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學校、家庭與社區合作共同促進孩子成長的模式,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此背景下,筆者設計家校社共育現狀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對本市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愃蠸學校教師和家長進行調查,并對部分家長和教師進行訪談,分析家校社共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根據調查結果可知,教師和家長對學校家校社共育整體比較滿意,但仍存在共育活動缺少系統性、部分家長對家校社共育的認識不到位、部分教師缺乏家校社共育的積極性、家校社共育方式較為傳統、家校社共育內容單一、家長資源使用不夠、社會作用發揮不明顯、缺乏相關評價體系等問題。對此,筆者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充分發揮九年一貫制學校辦學優勢,提出幸福家校社共育模式,具體內容為建立“三支隊伍”,提升隊伍指導水平;開設“四類課程”,推動家長專業發展;建設“三進通道”,加強家校社協作共贏;建立“星級管理”,積極營造共育氛圍,以期能推動家校社共育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家校社共育現狀;九年一貫制學校;對策研究
當前,學校、家庭與社區合作共同促進孩子成長的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交疊影響域理論認為,家庭、學校和社區對孩子成長,以及三者的狀況和之間的關系發生了交互疊加的影響[1]。2021年,《家庭教育促進法》表決通過,強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導地位。2022年,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更是將家校社協作共育工作推向一個新高度。
家長的教養方式大多比較隨意,部分家長不懂孩子身心發展規律,教育方法不科學;部分家長對教育存在誤區,認為所有的教育責任應由學校承擔。此外,現有的家庭教育缺乏系統科學的標準,課程良莠不齊[2]。學校利用社會資源能力相對缺乏,家長更愿意讓孩子在校外時間報名參加補習班。
文獻發現,家校社共育的研究較少,現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實踐的思考。如陳曉紅在研究中介紹,學校通過架構家委會網絡、組織家?;顒印㈤_展社區實踐活動等實踐舉措,推動“家庭、學校、社區共育共建項目”的建設[3]。王治芳通過整合家庭、社區和學校優質教育資源,以家長教育為切入點,架構“三融合、四模塊、四梯隊和三載體”育人模式[2]。陳桂紅提出了“家校社”四個一體化建設[4]。而高際雲研究了成都市海濱小學“家校社一體化”跳繩校本課程[5]。
九年一貫制是小學、初中聯合辦學,使九年義務教育成為一個連續的、系統的、整體的一種學制模式[6]。麗水市S學校作為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有九年一貫制的體制優勢。基于這樣的背景,筆者以該校為例,對學校家校社共育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和影響成因,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針對九年一貫制特點,提出針對性對策,積極探索九年一貫制學校家校社共育模式,為家校社共育領域提供范例和實踐思路,更好地助力學生成長。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麗水市S學校家長和教師為主要調查對象,使用問卷星進行問卷調查。家長問卷由1~8年級各班班主任轉發班級群,由家長直接填寫,共收到1892份;將教師問卷發到教師群,共收到85份。隨機選取8個家長和6個教師進行訪談。問卷調查對象信息如下:
1.家長基本信息。為確保研究的客觀性,對家長基本信息進行調查。孩子性別男生和女生分別占50.58%和49.42%。接受調查的家長來自1~8年級不同班級,分布廣泛,問卷數據有代表性。32.03%的家長是本科以上學歷,54.44%的家長是大?;虮究飘厴I,家長的文化水平整體較高。家庭以核心家庭為主,占54.07%,三代同堂次之,占40.22%。自我家庭經濟狀況評估一般最多,占58.03%,較好次之,占比38.21%,說明該校家長自我家庭經濟狀況評估中等及以上為主。
2.教師基本信息。參與本次調查的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更多,達77.65%。接受調查的教師年齡結構分布廣泛,具有普遍性。教齡為20年以上的教師占37.65%,11~20年占30.59%,4~10年占22.35%。教師學歷相對較高,本科學歷占87.06%,碩士及以上學歷占10.59%。
教師職務,普通任課教師、班主任、中層干部、校級領導等都有所分布,任教科目分布于各類學科,覆蓋范圍廣,結果更具有代表性。
(二)調查工具
《中小學家校社共育情況調查問卷》:搜索相關文獻資料發現關于家校社共育情況的調查并沒有成型問卷,因此,在參考其他家校共育問卷的基礎上,分別編制了家校社共育現狀家長和教師問卷,包括基本信息、家校社共育現狀、學?;蛏鐓^提供的指導與服務、家長提供志愿服務情況等維度。
《中小學家校社共育現狀調查訪談提綱》:根據訪談對象不同,圍繞家校社共育主題,分別針對教師和家長設計了訪談提綱。內容包括對已有家校社共育的了解和評價,對家長資源、家校社共育課程開發的認識等。
二、結果及分析
(一)家校社共育的認知狀況
1.教師和家長對家校社共育主體關系的理解。教師和家長對家校社共育的主體關系有正確的理解是組織家校社共育的基礎。問卷結果顯示,家長和教師對于家校社共育的理解總體上存在一致性,69.41%的教師和57.51%的家長都認為家校社共育需要整合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教育力量。分別有27.06%和36.79%的教師和家長選擇“以學校為主體”,分別有3.53%和3.81%的教師和家長選擇“家長主動聯系”,1.9%的家長選擇“不清楚”??梢?,對家校社共育的理解,相比家長,教師認識更到位一些,但依然存在部分教師和家長對家校社共育的認識比較傳統,認為是以學校為主。
關于對家校社共育的理解,筆者對教師和家長進行了訪談,梅老師表示“家校社共育是家校社協同育人,各歸各位,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責,是成熟的教育模式,也是未來教育的主流”。從談話中可知,大家對家校社共育有著基本的認識,但也有家長沒有聽說過家校社共育,認為其真正開展還需要一些時間。
2.教師和家長對家校社共育重要程度的看法。家長和教師參與家校社共育活動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對家校社共育的重視程度的影響。從統計數據看出,89.41%的教師和76.53%家長認為加強家校社共育“非常有意義”,9.41%的教師和21.09%家長認為“有意義”。由此說明,絕大多數的教師和家長對于家校社共育的重要意義持肯定意見,且具有一致性。其中教師認為“非常有意義”的要高于家長。1.18%的教師和2.17%的家長認為“一般”,0.21%的家長認為“沒任何意義”。由此可見,還有少數教師和家長對家校社共育的重要性沒有正確的認知。
3.教師和家長對于開展家校社共育活動意義的認識。調查可知,教師和家長均認為開展家校社共育活動具有多樣化、多方面的意義。其中,96.47%的教師和95.88%的家長認為開展家校社共育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92.94%的教師和79.02%的家長認為開展家校社共育活動有利于“增進親子或親師關系”,84.71%的教師和70.35%的家長認為開展家校社共育活動有利于家長的學習和積累經驗?!按龠M學生的全面發展”“增進親子或親師關系”“有利于家長的學習和積累經驗”得到最多教師和家長的認可,具有一致性。家校社共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有利于增進彼此間的關系。而且家校社共育不僅關注學習,更注重道德意識、勞動能力等的培養,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4.教師和家長對參加家校社共育的意愿。58.82%的教師選擇“愿意”參加到學校家校社共育家長課程建設中,21.18%的教師選擇“非常愿意”,11.76%和8.24%的教師選擇“不太愿意”和“不愿意”。57.65%的教師愿意參加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提升培訓,25.88%的教師非常愿意,11.76%和4.71%的教師分別選擇“不太愿意”和“不愿意”??梢?,大部分教師愿意參與課程建設和相關培訓,但由于平時工作量較大,對于教學工作外的其他培訓,還有部分教師不愿主動承擔。
家長為學校提供志愿服務是家長參與家校社共育活動的形式之一[7]。調查顯示,超過95%的家長表示愿意為學校教育提供志愿服務,30.39%的家長表示“非常愿意”,66.28%的家長表示“愿意”,表示“不太愿意”和“不愿意”的家長占3.01%和0.32%。由此可知,大部分家長都很愿意為學校提供志愿服務,可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
(二)家校社共育活動的開展情況
1.教師、家長、社會參與家校社共育的情況。在參與家校社共育活動的調查中,61.18%的教師經常主動參與到家校社共育活動中,“有時”參與和“極少”參與的教師分別占35.29%和3.53%。49.95%的家長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家校社共育活動,44.4%的家長“有時間就去”,“很少參加”或“沒去過”的家長分別占5.07%和0.58%。由此可知,教師和家長參與家校社共育活動總體較多,相對來說教師在共育中較主動,這和他們對家校社共育的認識有關。
當被問及“社會組織是否為學校提供過一些義務服務”,60%教師認為“有時”,23.53%教師認為“極少”,16.47%教師認為經常,由此可見,社會融入學校教育相對少一些。
2.教師與家長參加家校社共育的主要方式。通過調查得知,教師參與家校社共育活動的方式呈現出多樣化。其中,選擇“主動與家長單獨交流”的教師占92.94%,選擇“邀請家長參加各種家校聯系活動”的教師占56.47%,選擇“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班級的組織管理”的教師占50.59%。由此可見,由教師主導的與家長的單獨交流是教師參與家校社共育活動的最主要方式,其中包含面談、電話溝通以及網絡平臺溝通等形式,如今網絡平臺逐漸大眾化、便捷化,也為家校溝通提供了諸多便利。除此之外,“邀請家長參加各種家校聯系活動”也是教師參與家校社共育活動的重要方式。
由數據分析可知,家長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參與家校社共育活動中。其中,選擇“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的家長占74.84%,選擇“與班主任單獨交流”的家長占64.27%,選擇“學校大型活動(運動會、文藝匯演等)”的家長占61.47%,選擇“各級家委會會議”的家長占39.53%。38.82%的教師和32.24%家長以組織/參加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家長學校、家長沙龍等)方式,占比較少。由此可見,在家校社共育的形式上,該校仍然沿用了比較傳統的家長會形式,參加或組織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的較少。
家長參加家長培訓的主要方式以學校講座和網絡課堂為主,分別占比80.23%和67.76%,專門的家長培訓機構講座占比37.42%,也有27.06%的家長參加了科學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培訓??梢?,該校家長參加培訓以學校講座為主,這更需要我們高質量開發學校系列課程。
家長參與學校志愿活動主要以“參加家長委員會”和“參加學校家長志愿活動”為主要形式。82.35%的教師認為是參加家長委員會,78.82%的教師認為是“參加學校家長志愿活動”,60%的教師認為是給孩子上課。51.48%的家長認為是“參加學校家長志愿活動”,41.49%的教師認為是參加家長委員會,只有19.24%的家長認為是給孩子上課??梢?,教師和家長在“給孩子上課”的認知上還是有差別的。
3.家校社共育的主要內容。依據調查結果可知,家校社共育所溝通的內容比較全面。教師與家長提出最多的是關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分別占94.12%和91.07%。可見,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理念比較先進,學習情況并不是占主導部分。其余教師認為依次是思想品德和學習成績、在校紀律、為人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分別占比90.59%、80%、70.59%和62.35%;家長認為依次是學習成績、思想品德、在校紀律和為人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分別占比86.31%、80.07%、69.4%和25.69%,學校工作交流較少。
除了身心健康外,教師和家長對思想品德的關注度有較大差異,相較于思想品德,家長們更加關注成績,教師試圖加大與家長在學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這就需要家長改變認知,學習教育理念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共育水平。但根據調查結果可知,只有53.17%的家長會與教師交流為人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可見,家長主動尋求指導的意識沒有特別強[8]。
(三)家校社共育的效果情況
1.教師和家長對目前參與家校社共育的現狀的滿意度。教師和家長對于家校社共育的滿意度是檢驗家校社共育活動開展成效的重要標準。大部分教師和家長對現階段家校社的共育效果表示滿意,表示非常滿意的教師和家長分別占30.59%和25%,57.65%的教師和61.42%的家長表示比較滿意或滿意,10.59%和1.18%的教師表示“一般”和“不太滿意”,10.1%和0.32%的家長表示“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由此表明,現階段家校社共育現狀較為良好,得到了大部分教師和家長的認可。仍有少部分家長對目前自身參與家校社共育現狀表示不太滿意或不滿意,學??砷_展一些更具實效性和指向性的家校社共育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師家長參與。
筆者就滿意情況對家長進行了訪談,大部分家長都覺得“學校非常努力創造家校社共育氛圍,總體上比較滿意。各科老師能積極、主動地與家長溝通孩子在校的學習、課外活動及日常表現等一些情況變化,出現問題的時候能積極引導,正確處理并解決問題。”可見,大家對共育的內容比較滿意,但通過訪談內容可知,更多是在孩子出現問題后進行引導的問題導向式溝通。
2.家校社共育對家長、教師帶來的影響。家校社共育活動對教師和家長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調查顯示,認為“能更加全方位地了解學生”“有助于教育理念的提升”“教育教學方法有改進”“個人綜合素質有提升”“師德修養有提高”的教師分別占85.88%、77.65%、69.41%、65.88%和62.35%,4.71%的教師認為基本沒有收獲。由此可見,現階段家校社共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了解學情,改變策略,促進學生成長。
由數據分析可知,現階段家校社共育活動開展給家長帶來的主要影響為“對孩子的認識有提升”和“教育思想有更新”,分別占比83.09%和70.77%,75.05%的家長認為“教育方法有改進”,49.47%的家長在活動中“認識了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家長”,6.55%的家長認為“沒什么收獲”。由此可見,家長在現階段家校社共育活動中,對孩子的認識得到了提升,更新了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提升家長的育人專業素養。
3.影響家校社共育效果的主要原因。調查顯示,影響家校社共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70.59%的教師和80.81%的家長選擇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水平”,76.47%的教師和65.86%的家長選擇了“家長的教育觀”,67.06%的教師和73.15%的家長選擇了“共育渠道豐富性和活動有效性”,65.88%的教師和73.15%的家長選擇了“家庭教育專家隊伍”。由此說明,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水平和家長的教育觀被認為是影響家校社共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進一步提升家校社共育效果應從這幾個方面著力推進。
(四)家校社共育的展望情況
1.希望學校、社會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的方式。81.18%的教師和76.43%的家長希望通過開展親子活動來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78.82%的教師和61.36%的家長則希望通過開設專家講座的形式,70.59%的教師和54.55%的家長認為是家訪活動。此外,76.47%的教師希望開展家長經驗分享會,62.58%的家長希望組織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會。由此可知,家長和教師希望學校、社會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的方式主要是親子活動、專家講座、家訪活動。可能因為家長經驗分享會和家長開放日活動給家長和教師本身會帶來一些壓力,所以這兩類家長和教師的期待有所差異。
2.希望學校、社會指導家庭教育主要的內容。根據調查可知,教師、家長都希望在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特征、指導孩子學習和智力發展、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孩子的自理和獨立能力、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助力孩子情緒調節、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獲得學習和指導,在內容需求上具有一致性。
3.家長課程資源的開發。69.41%的教師認為家長資源對其教育教學工作有一定幫助,27.06%的教師認為非常有幫助,3.53%的教師認為基本沒有幫助。50.59%教師認為開發利用家長課程資源最困難的是“教師自己工作量大,沒有精力”,65.27%的家長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時間”。在訪談中,高家長認為,主要困難是家庭教育過程中少數家長能堅持,大部分家長由于工作太忙,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家長還缺少教育專業知識。
4.社會組織可以為學校開展的義務服務活動。教師認為,社會組織可以為學校開展的義務服務活動主要為提供學生的課外志愿活動場所、開展進課堂活動和邀請當地社會的重要人物在開學典禮等活動中發言(見表1)。
三、家校社共育活動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分析
(一)家校社共育活動缺乏系統性
由于學校對于家校社共育并沒有頂層架構,家校社共育活動的組織比較隨意,家校社之間并未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共育體系。由于家校社共育在具體運行時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持和系統性,家校社共育活動缺乏系統性,會影響共育效果。
現在家校社共育更多是家長或教師發現學生出現問題時,才會相互交流找尋解決辦法,更多是偶發的,過于強調對學生問題的糾正。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個體,出現問題是正常的。積極心理學強調從積極的視角來看待學生,關注學生身上的發展潛能和積極品質。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構建家校社幸福共育模式就特別有意義。
(二)部分家長對家校社共育的認識不到位
家長對加強家校社共育的必要性很認可。但有部分家長沒有真正意識到家校社共育的重要性,參與度不高,認為教育要以學校為主。還有的家長覺得這只是一個任務,可有可無。正如訪談中高家長所說,限于當前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父母工作的沉重負擔,家長缺少共育的主動性,被動參與往往會使效果達不到預期效果。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教育學習背景參差不齊,其秉持教育理念也千差萬別。學校很難針對不同家長量身定做合作方式,這就需要多方謀劃,提高家長共育的主動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以確保家校社共育的有效性。
(三)部分教師缺乏家校社共育的積極性
盡管在調查中,教師都能認識到家校社共育的重要性,但在和部分老師訪談時發現,還是有部分教師參與家校社共育的意識并不強烈。首先是因為社會對教師要求高,正如梅老師所說的,教師要加強自身主責主業學習,還要學習其他相關理論,建立多主體共育意識,與家長建立好共育關系。這些能力要長期磨合領悟才能掌握。但教師普遍承擔著繁重的工作,對額外增加的工作會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如呂老師所說:“在這個信息、知識容易獲取的時代,家校社在內容方面如果做不到品質高、實用性強,很難調動家長們的積極參與?!钡蛉狈處熂倚I绻灿矫娴呐嘤?,教師家校社共育能力有待提高。徐老師在訪談中表示:“家校社共育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但這又是必要的。”
(四)家校社共育方式較為傳統
在家校社共育的方式上,大部分學校仍然沿用了比較傳統的家長會形式。呂家長認為,家長會缺乏主體性,因為全程大部分都是老師講家長聽,聽完極少可能會有家長給予反饋。共育方式需要升級轉換,要引導家長和社會參與共同做主,消除一頭熱現象。調查可知,家長和教師希望學校、社會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的方式主要是親子活動、專家講座、家訪活動等。孩子就讀于七年級的高家長在訪談中提出,“家校社共育中比較合適的方式要給家長一些主動到校交流的機會”。現在家長課程建設缺乏系統性,而且并沒有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的家長課程研究。因此,構建可操作的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家長和社會資源,提高共育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五)家校社共育溝通內容單一
調查顯示,家長與教師交流最多的內容是身心健康,孩子認為,最多的是學習成績。在訪談中,何家長覺得,家校社共育過程中的主要困難是:“溝通方式單一,溝通內容狹窄,都是以學習成績為主,忽略了一些其他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今,家長和教師對學生身心健康有了更多的關注,但家長還是會很關注成績,對此教師還是需要對家長進行引導。交流的內容更多是問題導向式的。所以,更需要從積極視角設計課程,對教師進行積極溝通技巧的培訓,進一步促進家校社共育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六)家長資源使用不夠
通過訪談可知,大部分家長都愿意參與課程建設中來。學校也意識到家長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重視對家長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但存在泛化現象,家長更多是處于被動地位,無法真正平等、有效協同。就該校而言,家長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度較高,但主要以“參加家長委員會”和“參加學校家長志愿活動”為主,參與拓展課課程開發等較少。學校教育大多在校園中,內容以書本知識為主,拓展范圍有限[8]。可利用各行各業家長的職業優勢,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資源,開發拓展課程??梢宰寣W生對課外知識了解更多,易受學生歡迎。但家長缺乏課堂教學經驗和課堂管理技巧、日常工作繁忙等原因的存在,調動有特長的家長參與,激活家長家校社共育的活力都是很大的挑戰。
(七)社會作用發揮不明顯
學校和家庭的育人作用一直以來都受重視,社會教育在以前存在缺位現象,實際上社會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F代社會科技迅猛發展,信息量大,單純依靠學校教育來實現知識的傳授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9]?,F在校外教育機構也會組織一些教育活動吸引學生參加,對學校教育起到補充和促進作用。但實踐教育基礎也還較薄弱,現在很多家長都盡自己最大努力給孩子們提供最好的教學資源,課外補習班一個接著一個,但社會教育并不能僅局限于在培訓班上課。
此外,完善的評價體系是家校社共育活動成功開展的保障。目前,很多學校未建立完善的家校社共育評價制度,對于教師和家長缺少激勵性的評價制度,這也會影響教師和家長對家校社共育的積極性。
四、對策建議
(一)形成頂層架構,構建幸福共育模式
針對以上問題和成因,學校將“家校社共育項目”列為學校六年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積極心理學不是以問題為導向,而是從積極的視角來看待學生,關注發展潛能和積極品質。因此,學校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成立積極家校社共育工作組織,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發揮九年一貫制優勢,構建家校社幸福共育模式,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建立“三支隊伍”,提升隊伍指導水平
實現家校社共育,必須建設專業化的家庭教育指導隊伍,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學校依托學校心理輔導室、家長學校、家委會和市家庭教育協會等,打造由專家、學校教師、志愿者、優秀家長代表等人員組成的三支家庭教育指導隊伍,分別是家庭教育專家團隊、家長學校教師團隊、家長志愿服務隊伍,三年一周期,組織培訓,持續培養,實現家庭教育專業指導。一方面融入社會資源,降低教師的壓力;另一方面對教師進行培訓,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三)開設“四類課程”,推動家長專業發展
積極探索課程驅動引領合作的實踐模式,依據九年一貫制優勢,初步構建家庭教育課程體系,開設標準課程、公益課程、特色課程、線上課程“四類課程”,分別以積極父母課堂、積極家長講座、積極父母研習坊、積極線上講堂的講堂形式呈現。“四類課程”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支持,必選課程和選修課程結合,線上線下結合,大講座小團輔結合,真正提升家校的合作質量。
(四)建設“三進通道”,加強家校社協作共贏
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豐富共育渠道豐富性,建設“三進幸福共贏通道”,即教師進社區家庭,教師進駐“交流群”,家長進學校等多種途徑,宣傳科學的教育理念,給予科學的方法指導,影響家長觀念。
首先,教師進社區及家庭。探索新式家訪,設計“親子積極實踐清單”,通過“百師訪千家”等活動,組織家長完成“親子積極實踐清單”;成立“積極先鋒”,到社區宣講積極家庭教育理念等。
其次,教師進駐“交流群”。采用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發布積極育兒文章,引導家長閱讀、記錄“積極家校共育日記”,開展“積極家校讀書會”。通過網絡家長會、云平臺等“移動講堂”,打造“‘互聯網+’積極家庭教育”模式,拓展家校協同育人課程資源,提升家校社共育質量。
最后,家長進學校。用好家長資源,在保持學校原有的家委會、“家長開放日”等平臺的基礎上,開設積極家長節等品牌家?;顒?,盡力確保每一位家長都有機會與學校、教師進行深入交流。依托學?!安┭耪n程”體系,形成“家社博雅課程”。合理利用家長、社會資源,邀請家長、社區人員進課堂當“老師”;帶學生走進社區,開展序列化“博雅課程”。
(五)建立“星級管理”,積極營造共育氛圍
設置星級管理制度,把積分制管理植入家校社合育體系。一方面,根據家長參加學習和志愿活動等情況進行積分,累計積分作為評選“智慧家長”“公益家長”等依據。另一方面,對家長學校教師團隊等進行考評。定期組織幸福教師、金牌志愿者、優秀家委會委員等的評選表彰,宣揚先進事跡,傳遞正能量,提高教師家長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新性,積極營造共育氛圍。
參考文獻:
[1]莫嬌.城郊融合地區小學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研究——以成都市雙流區X小學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2.
[2]王治芳.構建家校社共同體提升家長教養知能——山東省家長教育創新紀實[J].中國成人教育,2019(21):75-79.
[3]陳曉紅.“家、校、社共育共建”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7(16):34-36.
[4]陳桂虹.家校社一體化聯動機制的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2020(74):48.
[5]高際雲.成都市海濱小學構建“家校社一體化”跳繩校本課程現狀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8.
[6]高瑜,楊霖.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辦學優勢、困境和出路[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3(6):20-21.
[7]唐瀾.中職學校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的現狀與問題研究——基于桂林市的調查[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8]徐玲嬌.小學家校合作現狀與優化策略研究——以揚州市XX小學為例[C].揚州:揚州大學,2018.
[9]淳燦飛.略談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J].少兒科學周刊(教學版),2014(12):131-132.
(責任編輯:朱福昌)