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雙減”政策的出臺對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的提質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中小學課后服務要通過“保證課后服務時間、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拓展課后服務渠道”等多種方式,滿足中小學生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本文以小學課后服務的積極心理社團活動為例,對比采用傳統教學方式與學習科學視角下的合作學習策略產生的不同教育教學效果,探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促使學生發生深度學習。
一、學習科學視域下的合作學習是導向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之一
學習科學研究的目標旨在更好地理解認知過程和社會化過程以產生最有效的學習,用學習科學的知識來重新設計我們的課堂和其他環境,從而使學習者更有效和深入地學習。
合作學習是一種小組教學應用形式,旨在通過讓學生共同學習,來實現學生個體以及學生彼此之間學習效果的最大化。該方式作為學生社團活動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高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開展面對面互動,建立積極的相互依存關系,鍛煉社交技能,構建情感紐帶,在反思中深化認識和理解,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達成深度學習目的。
那么,哪些合作學習策略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其特點有哪些?為了更好地回應以上問題,筆者將結合小學積極心理社團的一次實踐活動進行說明。該活動源自筆者團隊研發的《6~12歲兒童積極心理教育活動課程》,該課程作為精準供給學校課后服務社團活動的課程資源,緊密對標新時代教育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真實任務情境中通770c02610dc8d4201363e2071748c204b8c41b90d640ed0f1ec55d4b71852dbe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涵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二、學習科學視角的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案例與分析
(一)教學實例:搭建森林庇護所
1.單純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實例呈現
(1)做好合作學習前的準備。
學生提前了解、熟悉戶外活動安全常識,通過情緒卡片完成分組。
(2)明確該活動環節的目標。
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與同伴合作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體驗“溝通”與“合作”的過程。
(3)教學片段。
師:經過剛才的熱身游戲,相信同學們已經對彼此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們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據氣象臺最新報道,30分鐘后會開始下大雨,每組同學需要利用周圍一切可能的自然物搭建一個臨時森林庇護所。大家可充分發揮你們的奇思妙想和動手能力,與他人配合完成挑戰——不被雨淋。下面,我簡要給大家介紹森林庇護所搭建的三種方法……,各組如果在制作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可以向老師求助。大家目前有什么問題嗎?
生:……(停頓三秒)暫時沒有。
師:好,下面我們按照剛才的分組開始活動,限時30分鐘。挑戰完成后,我們會一起來分享、討論、反思,下面開始挑戰!
2.學習科學視域下采用合作學習策略的案例分析
該教學片段中教師的做法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方面。
值得肯定的方面有:(1)有意義的任務。通過給予學生一個有意義、有挑戰的任務,學生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2)真實體驗。通過為學生提供充分體驗的時空,將學生解決生活化問題過程中生發出的真實思想、態度、行為等,轉化為師生共同創生的真實體驗過程,在體驗和感悟中形成對積極心理品質的深入理解。
需要改進的方面為:(1)小組成員缺乏明確的個人責任。教師將重點放在活動規則和搭建森林庇護所的方法上,但是缺乏對每個小組成員獨特個體責任和角色的明確說明,因此容易出現任務由幾個人主要完成,其他人游走,造成小組合作效率低下。(2)教師缺乏對任務完成標準的清晰表達。這個庇護所需要完成到何種程度才算挑戰成功?需要更為清晰的評定維度和具體標準。
3.學習科學視域下的合作學習怎么做
(1)明確個人與小組的責任。
在高效小組活動中應該建立兩層責任制:個人責任制和團隊責任制。個人必須為共同的任務做出貢獻:我是否做了該做的事,該什么時候做?全體成員也必須對整個任務的完成效果負責:我們是否做了該做的事,該什么時候做?每位學生需要清晰地了解個人角色及這個小組應該完成的任務。個體責任制旨在讓每位成員意識到,沒有人有機會“搭別人的便車”“吃免費的午餐”。只有充分承擔個體責任,并能夠確保每個人在完成任務后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價值。如可以將一個原本需要小組合作完成的任務分解成若干子任務,每名學生負責其中一個子任務,教師可通過收集每個學生的學習證據來評估其學習效果。
(2)設定完成任務的清晰標準。
為了負起責任,學生必須明確作為個體和作為小組成員在學習時應該達到的標準,這些預定標準包括他們需要貢獻什么,以及以怎樣的方式貢獻。高效的小組合作活動關乎過程——學習是如何發生的。
教師可采用一些工具保證學生明確他們需要達到的預定標準,如完成任務各階段的時間表、明確個人和小組進展的集體工作流程核查表等。如時間允許,最好邀請學生參與到規則制定中來,以確保他們能更清楚地理解標準。
4.學習科學視域下合作學習策略對案例的重構
(1)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挑戰任務,邀請學生制定任務完成目標的標準。
師:經過剛才的熱身游戲,相信同學們已經對彼此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們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據氣象臺最新報道,30分鐘后開始下大雨,需要每組同學利用周圍一切可能的自然物搭建一個臨時森林庇護所。大家要充分發揮小組的奇思妙想和動手能力,保證組員不被雨淋。下面,我給大家介紹森林庇護所搭建的三種方法……我們需要明確一下任務目標,我們搭建的森林庇護所得有多大?
生1:1立方米!
師: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每個小組可以借用身邊的自然物來丈量。那么,第二個問題,搭建森林庇護所是一個團體目標,那么過程中如果有的組只有幾個主力隊員在努力,其他人在游走,怎么辦呢?
生1:有一個監督員,把他們拉回來!
生2:發揮每個人的專長,讓他們做自己擅長的事。
(2)師生討論共創明確小組合作每名成員的個體責任。
師:這兩個同學說得特別好,說明你們已經在思考如何讓小組更好地發揮作用了。的確,如果只有團體目標,而沒有每個人具體的角色和責任,那么任務完成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因此,本次挑戰我們特設材料收集管理官、搭建庇護所官、任務完成核查官、成果匯報官,你們覺得足夠了嗎?是否還有其他需要補充的角色?
生1:老師,我覺得還應該有個優勢挖掘官,主要在挑戰時及時鼓勵大家別放棄。
師:用積極的眼睛去尋找積極的力量,這個角色太重要了!好的,我們加進來。還有其他角色嗎?
生2:挑戰分析官,對我們這組一起合作完成任務過程中做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進行分析,總結經驗。
師:你說得對,這個角色也很重要。邊做邊思考,才能做得更好。還有其他補充的角色嗎?
生:沒有了。
師:好的,下面我想邀請大家和我共同創建每個角色的具體責任,書寫在海報上。
(3)教師和學生共同創建每個角色的具體責任,各角色、責任及人數要求見表1。
(4)師生共創確定完成任務的目標標準。
師:同學們,我們挑戰的目標是搭建一個“森林庇護所”,那么挑戰結束后,我們如何評估各組完成的情況呢?可以從哪些角度評估?要達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挑戰?
生1:庇護所可以容納所有人,不被雨淋濕。
師:非常好。這是庇護所的尺寸要求。還有嗎?
生2:只能剪地上的樹枝、樹棍等,但不能掰樹上的樹枝。
師:這點太重要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無痕山林”的意識。
生3:保證每個人都參與。
師:是的,這是每個人個體責任的達成情況。誰還有其他需要補充的嗎?
生:沒有了。
師:謝謝同學們貢獻的智慧,針對第三點,我想補充一個檢測方法。要想評估每個人在挑戰過程中個體責任的達成度,可增加一個環節,每人可在海報紙上用不同顏色的水彩筆,將自己在挑戰中做了哪些事列在自己的角色后。成果匯報官在完成本組成果分享后,也需分享成員各角色個體責任的完成度,以此來評估每個人的作用發揮(見表2)。
基于此,通過清晰呈現小組任務達成目標的標準和明確個體、團隊責任,每名成員才能夠真正找到他在團隊中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促進學習小組效能的最大化。在各組匯報后,教師可依據個體責任的達成度對學生進行反饋,促成學生深度學習。
(二)復盤反思
1.教學實例呈現
(1)做好合作學習前的準備。
各組學生已完成各活動環節的挑戰,到達山頂,做好復盤反思的身心準備狀態。
(2)明確該活動環節的目標。
①通過復盤反思學生可調動自己的內省智能,引發深度思考和主動提問,反思小組和個人表現。
②通過挖掘自己和他人的優勢,內化對“勇敢”“堅持”積極心理品質的理解,提升自信和利他思維。
(3)單純合作學習的教學片段。
師:經過三個環節的挑戰,相信各組同學對“勇敢”“堅持”“合作”積極心理品質有了更多的理解,小組成員的緊密度也大大提升。下面給每組10分鐘時間,就以下方面進行交流:①結合“我的收獲地圖”自主學習單上的記錄,逐一分享個人優勢;②至少說出其他每人身上至少一個優點。注意同學發言時,其他人保持耐心傾聽,有問題可在該同學發言后進行交流。現在開始。
①各組學生自由交流。
師:每個組同學都在努力尋找他人的優點,也在積極分享自己的優勢,下面請每組派一名代表,綜合匯報你們小組的收獲地圖(見圖1)。
②各組代表逐一交流。
師:各組同學都在嘗試用積極的眼睛找尋自己和他人的優勢,大家對“勇敢”“堅持”“合作”的積極心理品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一次次小組合作挑戰中不畏艱難,充分展現了陽剛少年的特質。
2.學習科學視域下合作學習策略的案例分析
教師做得好的方面有:提供學生梳理思路、清晰表達的工具。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自主學習單上分享交流,其實是提供學生思考框架,學生可依據活動順序逐一介紹每個環節自己的優勢。
教師需要改進的方面為:缺乏提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主動提問的空間。教師忽視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法指導,而重在一步步完成教學流程,因此沒有給予學生深入思考和主題提問的空間,進而未能為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提供支架和階梯。
3.學習科學視域下的合作學習策略
(1)以問題串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培育高階思維。
布魯姆將認知領域學習目標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及創造”六個層次,深度學習指向認知層次較高的“應用、分析、評價、創造”,涉及高階思維活動。教師根據學生分享內容的進度,抓住問題建構的關鍵時機,通過問題串啟發學生不斷思考,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為了使小組活動順利進行,教師應訓練學生從不同視角考慮情境和問題。合作學習的理念就是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培養學生理解他人的觀點并確立自己觀點的能力。
4.學習科學視域下合作學習策略對案例的重構
(1)在學生分享時適時抓住時機提問,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師:剛才你談到隨著接觸增多,你對楊同學的印象發生了很大變化,覺得他很幽默,那你是怎么發現他如此幽默的?一開始和后來對楊同學的印象有這么大的區別,你覺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除了幽默,他身上還有什么其他優勢?你又是如何發現的?
通過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反饋—教師再提問—學生再思考、反饋的互動,學生回溯自己思維變化的軌跡,找到如何發現他人優勢的積極思維方式,訓練高階思維能力。
(2)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提升批判思維能力。
師:你覺得自己做匯報時很緊張,沒講全,在這里想請你想一想:從縱向來說,你只是今天緊張了,還是一做匯報就很緊張?以往你是否有過在公眾面前發言比較成功的經歷?從橫向來說,當著公眾的面發言,不是你有一定壓力,任何人在大眾面前發言,都難免會有點心里打鼓的感覺,所以有點緊張是很正常的。你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如何?可以自我評估一下。如果都很好,那你欠缺的只是提前梳理內容,有條理地呈現;如果哪方面不夠好,日后多加練習就可以了。
教師引導學生從橫縱兩個維度多角度地看待問題,發現立體的自我,重構自信,提升批判思維能力。
三、總結
“雙減”政策的出臺給我國課后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滿足中小學生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各中小學校不僅在“量”上要為學生開齊開足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更需要提質增效。因此,本文通過呈現學習科學視角下的合作學習策略應用及分析,以期為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新視角,共同助力學校課后服務活動“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編輯:陳鮮艷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科研規劃課題“小學積極心理社團活動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