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業是指教師布置給學生的,用于鞏固所學知識、提升技能和核心素養等,并且要求學生在非上課時間完成補充性學習任務。語文作業的設計要體現學科性、目的性、實踐性、趣味性和創生性等特征。語文作業的設計是教師有目的地選擇作業主題、形式與內容,以幫助學生達成既定學習目標的補充性學習任務,也是教師專業化素養的突出體現。
一、作業設計理念闡釋
“創生”就是創造生命,是儒家生生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第一個要義。筆者依據這一理念,結合核心素養培養和“雙減”政策要求,對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了“創生”語文作業。“創生”語文作業突出體現了作業的簡約性、實踐性、目標性、趣味性、創造性和生長性等特征,要特別突出創造性和生長性,也就是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突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生長性。
筆者根據自己對小學語文創生作業設計的探索和研究,以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為例展示和闡釋“創生”作業設計。
二、作業目標
1.會認“葫”“蘆”“藤”等11個生字,會寫“謝”“想”“言”“鄰”等10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用普通話朗讀課文,體會不同句式的不同語氣。
3.能借助課文插圖講故事,聯系上下文,懂得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遵循的科學規律,深刻感悟《我要的是葫蘆》蘊含的道理。
三、作業內容
(一)前置“創生”作業
設置前置“創生”作業是學生預習新課的需要,它不僅可以為學生學習新課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預習的習慣和能力。本課的前置“創生”作業可以設計識字和嘗試讀通課文,目的是掃清字詞障礙,為正式學習本課奠定基礎。因為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是小學語文的課程目標要求。教師設計時要緊緊圍繞課程目標和學習目標,力求體現題目簡約、目標性強和實踐性強等特點。
根據以上思考,我設計了如下前置作業:
1.借助拼音和字典,自主大聲拼讀文中的生字詞,掃清字詞障礙。
2.用普通話自由大聲朗讀課文,盡量讀熟,能流利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把字詞學習和通讀課文設置為學生的前置作業,放在課前完成,旨在提高學生識字和朗讀技能,同時創生一種良好的預習習慣。本項作業設置為口頭作業,無需學生動筆書寫,突出實踐性,目的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二)課后鞏固性“創生”作業
根據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學生課后需要對所學新知進行及時復習鞏固。為此,我設計了如下形式的“創生”作業:
1.請你仔細看清下列各字的組成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大聲讀出來,讀的時候伸出你的手指進行書空。
■
圖1
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看字的間架結構和每一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然后邊讀邊書空。這樣,學生運用了多種感官協同記憶,可以增強識字能力和記憶效果,與無聲的重復書寫相比,是一種作業形式的創新和練習效果的提升。同時,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之情,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美能力。
2.請你根據例子,先給下列各字口頭組詞,然后再換偏旁或加偏旁,或去偏旁后再組詞,如果有困難可以借助字典,最后大聲讀出來。
例:對
組詞:對(對于) 換偏旁:村(村莊) 去偏旁:寸(尺寸)
棵、謝、想、盯、言、鄰、治、怪。
通過增減或改換偏旁重新變成新字并口頭組詞,這樣不僅增強了作業的趣味性,還發散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識字和理解字義的能力,比單純的組詞效果要好很多,是一種創造性的鞏固識字的方法。另外,本題是開放性作業,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且答案不唯一,通過改變偏旁加深了學生對形近字的認識,再通過組詞加深學生對字義的理解和記憶。
3.填上合適的量詞,并根據每個量詞分別再仿寫一組。
例:一( 棵 )葫蘆 仿寫:一( 棵 )樹苗
一( )葫蘆 一( )
一( )蟲子 一( )
一( )鄰居 一( )
一( )小花 一( )
一( )小葫蘆 一( )
一( )綠葉 一( )
學生合理使用量詞不僅是準確理解量詞的需要,還是語言準確表達的一種需要。另外,合理使用量詞還能夠拓展其知識。在平時語文學習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這一方面能力的鞏固與提升。
(設計意圖:本題旨在鞏固學生對量詞的理解和使用,積累量詞,為以后的準確表達奠定基礎,可以提高學生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從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4.請根據例句認真體會下列句子表達的意思,然后換一種表達方式寫出該句表達的意思,嘗試仿寫句子(也可以口頭表達)。
例:這一題還用老師講嗎?
這一題不用老師講了。
(1)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2)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變換句式表達是學生在理解語句表達意思的前提下,根據句意變換表達方式。本題為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求學生在完成所給題目后嘗試仿寫幾組。
5.請正確、流利、有感情地用普通話朗讀課文,然后與你的學習小伙伴一起根據課文內容編演情景劇。
朗讀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最基本的要求,但根據課文內容編演情景劇,對學生來說有一點難度,可是學生通過努力也可以完成。這樣的作業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該題作業練習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課后拓展性作業
面向全體學生,我們在設計作業時要盡量做到分層設計,使作業具有一定的難度梯度,因為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為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更好的發展,分層設計拓展性作業是非常必要的。本項作業僅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拓展作業一供中等偏上的學生選做,拓展作業二供學優生選做。
拓展作業一:
1.請你仔細回顧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有感情地復述課文。
復述課文也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和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方式。復述課文不僅可以激活學生思維,還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構思復述思路并重組語言,擺脫固定的語言束縛,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文意。
(設計意圖:本題旨在鍛煉學生提煉課文內容和語言表達能力,創生學生的語言表達風格,減少學生的書面作業量,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請把《我要的是葫蘆》這篇故事講給你的小伙伴或者父母聽,并告訴他們這個故事蘊含的道理。
講故事是學生在理解文意基礎之上的一次語言表達能力的應用和提升,也是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情。每個學生所悟出的故事道理雖然大意差不多,但表述的內容不盡相同,這體現了學生個人表達能力不同,表達效果也不同。更重要的是,這個要求能夠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道理,知道自己以后該怎么做,并會引導身邊的人應該怎樣做。這是一種自我認知的創生。
3.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并闡述理由:
(1)請你想一想,那個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葫蘆的原因是什么?
(2)葫蘆葉子上的蚜蟲與葫蘆的生長有怎樣的關系?
(3)那個種葫蘆的人最后為什么沒有得到葫蘆?
這三個小題需要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回答。第(1)小題是讓學生思考那個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葫蘆與他的最終目的存在怎樣的關系,進而解釋其原因。第(2)小題是讓學生明白葫蘆葉子上的蚜蟲與葫蘆的生長有怎樣的關系,搞清楚自然界生物生長的自然規律。第(3)小題是讓學生思考那個種葫蘆的人沒有實現愿望的原因,進而明白事物發展的因果關系。
(設計意圖:本題設計了三個小題,旨在讓學生通過思考這三個小題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可以讓學生明白事物間的因果關系。明白因果關系后,學生可以創生出指導自己未來生活決策依據,更巧妙、科學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請你說一說文中種葫蘆的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假如他是你的好朋友,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本題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個種葫蘆人的語言、行動和心理等幾方面分析人物性格,從而正確、全面地分析和認識一個人,引導學生找出這個種葫蘆人的錯誤之處,并加以合理勸導。這道題也可以幫助學生認清自我,從而更好地發展自我。同時,本題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道非常有價值的題目。
拓展作業二:
5.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續編故事。思路如下:第二年,這個種葫蘆的人又種了幾棵葫蘆,想想他又會怎樣,還會堅持“我要的是葫蘆”這個觀點而不管蚜蟲嗎?和鄰居又會發生怎樣的對話呢?請和你的學習小伙伴討論一下,待達成一致意見后口頭續編故事。
本類型題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在設計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思路,如本題用幾個問句做引導,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根據思路發散思維進行續編就簡單了。
(設計意圖:本題旨在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并進行合理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語言續編故事,創生新的劇情,使故事情節合情合理,符合事物發展的科學規律和自然規律。)
6.討論或自己想一想上一題續編的故事中,種葫蘆的人和鄰居兩人的心理和認知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那樣的變化?哪些語言和動作描寫體現了那些變化?
這一題需學生在上一題續編故事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客觀分析種葫蘆人和鄰居兩人的心理變化和認知變化,重要的是正確分析變化的原因。
(設計意圖:本題是一場思維風暴,旨在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創生合理的邏輯分析能力。本題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客觀分析種葫蘆人和鄰居兩人的心理變化和認知變化的合理性,從而樹立“尊重事物發展的因果關系”的意識。)
7.請你根據第4題續編的故事,與你的學習小伙伴一起創演情景劇。你要演出主人公的動作、語言、心理變化,力求語言生動、動作豐富,能夠很好地演繹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各種變化。
本題與課后鞏固練習的第5題雖然都是創演情景劇,看似差不多,實則不同。課后鞏固練習的第5題是根據課文內容創演情景劇,沒有過多的要求。而本題的情景劇創編是在續編故事的基礎上的創編,難度有所升級,而且對創編的情景劇作了很高的要求,如要演出主人公的動作、語言、心理變化,力求語言生動、動作豐富,能夠很好地演繹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各種變化。也就是說,本題對學生創演的情景劇的質量提高了要求,因為本題是面向學優生選作的,提高要求也是合理的。
(設計意圖:本題旨在提升學生的根據故事內容創演情景劇的能力,創生高水平的演藝技能。通過對學生在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演藝要求,提升學生的演繹技能。)
8.寫作練習:以“我眼中的那個種葫蘆的人”為題,寫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對那個種葫蘆人的認識和感受。
(設計意圖:本題旨在鍛煉學生提升認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創生出正確的認知,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四、作業設計策略
根據“創生”性作業設計理念和實際使用效果,我總結了以下設計策略。
(一)創生性作業設計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和本課的作業目標
作業設計不但要有依據,而且要目標明確,這樣設計作業才有依據,才有針對性。語文作業設計的主要目標就是鞏固所學知識、鍛煉學生相應的技能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沒有圍繞作業目標設計的作業,都是低效甚至無效的作業。
(二)創生性作業設計要突出“減負”,踐行“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是黨和國家的一項基本教育政策,是以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業負擔為出發點。創生性作業設計堅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正確導向,將書面作業轉化為實踐性作業,突出實踐性,如朗讀、書空、表演、續編故事、復述課文、口頭組詞等。
(三)創生性作業設計要彰顯“創生”理念的主要特征
1.創造性。創造性主要體現在作業本身能夠促進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和通過作業能夠培養學生新的技能、習慣和認知等。例如,“前置作業”可使學生在作業練習中提高識字能力,創生了預習新課的能力和良好習慣?!罢n后鞏固性作業”面向全體學生鞏固了新知和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課后拓展性作業”是開放性作業,主觀性更強,每道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更能體現其作業的創造性。
2.生長性。作業的生長性是指學生通過作業練習,從中得到有效生長,使創造性思維在作業練習中真實發生。這一特征在“前置作業”“課后鞏固性作業”和“課后拓展性作業”中都有較明顯的體現。
(四)創生性作業設計要內置趣味元素
作業的趣味性是作業的生命線。要想使學生比較喜歡作業,教師就要在作業中內置趣味性元素。因為趣味性是學生喜歡的前提,作業一旦缺少趣味性,學生就會與作業產生距離感,開始厭倦作業,這樣就很難使作業達到預期效果。本課作業設計的趣味性主要體現在每道題都不是機械、簡單的重復練習,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對課文中的生字加偏旁、換偏旁或去偏旁重新組詞,學生對此很感興趣。
實踐證明,內置趣味元素的作業可以有效增強學生主動做作業的內驅力,作業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深受廣大學生歡迎。
(五)創生性作業設計要兼顧不同學習力的學生
學生因存在個體差異而學習力有所不同。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到這個問題,要讓不同學習力的學生都有作業可選做,使不同學習力的學生達到不同的練習和鞏固效果,通過作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所以,在本課作業中設計了“前置作業”“課后鞏固性作業”和“課后拓展性作業”。其中,“前置作業”和“課后鞏固性作業”是面向全體學生設計的,要求全體學生都應該完成的,而“課后拓展性作業”則是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的,僅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另外可以分層設計選做題。拓展提高類作業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在設計題目時可以增加思路提示,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作業的難度,達到更好的作業效果,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廣平中心小學)
編輯:陳鮮艷
注:本文系大田縣2022年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新校本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TKTX-221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