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通過閱讀積累更多的知識和寫作素材,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建構能力、語文知識應用能力和語文閱讀能力,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指導學生的閱讀活動,指引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個人思維能力獲得發展,確保學生能夠在閱讀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本文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探討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提升整本書閱讀教學質量,通過創新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實現閱讀教育、思辨教育以及寫作教育的融合,發散學生的思維,有效推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魯濱遜漂流記》作為一部冒險類外國經典文學作品,首先,書中介紹了各種有關航海、冒險、生存等知識,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積累更多的閱讀經驗,拓展知識面。其次,全書語言通俗易懂,學生閱讀起來難度較小。且全書以魯濱遜如何在荒島生存為主線,情節跌宕起伏,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后,《魯濱遜漂流記》一書的主人公魯濱遜雖然身處絕境,但是仍然不畏艱難險阻、心懷希望,其在荒島中所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的品質,是學生的學習典范,使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心靈的觸動以及情感的共鳴,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閱讀前激活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興趣
(一)引導學生制訂科學的整本書閱讀計劃
整本書閱讀的前提是制訂科學的閱讀計劃。為了保證整本書閱讀的質量,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平時的閱讀習慣以及閱讀速度,制訂符合自己閱讀習慣的閱讀計劃,使學生能夠嚴格按照閱讀計劃進行整本書閱讀(如表1所示)。首先,學生可以將《魯濱遜漂流記》分為二十篇單篇文章,要求學生二至三天完成一個篇章的閱讀。學生在半個學期左右便可以閱讀完整本書。其次,教師可以在學生每閱讀完一個篇章后,便通過閱讀隨筆,將自身的閱讀計劃、閱讀感知以及讀后感進行記錄,教師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隨筆完成情況,保障學生嚴格踐行整本書閱讀計劃。最后,教師在全部學生閱讀完畢后,可以開展一節閱讀交流會,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對《魯濱遜漂流記》進行評價,并向同學推薦自己認為值得一讀的名著,使學生養成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
(二)銜接課內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魯濱遜漂流記》是小學生必讀國外名著之一,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也涉及了《魯濱遜漂流記》的內容,教師可以合理地利用教材,鼓勵學生根據教材中的文章積極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學會聯系課內外閱讀內容。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語文教材中的《魯濱遜漂流記》節選片段為例,以文章中的故事為基礎,推薦學生閱讀整本《魯濱遜漂流記》,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的內容。同時,學生在日常的閱讀中,可以摘抄其中的優美語句,并寫下閱讀感悟,為學生的后續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以相關問題為驅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單篇閱讀向整本書閱讀轉變,使學生能夠通過整本書閱讀,實現閱讀教學的延伸及補充。
(三)借助閱讀問題,激發學生閱讀欲望
《魯濱遜漂流記》中有關國外風土人情的部分內容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難度。如果學生的知識積累不足,那么其理解《魯濱遜漂流記》的暗線及情感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先借助閱讀問題,引導學生把握重點內容,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閱讀問題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囊括全書內容的問題,另一種是根據不同章節內容設置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尋找答案,自我理解、消化相關知識。囊括全書內容的問題,即結合《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內容設置閱讀問題,使學生能夠帶著疑問及猜測正式閱讀。在具體的《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從書名入手設置問題,如提出“魯濱遜為什么進行漂流?”“魯濱遜最終漂流到了哪里?”等囊括全書內容的閱讀問題,激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說明與《魯濱遜漂流記》有關的背景故事,因為當時紙張比較貴重,所以作者為了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使讀者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書本的大致內容,才將書命名為《魯濱遜漂流記》。根據不同章節內容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某一章節的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通過一系列閱讀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及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
(四)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閱讀
創設生動的情境,需要以內容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創設相關情境t69+heXaRBleoZ77M22PFA==,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對《魯濱遜漂流記》的閱讀興趣,教師需要根據文本內容,創設小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情境,使學生能夠在生動的情境中直觀地感受文本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投入《魯濱遜漂流記》的整本書閱讀過程中。例如,為了向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教師可以基于閱讀教學目標,通過創設閱讀情境,使學生能夠在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中與作者進行“對話”,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在講解魯濱遜流落荒島的情節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播放《魯濱遜漂流記》的視頻片段,使學生直觀地感受深處海中孤島的絕望,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克服惡劣的海情、危險的海況以及孤獨的恐懼感,在海中孤島生存下去。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結合《魯濱遜漂流記》的視頻片段引出《魯濱遜漂流記》原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結合原著說出《魯濱遜漂流記》影視片段的改編之處,了解主人公是如何克服種種困難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展開整本書閱讀。
二、閱讀中持續保障整本書閱讀質量
(一)引導學生定期梳理故事情節
因為整本書閱讀內容體量大、持續時間長,閱讀困難也較大,所以為了使學生深度參與到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對已經閱讀的內容情節進行總結梳理,對已經發生的故事情節進行總結,保障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質量。首先,引導學生繪制故事發展框架圖,梳理精彩片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定期對已經閱讀的故事情節通過框架圖進行記錄,(如圖1所示)提煉其中的故事梗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時間以及關鍵事件,將書中的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將關鍵事件進行有序串聯,通過定期梳理情節,保障整本書閱讀質量;其次,對于已讀部分編寫小標題。在《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每個章節的內容進行總結,自行為每個章節編寫小標題。如“魯濱遜出海遇驚險,落荒島孤人勇求生”“魯濱遜巧建求生營,居荒島妙手集物資”等。然后,引導學生定期交流書中的精彩之處,并記錄自身的閱讀感受,并相互交流討論,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魯濱遜漂流記》的興趣。最后,比較討論精彩的情節,感受作者寫作手法。《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天性熱愛冒險,勇于征服大海,他曾經先后五次出海航行。教師可以在每周設置一節欣賞課,讓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中的精彩之處,并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然后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并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從而引導學生感受文字描寫的魅力,保障整本書閱讀質量。
(二)通過分析原著探究人物形象
《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性格復雜的人物,魯濱遜在面臨不同的環境及事件時,其反應及心理也會不同。在《魯濱遜漂流記》的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原著內容,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在提升學生信息提取能力以及文本分析能力的同時,還能夠使學生準確把握主人公魯濱遜在不同情節中的人物形象,并分析其在面對特定事件時展現出來的性格特點。首先,聚焦關鍵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在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片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此片段中主人公呈現出來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比如,魯濱遜在出海冒險、初遇災害、流落荒島等事件時的反應,這種反應說明魯濱遜具備什么樣的人物性格,并引導學生從原著中找尋關鍵詞句,作為分析人物形象的主要依據,然后以此制作閱讀思維導圖或者人物成長檔案等,(如圖2所示)加深學生對《魯濱遜漂流記》原著內容的理解,指引學生能夠在后續的閱讀中把握魯濱遜人物性格的變化趨勢。其次,整合故事情節梳理人物關系。由于《魯濱遜漂流記》篇幅較長,雖然主要圍繞魯濱遜一個人的漂流故事進行講述,但是魯濱遜在漂流過程中會提到或者插入一些自己的其他經歷,其中涉及的人物關系往往較復雜。所以,為了保障整本書閱讀質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主人公魯濱遜為核心人物,梳理故事人物與魯濱遜的關系,例如,魯濱遜與威爾斯、星期五以及佐立等人分別是什么關系,并指出他們在《魯濱遜漂流記》中出現的故事情節。這樣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魯濱遜漂流記》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的理解,有效保障整本書閱讀質量。
(三)充分拓展強化學生對整本書的認知
為了保障學生深度理解《魯濱遜漂流記》的內容,使學生準確把握故事發展脈絡,教師可以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拓展。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本書內容的把握及理解;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對本書的創作背景、作者人物生平以及該書的社會反響等進行普及,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創作思路及文學影響力。確保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書的主要內容及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加深學生對整本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本書作者生平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學界中的貢獻及地位。并指出書中的主人公魯濱遜正是作者人生軌跡的寫照,引導學生了解《魯濱遜漂流記》的創作背景,揭示《魯濱遜漂流記》的核心思想。
(四)引導學生續寫故事,提升自身寫作技巧
通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后,學生已經對《魯濱遜漂流記》的主要內容有了大致了解,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根據原著中的內容,對于某一故事情節進行續寫,使學生發揮想象力,通過續寫故事情節,在保障整本書閱讀質量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例如,教師在講到主人公魯濱遜獨自一人漂流到荒島后,可以讓學生結合原著內容,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對該內容進行續寫。比如,在魯濱遜首次流落荒島后,面對惡劣的環境以及貧瘠的物資,他想要在荒島中長久生存下去,需要解決以下問題:(1)獲取足夠的飲食以及干凈淡水;(2)能夠避免高溫以及嚴寒的房子;(3)尋求能夠保護自身、抵御猛獸攻擊的武器;(4)獲取其他未來能夠派上用場的物資。學生以此為切入點,對后續劇情進行續寫,發揮想象力,提升寫作技巧,保障整本書閱讀質量。
三、閱讀后感悟書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引領學生總結閱讀收獲
閱讀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實踐過程,通過閱讀可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實現文化理解與傳承。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主題讀書活動,讓學生通過寫讀書筆記、開展閱讀交流班會等,深入理解名著內容,加深閱讀感悟。在《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第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內容及片段,并對相關內容進行賞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手法及寫作技巧。第二,對于作者的語言藝術及情節安排技巧進行賞析,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魯濱遜最意外、最高興、最驚訝以及最危險的情節,并引導學生將自身代入相關情節中,寫下自己的感受。第三,開展小組討論、閱讀分享會、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不同的觀點,讓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使語文閱讀課堂更加具有生命力。第四,聯系實際情況,由本及我。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如果自己處于無助的情況下,會怎么辦?當自己處于無助、孤獨以及挫折的情況下,自己是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還是安于現狀,接受現實?學生通過聯系自身實際情況,從《魯濱遜漂流記》的本身思想深度入手,寫下該書告訴我們的人生哲理,深入作者內心深處,去思考及感悟書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完善閱讀評價,提升閱讀價值
為了進一步完善整本書閱讀的價值,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整本書閱讀的閱讀評價進行完善,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自身進行“階段性評價”,通過“閱讀檔案袋”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記錄并評價。閱讀檔案袋中包括閱讀量、閱讀任務完成情況、生僻字詞、家長評價、教師評價、自我評價等內容,客觀全面地對自身的閱讀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指引學生的下一步閱讀計劃,總結在閱讀環節中的具體表現,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改善。其次,充分發揮大數據教學平臺的診斷和反饋功能。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及時、便捷地反饋學生的閱讀情況。學生還可以將閱讀成果分享到教學平臺上,方便教師點評及同學互評。教師也可以在教學平臺上發布最新閱讀任務,建立學生的線上閱讀檔案。
總之,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閱讀前,通過引導學生制訂科學的整本書閱讀計劃,通過閱讀導航,銜接課內閱讀,借助閱讀問題進行閱讀教學,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閱讀,激活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持續跟進,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書中的故事情節,分析原著探究人物形象,充分拓展強化學生對整本書的認知,引導學生續寫故事,保障整本書閱讀質量。在閱讀后,教師引領學生總結閱讀收獲,完善閱讀評價,提升閱讀價值,感悟整本書閱讀內涵,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心靈的觸動以及情感的共鳴,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玫瑰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