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評一體化”的概念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關注。立足“教學評一體化”視角,筆者發現傳統英語課堂的部分評價方式缺乏有效性,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甚至導致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畏懼感,影響他們的學習成效。在與教研團隊深入探討“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后,筆者意識到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如同航行的羅盤,引領師生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若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評價指標明確,學生將更主動地參與其中,為提高其寫作教學效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評價觀念,轉而依據科學合理的標準,實現評價過程由主觀隨意向客觀理性的轉變,從而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能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主旨,能分享自己關于成長的獨特經歷。
2.學會使用功能句型 “When did you start to use a computer, ×××?” 來詢問他人的經歷。
3.能將詞組如 “started to use a computer” “started to study English” “went to kindergarten” 有效地融入句型 “When did you start to/learn to swim, ×××?” 的回答中。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詞組和句型started to buy things,started to study English...—When did you learn to swim? —When I was five.
2.熟練使用功能句型,談論自己和他人的成長經歷I learned to walk when I was one year old. Joy learned to swim at five...
【教學思路】
在本節課中,筆者將帶領學生共同探索實用性的句型——“When did you start to...?”通過深入學習,學生需要在特定的語境中流暢運用這一句型,與他人進行互動溝通。此外,學生需要掌握并靈活運用新學的短語,如“started to use a computer”和“started to speak”,將這些短語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寫作,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成長故事。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點,本節課將運用視覺和聽覺等多種教學手段,全方位地強化他們的知識接受能力,同時在教學環節中融入課堂評價,借助綜合手段引領學生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認知,從而在實際應用中更加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在課堂開始時,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并引入成長話題。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和成長有關。上課之前,我想聽聽大家有關成長的故事。誰愿意分享自己的經歷?
學生:我小時候我喜歡爬樹,每次都能爬得很高。我還記得有一次我爬上了一棵很高的樹,但不小心摔了下來。這件事教會了我要小心謹慎,注意安全。
5Y3Tprg3k4QE6mzYW7sVxQ== 教師:謝謝你的分享。其他同學有沒有關于成長的有趣經歷想和大家分享?
(學生輪流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教師鼓勵并引導討論,以此引入本課的話題)
(二)新課呈現
1.free talk.
教師:同學們,請將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展示的圖像上。你們能觀察到什么?
學生 A: In the first picture,a father holding a little baby. The father is smiling really happily.
學生B:I saw a mother and a child learning to talk, the child shouted “mother”.
學生C:A child is trying to stand up and takes the first step in his life.
學生D:There is a little girl learning to ride a bike, there is a little boy learning to swim,there are children went to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教師:Good!你們的觀察力值得稱贊。這些圖片展示了人們在人生不同階段獲得的各種技能?,F在,誰能告訴老師,As you are growing up,你都掌握了哪些技能?
學生D:My mother told me that I learned to walk when I was one old, and to talk when I was one and a half old.
學生E:When I was five years old,my father helped me learn how to ride a bike.
學生F:I learned how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third grade.
教師:太棒了!你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故事。這些故事有助于我們了解人生的不同階段。
2.Present the text.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棒,現在我們來看課本第68頁下方的圖片,圖片中有許多新朋友,其中一位新朋友的名字叫Joy,我們一起來看一看,Joy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什么技能。
(學生翻譯句子)
教師:在他們的對話中出現了一個句型:“Joy,tell us one of your growing up stories and talk about your photos.”喬伊是如何回答的?
學生: Joy says she was born on May 15, and she started to talk at ten months old.
教師: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sentence pattern and what we have learned before?
學生:一般情況下我們使用的be動詞都是“is”,這句話中的“is”變成了“was”。
教師:你回答得非常好,因為別人詢問的這件事已經發生了,所以喬伊在回答中使用了過去時態來表達所學的知識。
(教師板書)
教師:接下來的時間交給大家,請同學們組成學習小組,依照課文中的內容嘗試在小組內用這個句型進行情景對話,對話內容還是圍繞大家的成長展開,告訴大家,你在幾歲學會了干什么。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學生展示情景對話場景,教師指導)
教師:大家展示得非常棒,不僅發音標準,時態也使用得非常準確,接下來請大家填寫我們的小組活動評價表吧(見表1)!
3.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complete the exercise.
教師:接下來我們來看課本第69頁,請大家根據聽力內容完成填空。
(教師播放兩遍聽力內容,學生說出答案,教師出示完整答案)
教師:請大家看大屏幕。
(教師出示完整聽力閱讀材料。教師首先帶讀課文兩遍,再讓學生聽錄音,跟讀課文一遍)
教師:接下來請大家組成學習小組,分配各自的角色完成聽力閱讀材料的分角色朗讀。我會邀請2~3個小組的學生在臺上進行對話表演。
(學生小組展開練習,教師巡視)
(學生展示對話,教師指導)
(三)基礎鞏固
1.Let’s write.
教師:請大家看一看C部分的填空寫作,我們關注一下右邊部分的詞語。
(教師出示詞語,帶讀,講解釋義)
教師:接下來請大家完成C部分的寫作任務。在你們動筆之前,我想請幾位同學來分享一下他們對于這個話題的想法和內容,你們打算怎么填寫呢?
學生:我打算寫我一歲的時候學會了說話,三歲的時候學會了數數,六歲的時候學會了自己穿衣服。
教師:接下來請大家完成自己的寫作任務。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When did you do to the kindergarten?
(2)I went to school when I was six years old.
(3)What did you learn to do when you were three?
(四)外延拓展
1.師問生答。
教師:接下來,我們要將學習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請大家做好準備,老師要隨機提問了哦!
(教師隨意抽取學生進行過去式情景對話練習)
教師: A,when did you go to kindergarten?
學生 A: I went to kindergarten when I was three years old.
教師:B,what did you learn when you were three
years old?
學生 B:I learned to draw when I was three years old.
教師:Ok,the next question. C. When did you go to primary school?
學生 C: I went to kindergarten when I was 7 years old.
教師: D,what did you learn when you were 7?
學生 D:I learned to write when I was seven.
教師:Great,the next question. E,When did you learn how to ride a bike?
學生 E: I learned it when I was nine.
教師: F,what did you learn when you were five years old?
學生 F:I learned to dance when I was five years old.
2.角色互換。
教師:接下來大家可以向我提問,隨便問什么都可以,注意使用時態。
(學生向教師提問,練習句式,掌握時態)
……
(五)練習作業
1.聽錄音,熟讀課文內容。
2.運用所學句型I ... when I was ... years old造5個句子。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課前熱身
教師:課堂開始之前,請大家把書翻到第75頁,我們來一起唱一唱本單元的“Fun Time”歌曲吧!
(教師帶領學生唱歌曲)
教師:好的,現在請大家把書翻到第70頁,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成長中發生的小故事,觀察圖片,試著用我們學過的句子“I learned to... /started to.../went to...”來描述圖片中的活動,復習一下我們學過的詞匯。誰來試試看?
學生:我在圖中看到了一個孩子在買東西,那么就可以說:“I started to buy things when I was five years old.”
教師:很好,誰再來描述一下其他圖片?
學生:圖中的孩子看起來在學英語,所以可以表達為“I learned to speak English when I was six years old.”
教師:同學們表現得太棒了,現在請大家結成學習小組,用“I... when I was... years old.”的句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相互描述一下彼此的成長經歷。
(學生相互描述自己的成長經歷)
(二)呈現新的學習內容
教師: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圖片,看看他們在談論什么。
學生:他們可能在談論自己的成長小故事。
教師:如果讓你預測一下,你覺得這些圖片的先后順序是什么呢?
(學生進行預測)
教師:那我們來一起來驗證一下吧。請大家聽錄音,并嘗試給聽到的內容標上序號,看看你們的預測是否準確。
(教師播放錄音,學生完成填寫,驗證預測)
教師:大家表現得非常好,這個活動主要是為了讓你們通過聽覺來感知新語言,無論預測得準確與否,只要你能識別聽力部分的內容,你都是好樣的。
(三)語言學習
教師:請大家聽錄音,并嘗試模仿跟讀。
(教師播放錄音)
教師:相信大家已經對錄音內容非常熟悉了,接下來請大家分配角色,進行對話練習。注意,這次練習老師有更高的要求:請嘗試用不同的詞語進行替換練習。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教師請幾對同學到講臺前表演對話)
教師:同學們的展示太精彩了,接下來請大家互換評價表格,給每個小組的表現打分吧!(見表2)
(四)寫作練習
教師:請大家看Lesson 2 Part B的表格,我們今天要進行一個調查活動。在調查活動之前你應該做什么準備工作呢?
學生:首先我們要熟悉調查的內容和要求。
教師:非常好。接下來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調查內容和對話范例繼續完成調查。在調查中會涉及Andy和Joy的一些情況,你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了解和猜測來填寫。
(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內容,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展示,教師總結答案)
【課后反思】
(一)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
通過課堂觀察和練習題的完成情況,筆者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大部分學生能夠聽懂、會說、會讀本課的重點句子,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談論自己的成長經歷。但在發音的準確性方面,部分學生仍需加強練習。
(二)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
1.提高教學目標明確性。
在“教學評一體化”的模式下,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設立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且在教學過程中將其與評價標準緊密結合,保證了此次教學活tV1By7YnIRp2TN0PGgaH4Q==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教學評一體化”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通過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次課堂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3.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在該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和評價者。在本節課中,教師在教學中密切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進展,并提供了及時的反饋,在師生之間建立了良好互動。
4.優化教學策略。
此次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評價結果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需求,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效果。
5.提升評價的決策支持功能。
本節課的評價內容不再是傳統的總結性評價,而是過程性、發展性的評價,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幫助他們調整學習策略,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改進措施
1.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發音的指導,提高其發音的準確性。
2.在小組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合作意識。
3.增加課堂互動環節,讓學生更多地進行實際操作和表達,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
4.注重激勵機制,加強對學生的鼓勵和反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在“教學評一體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反思和調整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蘭州市城關區團結新村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