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其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是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中得以實現”。教師如何在真實的語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筆者認為踐行這一理念的最好方式,莫過于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用孩童的眼光看世界,引導學生學習用純樸、真實的語言描繪五彩繽紛的生活。
一、指導閱讀,在理解中實現言語遷移
海量的閱讀和不斷的寫作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兩大法寶,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不斷積累。由圖文結合的繪本,再到各種兒童讀物,循序漸進,積少成多。學生積累了許多語言材料,只要教師稍加指導,習作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噴涌而出。教師指導閱讀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要加強課內閱讀訓練。教材中選編了許多語句優美的名篇佳作,都是最好的閱讀材料。筆者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常常利用文本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如讓學生圈畫文中的好詞佳句;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對緊扣課文片段的遣詞造句、構段方式、寫作方法、修辭手法等進行賞析仿寫。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有趣地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其中,第2~4小節構段方式相似,都是從“自身條件—外在條件—傳播方式”三個方面,運用貼近生活、淺顯易懂的詞語進行介紹。筆者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植物,再說說它們是怎么傳播種子的。緊接著,出示圖示,讓學生仿照課文的方法,說一說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這樣,如爬臺階般讓學生慢慢攀爬,水到渠成地進行語言訓練。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有的說:“昭和草媽媽有辦法,她送小傘給寶寶,小傘隨風飄呀飄,帶著寶寶到處飛,飛到很遠的地方去安家?!庇械恼f:“百合媽媽有辦法,她施魔法變車輪,大風呼呼吹呀吹,車輪隨風滾呀滾,車輪滾過把種子播。”還有的說:“椰子媽媽有辦法,她準備了堅硬的小船,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海浪把它沖上海島,岸上又會長出新的椰林。”二是立足課外閱讀指導。筆者要求學生每人每天書包里放一本課外書,讓他們在完成課堂作業后或午讀時間隨時閱讀,還定期開展親子閱讀、師生共讀一本書、寫讀后感等讀書活動。學生在不斷閱讀中汲取了營養,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筆者輔導本班學生曾張雅寧的習作,入選福建省《閱讀伴成長——第六屆“寒假讀一本好書”征文活動獲獎作品集》。
打開科學之門,點亮智慧之光
——讀《寫給孩子的科普故事》有感
《寫給孩子的科普故事》這本書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讀著書中一個個含有科學知識的小故事,我受益匪淺。
其中《神秘的“泄密者”》是我最感興趣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法兩國軍隊在一場陣地爭奪戰中相持不下,雙方都無力拔掉自己的“眼中釘”。有一天早晨,一名德軍參謀用望遠鏡觀察法軍作為前陣地的那塊墳場,無意中看見一只貓。他感到非常驚訝,在這沒有村莊的戰場上,哪來一只這么安閑的貓呢?經過觀察,他發現這是一只家貓。他根據這只貓的特點,分析判斷地下藏有一個掩蔽部,而且可能是一個高級指揮所。德軍指揮機關果斷出擊,把它炸成平地。事后查明,這里果然是法軍某個旅的指揮所。看了這個故事,我對德軍參謀的判斷推理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本書中的故事引領我走進科學天地,打開科學之門,啟發我探索科學的興趣,點亮智慧之光。在平時,我們要善于觀察周圍事物,遇到問題要認真動腦推理分析。
二、聚焦生活,拓寬渠道采集素材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教師要鼓勵學生走進生活,用自己的雙眼觀察周圍的事物,用心去感受生活,把所看、所思轉化為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一個個鮮活的生活素材就可能轉化成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習作。
(一)觀察校園,積累素材
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是學生最直接的生活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留心觀察。在這里,學生可以觀察一花一草一木;可以留心與同學、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還可以回憶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如升旗儀式、大合唱比賽、“我是朗讀者”展示、各學科競賽、必讀書目測試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學生身在其中,親身參與,感官得到刺激,心靈受到洗禮,興奮、激動、失落、自豪、自責……各種情感體驗交織在一起。這時,只要教師巧妙地有意引導,讓它們為習作服務,習作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例如,前不久,筆者學校舉行了《弘揚雷鋒精神,爭當時代新人》的演講比賽。賽前,筆者讓學生留心觀察,例如,禮堂里同學們是如何表現的?參賽選手是如何的神情?哪個選手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比賽現場,你有什么想法?整場比賽觀看下來,你受到了一些什么啟發?讓學生帶著思考去聽演講。筆者發現,他們聽得特別認真。接著進行一些寫作方法的指導,如場面描寫中點面結合的寫法、對比手法的運用、心理活動的描寫等,再讓學生進行練筆就容易多了。果然不出所料,一篇篇感情真摯、刻畫細膩的文章躍然紙上,許多精彩內容涌現出來。
片段1:聽到這個分數,我的心好像被一塊沉甸甸的大石頭壓住了一樣。心想:陳林錕拿了那么高的分數,咱們班的選手黃懿能贏嗎?
片段2:盼啊,盼啊,終于等到了我們班的“老將”出場了,她久經“沙場”,上臺演出早已成了家常便飯。只見她自信地微笑著,伴著雷鳴般的掌聲,從容不迫地走上演講臺……
(二)關注家庭,記錄生活
除了學校學習以外,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的。這里有溫馨的親子閱讀,有老媽的嘮叨,有生日聚會,還有弟弟的第一次翻身……這些都是習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那么,如何將它們融入學生的習作呢?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寫日記,把在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變成一篇篇富有真情實感的習作。如筆者班上的學生王皓宇的一篇生活日記,修改后變成主題為《特別的親子閱讀》習作,參加第二十五屆“海峽·冰心”杯“我們的書房”比賽,榮獲青少年寫作大賽二等獎。
特別的親子閱讀
王皓宇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今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進行一種特別的親子閱讀。我讀我喜歡的書,媽媽讀她感興趣的書。然后再給對方講書的內容,交流心得。
我們開始坐在書桌旁閱讀了。我捧起書本囫圇吞棗地看起來,沒過一會兒,我就讀完了。我看了看媽媽,只見她捧著書,一邊專心致志地看,一邊手握著筆在書上圈畫著。再看看她的書桌上,擺放著好多書,比我房間的小書櫥還多呢!
半個小時過去了,我立刻站了起來,拿著書本,對著媽媽講道:“我讀的是安徒生童話里的《賣炸彈的小女孩》。不對,不對,是《賣火柴的小女孩》?!蔽业哪樢幌伦泳图t了起來。我結結巴巴地講了故事主要內容。媽媽聽完我講的故事,告訴我要珍惜現在和平美好的時光。媽媽今天讀的是《細胞大戰》。她繪聲繪色地告訴我,這本書講的是病毒入侵人體,專門對抗病毒的白細胞在體內和病毒大戰,最后在醫生的幫助下戰勝了病毒的故事。聽了媽媽聲情并茂的分享,我情不自禁地從媽媽手上接過《細胞大戰》,學著媽媽的樣子,聚精會神地看起來。
今天的親子閱讀真特別,它讓我們在相互分享中增長了知識。以后我還會和更多的人一起閱讀。
(三)走進社會,捕捉亮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苯處熆梢岳谜n余時間,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欣賞花鳥蟲魚,去觀看日出日落……用心去感受神奇的大自然。教師還可以不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見識,這便是很好的生活化習作素材。當然,要用好社會實踐活動資源,還需要精心設計活動方案。比如,筆者常常在家委的協助下,帶領學生到社區當志愿者,幫忙撿垃圾,打掃衛生,學習雷鋒精神,美化城市環境;組織學生參觀“消防大隊”基地,開展安全演練,從小筑牢安全防線;走進農田幫忙割稻子,爬到山間幫忙采橘子,體驗鄉村生活,爭做勞動小能手。學生有了走進社會的真實體驗,一篇篇充滿亮點的習作油然而生,其中筆者輔導本班學生鄒語墨的習作《第一次走水渠》刊登在2023年11月的《小火炬——讀寫100分》上。
第一次走水渠
鄒語墨
生活就像萬花筒,裝載著五彩繽紛故事。其中,第一次走水渠的經歷讓我至今難忘。
前不久,我到青州鎮澄江樓的外婆家玩耍。外婆家附近駕著一條長長的并不高的水渠。我跟著表妹貝貝和她的小伙伴們一起來到水渠邊玩耍。很快,她們就朝著水渠上那窄窄的渠沿輕輕松松地走了過去,留下我一個人站在那里。我很想跟著她們一起過去,可當怕水的我看到水渠下那還沒過膝的水流時,腦子里冒出了自己落水的情景,忍不住連打幾個哆嗦,害怕得往后退。小伙伴們在水渠另一邊大喊:“加油!快點兒過來!”我跑到旁邊左看右看,想換一條去對面的路,可是都沒有。這可怎么辦呢?我聽著她們呼喚的聲音,只好硬著頭皮走回渠沿。
我先跨出右腳,再慢慢移動左腳,走到水渠中央時,我感覺頭有點兒暈。我立刻彎下腰,蹲了下去,輕輕閉上眼睛,休息了一會兒,心中不停給自己打氣:我不害怕,我要站起來走過去!就在大家以為我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我咬緊牙關,雙手撐在渠沿上,使勁站了起來?!安灰ε?,我們相信你!”“膽子放大一點兒,就走過來了。”……我聽到小伙伴們的鼓勵聲,于是再次鼓起勇氣,像蝸牛一樣緩緩地向對岸走去……走完水渠,我想到自己戰勝了困難,忍不住發出開心的笑聲。
第一次走水渠的經歷令我記憶猶新!
三、創辦班刊,提供交流分享平臺
潘新和教授在《語文:表現與存在》中指出:“教師要能夠使學生從小養成寫的習慣,不論是對于眼前寫作的學習、語文的學習,還是對于學生將來的成長與發展,以至于對他們的精神和人生滋養,都可謂善莫大焉!”通過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學實踐,筆者也深深地感受到,寫作能力的培養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文化自信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低中年級的學生,剛剛跨入語文學習的大門,就像嬰兒開始學習走路,需要攙扶、需要陪伴。筆者常常引導孩子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學習用手中的筆記錄下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嘗試訴說著周圍同學的故事;描繪自己眼中的風景……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學生敢于大膽地寫,敢于拿著筆“說話”。當學生或長或短的文字從他們的筆端中涓涓流出,筆者感受到了孩童的天真無邪,處處洋溢著童真童趣。雖然這些文字在寫作技巧上還顯稚嫩,但“小荷已露尖尖角”,讓筆者看到學生寫作興趣的曙光??粗@些真情涌動、敘述著生活點滴的文字,筆者情不自禁地想把這份精彩、這份記憶挽留,于是創辦了《成長小報》班刊。這是一個以表達和交流為中心的小平臺,是模擬成人世界真實寫作方式的寫作訓練。筆者根據學生的練筆作業,設計生活日記、繪本故事、課文仿寫、單元習作等不同的專刊,選擇班級學生的優秀作品,發送《用稿通知單》,在班級《成長小報》中發表習作。學生作文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作文進入生活,生活激揚作文。學生在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三明市沙縣區實驗小學)
編輯:張俐麗
作者簡介:俞水珍(1977—),女,漢族,福建三明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