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生成研究

2024-10-10 00:00:00陳蓉蓉韓央迪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24年5期

摘 要:韌性研究已成為新時代觀察助殘社會組織作用轉型的重要視角。以S市15家助殘社會組織實證研究為例,將其在新冠疫情期間何以生成韌性的實踐進路置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考量,為構建我國助殘社會組織韌性治理體系提供經驗。研究發現,其韌性生成由“潛在基因-顯性響應”組成,潛在韌性基因表現在關系、戰略、文化、社會、專業、資源、結構等方面,顯性響應過程經由“韌性觸發-韌性反彈-韌性反超”三個階段,從“資源整合”到“資源探尋”再到“使命實踐”統籌發展與安全,并呈現適應性、變革性和成長性的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生成規律。為實現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相適應的助殘社會組織作用轉型與高質量發展,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能力建設為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構建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風險治理機制成為助殘社會組織韌性建設的路徑所在。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生成;資源依賴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176(2024)05-099-(13)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福利治理視野下社會工作服務的成效與建構研究”(18BSH145)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4-05-19

作者簡介:陳蓉蓉 女(1995—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韓央迪 女(1980—?;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黨委副書記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一、問題提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為特征的風險社會來臨,意味著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的關鍵時期。作為構成國家治理體系的韌性防線和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治理力量,助殘社會組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也面臨嚴峻考驗。防范化解風險、統籌發展與安全是助殘社會組織加強與現代化適應作用轉型的使命所在。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1],直指助殘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規范化建設及其高質量發展。如何發揮助殘社會組織韌性,有效應對社會新挑戰、新需求,突顯助殘社會組織在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作用,是風險社會有效提升助殘社會組織現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問題。

本研究旨在關注助殘社會組織的韌性生成問題。組織韌性已成為諸多學科關注的重要概念,指向組織應對外部風險的適應能力[2],助殘社會組織的韌性研究契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然而,當前學界主要研究城市韌性[3]、鄉村韌性治理[4]、社區應急治理[5]等方面,對助殘社會組織風險管理中組織韌性的相關研究尚付闕如。本研究以S市15家助殘社會組織為例,將其在新冠疫情期間的韌性生成實踐置于更廣闊的歷史進程考量,深入探討助殘社會組織在疫情背景下面對突然發生的混亂局面何以生成組織韌性并實現組織的成長與優化,這為揭示助殘社會組織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提質增效、推進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提供啟示。

二、理論脈絡與分析框架

(一)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的概念界定

韌性研究一直是學界研究重點,源于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對心理韌性的研究[6],指的是個人在受到傷害過程中形成的自我校正和復原的能力[7],隨后引入組織領域并在生態學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步形成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研究的三個視角。

一是靜態視角。靜態視角下的組織韌性強調社會組織固有的特質、特征或品質屬性[8],指的是社區或更廣泛的社會組織應對及適應外部變化乃至干預的能力,涉及組織的文化價值觀[9]、信息管理能力、危機后學習和流程改進、決策和溝通結構、規范和技術元素[10]等。

二是動態視角。組織韌性是一個情境化特征突出的概念[11],雖在不同逆境階段展現出各異的能力和表現[12],但是具有明顯的預防與準備、響應、恢復與學習三階段取向[13]。在動態的資源獲取與管理策略行動方面,社會組織的韌性生成過程有兩種:第一,調整運營、重構流程。例如,通過精簡高效的系統調整,如裁員、組建聯盟、組織合并等方式提高社會組織的經濟生存能力[14]。還有一些社會組織以不改變組織系統基本功能為原則,通過維持組織使命、提供連續性服務、保持財政可行性等方式來應對危機[15]。第二,擴大網絡、增加合作。以法國藝術和文化類社會組織為例,組織韌性的生成路徑之一是合作伙伴提供資源、資金、技術、專業知識等方面的特別支持[16]。綜上所述,社會組織韌性既依賴于各組織內部整合資源與動員的能力,也依賴于不同主體間合作網絡的形成與整體韌性的構建[17]。最后,在韌性形成的結果上有可能發展出反彈性和超越性兩種導向。前者側重組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在最小業務目標級別維持核心功能、恢復組織先前的秩序[18],而后者則是組織從危機中變得更強大的能力和超水平狀態[19]。

三是綜合視角。將靜態和動態視角結合起來,綜合考慮組織內部的固有特質(如文化、價值觀、管理能力等)以及組織在變化環境中適應和演進的能力。強調各個視角和維度在不同階段的結合與協同。有學者提出社會組織韌性是使命韌性、經濟韌性和關系韌性三個維度在韌性積累階段和韌性強化階段的兼顧與協同發展[20]。諸如經濟韌性、制度韌性、關系韌性、文化韌性[21]等相關維度也被提出。

既有研究對社會組織韌性作為一種內在能力狀態和外在適應動態過程的解釋范疇具有明顯的分階段傾向。對已有文獻予以統籌,助殘社會組織韌性是一個復雜多維度的概念。本研究提出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的定義是,在面對各種不確定危機時助殘社會組織內外部各種韌性因素的組合及其相互作用的形成、鞏固與強化過程。其中各種韌性因素的組合是助殘社會組織內含的韌性基因,共塑組織在穩定性、適應性和可持續性的能力屬性;韌性形成與強化的動態過程是韌性生成的策略性響應,反映助殘社會組織如何基于內部韌性基因維持組織使命、拓展組織資源、履行服務職責。這一概念為本研究理解助殘社會組織在復雜性治理環境中韌性生成提供理解基礎。

(二)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分析框架

將資源依賴理論框架與助殘社會組織韌性概念有機結合,在學理層面可以把抽象的韌性框架轉化為具體的資源管理策略。《組織的外部控制:資源依賴性觀點》這本書最早提出資源依賴理論,通過行為者互動鏈條解析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的內部生成過程。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組織因資源匱乏而必須依賴外部資源,并受到外部資源提供者權力對資源分配的影響[22]。主要的資源提供者施加的規范[23]、融資限制[24]在私營組織和非營利部門治理中得到有效驗證[25],主要資金來源和外部資源提供者的規范深刻影響了助殘社會組織獲取和利用外部資源的能動性。

在政治關聯、互動關系、資源獲取等方面,政府作為主要的資源提供者和規范者,政社關系為理解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生成背后的因果關系提供解釋來源。從歷史角度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結構性位置經歷了明顯演變,從1988年至2001年的經濟體制深化改革階段,國家確立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26],社會組織被置于政府直接控制之下[27]。2002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組織,增強服務社會功能”[28],政府從最初的管控防范邏輯轉變為分類指導邏輯,此時政社關系是既控制又支持的“雙軸”關系[29]。隨著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30],強調提升社會組織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轉向多元治理。在我國基層治理場域中理解和遵守主要資金來源、外部資源提供者的規范以及政府與助殘社會組織的關系,是綜合資源依賴理論框架探討助殘社會組織如何經由政社互動、獲取資源推動社會組織韌性生成、應對風險的策略選擇的重要視角。國外研究也表明,在面臨相同外部沖擊下,規模更大、資源更豐富、與國家或政府有合作關聯的社會組織通常表現出更明顯的組織韌性因素[31],通過利用其規模和資源優勢[32]建立基于互惠關系下的合作模式[33]來應對挑戰。顯而易見,助殘社會組織與政府、社會的關系直接影響助殘社會組織資源獲取和參與社會治理水平的廣度和深度。有鑒于此,本研究以主要資金來源及政社關系互動的緊密程度建立分析框架,以此考察助殘社會組織應對風險的韌性樣態為何。

三、研究方法

助殘社會組織因其非營利性的社會公共服務導向、互助性的服務性質及其服務人群是殘障人士,更凸顯韌性生成的復雜性。資金來源上,服務對象是政府兜底保障性福利資源與社會公益性服務資源的重點遞送對象[34],相較于其他社會組織更依賴政府撥款。渠道創收上,由于無法通過提供高端服務收取費用,加劇助殘社會組織在場地、資金、日常運營的脆弱性[35]。因而,研究助殘社會組織的獨特韌性生成過程,可以為深度剖析當前我國助殘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制約因素以及推進助殘社會組織韌性體系建設,提供啟示。

在研究設計上,為更直接研究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生成過程,本研究選取的助殘社會組織需同時符合兩個條件:一是運營范圍包括殘疾人服務項目的助殘社會組織;二是在疫情期間需有一個項目穩定運作。一方面控制外部變量的影響,確保社會組織在初始條件的相似性,使研究更專注于韌性生成的內部機制。另一方面資源依賴理論關注的是助殘社會組織如何通過與外部環境互動獲取和管理關鍵資源,在困難環境中能有項目運作并保持基本運營和服務,說明助殘社會組織面對外部壓力具備潛在資源調配的韌性基因,但并不完全具備韌性,這類組織更符合資源依賴理論的研究范疇。

在研究方法上,通過目的性抽樣和滾雪球抽樣選擇研究對象,最終選擇了S市15家助殘社會組織,共收集20份原始資料,轉錄25萬余字的文字稿。并運用主題分析法,借助NVivo11.0軟件進行資料分析。S市作為超大型城市和全國社會組織領域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助殘社會組織在規模質量、規范管理、品牌創新上具有代表性,在疫情期間展現出復雜多樣的應對能力和韌性生成實踐,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助殘社會組織作用轉型提供充分的案例支持。所調研的15家助殘社會組織分別覆蓋S市不同區域位置、組織結構和運作模式。采用主題分析的資料分析方法在第15家助殘社會組織時已達到編碼飽和,基本能對助殘社會組織在疫情期間韌性生成的過程和機制進行理解和解釋。為加強研究可信度,本研究采用三角驗證方法(如表1所示),通過多種數據來源交叉驗證數據的可信性。考慮到機構與被訪人的隱私信息對其進行匿名化處理,并依據被訪人員性質+訪談年月+順序進行編號①,G代表購買方,S代表樞紐型社會組織,F代表服務型助殘社會組織。服務型助殘社會組織的訪談對象職業身份覆蓋了機構總干事、項目主管到項目社工、助殘員等,平均年齡42歲,進入助殘行業的平均年限是12年。

為對不同助殘社會組織韌性形成過程的相通之處和差異表現作出系統解釋,揭示助殘社會組織多元的資源獲取路徑,本研究突出資源依賴理論的分析邏輯,以政府與社會組織互動緊密程度、主要資金來源作為劃分維度,以疫情期間為特定背景和特定階段,將15家助殘社會組織集成到統一分類框架中,分類為官方型、扎根型、造血型、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如表2所示),確保每家助殘社會組織歸類時的唯一性和準確性。雖然不同階段助殘社會組織可能面臨不同的挑戰和機遇,但基于政府與社會組織互動緊密程度和主要資金來源分類維度的基本屬性相對穩定,組織運作模式和資源獲取路徑往往是持續性的。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分類框架強調在長期運作和基本屬性層面的分類而非短期策略變化,通過結合穩定的分類基礎和動態的情境分析,有助于綜合揭示助殘社會組織多元資源獲取路徑和韌性生成策略。

四、助殘社會組織的實踐困境

相較其他時期,新冠疫情的暴發屬于非常規、集中暴露復雜性社會問題的特定時空場域,助殘社會組織面臨更強烈的現實張力——即在有限的資金來源下如何生成組織韌性。這一過程需要厘清助殘社會組織在疫情期間面對政策影響、市場失靈等不確定性擾動因素的實踐困境表現及其制度根源。

第一,資金壓力是助殘社會組織面臨的首要挑戰。助殘社會組織作為非營利組織,缺乏獨立籌集和分配資源的機制,尤其是疫情暴發后政府財政收緊,項目資金變得更加緊張。在面臨資金緊約束的情況下助殘社會組織如何在激烈的競爭角逐中獲取發展空間成為一大難題。以較為依賴政府項目購買的官方型和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為例,資金支持不足直接影響了基本組織架構維持、內部運營以及服務提供。街道殘聯工作人員指出,面對如此局勢,一些有能力的員工可能會提前離職。老舊的機構也面臨著人員管理、轉型和資源利用上的困境(受訪者:G20210901)。資金短缺不僅導致助殘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受限,還使其可持續運作受到威脅,難以應對日常開支、發展需求以及突發的經濟壓力。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1001提到,與街道協商項目時遇到了財政收緊導致合同無法及時簽署的問題,(街道)到現在(合同)沒有簽,也沒有其他說法,就是這樣拖下去(受訪者:F20211001)。這種拖延影響他們開展正常必要的培訓、支持和輔助設施等活動,從而影響到殘障人士的服務質量和得到充分支持的能力。

第二,屬地管理下助殘社會組織面臨生存空間擠壓的壓力。地方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顯現出明顯的地方性特征,以行政區劃為基礎,各個行政區域內的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呈現相對獨立和排他的格局[36]。這種現象導致“圈內”購買服務的普遍存在[37],限制助殘社會組織跨區域拓展資金來源的可能性。政府從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預算除了財政轉移支付的專項資金、預算內資金,還有一部分是各級政府設立向社會組織采購的專項基金,這也造成政府購買服務時將其目標人群限制在附近地區。疫情期間更是加強對助殘社會組織“在地”的注冊登記、資金使用和活動范圍的嚴格管理,反映出資源分配和撥款條件的趨嚴。特別是對于跨區域的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而言,登記機關、業務主管單位對其進行的資質認證、財務報告、人力資源管理和項目評估等要求更為嚴苛,增加了助殘社會組織運作的復雜性和成本。正如某樞紐型社會組織S20201101提及,其實政府也挺挑剔的,比企業挑剔多了,因為可以選擇的東西多,社會組織是被選擇的(受訪者:S20201101)。這種局面限制了助殘社會組織跨地區拓展服務的能力,也加大了地方政府采購過程中競爭和合規性要求。

第三,轉型過程中線上服務科學性轉換的壓力。疫情的全球傳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經濟體系、治理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迫使助殘社會組織迅速應對和開發新的服務模式。然而,線上服務面臨諸多挑戰和限制。由于空間、技術和服務人群身體功能性障礙限制了線上服務的覆蓋范圍和效果,表現出線下服務向線上服務轉換的有限性和服務遞送的削弱。這對助殘社會組織服務提出更高的專業性要求,既要解決與線下服務銜接的問題,又要確保服務的連貫性和個性化需求的滿足。例如,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0905在嘗試以線上課程幫助特殊兒童時遇到技術和溝通上的挑戰。比較復雜的是沒辦法通過這個視頻去溝通(受訪者:F20210905)。對于助殘社會組織而言,不同服務項目的科學評估與轉換對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有直接影響。如,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人員S20210201指出,不是所有線下的服務都可以轉化到線上。我們遇到有一些是科學轉換,有一些是非科學轉化,比如要辦個培訓直接把培訓材料寄給人家,讓人家自己學習,本質就不對了,變成發東西的服務(受訪者:S20210201)。疫情對助殘社會組織提出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加速其線上服務的發展,也為組織創新、提高專業水平和增強服務效能提供重要機遇。

五、“潛在基因-顯性響應”:助殘社會組織的韌性生成

助殘社會組織資金短缺、生存空間擠壓和服務轉換的實踐困境喚起助殘社會組織的韌性生成過程——即由潛在的韌性基因和顯性的韌性響應兩個部分組成。韌性基因是組織在危機前所擁有的潛在優勢資源和能力集合,代表社會組織的內部資產和固定屬性,這些基因在平時不明顯表現出來,但能為應對未來危機提供行動基礎;組織韌性的響應過程則是當危機來臨時,韌性基因被激活、觸發并發展出策略應對。兩者是相互關聯的,韌性基因為響應過程提供內部支持和資源,韌性響應則是將這些基因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動態過程,而此部分的質量和效果將進一步鞏固韌性基因。

(一)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生成的基因組態

依據主題分析的結果,關系韌性、戰略韌性、文化韌性、社會韌性、專業韌性、資源韌性、結構韌性等要素共同構成助殘社會組織的整體韌性基因譜系(如表3所示),使其在面對外部風險挑戰時可以根據需要主動進行內部結構的自我形塑和組合,發揮各要素的協同效應。

研究發現,四類助殘社會組織在韌性基因的水平上存在明顯差異,體現在它們根據其社會使命、組織目標和特定環境的需求能夠獲取和調動的資源種類和數量上,也就是在不同維度上凸顯高競爭優勢的韌性組態。換言之,助殘社會組織的韌性強度并非取決于單一韌性要素的高低,更在于其韌性基因的組合和特定時空環境下的有效運用,實現更強的整體韌性。依據四種助殘社會組織在七類韌性基因的強弱表現,本研究將其歸并為政府資源依托式、專業領先式、服務扎根式、市場化運作式四類兼具競爭優勢和組織韌性的組合樣態。這種分類一定程度豐富了韌性概念的亞類和內涵,拓展了資源依賴理論的解釋邊界。

第一,官方型助殘社會組織依賴于政府專項撥款,政府資源依托式組態表現突出。相較于其他三類組織,官方型助殘社會組織對政策變化和政府項目的響應能力最強,集中體現的維度是關系韌性。官辦機構由政府設立或直接受政府資助與監管,一方面,因其密切的政社互動,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較高敏感度和參與度,具有更早獲知政策變化和政府新興需求的天然優勢,從而調整自身策略和服務以匹配政府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專項撥款通常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政府的資源支持、資金保障和政策認可為其提供持續的服務開展和項目基礎。區殘聯工作人員對不同社會組織的政策敏感度做了評價:有些是比較主動積極地去嗅到(政府需求),有一些是比較被動的。被動的就落后了(受訪者:G20201201)。官方型助殘社會組織依賴于政府和公共部門的緊密關系,但也限制其在社會中獨立運作的能力。社會韌性層面,難以自主地響應社會變遷和民眾需求的快速變化并在社會中形成廣泛基礎和影響力。資源韌性方面,疫情時期政府預算緊縮或政策調整,政府資金的分配和使用受到更嚴格的行政審批程序和政策限制的約束,官方型助殘社會組織面臨資金不足的挑戰。

第二,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對應專業領先的韌性組態模式,具有多重競爭優勢。由于專業性強、高度組織化和規范化、擁有較長的機構發展歷史和良好聲譽等特點,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在戰略、專業、結構方面均具有較強韌性。戰略韌性方面,以F20211002為例,在疫情前我們圍繞機構“健康促進”的戰略規劃縮減不相關的業務量。它是主動調整的過程,(疫情來時)業務上并沒有大的影響(受訪者:F20211002)。這種特質使得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更清楚定義組織使命、愿景并采取相應行動實現所設定的目標,保持使命范圍內的項目優勢。專業韌性方面,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依靠資深社工、高校學者和領域專家等高度專業化人士,構建穩定且高效的人才隊伍。F20211004提到,我們機構應該算中型的,員工有三十余名,也是多年的老牌機構了。好多尾款打不下來,都是自己機構內部墊資的……政府認可我們的服務深度,也認可我們的專業性(受訪者:F20211004)。結構韌性方面,作為老牌機構擁有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和組織內部明確的工作流程和制度,結構穩定性為其在復雜環境運作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第三,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是典型的服務扎根式組態模式,以深耕社區、專注為特定社區提供高質量服務為核心特征,強調社區參與、互助文化作為行動基礎和主線。結構韌性上,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結構相對較為簡單和扁平化,缺乏完善的層級結構和明確的職責分工機制。這種簡單的組織結構雖然有利于靈活應對特定社區需求和快速決策,但在疫情期間面對復雜和持久性挑戰,缺乏足夠的機構化支持和長期戰略規劃能力。社會韌性上,盡管在提供社區專業服務方面表現突出并具備社區層面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但社會影響力局限于周邊社區。在資源韌性上,雖然有多種資金來源如個人捐款及少量慈善贊助,但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社會組織,這些資源來源相對有限,資源分配易受當地經濟狀況和社區需求波動的影響。在疫情經濟困難時期社區更傾向于關注基本生活需求而對特殊殘障人群的社會服務關注減少,導致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不得不削減或中斷原本計劃中的活動和項目。

第四,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通過市場化運作主動進行內部結構的自我形塑,在文化、社會影響力、專業、資源等方面獲得綜合韌性。首先,在文化方面,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擁有較為雄厚的財務支持、頂尖藝術家和策展人,這些資源為其專注于特定的藝術治療領域、教育推廣等殘疾人服務方向提供強大的文化韌性。其次,在社會影響力方面,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在商業資源對接、項目知名度以及社會價值傳播等方面表現最強,能夠匯集資金、專業知識和技術實施更大規模和更具社會影響力的項目。在資源韌性和專業韌性方面,它們基于市場的籌款活動、吸引社會投資、商品銷售和服務收費為主要資金來源,能夠與政府、大型互聯網企業、非營利組織等不同領域的利益相關者建立合作關系。一方面,這類組織強大的籌資能力、品牌形象和社會影響力為獲取多元化資源結構提供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它們也與其他第三方組織、社工機構或專業人士開展合作、共享知識和經驗以增強組織的專業韌性。綜合而言,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基于多種功能面向和多元化資源結構,為其在殘疾人服務領域內長期穩健發展提供強大的勢能和保障。

綜上所述,與四種助殘社會組織按照主要資金來源和政府社會互動關系劃分的方式相比,組合樣態模式提供了更寬廣的研究視角。不同類型的助殘社會組織在各個韌性要素的差異性既表明了它們在助殘服務領域中的角色定位優勢,同時也提示了其潛在提升領域和發展需求。

(二)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生成的響應路徑

資源獲取和管理是韌性響應的重點目標,本研究從資源角度闡釋助殘社會組織韌性響應的動機與路徑。在激活韌性基因基礎上,四類助殘社會組織在韌性響應過程中既體現了與其組態模式的一致性,又在具體實踐中各顯神通,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策略以實現其使命和目標。以關鍵資源為導向,從“資源整合”到“資源探尋”再到“使命實踐”,經歷韌性觸發、韌性反彈、韌性反超三個響應階段,提煉出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的三大發展特征——適應性、變革性和成長性,以加強組織的規范性管理、建構專業性角色和拓展生存空間。

1.韌性觸發階段

韌性觸發階段是韌性響應的首要階段。在資源匱乏情況下,所有類型的助殘社會組織都需要確保穩定的籌資渠道和鞏固現有的合作網絡。因此此階段的關鍵任務是整合人力、財務、技術等資源,構建可靠的資源體系,確保組織運作不受威脅,展現出“適應性”的組織韌性特點。

(1)促進組織結構彈性化。官方型和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更傾向于招募志愿者或兼職員工,以節省成本,實現扁平化溝通,從而快速部署人力資源。以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0909和F20210908為例,它們將項目拆分為任務包并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和人力支持,如招募志愿者、員工兼職及殘疾人輔助就業以達到節省人力成本、優化服務和履行社會使命的目的。相比之下,精英型和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則更積極地探索合作關系,通過共享人力資源和專業知識來提升組織的彈性和效率。

(2)完善組織管理制度。健全財務、人力資源和項目管理制度,提高內部治理效能和確保組織規范性和合法性,是助殘社會組織的策略之一。以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0902為例,負責人意識到在市場化運作中還需要增加政府的資金來源,加強在政府采購市場中的競爭力以及促進規范性管理和多元化發展,這表明韌性觸發階段各類型助殘社會組織的資金來源正經歷由單一向多元結構轉變,進而提高適應復雜環境和不確定挑戰的能力。

(3)保持現有項目口碑。不同類型助殘社會組織實施這一策略的重點有所區別,基本朝著在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官方型和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為例,前者的項目口碑和績效受到政府監管和評估機制影響,官方型助殘社會組織需要確保項目在政府要求的質量標準下運行并及時向政府匯報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績效;而后者更加關注社區需求和反饋,傾聽受助者和社區聲音,不斷改進項目質量和效果。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1005提到,承接項目的前提必須以社會需求為本,保證現有項目的質量再去承接其他項目(受訪者:F20211005)。

(4)建立組織情感共同體。人心的凝聚、組織共識的達成,對于增強組織成員之間協同、信任和合作以應對資源競爭的挑戰大有裨益。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強調社區互動和共識形成,而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側重提供精神力量和情感認同。以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1002為例,該組織通過建立共同信念、參與和決策共識、內部溝通和交流、建立共同目標和團隊精神,以及關注員工福利,激活并形成組織成員的歸屬感、忠誠度和凝聚力,構建了以組織情感共同體為紐帶的緊密型“組織—員工”目標融合的策略關系,為組織協同提供內部資源。

2.韌性反彈階段

韌性反彈階段是韌性響應的第二階段,指在度過初始的危機期后,助殘社會組織在前一階段構建的穩定資源體系和基本運作模式上,進一步推動組織的適應性變革和可持續發展,表現出“變革性”特點。通過多樣化資金來源、探索新的合作方式以及組織發展和戰略規劃,重新審視其資源獲取和管理策略并進行內部改革,從而邁向更可持續和高質量的發展路徑。

(1)線上媒介突破服務限制。伴隨信息技術發展與更新迭代,疫情時期網絡空間日益成為助殘社會組織服務的重要場域。官方型和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傾向利用線上渠道提供服務,這不僅有助于降低成本還能擴大服務覆蓋范圍。相比之下,精英型和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更加積極地利用直播、抖音、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一方面宣傳展示項目成果及其背后的專業知識與影響力,吸引資源關注和合作機會,另一方面采用“線上+線下”業務模式以確保服務的專業性和持續性。例如,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1002提及,在疫情期間由于場館不能開放,業務轉向線上需要提前做好準備,社工們不得不更加忙碌(受訪者:F20211002)。數字社會的生產形式為提升社會組織的“互聯網+”服務水平、釋放組織活力、實行力量整合提供了契機。

(2)免費服務,樹立專業形象。在服務提供的核心目標方面,助殘社會組織趨向共同的社會福利和助殘服務的關注,只是在實施方式和資源利用上因組織類型和特質而異。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0909通過提供免費的培訓課程、工作坊、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展示它們對社區福利的關注、承諾及專業性。因為我們和居委會打交道很大一部分服務都是免費的,用服務換取社區對我們的信任(受訪者:F20210909)。而對于造血型和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來說,由于擁有更多的資金來源和專業資源則更傾向于提供有償的高端服務。

(3)切合不同主體需求,尋找合作縫隙。在政府市場飽和情況下,不同類型的助殘社會組織都在積極拓展資金來源。以官方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0903為例,市場化運作社會組織是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受訪者:F20210903)。為了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官方型社會組織也與其他組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并加強資源共享、市場拓展和協同創新。而精英型和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則加強產品銷售或服務、提供咨詢和培訓、開辦社會企業等策略,繼續通過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打造資金結構的多元化。

(4)打造品牌,提升項目辨識度。以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0906為例,通過細分業務板塊、提煉品牌項目專注于特定助殘領域,建立組織的專業形象、聲譽和項目辨識度。其實我們這次參加公益創業大賽拿了金獎的項目是持續性比較久的。我認為社會組織要有預判,你能夠把什么做好、做到什么樣的狀態,然后吸引更多的人來follow你(受訪者:F20210906)。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則是與大型互聯網企業聯合舉辦活動,借助企業廣泛的用戶群體和品牌影響力將組織的使命價值傳達至公眾,增加項目辨識度。綜上所述,組織韌性反彈階段代表了助殘社會組織在充滿機遇又充滿挑戰的變革時期,無論資金來源如何,它們都開始意識到資源結構多元化的重要性并根據自身的資源狀況、定位尋求新的機會,逐步從依賴主要資金來源轉變為主動探尋新資源。這種轉變的趨勢源于競爭加劇、市場變化等外部環境變化以及社會組織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

3.韌性反超階段

韌性反超階段是韌性響應的最終階段,具備更高級的促進助殘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生存策略。其特征在于深度的社會參與、建立社會影響力和聲譽并精準地實踐助殘社會組織的社會使命和角色定位,重塑本身社會性功能,表現出持續成長的韌性響應規律。

(1)提供高質量助殘服務。以精英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0905為例,致力于提供高質量的助殘服務、專業賦能和人才培養,幫助殘障人士融入社會并實現職業發展目標。我們這邊職校授課的老師都是五星級酒店的面點師傅。(教學)跟早餐店做包子不一樣,我們也希望孩子們(殘疾人)以后能夠有機會去五星級酒店高端就業(受訪者:F20210905)。與其不同的是,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則發揮宣介優勢,以資源整合、促進社會治理創新的策略,通過動員居民和整合社會資源,加強殘障人士的社會參與和權益倡導,消除社會歧視與障礙。

(2)提供菜單式社會服務。專業自主性和社會服務功能理應是社會組織的功能定位和職責使然。以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0909為例,我們理念必須倒過來,不能說政府發布需求我們貼上去改變我們的服務初心。我們要有自主特色項目然后讓政府來點單,這才能體現社會組織的專業(受訪者:F20210909)。扎根型助殘社會組織注重在特定地區或社群中扎根,強調提供符合“當地”特色的專業助殘服務。而官方型助殘社會組織則以承擔政府委托的特定任務和責任為主要目標,雖然自主性較弱,但是在菜單式服務上也以政府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探索專業性的項目延展。

(3)項目效益的回饋。第一類,扎根型和官方型助殘社會組織在項目效益回饋方面靈活性較小。前者更加關注地方發展和社區福利,將項目收益用于社區建設、教育、醫療,直接回饋當地社區,而后者的服務目標和運營方式受政府政策和指導影響較大,項目收益主要用于政府委托的特定任務。第二類,精英型和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的靈活性更大。前者將項目效益回饋到研究和政策倡導,以解決社會問題。后者將項目收益用于社區建設、公益創業投資,以促進社區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造血型助殘社會組織F20210902在組織盈利之后創建社區基金會和舉辦公益創投項目,就體現了社會使命驅動下的公益觀。

綜上所述,四類助殘社會組織在韌性生成過程中既有韌性基因組態的個性部分,也有經歷韌性響應三個階段的共性過程。這些階段和特征共同構成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生成的全面圖景,展示了它們如何在疫情動態變化的環境中不斷適應、變革和成長,以實現組織使命和維持組織運作、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余論

本研究基于資源依賴理論揭示政社互動關系、主要資金來源與助殘社會組織韌性生成之間的關聯機理,通過觀察新冠疫情背景下助殘社會組織的“潛在韌性基因-顯性韌性響應”實踐,揭示官方型、扎根型、精英型、造血型四類助殘社會組織韌性基因在關系、戰略、文化、社會、專業、資源、結構等要素上的構成差異,以及依據在七類韌性基因表現的強弱程度,提煉出政府資源依托式、專業領先式、服務扎根式和市場化運作式四種組織韌性基因的組態模式。這些模式在描述和理解四類助殘社會組織在復雜環境和危機中的表現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和對應關系。然而,這些模式本質只是在特定時空背景反映助殘社會組織在資源獲取、戰略選擇和運作模式上的偏好和特征,模式是會隨著社會、政策、技術、經濟環境以及組織的自身戰略變化而在“韌性觸發-韌性反彈-韌性反超”不同階段發生組態轉換。結合資源依賴理論中組織與環境(主要資源提供者和政社關系)的互動視角,顯示助殘社會組織韌性既有基于潛在能力特質的豐富組態特征,也是一個由“適應性-變革性-成長性”不斷演化的長期韌性響應過程。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僅關注疫情特定時期助殘社會組織的危機響應階段,對于不同地域以及韌性不足的助殘社會組織的日常運行階段缺乏研究,后續可以擴大樣本范圍,動態跟蹤某種固定類型的助殘社會組織長期演變的韌性模式轉變過程,這將有益于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為推動助殘社會組織的高質量發展和韌性治理體系構建提供更深入的研究視角。

助殘社會組織韌性培育有效性的邏輯在于融合微觀和宏觀視角建立風險調節、功能適配、運轉和諧、融會貫通的協同網絡,推動助殘社會組織發展從“多不多”“快不快”向“穩不穩”“好不好”轉變[38]。在微觀層面,助殘社會組織內部治理水平是組織本身的生命力,是塑造高韌性組織的有效加速器。在中央社會工作部成立后,一方面助殘社會組織更應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發展之路,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將黨建工作融入助殘社會組織運行和發展的全過程。按照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標準建立規范化和專業化的組織結構,加強內部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助殘社會組織應加強回歸“社會品性”,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建設為基本,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在宏觀層面,社會治理是系統的社會工程,助殘社會組織工作作為社會工作部和民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在黨建引領下以多元社會主體相互協調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風險治理機制。項目和資金是助殘社會組織生存和提供服務的基礎條件,通過政府、社會、專業和市場協同動員各種力量賦能延伸,以制度穩定性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一方面,基于多元化的資金來源和協同網絡關系,為強化助殘社會組織的韌性結締提供資源支持。另一方面,幫助助殘社會組織降低對特定資金來源的依賴以應對資源匱乏的風險,在與不確定性共存中通過各要素調整發展“調試有度”的發展能力[39],既實現發展與安全的有機統一,又進一步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助殘社會組織韌性體系的持續完善以及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充滿活力的助殘社會組織發展格局。

注釋:

①如F20211001,指的是在2021年10月訪談的第一個服務型助殘社會組織的案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N]. 人民日報,2023-03-17(1).

[2]楊睿智.治理體系韌性:國家治理可持續的內在機理[J].探索,2024(1):53-64.

[3]吳佳憶,陳水生.城市韌性治理的理論意蘊與構建路徑[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3(6):50-59.

[4]王鑫,吳業苗.以鄉村韌性治理推進高韌性體系構建[J].江蘇社會科學,2023(6):112-121.

[5]解為瀚,汪偉全.韌性治理視域下社區應急管理的行動邏輯[J].社會科學,2024(3):118-125.

[6]COOKE F L, COOPER B, BARTRAM T, et al. Mapp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gh-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employee resilience and engagement: a study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China[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9(8): 1239-1260.

[7]王玉香,杜經國.抗逆力培育:農村留守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的實踐選擇[J].中國青年研究,2018(10):114-119.

[8]DALGAARD‐NIELSEN A.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in national security bureaucracies: realistic and practicable?[J].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2017, 25(4): 341-349.

[9]KOGUT B. The network as knowledge: generative rul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tructur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 405-425.

[10]VALIQUETTE L’HEUREUX A, THERRIEN M C. Interorganizational dynam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the study of three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in the g reater m ontreal area[J].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2013, 21(4): 211-224.

[11]張公一,張暢,劉晚晴.化危為安:組織韌性研究述評與展望[J].經濟管理,2020,42(10):192-208.

[12]WILLIAMS T A, GRUBER D A, SUTCLIFFE K M, et al.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to adversity: fusing crisi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research strea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7, 11(2): 733-769.

[13]趙昊雪.特殊時期應急管理中社會組織參與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7):175-177.

[14]ZIMMERMAN B, DOOLEY K. Mergers versus emergers: structural change in health care systems[J]. Emergence, a journal of complexity issues in organizations and management, 2001, 3(4): 65-82.

[15]WESTLEY F. Social innovation and resilience: how one enhances the other[J].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2013, 11(3): 28-39.

[16]PLAISANCE G. Resilience in arts and cultur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Covid-19 crisis in France[J].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022, 33(5): 1015-1034.

[17]吉鵬,許開軼.論網絡空間政治安全風險的構成及其韌性治理[J].理論導刊,2022(3):78-83.

[18]PEARSON C M, CLAIR J A. Reframing crisis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1): 59-76.

[19]SULLIVAN-TAYLOR B, WILSON D C. Managing the threat of terrorism in British travel and leisure organizations[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9, 30(2/3): 251-276.

[20]羅文恩,張雪華.社會企業的組織韌性形成機制研究——基于誠信諾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案例分析[J].中國非營利評論,2022,30(2):95-116.

[21]馬和珍.韌性理論視角下社會組織培育賦能機制的比較研究[J].國際公關,2023(7):63-65.

[22]PFEFFER J, SALANCKIK G 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J].Harper and row,1978(2).

[23]KRISHNAN R, YETMAN M H. Institutional drivers of reporting decisions in nonprofit hospital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 49(4): 1001-1039.

[24]GREENWOOD M J, TAO L. Regulatory monitoring and university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agency and resource dependency perspectives[J].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 management, 2021, 37(2): 163-183.

[25]WARD A M, FORKER J. Financial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nd board gender diversity in member-governed, community financial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7, 141: 351-366.

[26]王偉進,顧天安,李健.我國社會組織功能定位與管理體制的演變——基于國務院政策文件庫的分析[J].社會建設,2022,9(5):3-15.

[27]江華,張建民,周瑩.利益契合:轉型期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一個分析框架——以行業組織政策參與為案例[J].社會學研究,2011,26(3):136-152.

[28]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 人民日報,2006-10-19(1).

[29]陶傳進.控制與支持:國家與社會間的兩種獨立關系研究——中國農村社會里的情形[J].管理世界,2008(2):57-65.

[30]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 人民日報,2022-10-26(1).

[31]HECHT A A, BIEHL E, BARNETT D J, et al. Urban foo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for crises threatening food security: a qualitative study[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2019, 119(2): 211-224.

[32]NOWELL B, BODKIN C P, BAYOUMI D. Redundancy as a strategy in disaster response systems: a pathway to resilience or a recipe for disaster[J].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2017, 25(3): 123-135.

[33]OKAMOTO K E. ‘As resilient as an ironweed:’narrative resilience in nonprofit organizing[J].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20, 48(5): 618-636.

[34]易艷陽.助殘社會組織內源發展動因與策略研究[J].江淮論壇,2019(2):137-142.

[35]段亞男,林子琪.社會助殘服務的供給主體、制約因素及模式選擇——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視角[J].社會保障研究,2017(3):67-74.

[36]方勁,趙翔.內外有別:屬地主義與社會組織的生存空間拓展——基于Z組織發展歷程的案例分析[J].社會工作,2019(6):76-87.

[37]黃曉春.當代中國社會組織的制度環境與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15(9):146-164.

[38]民政部發布《“十四五”社會組織發展規劃》[J].大社會,2021(11):34.

[39]丁依霞,董幼鴻.數字化轉型如何提升區域韌性?——基于31個省份的組態分析[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3,24(6):37-49.

Research on the Resilience Gener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at Help the Disable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Taking 15 Social Organizations

that Help the Disabled in S City as an Example

Chen Rongrong / Han Yangdi

Abstract:Resilience resear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for observ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disabled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empirical study of 15 soci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disabled in S City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al approach of how to generate resilienc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s placed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providing experience for building a resilience governance system for soci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disabled in my countr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ir resilience generation is composed of “potential genes-explicit responses”. The potential resilience genes are manifested in relationships, strategies, culture, society, professions, resources, and structures. The explicit response process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resilience trigger-resilience rebound-resilience overtaking”. From “resource integration” to “resource exploration” to “mission practice”, it coordinates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and presents adaptive, transformative and growth-oriented resilience generation law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disabled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path to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soci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disabled is to take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as the leader, capacity building as the basis, and social needs as the guide, and to build a risk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Keywords: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ocial Organizations that Help the Disabled; Resilience Generation;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責任編輯 矯海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第1页| 日韩激情成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性色综合网|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理论| 日本午夜影院| 极品国产在线|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网| 综合五月天网|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伊人天堂网| 色综合成人|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国内精品免费|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婷婷色狠狠干|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污视频日本|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欧美色图第一页|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999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18|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色| 人妻21p大胆| AV网站中文|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激情综合网址|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天天干|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97色在线| 日韩中文欧美| 成人第一页| 成人午夜网址|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色综合国产|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