讀與表達相結合,利用《寶葫蘆的秘密(節選)》設計故事編寫,利用《巨人的花園》填充空白情節的想象練習。
四、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有了新編故事的經歷,對編故事有了一定的基礎,閱讀積累使學生接觸過不少故事,對想象故事有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是他們創作的源泉。但是學生的思路狹窄,教師要在拓展學生思路上有所作為,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在本單元的作業設計中,除了基礎性作業考查學生的字詞句及課文內容的理解之外,我們還要通過綜合性作業,創設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中達成學習目標,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和思維水平的提升。
五、作業目標
1.認識22個生字,會寫20個詞語和26個字,讀準1個多音字。
2.掌握并運用本單元基礎知識;朗讀、背誦有關勤學的名言。
3.感悟童話的神奇,掌握課文的核心內容,深層次體驗人物的真善美。
4.能夠按照課文內容拓展想象,創編故事。
5.能完成整本書閱讀,全面感知情節內容和人物形象,能繪制情節結構圖和制作讀書手抄報。
6.通過對比閱讀培養語文閱讀核心素養,通過任務驅動式的學習,培養樂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習慣,發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實踐能力。
六、單元作業設計
首先,課前準備階段,教師精心策劃了基礎作業,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預習,對童話故事的情節和角色有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其次,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推出了發展型作業。這些作業緊密貼合教學內容,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創新故事,進而培養他們的深度思考能力和高階思維技巧。最后,拓展階段,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引導學生對整本書進行深入閱讀,目的是讓他們能夠全面感受三本童話名著的魅力,深入理解故事的情節和角色形象。
★第一階段:課前基礎型作業
課前基礎作業與作業目標1和2是對應的,屬于預習類作業。在預習環節中,應聚焦生字詞的掌握以及課文內容深入洞察。然而,傳統的預習方法往往將這兩者割裂,導致效率低下且耗時。其實,詞匯學習應深深植根于文本的具體語境中。本單元預習設計便巧妙地融合了詞匯學習與文本閱讀,將生字詞視作連接學生與課文內容的橋梁。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增強了他們對課文整體內容的感知。特別要指出的是,由于生字詞數量較多,教師設計作業時應當用心篩選出關鍵詞語,并給予學習上的支持,如表1所示,這樣就能提升作業的適應程度與可操作性,有利于達成作業目標。
★第二階段:課中發展型作業
寫作的基礎在于閱讀,閱讀的升華體現在寫作。基于作業目標3、4、5及教材內容,特別策劃了“反芻與梳理”及“想象與表達”兩大作業環節,巧妙融入單元閱讀教學。首先,旨在引導學生回顧文本,挖掘作者創作童話的獨特手法,深化理解;其次,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創作個性化的童話故事。這兩項作業旨在加深學生對童話情節和角色的感悟,同時激發他們的想象力,為后續的單元寫作奠定堅實基礎。
1.發展型作業任務單之走進寶葫蘆的童話世界。
任務1:跟張天翼爺爺看王葆是如何利用寶葫蘆的秘密的,課文《寶葫蘆的秘密(節選)》圍繞“寶葫蘆”寫了哪些內容?完成“童話世界奇妙游”思維導圖。
任務2:《寶葫蘆的秘密(節選)》中的王葆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少先隊員,你一定覺得很親切吧?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把文中找到的關鍵詞語和你的體會寫出來吧。
任務3:王葆一直想象奶奶講的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樣,擁有一個能實現所有愿望的寶葫蘆,那么當他真的擁有了這樣一個寶葫蘆時,會發生什么故事呢?發揮想象,寫一寫并和同學交流吧!
有一天王葆意外得到了一個故事里說的那種無所不能的寶葫蘆,他
2.發展型作業任務單之走進巨人的花園。
任務1:巨人的花園里發生了什么變化,找一找課文《巨人的花園》中的相關句子,再寫一寫發生變化的原因。
巨人的花園發生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務2:巨人對孩子們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從課文《巨人的花園》中找到有關描寫巨人的語句,分析巨人的人物形象,并說說讀完課文后你有怎樣的感悟。
任務3:在課文《巨人的花園》的最后,巨人的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在不同的季節里是怎樣在巨人的花園里盡情玩耍的?請你發揮想象寫一寫或畫一畫。
3.發展型作業任務單之海的女兒交朋友。
用較快的速度讀《海的女兒》,你覺得文中哪些地方描寫得非常奇妙?完成思維導圖。
4.發展型作業任務單之想象與表達。
任選一道題,按要求創編童話故事:
(1)假如王葆得到一個寶葫蘆,他和寶葫蘆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呢?請大膽想象,模仿“情節繩”,創編一個童話故事。
(2)假如有一天,巨人又離開了花園,他把花園交給孩子們打理,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請發揮你的想象,模仿“情節繩”,續寫一個童話故事。
(3)人魚小公主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個美好的夢想。終于有一天,她長到十五歲了,她迫不及待地浮到水面上……接下來會怎樣呢?請發揮想象,編寫一個童話故事,把人魚小公主心靈之“美”延續下去。
★第三階段:課后拓展型作業
課程標準對整本書閱讀提出了詳盡的指導,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閱讀目的,在語文實踐中自主挑選書籍,設計閱讀計劃,并采用多種策略以深入閱讀,進而提升認知層次。本單元精選的課文均基于童話經典,為“整本書閱讀”活動提供了極佳的開端。實施整本書閱讀策略,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閱讀邊界,由單篇跨越至全書,從課堂延伸至課外,讓學生在語言的世界中暢游,同時在情感層面獲得滋養。關于“整本書閱讀”的作業設計,它緊密圍繞作業目標3,以“讀寫結合”為核心理念,通過一系列任務群的精心布局,逐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進而在閱讀的道路上不斷攀升,實現閱讀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任務一:讀起來
推動學生將整本書讀完,這是整本書閱讀的關鍵。考慮到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顯著多樣性,我實施了一種分層閱讀打卡計劃。此計劃分為兩大核心部分:基礎性學習與高階挑戰。首先,學生需完成基礎學習任務,然后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從一系列進階挑戰中選擇一至兩項,從而定制自己的閱讀打卡清單(見表2)。這種分層設計的閱讀打卡方式,對提升閱讀完成度和質量起到了顯著作用。它既能確保學生穩固掌握基礎內容,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這種模式的實施,正是對“大概念學習”中個性化與差異化要求的完美詮釋。
任務二:畫出來
書中的知識之海深邃無垠,學生沉浸其中,讀完后對故事的演進與角色刻畫將獲得更加細致且獨到的領悟。為此,在作業設計中我獨具匠心,創設了“畫一畫,說一說”的環節(見表3)。學生可借由繪制“情節脈絡圖”和“角色形象畫”,以及口頭“人物評價”,展現他們對閱讀的獨到見解。此環節旨在讓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通過多元方式表達自我理解,提升元認知能力,激發其思維火花,引導他們邁向更寬廣的知識領域,進而對本單元核心概念有更深入的把握。
任務三:寫下來
通過精心策劃與學校讀書節活動相契合的情境任務,成功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持久熱情。在本單元作業中,學生將圍繞班級和學校評比,精心制作手抄報。這一任務極具吸引力,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手抄報作為一種常見的展示形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內容設計上展現創意,賦予其更深遠的教育內涵。學生可以運用多種寫作方式,如“人物檔案”“人物脈絡”等說明文,或“讀后感悟”“人物評議”等議論文,還可以嘗試“續寫故事”“新篇章”等記敘文。同時,圖文并茂的創意,如文配畫或畫配文,既能檢驗學生的繪畫技巧,又能培養其審美觀念。手抄報雖小,但其教育價值卻不容小覷。它不僅是學生寫作能力的鍛煉場,更是綜合素養的熔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創新和思考能力。
總體而言,在策劃童話單元的作業時,我巧妙設計了三個階段和三種作業類型,從引導學生深刻領悟課文內容開始,隨后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撰寫充滿魔法與奇遇的故事,最后引導他們開展整本書的閱讀探索。這一構思不僅涵蓋了單元學習的所有要點,還在廣度和深度上實現了拓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思維得以不斷深化和拓展。
★作業評價
為了緊密契合作業的目標和內容,教師精心策劃了三種別具匠心的作業評價模式——“基礎型”“發展型”以及“拓展型”。這些模式不僅與其對應的水平層次和評價準則緊密相連,更在學習過程中得以巧妙融合(見表4)。
指向素養培養的單元作業,應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評估陳述性知識時,這實際上是對基礎作業的細致考量。我們可以鼓勵學生自我審視其表現,也可以倡導他們互相學習、互相評價。而當我們轉向學生讀寫能力的評價時,這構成了發展型作業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教師的書面反饋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至于整本書閱讀的成效,它則歸屬于拓展型作業評價的范疇,通過小組內的分享與競爭,選出最佳作品作為評價的參考。不論何種評價方式,核心策略都依托于單元作業,以確保童話單元的作業過程在邏輯與內容上都能保持連貫。
(作者單位:廣州市天河區華景小學)
編輯:溫雪蓮
作者簡介:陳麗霞(1971—),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